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17 毫秒
91.
邱吉  贾秀英 《动物学杂志》2007,42(2):102-106
采用动物毒理实验法,研究了铜、镉及其复合污染对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Na -K -ATPase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0298mg/LCu2 和1.14mg/LCd2 作用下,蝌蚪Na -K -ATPase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Cu2 、Cd2 暴露浓度的增加,蝌蚪Na -K -ATPase酶活性又逐渐降低,甚至被抑制。铜、镉复合污染在Na -K -ATPase酶水平上表现出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2.
牛磺酸对蟾蜍离体心脏活动及蝌蚪抗缺氧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牛磺酸对蟾蜍离体心脏活动及蝌蚪抗缺氧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气温为 (2 0± 1)℃时 ,浓度为 5g·L- 1 ,10g·L- 1 的牛磺酸任氏液使离体心脏跳动时间明显延长 (p <0 .0 5 ) ,浓度为 1g·L- 1 、5g·L- 1 的牛磺酸水溶液对蝌蚪抗缺氧能力有极显著 (p <0 .0 1)、显著 (p <0 .0 5 )改善  相似文献   
93.
系统研究了我国本土两栖动物种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变态发育过程中甲状腺组织学和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为甲状腺生物学和甲状腺干扰研究提供基础数据。黑斑蛙蝌蚪发育的形态变化: 第26-40阶段,后腿芽生长并逐渐分化出五趾结构;42阶段,开始进入变态高峰期,前肢展开,尾吸收,蝌蚪身体发生巨大形变;46阶段,蝌蚪完全变态成小蛙。随着形态学的变化,甲状腺的组织结构也发生明显的变化: 26-37阶段,甲状腺体积较小,增长缓慢;38阶段甲状腺体积迅速膨大,进入高峰期,甲状腺的发育达到顶峰;随着变态完成,甲状腺又逐渐缩小。甲状腺组织学变化的同时,甲状腺激素水平也相应发生变化: 在变态前期,下颌中3,3',5-三碘代-L-甲腺原氨酸(T3)水平增长缓慢,进入变态期后,T3含量迅速升高,在变态高峰期达到峰值,随后下降。以上结果表明,黑斑蛙发育过程中甲状腺组织学的变化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波动相吻合。对黑斑蛙甲状腺系统的研究,可为日后使用黑斑蛙开展甲状腺干扰作用的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4.
王倩  孙胜男  赵文阁  于东 《动物学杂志》2017,52(6):1003-1014
为了研究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单一及联合暴露对东北小鲵(Hynobius leechii)蝌蚪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选择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点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单一及联合暴露对东北小鲵蝌蚪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丙二醛(MDA)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及各处理组浓度的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明显降低,丙二醛(MDA)水平明显上升,从而说明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单一及联合暴露会对东北小鲵蝌蚪的抗氧化酶系活性产生影响,进而产生毒理效应。当暴露21 d后,通过恢复实验,发现恢复末期与暴露末期相比,低浓度组和中浓度组上述3种酶活性变化不显著,而高浓度组上述3酶活性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5.
虞鹏程 《四川动物》2000,19(3):163-164
叙述了赣东北山区越冬后的棘胸蛙蝌蚪栖息地生物因子,为棘胸蛙人工培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6.
Kinship and density are believed to affect important ecological processes such as 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predation, growth, development, cannibalism, habitat selection and mate choice, In this work, we used Chinese tiger frog Hoplobatrachus chinensis tadpoles as an experimental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kinship and density 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species over a 73 day peri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ensity can affect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al traits (survival rate, larval period, size at the limb bud protrusion/metamorphic climax and body mass at different life stages) of H. chinensis tadpoles, while kinship does not. Tadpoles took longer to develop and potential metamorphosis was greater in high density groups of both sibling and non-siblings. The interaction of kinship and density did no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growth traits of H. chinensis tadpoles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For coefficient variations of each growth trait, no differences were detected between sibling and non-sibling group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the basic ecology of H. chinensis which will be helpful in future studies of other anuran species.  相似文献   
97.
以花背蟾蜍蝌蚪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作为毒理监测指标,对Gosner 31、42和46期蝌蚪进行观察,研究了复合肥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用复合肥溶液浓度为1、1.5、2、2.5和3g·L-1进行染毒时,红细胞出现了大、小2种类型的微核,在核异常类型中出现了严重的核分叶和双核类型;在3个被观察的蝌蚪发育期中,42期蝌蚪红细胞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细胞率数值明显低于其他两个发育期;在5个浓度的染毒中,2.5g·L-1浓度组在微核、双核和核分叶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花背蟾蜍不同发育时期的蝌蚪,对生境中不良因素的抵抗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且微核和核异常与复合肥浓度之间没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98.
微塑料(MPs),尤其是纳米级可通过生物毒性效应影响蝌蚪健康,是继气候变化、紫外线辐射和致病菌外,导致两栖动物种群数量衰退的另一潜在致危因素。本文介绍了MPs的定义、赋存方式及其尺度效应,总结了MPs在蝌蚪体内的摄入、积累和清除情况,从形态表型、行为特征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的角度概述了MPs对蝌蚪健康的危害。在水陆转换的生态学背景下和特定年龄阶段的生活史背景下,围绕免疫功能的可塑性和可供蝌蚪研究使用的免疫学参数,提出了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9.
种内变异在生态学和进化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两栖动物功能生态学研究主要关注物种与物种之间功能性状的差异,而忽略了物种内功能性状的潜在差异。本文以峨眉齿蟾Oreolalax omeimontis蝌蚪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其功能性状的种内变异情况。结果表明,峨眉齿蟾蝌蚪的功能性状在不同发育阶段存在较大变异(平均变异系数为13.95%±12.79%),3个发育阶段的功能丰富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其功能定位之间的差异却有统计学意义,且两两之间的功能生态位重叠度极低,表明3个发育阶段的蝌蚪占据着显著不同的功能生态位。建议在功能生态学研究中,需将不同发育阶段的蝌蚪作为独立的功能性单元以便增强生态学家了解和预测生态系统功能和宏观生态格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0.
本文采用骨骼双染色法,对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33~46期蝌蚪的肩带及前肢骨的发育和骨化次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华大蟾蜍蝌蚪的肩带从36期开始出现,39期通过肌肉与荐前椎Ⅱ、Ⅲ连接,在45期胸骨出现,肩带各结构的出现和骨化起始于肩臼窝邻近的范围;前肢骨出现及骨化的方向是从近端到远端、从轴后到轴前的。肩带和前肢骨的出现有助于缓冲无尾两栖类登陆后运动产生的振动,反映了无尾类蝌蚪在变态过程中由水栖生活到陆栖生活的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