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胚胎着床过程中,母体面的蜕膜内有绒毛外滋养层细胞、免疫细胞和蜕膜细胞组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网络状免疫微环境。其淋巴细胞中,大颗粒淋巴细胞(NK)的比例高达45%,且处于特定的功能状态。机体淋巴细胞通过其表面的归巢受体与组织中高内皮小静脉(HEV)的内皮细胞结合而归巢到淋巴结或相关淋巴组织,完成淋巴细胞的再循环。目前认为选择素CD62L和CD44是最主要的淋巴细胞归巢受体,除了参与上述过程外,还在淋巴细胞活化及炎症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往对蜕膜中细胞组分及表型变化的研究较多,而对着床过程中母体特别是蜕膜局部淋巴细胞归巢特点的研究较少,对淋巴细胞归巢受体在着床过程中的作用、动态变化及表达特点则未见报道。本文以着床期小鼠为动物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技术,对CD62L和CD44在着床期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及子宫内膜/蜕膜细胞(EC/DC)中的研究发现:CD62L、CD44在着床期PBLC中均呈高表达,无明显动态变化(Fig.1);在EC/DC中,CD62L呈低表达,并于妊娠第一天(D1)呈一过性降低,D2~D5无明显变化(Fig.2);CD44在EC/DC中仍呈高表达,但于D3开始呈动态下降;至D5降至最低(Fig.3)。即:着床过程对外用血整体淋巴细胞归巢机制不  相似文献   

2.
细胞粘附分子(CAM)可介导细胞间及细胞与间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传导信息,参与机体胚胎发育、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组织修复及肿瘤转移等生理和病理过程。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是主要的CAM分子之一,可表达于活化的细胞,内皮细胞等。人膜是母体与胚胎滋养层直接接触的特殊组织、已发现蜕膜细胞在着床过程中参与了局部免疫耐受的形成,但对着床期ICAM-1在蜕膜细胞表达的动态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采用免疫荧光、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别从整体和局部角度、着床过程中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及子宫内膜/蜕膜(EC/DC)细胞ICAM-1的不同表达特点进行了动态观察和对比性分析。结果发现,ICAM-1在着床期PBLC中的表达于妊娠第一天(D1)即开始降低。D2降至最低;与此不同,ICAM-1在EC/DC中的表达于D2开始降低,D4降低最低,D5开始恢复,但尚未恢复到对照水平。结果表明,ICAM-1在蜕膜局部的表达调节方式不同于外周血;ICAM-1表达阳性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蜕膜细胞均代表着活化的功能性细胞,这些细胞表面ICAM-1在着床期D2-D4降低,使由ICAM-1介导的静息淋细胞的活化及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游走等作用受到抑制,而这种抑制作用参与胚泡着床过程中局部免疫耐受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CD62L、CD44在着床期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胚泡着床是一个复杂而又受到精细调控的特殊生理过程。着床过程中,蜕膜内免疫微环境中淋巴细胞的功能状态对胚泡着床及胚胎发育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目前认为选择素L(SelectinL,亦称CD62L)和CD44为最主要的淋巴细胞归巢受体,介导淋巴细胞与组织中高内皮小静脉(highendotheliavenules。HEV)的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有研究发现,早孕10周人蜕膜淋巴细胞与同期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bloodlymphocyte,PBLC)中CD62L和CD44表达明显不同。但对着…  相似文献   

4.
