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半静态染毒法研究了二硫氰基甲烷(MBT)对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蝌蚪的急性毒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浓度(0.6μg·L~(-1)、1.2μg·L~(-1)、1.8μg·L~(-1)、2.4μg·L~(-1)和3.0μg·L~(-1))的MBT对蝌蚪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MBT对斑腿泛树蛙蝌蚪的48 h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8.024μg·L~(-1)和6.095μg·L~(-1)。蝌蚪的T-AOC和GSH-Px活力在短时间和低浓度下被诱导后,随着MBT浓度的增加逐渐被抑制而降低;在3.0μg·L~(-1)(96 h)和2.4μg·L~(-1)(48 h和96 h)的MBT溶液中,蝌蚪的T-AOC及GSH-Px活力显著被抑制。MDA含量在1.2μg·L~(-1)的MBT溶液明显降低后,出现增高的趋势并保持高值状态。研究表明蝌蚪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间接反映了环境中氧化胁迫的存在,MBT对斑腿泛树蛙蝌蚪会造成一定的毒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农药的使用对水生动物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本文研究了有机氯杀虫剂硫丹对中国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蝌蚪的毒性效应。具体而言,首先检测了硫丹的安全浓度(SC),并在急性毒性实验中评估了硫丹的毒性等级。然后检测了外周血液中红细胞核形态异常,并在慢性毒性实验中测定了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结果表明,在急性毒性中,随着硫丹溶液浓度的增加和染毒时间的延长,蝌蚪的平均死亡率显著增加,即蝌蚪存活率取决于农药剂量和染毒的时长。硫丹对中国虎纹蛙蝌蚪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值为23.38 μg/L,安全浓度为2.34 μg/L,为剧毒性农药。在血液红细胞核异常实验中,观察到5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核异常:核碎裂、双核、不等分裂、核凹陷和核空洞。血液红细胞核异常率与农药浓度呈正相关。在酶活性检测中,三种酶的活性均受硫丹浓度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随硫丹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乳酸脱氢酶(LDH)活性随着硫丹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研究结果表明,硫丹对中国虎纹蛙蝌蚪具有很高的毒性,并证明了血液红细胞核异常和特定的代谢酶可以作为环境监测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暴露于不同高效氯氰菊酯浓度下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s鳃、肝胰脏和肾脏的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的活性变化。实验中高效氯氰菊酯浓度设5组,其中对照组1个(0μg/L),处理组4个(0.5μg/L、1.0μg/L、3.0μg/L、5.0μg/L)。每组随机投放40尾草鱼,分别于1d、5d、12d取样,测定鳃、肝胰脏和肾脏的ACP活性。结果显示,鳃ACP活性低浓度(0.5μg/L、1.0μg/L)短时间(1d)暴露下显著增加(P<0.01),高浓度(3.0μg/L、5.0μg/L)暴露时显著下降(P<0.01);肝胰脏ACP活性暴露1d时,除0.5μg/L组外,其他处理组均显著下降(P<0.05、P<0.01),暴露5d、12d时,各处理组均显著上升(P<0.05、P<0.01);肾脏ACP活性除0.5μg/L组在暴露1d、5d时无显著变化(P>0.05)外,其他处理组在暴露时间内均显著下降(P<0.01)。实验表明:高效氯氰菊酯能够通过影响草鱼鳃、肝胰脏和肾脏中酶的活性,干扰这些器官的代谢平衡,进而对这些器官产生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估测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水生生物毒性的大小,以大鳞副泥鳅作为受试动物,研究不同浓度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其急性毒性和生理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大鳞副泥鳅24h、48h、96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5.93μg/L、17.28μg/L、14.11μg/L,安全浓度为2.30μg/L。低浓度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大鳞副泥鳅肝脏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起诱导作用,高浓度对其起抑制作用,试验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研究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大鳞副泥鳅有较强的毒性。  相似文献   

5.
