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亮  肖荣高  遇宝成  罗键 《四川动物》2012,31(4):616-618
2011年10月26日,在广东省始兴县的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得1号雄性白头蝰,并从该保护区博物馆检出另1号雄性同种标本,11月25日又在广东省博罗县的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得第3号雄性同种标本,正式报道为广东省蛇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2.
2022年8月,于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湘阴渡镇(113°01′18′′E,26°11′87′′N,海拔174 m)采集到两头蛇活体标本1号,通过形态测量比较,发现所采集标本与中国广东省分布的岭南两头蛇(Calamariaarcana)形态特征基本一致;后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片段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该标本与岭南两头蛇形成高支持率单系群(后验概率PP为1.00,自举值BS为100),所采集标本与岭南两头蛇的遗传距离为1%。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证据,最终确定该标本为两头蛇科(Calamariidae)两头蛇属的岭南两头蛇,系湖南省蛇类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3.
2016年9月2日,在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采集到蛇类标本3号(2♂,1♀),经鉴定为尖喙蛇(Rhynchophis boulengeri),为广东省爬行动物新纪录。标本保存在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爬行类新纪录——海南棱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6月2日,在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蜥蜴幼体标本1号,经鉴定为海南棱蜥(Tropidophorus hainanus),为广东省爬行动物新纪录,标本保存在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蛇类新纪录——福清白环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4年5月至2010年6月,在广东省境内的深圳梧桐山、南岭国家森林公园、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天井山林场观察到福清白环蛇(Lycodon futsingensis) 8条,采集到标本5号,为广东省新纪录,标本保存在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中国水域江豚颅后骨骼的生理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安利  周开亚 《兽类学报》1995,15(4):246-253
本文根据142号各年龄段的江豚颅后骨颅标本(其中长江种群标本38号,黄海种群标本59号,南海种群标本45号),选用42项颅后骨骼变量,应用t-检验、协方差分析和析研究了颅后骨骼在各地理种群之间的变异。结果表明,(1)中国水域江豚不同种群之间在颅后骨骼上的差异是明显的,而且表现在包括初生幼体在内的所有的年龄段的标本中。(2)南海种群的颅后骨骼最发达。长江种群次之,黄海种群的最不发达。(3)黄海种群与  相似文献   

7.
秦耀庭(1960)报道吉林长白山麓有极北蝰分布,此后赵尔宓等(1981)研究了我国东北的13号极北蝰标本(包括秦耀庭报道的2号标本).  相似文献   

8.
2009年6月,在广东省信宜市云开山自然保护区调查时采集到越南烙铁头蛇(Ovophis tonkinensis)标本2号,为广东省新纪录,为该种在中国分布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标本保存在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2011年4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蛇类雌性成体标本1号;2011年5月,在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新建镇采集到蛇类雌性成体标本1号;2012年4月,在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采集到蛇类雄性成体标本1号。经鉴定这3号标本为蛇亚目游蛇科链蛇属福清链蛇(Lycodon futsingensis),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浙江省和江西省首次发现,标本保存在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澳汉蚱属一新种(直翅目:蚱总科,枝背蚱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铬球 《昆虫学报》1995,38(3):332-333
广东省澳汉蚱属一新种(直翅目:蚱总科,枝背蚱科)梁铬球(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广州510275)澳汉炸属(A。。troha。cockiaGtinther,1938)昆虫分布于中国、日本和越南,已报告4种。本文报道采自广东省一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山大学...  相似文献   

11.
大洋臀纹粉蚧Planococcus minor Maskell和南洋臀纹粉蚧P.lilacinus Cockerell是我国有重要检疫意义的有害生物。这两种粉蚧从东盟进口水果口岸检疫中频繁截获,且已在广东、海南、云南等地发现大洋臀纹粉蚧入侵,这对我国热带、亚热带的水果和观赏植物等已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以大洋臀纹粉蚧和南洋臀纹粉蚧在国内外的分布数据为基础,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和Arc GIS对两种粉蚧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大洋臀纹粉蚧和南洋臀纹粉蚧的适生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其适生区面积分别占全国面积的22.14%、18.17%,其中高度适生区域集中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福建、四川、台湾、海南等地区,与我国热带水果的主要种植区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大洋臀纹粉蚧已成功入侵,一旦南洋臀纹粉蚧传入便可迅速扩散蔓延,并对我国热带水果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各口岸应加强对东盟进口水果的检验检疫,预防其新的进入和扩散。  相似文献   

