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究不同粒径(50 nm、200 nm和1 000 nm)、浓度(清水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荧光聚苯乙烯微球溶液组合对37期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蝌蚪身体大小和脏器系数的影响,连续测定了暴露7 d时,之后清水清除饲养7 d(14 d时)和14 d(21 d时),其体重与体全长的比值(重长比)、小肠长度以及心、肝湿重的变化。重长比在200 nm粒径条件下不受聚苯乙烯微球暴露和清除影响(P > 0.05);50 nm清水组14 d时低于其他浓度组(P < 0.05);1 000 nm中浓度组7 d时和14 d时高于21 d时(P < 0.05),7 d时高浓度组低于其他浓度组(P < 0.05),21 d时清水组和低浓度组都高于中浓度组(P < 0.05)。小肠长度系数在200 nm高浓度组随时间而变化,7 d时至14 d时显著增加,21 d时陡降(P < 0.05),1 000 nm中浓度组7 d时和14 d时都显著高于21 d时(P < 0.05);7 d时,1 000 nm高浓度组显著低于其他浓度组(P < 0.05),50 nm、200 nm均无组间差异(P > 0.05)。心、肝湿重系数均不随处理时间而变化(P > 0.05);心湿重系数只在50 nm 14 d时变化显著,清水组最高,高、中浓度组其次,低浓度组最低(P < 0.05),肝湿重系数只在50 nm和200 nm 14 d时清水组低于其他浓度组(P < 0.05)。50 nm、200 nm和1 000 nm处理分别影响重长比、心和肝湿重系数,小肠长度系数和肝湿重系数,以及重长比和小肠长度系数,但与粒径和浓度均不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黑斑侧褶蛙蝌蚪形态和生理特征对水位变化的响应,对480只大小相似的蝌蚪进行快速、中速和慢速干涸处理,统计各发育时期时长和存活率,测定变态完成后幼蛙的身体和内脏器官大小,以及对植物血凝素(PHA-P)的反应。结果表明: 对照组蝌蚪的变态时长最长,显著长于快速、中速和慢速干涸组;不同处理变态存活率在72.5%~90.8%,其中对照组最高,快速干涸组最低。对照和慢速干涸组幼蛙的体重和体长均显著高于中速和快速干涸组,快速干涸组体宽、体重与体长的比值、胴体湿重以及肺和脂肪体的湿重系数均最低,但心、脾、肾和消化器官的湿重系数和消化道各段的长度系数均无明显的组间差异。不同处理幼蛙对PHA-P的最大反应值均出现于注射后3 h,且中速和慢速干涸组的最大反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快速干涸组与各组均无显著差异。表明黑斑侧褶蛙蝌蚪可通过加速变态发育进程来应对干旱胁迫,但会出现个体变小、细胞介导的免疫能力下降,不利于其成功登陆。  相似文献   

3.