刘占才  牛景彦 《四川动物》2012,31(2):245-248
研究了暴露在不同高效氯氰菊酯浓度下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肝胰脏和肾脏溶菌酶(LSZ)的活性变化.实验中高效氯氰菊酯浓度设5组,分别为0 μg/L、0.5μg/L、1.0 μg/L、3.0μg/L和5.0 μg/L,每组分别于1d、5d和12 d取样,测定肝胰脏和肾脏溶菌酶活性.结果显示,肝胰脏LSZ活性在暴露1d、5d、12 d时,各处理组均显著下降(P <0.05,P <0.01).肾脏LSZ活性在暴露1d、5d时,0.5μg/L、1.0 μg/L和3.0 μg/L组显著上升(P<0.05,P<0.01),5.0 μg/L组显著下降(P<0.01);暴露12d时,0.5μg/L、1.0 μg/L组显著上升(P<0.05),3.0μg/L和5.0 μg/L组显著下降(P<0.05,P<0.01).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对草鱼肝胰脏和肾脏具有明显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6.
亚致死剂量高效氯氰菊酯对蚯蚓体内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接触滤纸法, 测定蚯蚓经亚致死剂量高效氯氰菊酯染毒24 h、48 h 和72 h 后其体内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探讨不同染毒时间和暴露浓度对蚯蚓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 在高效氯氰菊酯亚致死剂量下, 染毒24 h 时蛋白含量在50 mg·L-1 达到最大值, 而染毒72 h 时蛋白含量在5 mg·L-1 达到最大值, 表现为短时间内促进蛋白合成而长时间下抑制。高效氯氰菊酯对SOD 和CAT 活力的诱导作用明显, SOD 活力在低浓度激活, 高浓度抑制; CAT 活力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MDA 含量诱导作用不明显,短时间内随暴露浓度升高而升高, 但随染毒时间延长趋于正常水平。因此SOD 和CAT 可作为蚯蚓受到氧化胁迫的指示指标, 而MDA 无法作为指示指标。此外, 各生化指标对高效氯氰菊酯毒性效应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SOD 活力影响最大, CAT 次之, MDA 最小。  相似文献   

7.
采用静态换水方法研究了异丙甲草胺、醚菌酯和咪鲜胺锰盐3种农药对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的急性毒性及其联合毒性.结果表明,在急性毒性和两两联合毒性实验中,不同浓度农药对蝌蚪的死亡率影响均显著.在24 h、48h及72 h急性毒性实验中,异丙甲草胺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9.81、28.81和25.83mg/L,醚菌酯为1.72、1.46和1.41 mg/L,咪鲜胺锰盐为7.43、3.75和3.22 mg/L.异丙甲草胺、醚菌酯和咪鲜胺锰盐3种农药的安全浓度(SC)分别为8.07、0.32和0.29 mg/L.异丙甲草胺为中等毒性农药,而醚菌酯和咪鲜胺锰盐均为剧毒性农药.在两两联合的毒性实验中,异丙甲草胺-醚菌酯和异丙甲草胺-咪鲜胺锰盐均表现为中等毒性,醚菌酯-咪鲜胺锰盐表现为剧毒性.在24 h、48 h及72h两两联合毒性实验中,异丙甲草胺-醚菌酯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8.41、15.69和13.38 mg/L,异丙甲草胺-咪鲜胺锰盐为15.56、10.45和8.11 mg/L,醚菌酯-咪鲜胺锰盐为4.17、2.84和2.00 mg/L,且其相对应的安全浓度分别为3.42、1.41和0.40 mg/L.在联合毒性评价中,异丙甲草胺-醚菌酯联合组在24 h和48 h表现为拮抗作用,醚菌酯-咪鲜胺锰盐联合组在48 h表现为加和作用,其余均表现为协同作用.同样,重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农药浓度、染毒时间及两者相互作用对蝌蚪的存活率影响均显著.与前期发表数据进行比较,表明中华大蟾蜍蝌蚪对污染物具有很强的敏感性.这些结果将为无尾类动物的毒理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静态换水方法研究了异丙甲草胺、醚菌酯和咪鲜胺锰盐3种农药对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的急性毒性及其联合毒性。结果表明,在急性毒性和两两联合毒性实验中,不同浓度农药对蝌蚪的死亡率影响均显著。在24 h、48 h及72 h急性毒性实验中,异丙甲草胺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9.81、28.81和25.83 mg/L,醚菌酯为1.72、1.46和1.41 mg/L,咪鲜胺锰盐为7.43、3.75和3.22 mg/L。