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31.
本工作以钾离子透入引起大鼠甩尾反应作为痛反应指标,观察纳洛酮(NX)和抗阿片肽血清对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微量注射神经降压素(NT)增强电针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1)PAG内微量注射NT后,大鼠电针镇痛效应明显提高;(2)PAG内注射大剂量NX,可以显著减弱NT增强电针镇痛效应;(3)PAG内微量注射抗甲脑啡肽血清和抗β内啡肽血清后,NT增强电针镇痛的作用明显降低;而PAG内微量注射抗强啡肽A113血清,对于NT增强电针镇痛的作用并无明显影响。提示:PAG内NT在针刺镇痛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NT增强电针镇痛的作用与甲脑啡肽和β内啡肽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2.
本工作将脑啡肽酶 A 抑制剂 Thiorphan(Thior)或氨肽酶抑制剂 Bestatin(Best)经埋植套管注入家兔侧脑室内以抑制内源性释放的脑啡肽降解,用辐射热-甩头法进行测痛,观察上述药物对痛阈、电针和吗啡镇痛的影响。脑室注射Thior 100μg(0.4μmol)或Best 200μg(0.6μmol)使家兔痛阈升高一倍以上。两者均显示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上述镇痛作用可被静脉注射小剂量纳洛酮(0.125mg/kg)所取消。脑室注射 Thior 100μg或Best 200μg以延缓脑啡肽降解,可使电针的平均针效分别增加126%(P<0.001)和52%(P<0.01)。脑室注射 Thior 50μg或Best 100μg也可使静脉注射小剂量吗啡(2mg/kg)的镇痛作用显著加强。以上结果表明,电针和吗啡的镇痛效果至少有一部分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中释放的脑啡肽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3.
清醒箭毒化雄性大白鼠,在人工呼吸维持下,1.分析下丘脑弓状核(AR)兴奋中缝大核(NRM)的机制:观察到电刺激 AR 对 NRM 的兴奋效应,可因切断双侧 AR 至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的β-内啡肽(β-End)能束、PAG 内双侧注射纳洛酮或抗β-End 血清而绝大部分消失,提示 AR 对 NRM 的兴奋效应,主要通过 AR 区β-End 能神经元轴突与 PAG-NRM 系统的直接联系而实现;2.检验 AR 至 PAG-NRM 的神经通路在电针效应中的作用:实验显示上丘水平去大脑后,电针兴奋 NRM 的效应完全消失,表明此效应主要依赖中脑以上结构实现;进一步分别用 Halász 氏刀游离 AR、切断 AR 至 PAG 的β-End 能束、PAG 内注射纳洛酮或抗β-End 血清后,也使电针效应基本上完全消失,说明电针使 NRM神经元兴奋的效应,主要通过 AR 与 PAG-NRM 间的β-End 能神经通路实现。  相似文献   
34.
电针对清醒家兔压力感受性反射的重调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在22只清醒家兔上进行。分别用苯肾上腺素(20μg/kg,iv)和硝普钠(30μg/kg,iv)改变血压,同时记录心率,以血压-心率关系为指标,观察电针“足三里”穴(4mA,3Hz,0.5ms,持续20min)对压力感受性反射的重调定作用。电针时,基础血压及心率无明显改变,但血压-心率关系回归直线的斜率明显加大,表明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敏感性增强。用记录神经动作电位的方法证明,电针“足三里”时主要兴奋Ⅰ、Ⅱ、Ⅲ类纤维。上述结果提示,电针可通过兴奋躯体传入纤维对压力感受性反射重调定,增高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敏感性,故能提高压力感受性反射纠正异常血压的能力。  相似文献   
35.
抑制伏核内脑啡肽的降解使电针镇痛和吗啡镇痛得到加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脑啡肽酶”抑制剂 Thiorphan 或氨肽酶抑制剂 Bestatin 经慢性埋植套管注入家兔一侧状核内,观察到明显的镇痛作用,在1—4μg 范围内呈现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该作用可为伏核内注射纳洛酮或甲啡肽抗体所完全翻转,亮啡肽抗体则无效。表明伏核内注射 Thior-Phan 或 Bestatn 所产生的镇痛效应主要是通过甲啡肽而完成的。伏核内注射微量 Thiorphan 或 Bestatin 使电针镇痛的后效应明显加强,并能增强吗啡的镇痛作用。表明电针和吗啡的镇痛效果至少有一部分是通过在伏核内释放出脑啡肽(特别是甲啡肽)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6.
孙祥莺  姚泰 《生理学报》1985,37(1):15-23
在清醒家兔中电刺激下丘脑背内侧区可引起血压升高、肾交感神经放电增加、心率减慢等一系列防御反应的表现。用低频电脉冲刺激一侧“足三里”穴20min,可明显抑制刺激下丘脑引起的防御反应。这种抑制效应在停止电针后仍能持续一段时间,但可被静脉内注射纳洛酮(0.4mg/kg)翻转。预先注射纳洛酮也能防止电针的抑制效应。损毁下丘脑基底部包括弓状核在内的局部区域后,电针对防御反应的抑制作用基本消失。在弓状核区微量注射 L-谷氨酸钠(50mM,1μl)也可抑制刺激下丘脑引起的防御反应。这种抑制效应同样可被静脉内注射纳洛酮翻转。以上实验结果表明,电针可抑制刺激下丘脑引起的防御反应,弓状核区的内啡肽神经元可能在电针对防御反应的抑制效应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7.
于14条清醒狗静脉内匀速注射硝普钠造成急性实验性低血压时(动脉收缩压从131±6mmHg 降至94±4mmHg),在中脑中央灰质、下丘脑腹内侧核区、中脑中缝核旁网状结构微量注射东莨菪碱20μg(溶于2μl生理盐水),可以阻断电针的升压作用。如果在低血压清醒狗中于上述中枢部位微量注射乙酰胆碱(ACh)200μg(溶于2μl生理盐水),可引起血压明显回升(收缩压从94±4mmHg 升到110±6mmHg,P<0.01),持续约10min。实验结果表明:用舒血管药物造成实验性低血压时,电针引起的升压作用与中脑中央灰质、下丘脑腹内侧核区、中脑中缝核旁网状结构等部位的胆碱能 M 受体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38.
Auricular electroacupuncture (AES) has been found to be successful in the suppression of withdrawal symptoms of morphine-addicted mice. In abrupt withdrawals precipited by naloxone, the plasma adrenocorticotropin (ACTH) rises to a high level which can also be effectively suppressed by AES. This elevation of plasma ACTH is not due to naloxone, as naloxone has no effect on the ACTH level in non-addicted mice. The possible physiological effect produced by AE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39.
Among the progressive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Parkinson's disease (PD) is the second most common. Different factors have critical role in pathophysiology of PD such as apoptosis pathways, inflammatory cytokines, oxidative stress, and neurotransmitters and its receptors abnormalities. Acupuncture and electroacupuncture were considered as nondrug therapies for PD. Although numerous studies has been conducted for assessing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electroacupuncture and acupuncture, various principal aspects of these treatment procedures remain not well-known. There have also been few investigations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and electroacupuncture therapy effects in PD. This review evaluates the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and acupuncture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in PD.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