内皮细胞的免疫学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通过表达多种免疫相关分子与或影响免疫过程,能以MHC-II类分子限制性方式提呈抗原,同时可通过B7/CD28,CD40/CD40L,CD58/CD2等途径向T细胞提供活化所必需的共刺激信号,EC表达的粘附分子介导EC与不同白细胞亚群间相互作用,对白细胞粘附穿过EC进入组织间隙参与炎症反应,淋巴细胞归巢或再循环等过程有重要意义,EC可表达补体调节因子调节补体系统活化,EC受多种因素激活后所表达的免疫相关分子表达上调,并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及免疫应答,是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本文将对EC免疫学方面的功能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结合树突状细胞(DC)生物学特性, 探讨抗P-选择素lectin-EGF功能域单抗(PsL-EGFmAb)对体外培养人DC成熟和功能干预调节的作用. 通过SCF, GM-CSF, TGF-β1, Flt-3L及TNF-α体外培养体系, 从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中诱导扩增获得DC, 并于细胞成熟过程中用PsL-EGFmAb及辅以IL-10作为对照进行干预. 分别观察和检测DC形态学及细胞活力, 细胞表面分子HLA-DR, CD1a, CD11c, CD54, CD83, CD80, CD86, CD209(DC-SIGN)及CD62P, E, L(P-、E-、L-选择素)表达, 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 及IL-12p35, p40 mRNA与NF-κBP50, P65 mRNA表达, 培养上清液中IL-12p70分泌含量, 以及DC体外对T淋巴细胞刺激能力, 以此分析PsL-EGFmAb 对DC成熟与功能的干预状况. 结果显示, 未成熟DC高表达属模式识别受体的C型凝集素DC-SIGN外, 且胞内蓄积适量ROS, 具备了细胞吞噬能力. 成熟DC除仍高表达DC-SIGN, 伴随细胞内NF-κB基因明显表达, 其表面黏附共刺激分子CD11c, CD83, CD80, CD86表达上调, 且细胞因子IL-12合成分泌增加, 并具明显的体外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符合于抗原提呈细胞特征. 此外, 未成熟和成熟DC基本不表达P-, E-选择素, 而分别高表达和低表达L-选择素. 进一步发现, PsL-EGFmAb较对照IL-10对DC表面DC-SIGN表达有抑制作用; 也能抑制细胞内NF-κB基因表达, 并相应抑制或下调DC黏附共刺激分子CD11c, CD83, CD80, CD86及HLA-DR表达, 抑制IL-12基因转录及其合成分泌, 以及抑制DC体外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 上述结果表明, PsL-EGFmAb对DC分化成熟及功能具有抑制作用, 提示此作用与其抑制作为DC模式识别受体及功能分子DC-SIGN有关, 并可能是通过影响NF-κB信号途径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在胚泡着床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EGE及其受体在胚泡着床前后小鼠子宫内膜中的转录和表达。结果显示:未孕和受精后第4-5天,子宫内膜表面上皮和腺上皮细胞仍呈EGF,EGFR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阴性着色,受精后第4-5天子宫内膜基质细胞EGF及其受体转录和表达较未孕期增强,受精后第6天,EGF及其受体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阳性着色主要分布于初级蜕膜带(primary decidual zone,PDZ);随着胚泡植入的进行,PDZ区蜕膜细胞EGF及其受体的转录和表达明显减少,而PDZ周围蜕膜细胞EGF及其受体的转录和表达增强,结果提示,EGF是小鼠胚泡着床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7.
细胞粘附分子(CAM)可介导细胞间及细胞与间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传导信息,参与机体胚胎发育、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组织修复及肿瘤转移等生理和病理过程。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是主要的CAM分子之一,可表达于活化的细胞,内皮细胞等。人膜是母体与胚胎滋养层直接接触的特殊组织、已发现蜕膜细胞在着床过程中参与了局部免疫耐受的形成,但对着床期ICAM1在蜕膜细胞表达的动态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采用免疫荧光、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别从整体和局部角度、着床过程中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及子宫内膜/蜕膜(EC/DC)细胞ICAM1的不同表达特点进行了动态观察和对比性分析。结果发现,ICAM1在着床期PBLC及EC/DC中的表达均存在明显的动态变化(Tab.1;Figs.1&2)。ICAM1在PBLC中的表达于妊娠第一天(D1)即开始降低,D2降至最低;与此不同,ICAM1在EC/DC中的表达于D2开始降低,D4降至最低,D5开始恢复,但尚未恢复到对照水平。结果表明,ICAM1在蜕膜局部的表达调节方式不同于外周血;ICAM1表达阳性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蜕膜细胞均代表着活化的功能性细胞,这些细胞表面ICAM  相似文献   

8.