樊晓丽  林植华 《生态学报》2020,40(5):1731-1739
外来物种入侵是造成本土无尾两栖类种群下降和灭绝的最严重威胁之一。在中国南部丽水地区,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on)是一种捕食本土无尾类蝌蚪的入侵物种。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对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受精卵和蝌蚪先后进行克氏原螯虾捕食风险的不同处理,检测孵出蝌蚪的形态特征、中期蝌蚪的形态特征、游泳表现及活动水平、变态时间与大小以及幼蛙跳跃表现,评估克氏原螯虾的捕食风险对黑斑侧褶蛙不同生长阶段幼体生长发育、运动能力及行为的综合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捕食者长期存在条件下黑斑侧褶蛙孵出蝌蚪的体长、尾长和尾肌宽均显著短于无捕食者的空白对照组和捕食者仅存在2 d的实验组,后两者处理下的蝌蚪体长差异显著,但尾长和尾肌宽差异不显著。长期捕食者存在条件下黑斑侧褶蛙蝌蚪的游泳总路程和平均游速均显著小于无捕食者和捕食者存在2 d的实验组,而蝌蚪体长、尾长、尾鳍高和尾肌高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有捕食者存在下黑斑侧褶幼蛙的体长和体重均显著大于无捕食者和捕食者存在2 d的实验组的情况,而变态时间和幼蛙跳跃距离组间差异不显著。两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测试时间、捕食者设置和两因素的相互作用均显著影响蝌蚪的活动频次。不同实验时间,长期捕食者存在实验组蝌蚪活动频次均小于无捕食者和捕食者存在2 d的实验组。无捕食者实验组蝌蚪的活动频次前期高于捕食者存在2 d的实验组,后期低于捕食者存在2 d的实验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捕食者存在2 d实验组蝌蚪相对活动频次与检测时间相关不显著,长期捕食者存在实验组相对蝌蚪活动频次与检测时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本研究表明了黑斑侧褶蛙蝌蚪能够感知来自入侵捕食者克氏原螯虾的捕食风险,诱导产生较小的孵出个体、蝌蚪较低的活动水平,但这种不足可通过后期补偿生长,不影响进入陆地生境的变态个体的表型与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用生物农药阿维菌素作为染毒试剂,以农田中常见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和生理毒性四个方面的实验综合探讨了阿维菌素对黑斑侧褶蛙的生态毒理学效应。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黑斑侧褶蛙24h、48h、72h、96h的LC50分别为:0.3227mg/L、0.0966mg/L、0.0623mg/L、0.0432mg/L,其对黑斑侧褶蛙的安全浓度(SC)为0.004316mg/L。亚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暴露期间,随着浓度的升高,毒害作用越大,其对黑斑侧褶蛙肝脏组织损害也越大,而经恢复期后,各实验组肝脏组织受损程度较暴露期都有降低。红细胞核异常及微核诱导实验结果表明,微核和核异常现象与阿维菌素浓度的相关性有一定的范围;随着时间的延长,红细胞核异常率及微核率先上升后下降。肝脏LDH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时间条件下,随浓度的升高,LDH1和LDH2酶带活性呈现降低趋势,LDH4酶带活性无明显变化,LDH5酶带活性先升高后再降低,在同一浓度条件下,随着时间的延长,肝脏LDH同工酶活性均呈升高的趋势。实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黑斑侧褶蛙能够造成不同程度的生理、病理及遗传性损伤。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蝌蚪为研究对象,检测其作为捕食者对同域分布两种不同类型(可口性和非可口性)猎物蝌蚪(黑眶蟾蜍和黑斑侧褶蛙)的食物选择及行为响应。结果表明,由于该两种被捕食物种在面对其共同捕食者或天敌时采取不同的反捕食策略(化学防卫及行为表现),即虎纹蛙蝌蚪在进食具有毒素的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蝌蚪后,能够在短时间内减少对这种可口性差的食物的选择,具有短期记忆行为,而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蝌蚪能够采用行为防卫机制以减少被捕食风险,因此,虎纹蛙蝌蚪对两种猎物蝌蚪的总体选择不表现明显倾向。该结果为这3种两栖类动物的行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河南新乡段卫河水对黑斑侧褶蛙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浓度新乡卫河水对黑斑侧褶蛙早期胚胎的发育毒性.结果表明:黑斑侧褶蛙胚胎在卫河水原水中不能存活;56%浓度卫河水可使胚胎畸形率和死亡率显著升高;低浓度(10%、18%、32%)卫河水能明显抑制胚胎全长的增加.在研究污染物尤其是低浓度污染物对黑斑侧褶蛙胚胎发育毒性时,生长抑制参数是比致死率和畸形率更为敏感的终点参数.卫河污染严重,存在潜在致畸变物质,应加速卫河治理.  相似文献   

7.
