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温度对赤眼蜂的发育和羽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赤眼蜂的生长发育温度大致为10—35℃,可区分为全期正常发育温度(16—33℃);部分虫期发育温度(10—11℃);全期发育阀限温度(12—15°及34—35.5℃)。全期正常发育温度尚可划出发育适温区(20—30℃)及最适温区(24—26℃)。在适温及最适温区,赤眼蜂的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稳步上升。拟澳洲赤眼蜂温度每增长5℃,发育速率增长21—23%。在最适温区或适温区下繁殖,生长发育最好,羽化率最高。在适温区以外,赤眼蜂的生长发育较大幅度地向不利方向变化,发育时间延长,发育速率减慢。赤眼蜂个体发育所需的时间十分悬殊,影响因素有接蜂时间、寄生量、卵粒大小及质量以及气候环境等。拟澳洲赤眼蜂的发育始点为10.6℃,有效积温为157日度;舟蛾赤眼蜂为9.6℃及176日度。 赤眼蜂群体羽化的时间,在自然环境下以日间为多,并受光线的影响常在晨间形成羽化高蜂。在适温下群体羽化的时间-数量关系呈主蜂前移的波形曲线。群体羽化过程一般常有三个明显的周期,形成三个羽化高峰;同一群体,每一周期的羽化高峰,在时间上常有同步现象。有97%以上的个体在三个羽化周期内完成羽化。第一周期内羽化的个体是群体中生活力最强的个体。  相似文献   

2.
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赤潮的主要优势种。为定量获取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生长的温度生态幅,根据3个光照水平(28.32,75.06,111.66μmol m~(-2)s~(-1))条件下4个温度水平(18,22,25,28℃)对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生长特性的室内培养实验结果,并结合Shelford耐受性定律建立了基于温度的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比生长率的耐受性模型,最后根据前期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取了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生长的最适温度、适温范围及耐受温度范围。结果表明,无论是米氏凯伦藻还是东海原甲藻,在相同培养光照条件下,在设定的温度水平范围内,分别存在一个适宜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最适生长温度T_(opt),且当T≤T_(opt)时,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而当T≥T_(opt)时,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减小。随着培养光照强度的升高,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率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建立的藻类生长温度耐受性模型与谢尔福德耐受定律较为吻合,定量获取米氏凯伦藻在3个光照水平(28.32,75.06,111.66μmol m~(-2)s~(-1))下的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2.48,22.37,22.33℃;适温范围分别为17.93—27.03,17.82—26.92,17.78—26.88℃;耐受温度范围分别为13.38—31.58,13.27—31.47,13.23—31.43℃;东海原甲藻在3个光照水平(28.32,75.06,111.66μmol m~(-2)s~(-1))下的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2.10,21.99,21.93℃;适温范围分别为17.59—26.61,17.48—26.5,17.42—26.44℃;耐受温度范围分别为13.08—31.12,12.97—31.01,12.91—30.95℃。  相似文献   

