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TTP)联合降钙素原(PC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BSI)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223例大肠埃希菌BSI患者,根据入院后28 d内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血培养TTP,检测PCT、NLR。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大肠埃希菌BSI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TP、PCT、NLR对大肠埃希菌BSI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223例大肠埃希菌BSI患者入院后28 d内死亡率为30.04%(67/223)。死亡组TTP短于存活组,PCT、NLR高于存活组(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气管插管/切开、PCT升高、NLR升高为大肠埃希菌BS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TTP延长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TP、PCT、NLR联合预测大肠埃希菌BSI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结论:TTP缩短和PCT、NLR升高与大肠埃希菌BSI患者死亡风险增加相关,TTP、PCT、NLR联合预测大肠埃希菌BSI患者死亡风险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肠埃希菌O157∶H7感染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肠埃希菌O157∶H7菌悬液,灌胃制备感染小鼠。随后测定小鼠的生长情况和死亡率;收集肠道菌群,DGGE检测小鼠个体间肠道菌群的变化,高通量测序检测组间感染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大肠埃希菌O157∶H7感染小鼠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小鼠体重、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GGE结果显示,在不同小鼠个体之间,它们的肠道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存在明显差异。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O157∶H7感染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高于对照组,但优势菌的丰度有显著变化。结论大肠埃希菌O157∶H7感染,尽管极大改变了小鼠肠道优势菌群的比例,但没有降低其多样性。另外,小鼠个体间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差异在微生态研究中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脓毒症诊断和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180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淋巴细胞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血肌酐、血糖、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score, APACHEⅡ)与脓毒血症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80例患者中,与NLR比值低的患者相比,NLR比值高的患者死亡率更高,脓毒血症更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APACHEⅡ评分和NLR值在存活组死亡组患者中差异显著,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LR比值和APACHEⅡ评分是脓毒血症预后和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NLR值低是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保护因子,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充分重视NLR值高的脓毒血症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在肿瘤化疗合并细菌感染患者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肿瘤化疗后合并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指数,全自动五分类细胞分析仪测定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测定人NAP。结果真菌组、细菌组和病毒组患者体内NAP、NLR及CD64水平比较,细菌组患者NAP、NLR及CD64水平最高,真菌组、细菌组和病毒组患者体内NAP、NLR及CD64阳性检出的单独检出率明显低于三指标的联合检测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真菌组、细菌组和病毒组患者体内NAP、NLR及CD64的联合检出率、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各指标的单独检出。结论 NAP、NLR及CD64联合诊断在肿瘤化疗合并细菌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蜂胶酊对小鼠阴道内致病菌抑制及调理阴道菌群的作用。方法通过感染大肠埃希菌建立小鼠阴道炎模型,用10%和20%蜂胶酊冲洗治疗去除大肠埃希菌在小鼠阴道的定植。倾注培养(37℃,48h)计数阴道分泌物的细菌总数,镜下观察阴道黏膜炎症程度。结果蜂胶酊治疗组小鼠阴道内细菌的数量明显较对照组的数量减少(P〈0.05),治疗组黏膜炎症的治愈程度显著好于对照组。结论蜂胶酊对小鼠大肠埃希菌性阴道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范围内,乳腺癌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最近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发现炎性反应与乳腺肿瘤有着一定的联系。炎症构成肿瘤微环境的一部分,炎性细胞的变化影响着肿瘤的进展,包括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免疫力降低,转移等。检验外周静脉血中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以及衍生出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派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d-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等可以反映许多恶性肿瘤细胞的炎性状态。深入研究外周血中常见的标记物与乳腺癌的治疗及预后的关系,为临床医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就外周血中常见的标记物进行相关论述,以期为乳腺癌的治疗及预后提供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系统性炎症指标对脓毒性休克预后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2年7月贵州省铜仁市石阡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救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46例(治疗组),46例患者随访60 d后根据临床预后分为存活组22例和死亡组24例。收集患者入院后治疗前血常规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计算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LMR),同时记录生化中肌酐(Cr)、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比较治疗后存活组和死亡组上述指标的差异,观察NLR、PLR、LMR与Cr水平的相关性。