乔瑞云  白海  王存邦  葸瑞  欧剑峰  张海英  赵强 《生物磁学》2012,(28):5438-5442,5462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浓度IFN-α对体外培养人脐带问充质千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块移行法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umbilicalcordmesenchymalstemcells,hucMSCs),并进行干细胞表面抗原、成骨和成脂鉴定。向P3代hucMSCs加入不同浓度的IFN-α,24小时后收集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4、CD49d、CD54、CD58、CD62p、CD62L、CD102及CD106等八种粘附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①生理状态下,CD106、CD62P、CD62L和CD102阳性表达率极低(均〈1%),CD54表达最高,为41.58%,经IFN-α干预后,CDl02、CDl06、CD62L、CD62p阳性表达率略有升高,但总体变化不明显(均〈5%)。②CD49d、CD54、CD58阳性表达率与IFN-α呈浓度依赖性,最高达(66.36+2.48)%、(76.26+1.85)%、(47.78+O.44)%;CD44在浓度为3×103U/ml时阳性表达率最高,为(49.81±3.25)%,且干预组与对照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炎症因子IFN-α可显著提高hucMSCs表面CD54、CD58、CD44、CD49d的阳性表达率,但对CD102、CD106、CD62P和CD62L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选择NK92-MI细胞为研究体系,研究SP对NK细胞的杀伤活性及功能性受体NKG2D/NKG2A表达的影响,以探讨SP对NK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机制。采用MTT法测定NK92-MI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采用Real-Time 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NK92-MI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和抑制性受体NKG2A的基因表达和膜表达。10-14~10-8 mol/L的SP在体外可明显增强NK92-MI细胞的杀伤活性。该浓度范围的SP均可上调NKG2D/NKG2A的mRNA水平;10-14~10-8 mol/L的SP均上调NKG2D/NKG2A的膜表达,较低浓度(10-14 mol/L)的SP仅使NKG2D表达上调,而NKG2A表达无明显变化;SP刺激NKG2D膜表达增加的程度高于NKG2A。生物肽SP调节NK细胞功能性受体NKG2D/NKG2A的表达,可能是SP增强NK细胞杀伤活性的一种原因。  相似文献   

10.
通过动态观察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不同临床阶段NK细胞及CD8+T细胞表面活化性/抑制性受体等分子的变化,探讨患者抗汉坦病毒感染的免疫机制,为本病的抗感染免疫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收集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液样本57份,以健康人血做对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样本NK细胞数及NK细胞亚群、NK细胞活化及抑制受体、CD8+T细胞数及其表面NK受体的表达水平。分析患者的发热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上述观察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NK细胞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患者的发热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4个不同临床过程中NK细胞水平都处于升高状态,其中少尿期高于其他各期(P0.01)。患者NK细胞抑制受体NKG2A表达总水平有下降趋势,在少尿期下降的比较明显(P0.01),NK细胞活化受体NKG2D表达呈上升的趋势,不同病程中表达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患者的NK细胞亚群CD56~-CD16~+和CD56~(bri)CD16~(-/+)数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CD56~(dim)CD16~+细胞NK亚群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CD8~+T细胞总数及病程各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和对照组CD8~+T细胞表达NK活化受体NKG2D和抑制受体NKG2A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急性期NK细胞处于活化状态;其中CD56~(bri)CD16~(-/+)NK细胞亚群及CD56-CD16~+NK细胞在免疫调节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肿瘤转移抑制因子CD63/ME491 mRNA和蛋白在植入前小鼠胚胎及延迟着床小鼠子宫中的表达规律,探讨其在胚胎着床过程中的作用以及雌激素对其表达的调节.方法 应用RT-PCR、免疫荧光、免疫组化技术观察CD63/ME491 mRNA和蛋白的表达规律.