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耀庭(1960)报道吉林长白山麓有极北蝰分布,此后赵尔宓等(1981)研究了我国东北的13号极北蝰标本(包括秦耀庭报道的2号标本).  相似文献   
2.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5,24(3):330-332
根据野外观察和解剖标本, 本文报道蛇亚目、游蛇科、水游蛇亚科中国南方常见优势种铅色水蛇的生物学研究初步结果.1.长度112号雄蛇全长范围286 ~466 mm,151号雌蛇全长范围306~504 mm.海南陵水103号雄蛇最大全长358+54=412 mm,137号雌蛇最大全长443+61=504 mm.2.鳞片的变异根据299号标本观察,数量恒定无变异的鳞片有吻鳞(1), 鼻间鳞 (1), 前额鳞 (2), 额鳞 (1), 顶鳞 (2), 鼻鳞 (每侧1), 颊鳞 (每侧1), 眶上鳞(每侧1), 前颞鳞 (每侧1), 颏鳞 (1), 颔片 (2 对), 背鳞 (19-19-17 行), 肛前鳞 (完整);根据鳞片有变异的67号标本观察, 可出现变异鳞片的变异范围及其频率眶前鳞1(1→2,4.5%),眶后鳞2(2→1,3.0%),后颞鳞2(2→1,1.5%),上唇鳞3-2-3(3-1-4,0.75%),下唇鳞10(9,0.75%;11,2.25%);腹鳞与尾下鳞则绝对有变异腹鳞雄性112号变异幅度124~136 (平均 128.2), 雌性151号变异幅度123~132 (平均 126.1),尾下鳞雄性107号变异幅度36~41 (平均 39.7)对,雌性149号变异幅度31~36 (平均 33.7)对.3.两代之间变异的消失和出现两例母蛇的右侧眶前鳞均变异为2,她们的全部仔蛇21号均正常为1;一例母蛇的下唇鳞为正常的10枚,而她的仔蛇6号中有两号分别有一侧或两侧变异为9.4.垂直分布范围沿海低地到海拔985 m.5.栖息环境各种水域,以静水水域为主,在海南陵水县吊罗山大里乡以灌水后的稻田为主,极少数发现在静水水域或流动缓慢的灌溉渠内.6.摄食和食性每年4月开始摄食,6月为摄食高峰,9月停止;食物以小形蛙类和蝌蚪为主,其次为小鱼.7.繁殖习性二级性征主要反映在雄性尾的比例较长,尾下鳞的数目相应较多;二级性比(出生时的性比)接近11,三级性比在居群较大的情况下也约为11,而在居群较小的情况下统计约为0.51;雌性性成熟期(以开始产仔为依据)全长都在350 mm以上;解剖28号孕雌得知输卵管卵数3~12(平均6.3)枚;卵在母体内发育进程解剖41号成熟雌性得知4月卵尚未发育,5月及6月处于发育中或晚期、产仔或已产出,7月基本都已产毕;统计两窝21仔得知初产出仔蛇全长127~139 mm,母蛇体长大者其仔蛇亦较长;统计同窝9仔得知初生仔蛇重量2.4~2.5 g,平均2.47 g.本文是作者早期未发表的工作,现整理供对蛇类有兴趣的青年同行参考.本研究所用全部标本(包括3号雌蛇及其刚产出的仔蛇) 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3.
蛇岛猎奇     
一九七八年六月三日中午一时正,雨后天晴,考察船410号从旅顺港驶出,沿着辽东半岛全速向西前进,行驶到老铁山海面,远远可以望见耸立在碧蓝色海水中的两颗明珠——海猫岛和蛇岛。驶过海猫岛,蛇岛的轮廓便越来越清楚。两小时后,考察船环绕蛇岛航行一周,让我们对这个神秘小岛的全貌来一次巡礼(封四图1)。蛇岛东西长约1公里,南北宽约0.7公里,最高点215米,是一座屹立在渤海湾口的小山(封四图2)。它的西南面是倾斜80度以上的悬崖峭壁,东北面是一个倾角10—30度的斜坡,由山顶顺着斜面呈扇形伸展着六条长短不一的冲沟。岛上杂草丛生,冲沟两侧和部分山…  相似文献   
4.
