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彩避役     
蔡波 《生物学通报》2014,(12):31-31
<正>七彩避役(Furcifer pardalis),也称豹斑避役,自然栖息于马达加斯加东北部低地。常出现于灌丛和林缘,在人类高度干扰的区域,如咖啡种植园中也能发现它们。它们的这种生境偏好可能与体色在体温调节和通讯方面的作用相关。一般不同区域的种群,有不同的颜色模式,封面照片中的七  相似文献   
2.
2018年8月下旬,在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山采集到11号石龙子科(Scincidae)蜥蜴标本。经形态比较鉴定,该批标本均为刘氏石龙子(Pleistiodon liui),是河南省爬行动物分布新记录种,也是该物种在长江以北地区首次被发现。通过形态学分析,发现刘氏石龙子可能存在雌雄性二态。基于COI基因658 bp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大渡石龙子(P. capito)和黄纹石龙子(P. tunganus)聚在一起,然后再与刘氏石龙子聚成一支系,支持先前基于形态数据的黄纹石龙子种组的单系性。  相似文献   
3.
2022年8月,于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湘阴渡镇(113°01′18′′E,26°11′87′′N,海拔174 m)采集到两头蛇活体标本1号,通过形态测量比较,发现所采集标本与中国广东省分布的岭南两头蛇(Calamariaarcana)形态特征基本一致;后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片段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该标本与岭南两头蛇形成高支持率单系群(后验概率PP为1.00,自举值BS为100),所采集标本与岭南两头蛇的遗传距离为1%。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证据,最终确定该标本为两头蛇科(Calamariidae)两头蛇属的岭南两头蛇,系湖南省蛇类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4.
记述跷蝽科中国1新纪录属——拟跷蝽属Paraberytus tusák,1965,同时描述1新种Paraberytus yunnanensis sp.nov.。云南拟跷蝽,新种Paraberytus yunnanensis sp.nov.(图1~10)本种与拟跷蝽属其它种主要区别如下:与P.mirabilis tusák,1965、P.parvinotum tusák1976、P.similis tusák1965的区别在于小盾片末端突起短而平伏,而非向后斜上指向的长刺;与P.baloghitusák,1990的区别在于额部突起较长,远超过前唇基,而后者额部突起甚短,不达于前唇基。模式标本存放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研究所标本室。正模♂,云南德宏瑞丽珍稀植物园,1160m,2006-06-28,高翠青采。词源:新种种名以模式产地云南而定名。  相似文献   
5.
记述大眼长蝽科1新种:西沙大眼长蝽Geocoris xishaensis sp.nov.,分布于中国海南.该种的主要鉴别特征是:头部赭黄色,触角深色,前胸背板前缘、后缘和侧缘淡黄色,中间具1深色大斑,前翅淡黄色,小盾片黑色.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检疫截获的楔天牛属7种楔天牛八点楔天牛、白桦楔天牛、斑点楔天牛、柳楔天牛、青杨楔天牛、山杨楔天牛、十星楔天牛雄性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并提供其解剖图。研究表明,楔天牛属雄性外生殖器由阳茎基、中茎和内囊3部分组成。阳茎基的阳基侧突具有相对遗传稳定性,且在属内均成近似矩形,并首次测量了7种楔天牛的成虫雄性外生殖器阳基侧突的长宽比。得出了雄性外生殖器形态特征在楔天牛属种内差异小、种间差异大,并能用雄性外生殖器特征有效区分楔天牛属近似种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张旭  蔡波 《生物学通报》2013,(9):54-55,F0003
通过对昆虫纲半翅目异翅亚目盲蝽科柬盲蝽属泛柬盲蝽(Pilophoms typicus)昆虫触角进行扫描电镜拍摄,按照Patrick触角感受器的分类系统,对位于其上的4种外部感受器(毛形、刺形、鳞形和B6bhm氏鬃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种感受器集中于鞭节、梗节、柄节处较少;毛形感受器、B6bhm氏鬃毛分布最多,雌雄无明显差异,鳞形感受器位于触角末端,排列整齐;刺形感受器位于梗节,较少。  相似文献   
8.
快速变色是动物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界高度适应的策略之一。爬行动物中部分有鳞目动物将快速变色表现得淋漓尽致。主要介绍爬行动物快速变色在伪装、通讯和体温调节方面的作用,阐述其中的变色机理。爬行类等动物快速变色在生理体色变化方面由神经系统调节为主而产生生物色和结构色方面的变化。快速变色这种适应策略可能由伪装方面的自然选择、通讯方面的自然选择或性选择进化而来,也可能受体温调节需求的影响,还可能是由这三者同时产生的选择压力进化而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高血压患者红细胞指标和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2(HMGB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44例高原地区高血压患者,通过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三组:内膜正常组(0.8 mm≤IMT1.0 mm);内膜增厚组(1.0 mm≤IMT1.2 mm);斑块形成组(IMT≥1.2 mm)。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患者红细胞指标和血清HMGB2水平及其他生化指标。通过分析IMT与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评价颈动脉硬化的相关因素。结果:三组间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清HMGB2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BC(r=0.368)、HCT(r=0.409)、RDW(r=0.596)、HMGB2(r=0.291)与IMT呈正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BC、HCT、RDW、HMGB2是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原地区高血压患者RBC、HCT、RDW、HMGB2水平与IMT密切相关,且RBC、HCT、RDW、HMGB2水平升高是颈动脉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可作为动脉硬化早期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四突跳小蜂亚科的阿拉姆跳小蜂属Alamella Agarwal 和隐跳小蜂属Cryptanusia Girault 进行了研究。对马氏阿拉姆跳小蜂Alamella maai Noyes & Hayat和台湾隐跳小蜂Cryptanusia taiwanus Chen & Chen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了这2种跳小蜂的形态特征图。此前这2个种仅知分布于我国台湾,本研究是这2个种在中国大陆的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