12.
广东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41,自引:7,他引:34  
根据广东省第2次土壤普查资料,采用GIS技术估算广东省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问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广东省陆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约为17.52×10^8t.砖红壤、红壤和赤红壤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8.83、10.31和9.15kg·m^-2,略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三者占广东省土壤面积的67.91%;广东省黄壤和水稻土的有机碳密度分别为12.08和12.17kg·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省平均土壤碳密度为10.44kg·m^-2.土壤有机碳密度总的分布规律是东南沿海地区高于粤北山区,其中粤北和粤中土壤有机碳密度为5~10kg·m^-2,粤东的沿海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0~15kg·m^-2,二者合计占全省土壤面积的89.24%;土壤有机碳密度主要在5~15kg·m^-2范围内变动.  相似文献   

13.
【背景】广东省是中国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入侵昆虫引发的生物灾害日趋严重。【方法】根据广东省各地区的野外调查结果及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汇总分析了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的种类、原产地、入侵地、地理分布格局。【结果】据统计,在广东省造成一定程度危害的外来入侵昆虫种类共计30种,以蚧类最多,占30.00%;在广东省的外来入侵昆虫中,原产于亚洲的种类最多,为12种,占40.00%,其中东盟8种,北美洲、南美洲各占20.00%、16.67%,从非洲、欧洲和大洋洲传入的分别占10.00%、3.33%和3.33%;外来入侵昆虫的首次发现地位于广东省的有17种,占56.67%,且全部位于珠三角地区,海南省的占20.00%,云南省的占10.00%,出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京市、上海市的均为3.33%;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的地理分布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珠三角地区外来入侵昆虫物种数量较多,粤西地区相对次之,粤北和粤东地区相对较少。【结论与意义】明确广东省外来有害昆虫的入侵现状及地理分布格局,可为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的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是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的桥头堡和主要的北迁虫源地之一,明确该虫在广东省的冬季发生特征及越冬存活情况,对广东省乃至全国草地贪夜蛾的预测预报及源头治理意义重大。为准确掌握广东省草地贪夜蛾的周年繁殖区范围及冬季发生为害情况,2020年1-3月在粤东、粤西、粤北及珠三角地区,利用成虫性诱、挖土查蛹、幼虫密度及植株为害率普查等方法,分析广东省草地贪夜蛾冬前、冬后种群发生为害情况及冬季发生特征。调查结果表明:(1)广东省冬玉米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湛江、茂名、阳江、惠州等地,冬玉米种植区均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主要为害冬玉米,极少为害甘蔗;(2)不同地区冬种玉米上草地贪夜蛾的发生程度差异较大,湛江、茂名、阳江发生为害较为严重,平均为害率30%左右,而珠三角及粤东地区发生较轻,为害率低于10%;较冬前调查,冬后草地贪夜蛾发生量和为害程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3)广东省大部分地区的冬种玉米田和空闲地均可持续诱捕到草地贪夜蛾成虫,而挖土调查发现草地贪夜蛾蛹密度较低。本调查明确了草地贪夜蛾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冬玉米区可以周年繁殖,无明显的滞育越冬现象,粤西茂名、阳江以南至雷州半岛一带为典型冬种玉米区,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较为严重,珠三角及粤东大部分地区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相对较低,调查结果为广东省乃至全国草地贪夜蛾的早期预警和精准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浩  马星  杜勇 《生态学报》2021,41(5):1705-1715