以Shapiro-Wilk检验进行正态性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非正态分布的两组计数资料;相关性研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影响脓毒性休克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危险因素预测脓毒性休克发生死亡事件的价值。结果: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入院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计数、NLR、PLR、LM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入院当天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CRP在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脓毒性休克患者肌酐水平与NLR呈正相关(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有NLR是影响脓毒性休克患者60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38,P= 0.031)。ROC曲线分析发现曲线下面积为0.705(95% CI: 0.597~0.812,P=0.001);根据约登指数原则提示NLR预测死亡风险的截断值为16.35(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72.7%),即NLR>16.35时脓毒性休克的死亡率较高。Kaplan-Meier法分析治疗后60天生存预后,结果显示NLR≤16.35组中位生存期显著高于NLR>16.35组,(χ2=5.568,P= 0.018)。结论:ICU初始NLR有助于脓毒性休克的病情判断并对患者生存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是发生死亡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在细菌性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中的形成及其随着疾病进程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细菌性脓毒症患者60例,其中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患者有10例、大肠埃希菌10例、铜绿假单胞菌10例和肺炎克雷伯菌30例(普通型15例,黏液型15例);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于患者入院的第1天和第7天采集细菌性脓毒症患者的外周血,密度梯度沉淀法分离纯化中性粒细胞,荧光染料Sytox Green明确NETs的存在,免疫荧光染色及核染色剂证明组蛋白H3与DNA共定位于NETs,Image-Pro Plus 6.0微软系统对NETs进行定量检测,比较脓毒症患者与健康者外周血中NETs的形成情况及脓毒症患者经过抗生素治疗7d后NETs的变化情况。结果 (1)60例细菌性脓毒症患者的外周血中检测到了NETs的存在,并且证明了组蛋白H3与DNA共定位于NETs;(2)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中NETs的含量(42.358%±1.967%)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0.262%±0.041%)(t=8.33,P0.05);(3)抗生素治疗7d后,处于感染消散期患者体内NETs的含量(19.793%±1.917%)明显低于仍处在感染期的患者(51.191%±5.550%)(t=7.64,P0.05);(4)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hvKP)引起的细菌性脓毒症患者的外周血中NETs的含量(53.865%±1.385%)明显高于普通型肺炎克雷伯菌(cKP)(27.628%±1.425%)(t=7.82,P0.05)。结论 NETs在细菌性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中形成,且随着疾病进程的好转,NETs的量也会减少;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与普通型肺炎克雷伯菌均可诱发NETs的形成,但形成NETs的模式有差异。普通型肺炎克雷伯菌更易被中性粒细胞杀灭,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可能通过某些机制逃离NETs的捕获。NETs在细菌性脓毒症患者中起到重要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大肠埃希菌败血症特点及其耐药性。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0年至2005年住院血液病患者感染大肠埃希菌败血症的临床及细菌耐药性。结果3045例次住院血液病患者中,血液感染大肠埃希菌者38例,多数为恶性血液病,感染均发生在化疗、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或)广谱抗生素之后,除2例ITP外,中性粒细胞<0.5×109/L。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磺胺药耐率达90%以上,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氟氧沙星耐药率达80%以上,产ESBLs菌达58.8%。结论血液病患者感染大肠埃希菌败血症,是由免疫功能受到严重抑制,粒细胞缺乏,菌群失调引起,以内源性感染为主,故应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对粒细胞缺乏者应进行肠道除菌,治疗上可选用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舒普深、头孢替坦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为其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7月发生AMI24小时以内就诊并住院的63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分为A组(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组)和B组(未发生心律失常组)两组,分别记录和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既往病史、不良习惯,以及入院时心肌酶、血常规检查及心电图检查结果.结果:A组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均显著多于B组,但发病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两组的中性粒细胞比率、CK、CK-MB值、性别、年龄、心电图是否出现Q波、既往病史及不良习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仅发病时间、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严重心律失常有明显的相关性(P均<0.05).结论:发病时间、中性粒细胞计数>7× 109/L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亚磁场对成年小鼠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将成年雄性C57BL/6小鼠(4-6周,20±2g,n20,每笼4只)随机分组,分别饲养在模拟亚磁场环境(500nT)和对照地磁场环境(~50μT)。每周定时监测动物体重变化和饮食消耗两次。一个月后,采集亚磁处理小鼠和地磁对照小鼠全血和血清样品,分别进行血常规监测和血清微量元素分析。同时检测血清中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结果:亚磁场处理过程中,动物体重和饮食消耗与地磁对照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体重增量在2周后(14天-24天)比对照组有显著降低(P0.05)。一个月亚磁场处理后,红细胞,血小板和总白细胞处于正常水平,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是中性粒细胞水平显著上升(P0.05)。血清中微量元素水平和氧化应激指标没有显著变化。结论:成年小鼠在亚磁场中经历了一定程度的适应反应。经过一个月连续亚磁场处理,血液系统能够维持健康水平,但是嗜中性粒细胞对亚磁场存在明显响应。  相似文献   

12.
