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抚仙湖无机污染物化学背景值及动物体内致突变性评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了比较抚仙湖不同区域的水质及其致突变性,从抚仙湖周围水域采取7个样点的水样。用电感耦合氩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对水样中的无机污染物作定性和定量分析,另外使用蝌蚪红细胞微核试验检测抚仙湖水样的致突变性,结果显示:禄要样点水样带有微核的红细胞率增高,表明这个点水样有致突变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12.
荧光聚苯乙烯微球对蝌蚪应激水平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纳米塑料对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37期蝌蚪健康状态的影响,将其暴露于50 nm粒径低、中和高浓度荧光聚苯乙烯微球溶液(fluorescent polystyrene microsphere solution, FPMS)7 d(7 d时),之后分别移至清水中饲养7 d(14 d时)或14 d(21 d时),以清水组为对照组,测定了每一取样时间点不同浓度组、同一浓度组不同取样时间点的体重与体全长的比值(重长比)、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和对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 PHA-P)的反应差异。结果表明:重长比只在14 d时清水组显著低于其他浓度组;N/L只在21 d时清水组低于其他浓度组,低、中和高浓度组都从7 d时至21 d时显著增加;7 d时各浓度组蝌蚪对PHA-P的最大反应值出现于注射后3 h或4 h, 14 d时前移至2 h或3 h, 21 d时又恢复至3 h或4 h,只有21 d时高浓度组高于低浓度组和中浓度组;FPMs暴露和初次清除对黑斑侧褶蛙蝌蚪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  相似文献   
113.
蝌蚪的幼体器官包括口、口吸盘、外鳃、出水孔、尾等一系列与摄食、固着、呼吸、运动、感觉等生命活动有关的器官。本文即是对这些器官在蝌蚪中存在情况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4.
本文研究了氧化乐果对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胚胎及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乐果对红瘰疣螈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出膜期和开口期毒性较大,其余各期毒性较小。随着氧化乐果浓度的增大,红瘰疣螈的畸形率和死亡率逐渐增大。gosner22期蝌蚪的安全浓度是0.05 mg·L~(-1)。在安全浓度内,0.03 mg·L~(-1)氧化乐果溶液对蝌蚪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浓度高于0.03 mg·L~(-1)则对蝌蚪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滞育作用,对其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0 d以后,这与处理时间延长,毒物在蝌蚪体内富集有关。氧化乐果对红瘰疣螈胚胎及蝌蚪生长发育有显著的影响和损伤,该研究为农业生产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5.
五种蝌蚪口器及舌鳃骨的结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坤  吴民耀  周凤  王宏元 《四川动物》2012,31(4):593-597
采用体视显微镜和骨骼双染色法对5种不同栖息环境的无尾两栖动物蝌蚪的口器和舌鳃骨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5种蝌蚪口器由唇齿行、唇乳突和角质颌等组成。舌鳃骨是由关联骨Ⅰ、关联骨Ⅱ、角舌骨、舌鳃骨盘和角鳃骨等骨骼组成。蝌蚪的梅氏软骨若较发达,其摄食方式可能为刮食;蝌蚪的舌鳃骨发达,其摄食方式则可能为滤食。角质颌、唇齿以及角鳃骨上鳃耙的出现显著增强了蝌蚪主动摄食能力和对食物与非食物的主动选择性。  相似文献   
116.
恒温和变温驯化对大蟾蜍蝌蚪热耐受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志 《生态学报》2014,34(4):1030-1034
为了解大蟾蜍蝌蚪(Bufo gargarizans)的热适应性并验证最适性模型,将大蟾蜍蝌蚪分别在10、15、20℃和25℃4个不同恒温下及15.76-5.42℃的变温下驯养2周,利用温度梯度装置观察记录其最适温度、最高逃避温度和最高致死温度。结果表明,经过在10、15、20℃和25℃四个恒温及在15.76—5.42℃的变温下驯化,大蟾蜍蝌蚪的最适温度分别为(14.8±2.9),(17.2±3.8),(18.1±3.5),(19.6±2.5)和(15.8±2.2)℃;最高逃避温度分别为(27.6±1.9),(31.3±1.3),(32.5±0.8),(33.9±1.0)和(31.6±1.3)℃;最高致死温度分别为(32.9±1.6),(36.5±1.0),(37.9±0.9),(38.8±1.1)和(37.2±1.3)℃。驯化温度对大蟾蜍蝌蚪的最适温度、最高逃避温度和最高致死温度都有显著影响(P0.001)。驯化温度对大蟾蜍蝌蚪最适温度产生的影响比最高逃避温度和最高致死温度的小。温度的昼夜变化,都会呈现两峰或三峰分布,双峰环境实际上是具有同一标准误差的两个正常分布的混合体,这两个正常分布被一个峰间距所隔离。最适性模型预测:当呈双峰分布的温度的峰间距为17℃时,动物将出现3个适合度峰值。研究结果支持最适性模型。  相似文献   
117.