生态空间结构合理有序是区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构建省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生态空间结构,有利于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并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互惠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广东省为例,通过重要性-敏感性的生态评估方法识别广东省重要的生态源地,使用最小阻力模型识别重要生态廊道,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并对生态空间结构的调整和管控提出策略。结果表明:(1)重要的生态源地面积为54636.77 km2,占广东省国土面积的25.04%;(2)研究所识别的生态源地与广东省生态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的重合程度较高,在自然保护地和生态源地的基础上共选出87处重要生态源地;(3)广东省生态廊道的总长度为7400 km,廊道周边的主要以林地为主;(4)广东省的生态空间主要以环珠三角生态屏障和外围生态屏障为主,其中环珠三角生态屏障的面积、生态重要性略高于北部生态屏障。所构建的生态安全格局可以为广东省的生态安全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也可以为完整生态保护体系的构建提供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挑战。广东省丰富的水土资源孕育了大量的生物物种, 然而快速的城市扩张又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明确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 以便在未来城市规划布局中更好地实施保护, 缓解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空间分布格局是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基础, 本文以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鸟类数据为基础, 基于MaxEnt模型进行空间化(空间分辨率为100 m × 100 m), 通过识别热点地区, 并与现有国土规划中三条管控线对比, 识别保护空缺。本文主要有以下结果: (1)广东省建模鸟类共有13目45科173种, 其空间丰富度格局主要呈三片区分布: ①南岭片区; ②粤东片区; ③江门、阳江、云浮片区; (2)影响鸟类空间格局的环境因子在不同物种间差异明显, 总体来看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年均温度差等因素占主导地位; (3)保护鸟类与全部鸟类的热点地区分布相似, 但空间上更为聚集, 两者的空间重叠率达63.0%, 主要分布于南岭片区、粤东片区; (4)留鸟类和迁徙鸟类的热点地区存在明显空间差异, 重叠区域仅25.3%, 留鸟类分布相对靠北而迁徙鸟类相对趋南; (5)鸟类热点分区统计对比中, 与永久基本农田的重叠率明显高于生态保护红线, 极少量分布于城镇开发边界内部, 全部鸟类、保护鸟类、留鸟类、迁徙鸟类均存在明显的保护空缺。本研究得到了精细尺度下鸟类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与保护空缺结果, 为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内的生物多样性分区保护、管控政策实施提供了有效支撑, 为广东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规划调整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广东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 E. Smith)种群周年消长动态及发生特征,根据2020年和2021年广东省草地贪夜蛾性诱监测及田间调查数据,分析不同生态区草地贪夜蛾成虫及幼虫种群周年发生动态。结果表明:(1) 草地贪夜蛾在广东省大部分冬种玉米区可以周年繁殖,仅在清远、韶关、河源等地未发现幼虫为害;不同地区之间草地贪夜蛾越冬虫源基数差异较大,粤西发生为害较重,珠三角及粤东地区发生相对较轻;(2) 周年繁殖区草地贪夜蛾成虫和幼虫全年均可发生为害,而季节发生区一般于3-4月才零星始见草地贪夜蛾成虫和幼虫,且诱蛾量、幼虫种群数量及为害程度均相对较低;(3) 广东省草地贪夜蛾种群消长动态呈多峰型,发生高峰期主要集中于5-10月,期间出现多个大小不等的高峰,但峰期、蛾量和虫量在不同地区之间差异较大。本研究明确了广东省不同生态区草地贪夜蛾种群的周年消长动态及发生特征,为广东省乃至全国草地贪夜蛾的早期预警和精准防控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99年及2001年先后在广东省始兴县车八岭国家自然保护区采得角蟾科角蟾属标本,经与角蟾属已知种对比,特别是与相似种白颌大角蟾M.lateralis(Anderson)对比,其差异明显,鉴定为广东省新记录——莽山角蟾M.mangshanensis。  相似文献   

19.
广东爬行动物地理分布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剑 《四川动物》2007,26(4):837-840
对广东省83种爬行动物的地理分布进行了聚类研究。将各种爬行动物在广东4个动物地理省(粤北、粤东、粤西、沿海)分布的有或无作为二元性状,用联合系数来表征每两个动物地理省爬行动物组成的相似程度,以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爬行类在广东各动物地理省的分布受地形明显影响,论述了广东省爬行动物地理分布的特点,并对聚类结果与动物地理区划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