结果 在植入前小鼠胚胎中均有CD63/ME491 mRNA及其蛋白表达.CD63/ME491 mRNA在桑葚胚及囊胚期表达较丰富,CD63/ME491蛋白表达于各期胚胎细胞的胞膜和胞浆;CD63/ME491 mRNA在延迟着床小鼠子宫均有表达,但从D5到D8呈下降趋势,雌二醇(E2)激活后mRNA的表达显著上升(P<0.05).CD63/ME491蛋白在延迟着床D5弱表达于上皮下基质细胞,D6~8表达不明显,E2激活后该蛋白明显表达于上皮下基质细胞的胞膜和胞浆.结论 1. CD63/ME491在植入前小鼠胚胎中呈动态表达,提示它参与了胚胎的发育过程;2. CD63/ME491在小鼠子宫中的表达可能受雌激素调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脂磷壁酸(LTA)对黑色素瘤B16荷瘤小鼠NK细胞受体NKG2D及其配体的影响。方法将黑色素瘤B16细胞接种于C57BL/6小鼠皮下,待触及肿块后于荷瘤小鼠皮下注射双歧杆菌LTA。采用MTT、流式细胞术(FCM)、RT-PCR方法分别检测经双歧杆菌LTA处理后B16荷瘤小鼠NK细胞杀伤活性、NK细胞NKG2D受体蛋白表达以及肿瘤组织内Rae-1、H60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经双歧杆菌LTA处理后,B16荷瘤小鼠的NK细胞杀伤活性增强(P〈0.05),NK细胞受体NKG2D表达明显增加(P〈0.05),肿瘤组织Rae-1、H60 mRNA表达上升(P〈0.05),并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双歧杆菌LTA能够增强B16荷瘤小鼠NK细胞的杀伤活性,其机制可能与上调NK细胞受体NKG2D的蛋白表达和肿瘤组织Rae-1、H60 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表面所表达的腺苷受体A2B亚型(ADOR-A2B)可促进DC对辅助性T淋巴细胞(T helper cell,Th)的激活,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或加重. 本文旨在研究作为免疫反应的诱导分子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s)是否可调节ADOR-A2B在DC中的表达并籍此影响其功能. 体外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BM-DC),以多种TLRs的配体,Pam3csk4、polyIC、LPS及CpG进行干预. 提取细胞总RNA,real-time PCR测定ador-a2a、ador-a2b的表达;放射性配体结合实验测定BM-DC对3H 腺苷结合能力的变化.以LPS及选择性ADOR-A2B激动剂BAY 60-6583协同干预BM-DC,ELISA测定培养基中IL-1、IL-6及IL-12的含量. 以干预后的BM DC刺激naive CD4细胞,ELISA测定培养基中IL-17A、IFNγ的含量,荧光抗体染色及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CD4细胞的分化. 结果显示, TLR 4的配体LPS可显著提高BM DC中ador-a2b的表达及对腺苷的结合能力. BAY 60-6583与LPS相协同可刺激BM DC分泌多种致炎因子,并增加其诱导CD4细胞向Th1及Th17分化的能力. 由此可见,Toll样受体可上调ador-a2b在DC中的表达,并可籍此增加DC分泌促炎因子的能力及对CD4细胞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孕酮对人早孕子宫蜕膜细胞活性肾素分泌的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Yan JS  Guo LH  Liu J  Wang H 《生理学报》1999,(2):211-218
子宫蜕膜是肾素产生的主要部位,肾素包括活性与非活性肾素,活性肾素可使血管紧张素原水解生成血管紧张素Ⅰ,继而调节血管紧张素Ⅱ的表达。实验表明:(1)妊娠早期(孕5~9周),人子宫蜕膜活性肾素的含量随妊娠周龄增加而升高,孕8周时可达6337±1284AⅠng/gww·h-1;(2)早孕子宫蜕膜组织活性肾素占总肾素量的1/4;(3)孕酮可调节蜕膜细胞活性肾素的合成与分泌。人早孕子宫蜕膜组织中存在高水平的活性肾素,性类固醇激素可调节蜕膜细胞活性肾素的表达,可以认为,子宫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妊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生殖器疱疹初发患者(GH)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和B细胞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发病机制与细胞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0例初发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和B细胞的表达水平,并与60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RGH)、3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检测结果相比较。结果(1)初发组和对照组相比,除NK细胞降低差异有显著性外,其他差异无显著性;(2)初发组与复发组相比,初发组T细胞、CD4^+细胞、CD4^+/CD8^+均高于复发组,CD8^+细胞百分比低于后者,差异有显著性;B细胞、NK细胞比例差异无显著性;(3)复发组与对照组相比,外周血中T细胞、CD4^+细胞、NK细胞所占比例,CD4^+/CD8^+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CD8^+细胞百分比升高,差异有显著性;B细胞比例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生殖器疱疹初发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6.