The present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immunogenicity and protective efficacy of GroEL (hsp60) of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 by expressing full length GroEL in heterologous host Escherichia coli BL21(DE3). PCR-amplified groEL was ligated in pQE 30 expression vector and subsequently transformed in E. coli DH5α strains. Cloning of groEL was confirmed by double digestion, followed by DNA sequencing. The His-tag containing recombinant GroEL was purified by Ni-NTA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To determine the immunogenicity of GroEL, the mice were immunized by injecting 40 μg GroEL protein per mouse intraperitoneally. The results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antibody titre and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in animals immunized with GroEL as compared with control. Further, there was an appreciable increase in interleukin-2 (IL-2) and IL-4 production in lymphocytes isolated from immunized mice as compared with control. To determine the efficacy of GroEL in eliciting protection, the mice were challenged with the lethal dose of S. pneumoniae A66 type 3 capsular strain intranasally after the seventh day of the last immunization. In the GroEL-immunized mice the onset of death was insignificantly delayed and all the mice died by the seventh day postinfect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肾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根治性手术且病理证实为非转移肾癌患者的临床病例及随访资料。根据ROC曲线确定NLR最佳截点,并以此截点将患者分为高NLR组和低NLR组。分析两组间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应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应用Cox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460例患者中,男性306例,女性154例,中位年龄56岁。NLR平均值为2.34±1.77,中位值为2.45。根据ROC曲线分析,当NLR为2.5时,曲线下面积(AUC=0.628,p0.001)最大。以此截点将患者分为高NLR(≥2.5)组154例,低NLR(2.5)组306例。两组间年龄、Fuhrman分期、T分期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Fuhrman、T分期、NLR值是肾癌预后因素,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T分期、NLR值是肾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是肾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寒冷刺激,部分睡眠剥夺,以及部分睡眠剥夺的基础上再给予寒冷刺激等处理对小鼠血细胞参数的影响。方法:昆明小鼠24只,随机均分为4组(n=6):对照组、寒冷组、不完全睡眠剥夺组和不完全睡眠剥夺加寒冷组。寒冷组每天给予(10±2)℃的低温处理4h,不完全睡眠剥夺组每天18:00至次日9:00剥夺睡眠,不完全睡眠剥夺加寒冷组在每天睡眠剥夺的基础上再给予4h寒冷刺激。连续处理4d后采血检测血常规和血沉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寒冷刺激可使小鼠血液中淋巴细胞含量(P〈0.05)以及百分比(P〈0.01)显著增加;部分睡眠剥夺可使小鼠血液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含量(P〈0.05)及百分比(P〈0.01)明显降低。不完全睡眠剥夺加寒冷刺激处理后与其它三组相比小鼠血液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含量显著降低(P〈0.01),而血沉率则显著升高(P〈0.01)。结论:部分睡眠剥夺会抑制机体免疫能力,在部分剥夺睡眠的基础上再给予寒冷刺激则将进一步抑制机体免疫能力并使血沉率加快,降低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肠杆菌表达的人源可溶性B淋巴细胞激活因子hsBAFF对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免疫反应及其对胞内游离Ca^2+信号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只健康ICR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两组(n=10):①对照组;②hsBAFF实验组。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含hsBAFF(0.1mg/kgbw)的PBS溶液,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的PBS溶液.连续8d。用MTT法检测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的增殖及其对LPS刺激的免疫反应,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脾脏B淋巴细胞胞内钙离子水平([Ca^2+]i)变化。结果:hsBAFF注射小鼠的脾脏B淋巴细胞增殖和对LPS刺激的免疫反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sBAFF注射组[Ca^2+]i荧光强度维持在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上波动,平均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荧光强度变化率小于对照组。结论:大肠杆菌表达的hsBAFF能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免疫应答,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hsBAFF激活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可能与[Ca^2+]i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 Pulse(EMP)对C57BL/6J小鼠胸腺的影响。