高凤娟  李丕鹏  陆宇燕 《蛇志》2016,(3):256-259
目的为了探究化肥磷酸二铵对两栖类幼体发育的影响。方法以花背蟾蜍(Bufo raddei)蝌蚪为研究对象,用化肥磷酸二铵(DAP)进行染毒培育,并依据Gosner(1960)分期标准,将蝌蚪分为G0实验组和G20实验组,分别暴露于浓度为0.045g/L、0.135g/L、0.225g/L的DAP水溶液中,直至蝌蚪完成变态发育,并对孵化率、死亡率、畸形率以及发育时程等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着化肥DAP浓度的升高,孵化率逐渐下降,但对照组与各侵染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侵染组蝌蚪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均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G20侵染组明显高于G0侵染组;蝌蚪畸形可分为四大类,侵染组蝌蚪畸形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均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畸形率随着DAP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完成变态发育所用时程,侵染组明显长于对照组。结论化肥磷酸二铵对蝌蚪发育具有显著影响及损伤。  相似文献   
118.
辽宁产中华大蟾蜍和花背蟾蜍蝌蚪形态特征的比较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中华大蟾蜍 Bufo gargarizans和花背蟾蜍B. raddei 第36期蝌蚪外形和口部形态结构进行详细观察和描述,并进行了定量比较和分析.中华大蟾蜍蝌蚪体背观呈长卵圆形,全身黑褐色;尾呈桨形,背腹鳍透明无斑;唇齿式为2(2)/3 (即Ⅰ:1+1/Ⅲ).花背蟾蜍蝌蚪体背观呈卵圆形,体背面和侧面为灰黑色或深灰色,腹面灰色有金属光泽;尾呈纺锤形,背鳍近透明,其上有黑色细纹,腹鳍透明无色;唇齿式为2(2)/3(即Ⅰ:1+1/Ⅲ),个别为2(2)/3(1)(即Ⅰ:1+1/1+1:Ⅱ).两种蟾蜍蝌蚪在体色、体型、尾色、尾型、口盘形态结构以及繁殖等方面有着明显区别.对辽宁和华西产的中华蟾蜍蝌蚪的分析表明两地蝌蚪在形态特征方面基本相同,显示出蝌蚪在种内的稳定性.编制了两种蟾蜍蝌蚪的简明检索表,供野外调查和监测参考.  相似文献   
119.
中国林蛙蝌蚪对水环境有极强的依赖性,水环境中的酚类物质可以通过中国林蛙蝌蚪的呼吸系统和皮肤进入其体内,影响蝌蚪的存活状况、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指标。因此中国林蛙蝌蚪可以用作监测水体环境的指示物种。从壬基酚、辛基酚和双酚A等酚类物质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进行阐述,为酚类污染物对两栖动物生长发育影响机理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为中国林蛙蝌蚪的生态保护和水环境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0.
以中华蟾蜍蝌蚪为实验对象,采用半静态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高效氯氰菊酯对其的急性毒性和生理毒性。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对中华蟾蜍蝌蚪的96h半致死浓度(96h-LC50)为1.147mg/L,其毒性为中级;蝌蚪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随染毒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当高效氯氰菊酯质量浓度达到1μg/L以上时,蝌蚪的T-AOC在出现兴奋效应后随即下降;蝌蚪体内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H-ST)活性随着农药浓度的增大和染毒时间的延长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当高效氯氰菊酯质量浓度达到1μg/L以上时,蝌蚪的GSH-ST活性较对照组有极显著的提高。研究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对中华蟾蜍蝌蚪会造成一定的毒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