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北方山溪鲵精巢显微结构的年周期变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2001、2003年1~12月自秦岭北坡的溪流中,共采集北方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38尾(体重27~38g)做精巢切片,在光镜下观察精巢显微结构的年周期变化。结果表明:北方山溪鲵为非连续型精子发生,精原细胞增生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在9~11月和翌年的3~5月,初级精母细胞的成熟分裂期在6月末至7月,精子形成期在7月末至8月。每个精巢小叶可明显地分为深层的非成熟区和浅层的成熟区。非成熟区为精原细胞的贮存区,可增殖并延伸为增殖区。增殖区再发育为成熟区,为精子形成和存储的区域。在精子排出后,成熟区转变为排空区,后者被新的增殖区更替。北方山溪鲵精巢所有小叶同步发育,无精子成熟波。  相似文献   
2.
中国林蛙与中华蟾蜍蝌蚪颅骨形态的系统进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无尾两栖动物系统进化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经典的形态学、现代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无尾两栖动物蝌蚪的进化与成体的进化可能是两个独立的过程,所以无尾两栖类蝌蚪形态及发育特征也可以作为研究系统进化的重要指征。本文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及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变态前蝌蚪的软骨性颅骨及鳃部骨骼进行形态学描述,基于幼体形态特征,进行系统建树。建树结果支持Orton将无尾两栖类蝌蚪划分为4种类型,认为最原始的类群为Ⅲ型蝌蚪,与Tihen的观点一致。新蛙亚目的中国林蛙和中华蟾蜍蝌蚪属Ⅳ型,是最进化的类群。  相似文献   
3.
4.
中华蟾蜍蝌蚪颅骨发育的形态计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TPS(thin-plate spline)形态计量软件计量了中华蟾蜍Bufogargarizans幼体蝌蚪发育中软骨性颅骨的11项形态指标的变化,采用颅骨总长(TLC,the total length of chondrocranium)线性回归分析了各形态特征与颅骨总长的关系。通过对中华蟾蜍幼体蝌蚪颅骨的线性形态测量,结果表明喙上软骨、内睑部关节距等呈负异速生长,外睑部关节距呈同速生长;听囊等感受结构呈正异速生长,与Emerson等人的观点有所不同。基于中华蟾蜍幼体蝌蚪各期样本之间颅骨的发育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实验样本的选取中既要考虑Gosner的分期,还要考虑同期蝌蚪个体体型大小。  相似文献   
5.
比较了非哺乳类脊椎动物和哺乳动物性别决定的差异,从影响非哺乳类脊椎动物性别决定的环境因子及其机制两方面回顾了性别决定的研究进展,分析环境因素和类固醇激素在性别决定中的作用,指出了非哺乳类脊椎动物性别决定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用光镜观察了4种两栖爬行动物嗅器和犁鼻器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北方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鼻囊内开始分化出犁鼻器,犁鼻器位于嗅器的腹外侧,但犁鼻器还不发达;隆肛蛙(Feirana quadranus)犁鼻器与嗅器虽然共同位于鼻囊内,但犁鼻器较为发达且其周围有发达的犁鼻腺,犁鼻器通过一细小管道与嗅器相通;秦岭蝮(Gloydius qinlingensis)和菜花烙铁头(Trimeresurus jerdonii)犁鼻腔与鼻腔已经完全分离形成两个独立的囊,而且鼻腔又进一步分化为嗅部与呼吸部.说明犁鼻器从有尾两栖动物开始出现,至无尾两栖类开始分化,到蛇类高度发达且成为一个独立器官.犁鼻器的形成是脊椎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直接结果,是四足动物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7.
观察北方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精巢生精小叶和间质区在繁殖周期的显微结构,并测量了生精小叶的直径、生精小叶和间质区的体密度。结果显示,在精子排空期,精巢中排空区内间质细胞最发达,体密度达到最大值。在精子形成期和成熟期,间质区体密度比增殖期和成熟分裂期明显增大。说明间质区体密度的增大与精子形成以及繁殖活动密切相关,排空小叶中的支持细胞可能对间质区的间质细胞发育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北方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精子发生过程中各种类型生精细胞的显微与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北方山溪鲵在4~8月时处于精子发生期,精子形成在7~8月。成熟精子的结构具有小鲵科精子的一些共同特征,如顶体前端呈三叶草状,尾部由轴纤维、波动膜、轴丝及轴丝旁纤维构成,轴纤维粗大呈圆柱形,尾部无线粒体等。比较分析认为,在两栖类的系统发育中,轴纤维、波动膜和轴丝旁纤维的消失为近裔性状。  相似文献   
9.
五种蝌蚪口器及舌鳃骨的结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坤  吴民耀  周凤  王宏元 《四川动物》2012,31(4):593-597
采用体视显微镜和骨骼双染色法对5种不同栖息环境的无尾两栖动物蝌蚪的口器和舌鳃骨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5种蝌蚪口器由唇齿行、唇乳突和角质颌等组成。舌鳃骨是由关联骨Ⅰ、关联骨Ⅱ、角舌骨、舌鳃骨盘和角鳃骨等骨骼组成。蝌蚪的梅氏软骨若较发达,其摄食方式可能为刮食;蝌蚪的舌鳃骨发达,其摄食方式则可能为滤食。角质颌、唇齿以及角鳃骨上鳃耙的出现显著增强了蝌蚪主动摄食能力和对食物与非食物的主动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骨骼双染色法,对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33~46期蝌蚪的肩带及前肢骨的发育和骨化次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华大蟾蜍蝌蚪的肩带从36期开始出现,39期通过肌肉与荐前椎Ⅱ、Ⅲ连接,在45期胸骨出现,肩带各结构的出现和骨化起始于肩臼窝邻近的范围;前肢骨出现及骨化的方向是从近端到远端、从轴后到轴前的。肩带和前肢骨的出现有助于缓冲无尾两栖类登陆后运动产生的振动,反映了无尾类蝌蚪在变态过程中由水栖生活到陆栖生活的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