方法:50只C57BL/6J小鼠按体重区组随机化分为对照组和辐照组,每组25只。EMP每天照射400次,连续照射7天,照后1d(天)、3d、7d、14d、28d共5个时间点杀取胸腺。2只辐照组和2只对照组杀取的胸腺做HE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3只辐照与3只对照组的小鼠,杀后称取小鼠的体重和胸腺的重量,计算胸腺指数;然后提取T淋巴细胞进行计数;同时取小鼠外周血检测其中的IL-4的水平。结果:照后1d胸腺的切片没有明显改变。7天后,胸腺开始有出血,结构不清;胸腺指数呈现递减的趋势,但辐照组与对照组没有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淋巴细胞数的变化也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在第1d、14d、28d辐照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第3d和7d辐照组的细胞数小于对照组的细胞数(P<0.05);辐照组与对照组的外周血IL-4水平的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磁脉冲对雄性Balb/c小鼠胸腺结构造成一定的损伤,但胸腺指数改变不显著,T淋巴细胞数量增加。表明EMP对胸腺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胸腺不是EMP作用的敏感器官。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与非病毒性肺部感染对比,分析甲型流感病毒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常见临床实验检查及治疗效果,为经验性治疗甲型流感病毒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期间在我科接受治疗的已确诊存在甲型流病毒合并肺部感染(A组)及非病毒性肺感染(B组)各25例,对于确诊的甲型流感患者给予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一周外,两组均正常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及治疗天数、住院天数、症状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CT检查表现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水平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天数及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湿罗音消失时间、气促消失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00%(4/2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0%(3/2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型病毒性肺部感染常表现为血常规未见异常,常伴发不同程度炎症反应,除常规抗感染治疗外,口服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可促进疾病转归。  相似文献   

18.
住院8天过敏性紫癜患儿肠道菌群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住院1~8d过敏性紫癜患儿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1)提取43例过敏性紫癜患儿(观察组)住院1~8d和43例健康儿童(对照组)粪便标本的细菌DNA,测量并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标本细菌的DNA-A240值;(2)采用16SrRNA/DNA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对照组和观察组粪便标本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定量分析和比较。结果(1)粪便标本中细菌的DNA-A240值分别为:对照组d0(3605.9±1096.9)ng/μl,观察组治疗前1天d1(2225.9±616.1)ng/μl,治疗第3~4天d2(1780.3±547.4)ng/μl,治疗第7~8天d3(2055.6±570.2)ng/μl;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以及观察组治疗不同时期相比,d0与d1差异有显著性(P〈0.05),d1与d2差异有显著性(P〈0.05),d1与d3差异有显著性(P〈0.05),d2与d3差异无显著性(P〉0.05);(2)粪便标本中3种细菌量的对数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在治疗第3—4天较低,第7—8天有所回升;大肠埃希菌的对数值亦有减少,治疗第3—4天较低,但第7~8天没有明显回升。结论(1)过敏性紫癜患儿肠道菌群总DNA-A260量和健康儿童相比有减少;(2)过敏性紫癜患儿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大肠埃希菌量与正常儿童相比有下降,治疗的第7天有回升的趋势。过敏性紫癜患儿肠道益生菌数量减少可能影响其发病和转归。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血常规指标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从血液学的角度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81例头颈部良恶性肿瘤患者的血常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组(实验组)和头颈部良性肿瘤组(对照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淋巴细胞计数(LYM)、单核细胞计数(MONO)、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嗜碱性粒细胞计数(BASO)、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R)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共12个指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PLT、PCT、MPV、PDW、P-LCR以及BASO计数值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NEU、MONO、EOS、PLR和NLR均低于实验组,而LYM计数值高于实验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NLR对于早期诊断的意义要优于PLR。结论:血小板相关指标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中无明显意义,白细胞亚型计数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而NLR的诊断意义要高于PLR,或许可以联合其他鳞癌标志物进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