3.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研究培养液的浓度、盐度、pH值及环境温度对旋毛蟹栖拟阿脑虫在单因子和综合因子作用下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证明:在单因子作用条件下,随着培养液浓度的增加,其虫体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随之增加,达一定浓度时则停止增加,盐度在8—55g·L-1时,虫体可繁殖生长,35g·L-1时,rm最大;温度在4—32℃范围内可生长繁殖,25℃时rm最大;pH为5—9时,虫体可生长繁殖,pH为7时,rm最大。综合因子作用分析表明:温度与盐度对rm的影响显著,pH值在实验范围(5—9)无显著影响。当pH=5—9、温度22.1℃、盐度22.4g·L-1时,旋毛蟹栖拟阿脑虫的rm最大,而盐度和温度间具明显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棉蚜Aphis gossypii和棉长管蚜Acyrthosiphon gossypii是棉花上的共存种,本文拟明确不同恒温条件下两种蚜虫单种和共存时的种群动态、有翅蚜发生及在棉株上的分布情况,探讨温度对两者种间竞争的作用。【方法】棉蚜、棉长管蚜单种、混合初始等蚜量设置,分别置于室内21、24和27℃恒温条件下,系统调查记录各处理种群数量、有翅蚜数量及在棉株上的分布,应用内禀增长率rm、空间分布情况、有翅蚜比例为竞争判别指标。【结果】棉蚜单种种群过程的rm均大于棉长管蚜,共存条件下一种对另一种蚜虫的rm均没有显著影响;棉蚜种群97%以上在叶片活动,棉长管蚜在叶片的比例为55%~75%;同一温度条件,两种共存不影响对方在棉花叶片和茎秆上的分布;棉蚜和棉长管蚜主要分布于棉花中上部。随温度升高,共存种群中棉蚜向棉株下部移动的比例增加,单种和共存种群棉长管蚜趋向于棉株上部移动。同一温度条件下,共存对棉蚜上下分布没有明显影响。21℃和27℃棉蚜的存在对棉长管蚜没有显著影响,但24℃时共存可使棉长管蚜在下部的比例明显增加;随温度的升高,棉蚜有翅蚜比例下降显著,而棉长管蚜无显著变化。【结论】适温范围内,两种蚜虫种间竞争的存在不影响彼此的内在繁殖能力,棉蚜比棉长管蚜具有更强的内在竞争能力;温度对棉蚜在竞争活动空间上的影响不明显,而对棉长管蚜的上下位置的选择有一定作用;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加速棉蚜有翅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趋近自然状态的渐变性高温胁迫对不同密度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的影响,室内研究了4种不同高温模式下,不同密度(5、10、20、40)棉蚜的存活和繁殖。结果表明:随着最高温度值的升高和密度的增加,棉蚜存活率和繁殖率均呈下降趋势。当最高温度值升至40℃以上时,棉蚜存活率和繁殖率均显著下降,不同密度棉蚜存活率和繁殖率均没有差异。即随着温度的升高,密度对棉蚜的作用逐渐减弱。最高温度值为42℃时,棉蚜在3~4 d内全部死亡。研究结果为提高棉蚜种群预测准确性、科学决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趋近自然状态的渐变性高温胁迫对不同密度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的影响,室内研究了4种不同高温模式下,不同密度(5、10、20、40)棉蚜的存活和繁殖.结果表明:随着最高温度值的升高和密度的增加,棉蚜存活率和繁殖率均呈下降趋势.当最高温度值升至40℃以上时,棉蚜存活率和繁殖率均显著下降,不同密度棉蚜存活率和繁殖率均没有差异.即随着温度的升高,密度对棉蚜的作用逐渐减弱.最高温度值为42℃时,棉蚜在3~4d内全部死亡.研究结果为提高棉蚜种群预测准确性、科学决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加祺  许振祖 《生态学报》1989,9(4):310-314
本文主要探讨了几种环境因素(温度、盐度、pH值、密度、化肥施用量及藻类)对缢蛏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精卵孵化最佳条件为:温度20—25℃;pH值为7.0—8.5;适盐范围随亲蛏来源不同而异,来自低盐区的,最适盐度8—12‰,而来自高盐区的,15—30‰,温度可影响其适盐范围,25℃左右,其范围最广;受精卵的密度以50粒/毫升以下为宜;保持低浓度的藻类对其孵化有利;施用2ppm以下的硫酸铵和尿素,可促进藻类繁殖,对受精卵孵化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温度对美洲斑潜蝇及南美斑潜蝇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恒温条件下观察了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发育、存活及繁殖情况,拟合了两种斑潜蝇发育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模型,求出了各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组建了不同温度下两种斑潜蝇实验种群的生殖力表,计算了主要的生命表参数.结果表明,温度对两种斑潜蝇的发育、存活、繁殖均有显著的影响,且两种斑潜蝇对温度的适应特性有着明显差异.美洲斑潜蝇适应的温度范围较广,相对较高的温度有利于种群的发育、生存及繁殖;而南美斑潜蝇适应的温度范围相对较窄,且适温范围明显偏低,高温不利于种群的增长;在各自的适温条件下,两种斑潜蝇都有很强的种群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9.
周亦红  姜卫华等 《生态学报》2001,21(8):1276-1284
在恒温条件下观察了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发育、存活及繁殖情况,拟合了两种斑潜蝇发育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模型,求出了各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组建了不同温度下两种斑潜蝇实验种群的生殖力表,计算了主要的生命表参数。结果表明,温度对两种斑潜蝇的发育、存活、繁殖均有显著的影响,且两种斑潜蝇对温度的适应特性有着明显差异。美洲斑潜蝇适应的温度范围较广,相对较高的温度有利于种群的发育、生存及繁殖;而南美斑潜蝇适应的温度范围相对较窄,且适温范围明显偏低,高温不利于种群的增长;在各自的适温条件下,两种斑潜蝇都有很强的种群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0.
高桂珍  吕昭智  夏德萍  孙平 《生态学报》2012,32(23):7568-7575
为探索高温胁迫对棉蚜的影响,室内采用叶子圆片培养基饲养棉蚜的方法,研究不同温度(32,34,36,38,40℃)、不同处理时间(1,2,4,6h)对棉蚜死亡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蚜每日死亡率可用互补重对数模型较好地拟合.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持续天数的延长,棉蚜累计死亡率呈上升趋势,38 ℃条件下其累计死亡率明显迅速上升.棉蚜半数致死温度随着每天高温处理时间的增加和高温持续天数的延长而降低,且第1-2天下降明显.棉蚜繁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每天处理时间不同其繁殖率规律不同,但均是在38℃时下降最多.38℃可能是棉蚜耐高温能力的拐点.研究结果为提高棉蚜种群预测准确性、科学决策最佳化学防治时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2.
真菌亲缘和分类学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真菌的亲缘和分类学进展的概况作了简要的叙述。真菌在亲缘上是一个异质的类群,有着不同的起源。而真菌分类学则吸收超微结构特征,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论据组成综合的分枝学科。  相似文献   