横断山区四种湍蛙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染色体组型分析,C带(BSG技术)分析及一种简便的Ag-NORs带分析,对四川湍蛙、理县湍蛙、棕点湍蛙和棘皮湍蛙的种间关系、染色体的演化及其性染色体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四川湍蛙、理县湍蛙和棕点湍蛙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而它们与棘皮湍蛙的亲缘关系较远;(2)在近缘种的分化中,染色体结构异染色质的变化和臂间倒位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这在小型染色体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三)四川湍蛙具有在形态上分化很明显的性染色体。C带分析表明,此性染色体主要由常染色质构成,但在其Y染色体的长臂上存在明显的中间C带,推测尚处于性染色体分化的初期阶段。  相似文献   
5.
王广力  高正发  余平静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7,26(4):834-836,F0003
丽纹攀蜥是中国已知的17种攀蜥中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本文就丽纹攀蜥人工饲养条件下的捕食与繁殖行为的特征做一描述。通过观察发现,丽纹攀蜥主要以小型节肢动物为食;在其求偶过程中,雄性个体间存在性内竞争;所产卵在孵化过程中体积有明显增大等现象。  相似文献   
6.
郭鹏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4,23(4):380-386
广义的竹叶青蛇属于Trimeresurus(sensu lato)包含有40多个物种,广泛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目前,该类群已经相继被划分为6个属:Trimeresurus(sensu stricto)、Tropidolaemus、Ovophis Protobothrops,Triceratolepidophis,Zhaoermia本文从形态、细胞以及分了系统学等方面对Trimeresurus(sensu lato)的分类和系统学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温晓敏  吴贯夫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5,24(4):459-462,F0003
对倭蛙属(Nanorana)已知3种:高山倭蛙(Nanorana parkeri)、倭蛙(N. pleskei)和腹斑倭蛙(N. ventripunctata)的肩带作了连续切片后进行Masson染色,发现其上喙骨(epicoracoid)的融合与重叠的状况与虎纹蛙(Rana rugulosa)较相似,而与无尾目中其它物种已知的肩带形态存在较大的差异.倭蛙属和虎纹蛙等与已知肩带类型的蛙亚科其它的物种在系统进化中可能来源于不同的最近共同祖先.  相似文献   
8.
通过染色、解剖、观察和绘图对山溪鲵头部肌肉做了详细描述.山溪鲵头部肌肉包括头侧肌肉、头腹肌肉、眼部肌肉及喉部肌肉.其肌肉组成与有尾类头部肌肉的一般构成基本一致.从第二鳃弓游离端内侧发出一细条状肌纤维,附着在三角骨外侧末端,此种情况在以前其他有尾类肌肉系统研究中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9.
四川爬行动物三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省的爬行动物调查,在张孟闻(1932)之后,未再见有报告。四川医学院及我所历年来到现在为止,在四川省共采到标本一千余号;经整理,其中包括省新记录及新种。现在先将三个新种描述如下。新种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西南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西藏特有种温泉蛇在四川理塘县发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少英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4,23(3):234-235
最近在四川西部理塘县海拔 370 0~ 4 15 0m高山沼泽草地采到 4号 (3雄 1雌 )过去仅知我国西藏高原才有分布的温泉蛇。其鳞被各部分及数量均与西藏分布的温泉蛇一致 ,但与西藏标本尾下鳞单双不定的唯一区别是四川标本均呈双行 ,这可能与所测量四川标本数量较少 (仅 4号 )有关。作者认为这一发现有利于证明青藏高原隆起的地质学问题 ,及其对高原上动物演化发展影响的观点 ,因为西藏高原本体及四川西部高原都属于青藏高原的范围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