前列腺素在哺乳动物的雌性生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环氧合酶-2 (cyclooxygenase-2, COX-2)主要在子宫着床位点处胚胎周围的基质细胞中表达, 介导着床和蜕膜化过程.由COX-2和微粒体型前列腺素E合成酶-1途径来源的前列腺素E 2 (prostaglandin E2, PGE2)在胚胎着床和蜕膜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子宫中产生的前列腺素I 2 (prostaglandin I2, PGI2)通过核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δ(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δ,PPARδ)在胚胎着床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质膜上的前列腺素转运蛋白(prostaglandin transporter, PGT)通过转运新合成的前列腺素, 来满足胚胎着床和蜕膜化过程中对前列腺素的需求, 并维持前列腺素的代谢平衡.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MCF-7乳腺癌细胞分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功能及其分化的影响,针对VEGF基因设计siRNA(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采用脂质体转染法以100 nmol/L最佳转染浓度导入MCF-7乳腺癌细胞(siRNA组),以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TM转染MCF-7 乳腺癌细胞培养上清培养正常DC作为对照(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经siRNA 干扰VEGF基因后的MCF-7 乳腺癌细胞分泌的VEGF因子含量, Western 印迹检测VEGF蛋白表达,以探讨siRNA的基因沉默效果;以siRNA组和对照组培养上清分别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所诱导DC表型CD1a、CD80、CD83、CD86和HLA-DR的表达,用MTT法检测转染前后两组DC 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对MCF-7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显示,MCF-7 乳腺癌细胞培养上清能明显抑制正常DC分化成熟及抗原递呈能力,干扰VEGF基因后MCF-7 乳腺癌细胞培养上清对DC的影响明显降低,CD80、CD83、CD86和HLA-DR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而CD1a表达下降(P<0.01).转染前后DC 诱导的CTL对MCF-7细胞的杀伤活性有明显差异(P<0.01).由此可见,siRNA可靶向抑制MCF-7乳腺癌细胞VEGF的表达,下调VEGF后的MCF-7 细胞上清对DC分化成熟及功能的抑制作用明显降低,从而推测VEGF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免疫抑制方面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SP对NK92-MI细胞杀伤活性以及活化性受体NCRs(NKp46、NKp44和NKp30分子)的表达的影响,揭示SP对NK细胞杀伤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内在作用机制.MTT法测定NK92-MI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Real-Time PCR检测NCRs的mRNA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NCRs的膜表达.在10-14~10-8 mol/L浓度范围的SP作用24h,对NK92-MI细胞的杀伤活性有明显增强作用;10-14~10-8 mol/L的SP,均可增加NK92-MI细胞活化性受体NKp44、NKp46及NKp30的mRNA表达;该浓度范围的SP均可增加NKp46的膜表达水平,仅较低浓度( 10-14moL/L)的SP对NKp44的膜表达水平有增加作用,各浓度的SP对NKp30的膜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影响.SP可通过上调活化性受体NCRs的表达水平来调节NK细胞的活性.  相似文献   

19.
培养小鼠髓系DC2.4细胞,加入LPS(阳性对照组)或甘草甜素,用扫描电镜观察DC的超微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MHCII、CD86及CD40的表达、4-氨基安替比林(4-AAP)比色检测DC内酸性磷酸酶活性、ELISA方法检测DC培养上清中IL—12的浓度,体外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检测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甘草甜素刺激后,DC表面树突状突起增多,表面分子MHCⅡ、CD86及CD40表达增加,酸性磷酸酶活性下降,培养上清中IL-12浓度升高,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能力也明显增强。结果表明,甘草甜素能够促进小鼠髓系DC2.4表型及功能的成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对过敏性哮喘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表面表达CD86和HLA-DR的影响。方法从12例过敏性哮喘儿童和10例对照组儿童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生成未成熟DC,分别经双歧杆菌或细菌脂多糖(LPS)处理,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DC表面CD86和HLA-DR分子表达。结果双歧杆菌刺激后,哮喘儿童DC表面CD86表达明显增高(P〈0.05),HLA-DR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儿童CD86和HLA-DR表达无明显影响;LPS刺激可明显增加哮喘儿童和对照组儿童CD86和HLA-DR的表达。结论过敏性哮喘儿童DC表面CD86的表达可能存在缺陷,双歧杆菌能适度上调其表达,在DC的成熟过程中可能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