13.
本追溯中国鸟类种数历来普查结果。初于明末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96)提出约77种。至清朝英国人Swinhoe于1863年发表的第一篇中国鸟类分类名录,列举454种。嗣经百余年几次普查统计,现由本加以总结,计得1243种,与Swinhoe的名录相较,种数的增加几乎达到三倍之多。  相似文献   

14.
江苏太湖流域共有鼠类动物15种,分属3科11属,依据其分布特点,净它们划分为居民区家栖鼠群落、农田区田野鼠群落和林区林栖鼠群落。对居民区及农田区鼠类群落的组成及数量调查结果表明,群落组成在不同生境及不同季节的变化,与建筑物结构改变、灭鼠及农田种植模式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实验在64只乌拉坦腹腔麻醉的大鼠身上进行。以电刺激(0.5ms,80—100Hz,10—30μA,40s)或L-谷氨酸(L-Glu)兴奋大鼠延髓腹面加压区(VSMp),肾交感神经电活动增强,肾血流阻力上升,与此同时血压上升。肾血流阻力的增加明显依赖于肾神经的完整性。非特异性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和特异性α_2受体阻断剂育亨宾阻断VSMP兴奋时增加肾血流阻力的作用并表现剂量依赖性关系,但特异性α_1-受体阻断剂哌唑嗪没有这种影响。特异性α_2-受体激动剂可乐宁灌流去神经肾血管表现与电刺激VSMp近似的结果。结果表明:VSMp兴奋时通过肾交感神经末梢释放以α_2受体为介导的儿茶酚氨类递质,影响肾血管的收缩活动。  相似文献   

16.
13种木兰科树种叶片解剖与其抗寒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供试的黄心夜合(Michelia martinii)等抗寒性较强的木兰科树种叶片结构特征是:叶片单位面积气孔密度小,上表皮角质膜厚度大和叶肉栅栏组织发达。  相似文献   

17.
张和兽(Zhangheotherium)的齿列和前肢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和兽(Zhangheotherium)是目前唯一保存完整骨架的对齿兽类。其西列特征表明它属于兽科(Spalacotheriidae),该科为原始兽类中主要繁衍于北方大陆中生代后期一个咀嚼方式以上下日齿对咬为主的单系类群。张和兽骨骼形态显示其前肢姿势处于外展趴卧(sprawling)与内收直立(parasagittal)之间,兼有树上和地面活动的能力,是原始兽类中趋于以地面活动为主的成员。附录列举了哺乳类的主要齿列和骨骼性状序列及分布矩阵。  相似文献   

18.
蛋白质亚细胞定位的识别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将蛋白质分为12类,用离散量的数学理论,以蛋白质中400个氨基酸二联体数目构成离散源,通过计算离散增量预测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用Self-consistency和Jackknife两种方法测试均获得较高的预测成功率。结果表明:Self-consistency方法预测成功率为84.5%,Jackknife方法预测成功率为81.1%。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沙门菌细菌壁缺陷突变株(CWDMs)的生物氧化及遗传特点和探讨细菌壁缺陷变异的性质与机制。方法:采用PAGE电泳法和分光光度法检测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及其CWDMs和伤寒沙门菌粗糙型和苹果酸脱氢酶(MDH)同工酶的活性与类型。结果: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细菌型和伤寒沙门菌粗糙型经PAGE电泳可见一条MDH同工酶带,CWDMs电泳后可见两条MDH同Ⅰ酶带,在CWDMs的MDH中有一条泳动速率与细菌型及粗糙型的相同,另一条则较快。分光光度法检测证实。细菌型与粗糙型的MDH活性相似,CWDMs的MDH活性则明显较低。结论:CWDMs保留了与亲代细菌型一致的MDH和形成了一种新的MDH,并且其MDH的活性已显著降低,此特性可能与CWDMs生物氧化特性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0.
用离散量预测蛋白质的结构型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基于蛋白质的结构类型决定了它的二级结构序列的概念,用二级结构序列参数Nα,Nβ,Nβaβ,N(βαβ)构成离散源,并计算离散量D(Xα),D(Xβ),D(Xα+β),利用离散增量预测蛋白质的结构类型,它是由这个蛋白质的离散量D(Xn)与四个标准离散D(Xα),D(Xβ),D(Xα/β),D(Xα+β)之间离散增量的最小值所决定的,预测结果表明,准确率分别达到84.8%(标准集)和83.3%(检验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