异丙甲草胺、醚菌酯和咪鲜胺锰盐3种农药的安全浓度(SC)分别为8.07、0.32和0.29 mg/L。异丙甲草胺为中等毒性农药,而醚菌酯和咪鲜胺锰盐均为剧毒性农药。在两两联合的毒性实验中,异丙甲草胺﹣醚菌酯和异丙甲草胺﹣咪鲜胺锰盐均表现为中等毒性,醚菌酯﹣咪鲜胺锰盐表现为剧毒性。在24 h、48 h及72 h两两联合毒性实验中,异丙甲草胺﹣醚菌酯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8.41、15.69和13.38 mg/L,异丙甲草胺﹣咪鲜胺锰盐为15.56、10.45和8.11 mg/L,醚菌酯﹣咪鲜胺锰盐为4.17、2.84和2.00 mg/L,且其相对应的安全浓度分别为3.42、1.41和0.40 mg/L。在联合毒性评价中,异丙甲草胺﹣醚菌酯联合组在24 h和48 h表现为拮抗作用,醚菌酯﹣咪鲜胺锰盐联合组在48 h表现为加和作用,其余均表现为协同作用。同样,重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农药浓度、染毒时间及两者相互作用对蝌蚪的存活率影响均显著。与前期发表数据进行比较,表明中华大蟾蜍蝌蚪对污染物具有很强的敏感性。这些结果将为无尾类动物的毒理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高凤娟  李丕鹏  陆宇燕 《蛇志》2016,(3):256-259
目的为了探究化肥磷酸二铵对两栖类幼体发育的影响。方法以花背蟾蜍(Bufo raddei)蝌蚪为研究对象,用化肥磷酸二铵(DAP)进行染毒培育,并依据Gosner(1960)分期标准,将蝌蚪分为G0实验组和G20实验组,分别暴露于浓度为0.045g/L、0.135g/L、0.225g/L的DAP水溶液中,直至蝌蚪完成变态发育,并对孵化率、死亡率、畸形率以及发育时程等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着化肥DAP浓度的升高,孵化率逐渐下降,但对照组与各侵染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侵染组蝌蚪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均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G20侵染组明显高于G0侵染组;蝌蚪畸形可分为四大类,侵染组蝌蚪畸形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均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畸形率随着DAP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完成变态发育所用时程,侵染组明显长于对照组。结论化肥磷酸二铵对蝌蚪发育具有显著影响及损伤。  相似文献   

10.
为从不同遗传终点检测苯胺对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蝌蚪红细胞的遗传毒性,将黑斑蛙蝌蚪暴露于0、3.45、17.26、34.53、69.06μg/L不同浓度的苯胺96 h后,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形态和数目的变化,采用微核试验测定红细胞微核率,通过彗星试验测定彗星尾长和尾距的变化。从17.26μg/L浓度组开始出现红细胞变形拉长和细胞膜破裂,且随着苯胺浓度的增加而增多。另外,各浓度组蝌蚪红细胞数目随着苯胺溶液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且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1)。微核试验结果显示,各浓度处理组微核率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由于苯胺所致的红细胞破裂和Heinz小体的影响,微核率和浓度之间并未出现明显的浓度-效应关系。彗星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苯胺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蝌蚪红细胞尾长和尾距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并与处理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浓度-效应关系。上述结果表明,苯胺可诱发黑斑蛙蝌蚪红细胞的染色体、DNA损伤,具有较强的遗传毒性效应;苯胺最高浓度处理组69.06μg/L蝌蚪红细胞DNA损伤水平与5 mg/L环磷酰胺相近,显现明显的DNA损伤,因此建议渔业水质标准对水体中苯胺限量的规定不应高于此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