为从不同遗传终点检测苯胺对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蝌蚪红细胞的遗传毒性,将黑斑蛙蝌蚪暴露于0、3.45、17.26、34.53、69.06μg/L不同浓度的苯胺96 h后,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形态和数目的变化,采用微核试验测定红细胞微核率,通过彗星试验测定彗星尾长和尾距的变化。从17.26μg/L浓度组开始出现红细胞变形拉长和细胞膜破裂,且随着苯胺浓度的增加而增多。另外,各浓度组蝌蚪红细胞数目随着苯胺溶液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且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1)。微核试验结果显示,各浓度处理组微核率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由于苯胺所致的红细胞破裂和Heinz小体的影响,微核率和浓度之间并未出现明显的浓度-效应关系。彗星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苯胺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蝌蚪红细胞尾长和尾距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并与处理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浓度-效应关系。上述结果表明,苯胺可诱发黑斑蛙蝌蚪红细胞的染色体、DNA损伤,具有较强的遗传毒性效应;苯胺最高浓度处理组69.06μg/L蝌蚪红细胞DNA损伤水平与5 mg/L环磷酰胺相近,显现明显的DNA损伤,因此建议渔业水质标准对水体中苯胺限量的规定不应高于此值。  相似文献   

8.
黑斑侧褶蛙蝌蚪断尾后的补偿生长和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晓丽  林植华 《生态学报》2020,40(6):2141-2148
动物在经历不利的生长条件或环境后往往出现补偿生长。研究了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蝌蚪经历来自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捕食造成断尾损伤后的补偿生长模式、断尾损失对蝌蚪游泳能力以及变态时间与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历捕食压力后,全尾组和1/3断尾组蝌蚪的体长显著大于1/2断尾组蝌蚪的体长,全尾组和1/3断尾组之间的蝌蚪体长差异不显著;第19天时,1/2断尾组蝌蚪经过补偿生长后体长显著大于全尾组蝌蚪,1/3断尾组与全尾组和1/2断尾组之间的蝌蚪体长差异均不显著;三个实验组之间蝌蚪尾长差异不显著;全尾组蝌蚪的疾游速显著大于1/2断尾组蝌蚪的疾游速,1/3断尾组蝌蚪的疾游速与全尾组和1/2断尾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严重断尾对蝌蚪疾游速产生了消极影响。三个实验组蝌蚪的变态时间和变态前后形态差异均不显著。黑斑侧褶蛙蝌蚪能够在变态前调整生长轨迹补偿早期捕食风险造成的生长损失,断尾损失并不影响变态时间与大小,断尾超过一半的蝌蚪经过补偿生长后仍要付出一定的运动代价。  相似文献   

9.
镉致黑斑蛙肝脏氧化损伤与金属硫蛋白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镉对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肝脏脂质过氧化产物和金属硫蛋白含量的影响,将黑斑蛙暴露于10.0mg·mL-1浓度的镉溶液中30d,分别测定了黑斑蛙在暴露4、10d和30d时肝脏组织中镉(C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金属硫蛋白(MT)和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黑斑蛙肝脏中镉的积累量、GSH和MT含量均随着镉暴露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在镉暴露的第10天,肝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镉可对黑斑蛙肝脏造成氧化损伤,而GSH、MT含量的升高则可能是机体抗氧化损伤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以戈斯纳(Gosner 1960)分期表为标准,以花背蟾蜍(Pseudepidalea raddei)蝌蚪为研究对象,在46期蝌蚪小腿部位注射20μL不同浓度(1、2.5和5 mg·mL~(-1))的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PHA-P)溶液,对侧同部位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溶液,测定了注射前(0 h)及注射后3、6、9和12 h被注射部位组织厚度的变化情况,确定了蝌蚪对PHA-P反应的最适浓度;在最适浓度条件下,比较了37、42、44和46期蝌蚪对PHA-P的反应强度和持续时间。结果表明:46期蝌蚪对3种不同浓度的PHA-P溶液的反应无显著性差异,但反应峰值有先后,2.5 mg·mL~(-1)为最适注射浓度;42期蝌蚪在注射后3 h达反应峰值,而37、44和46期分别在注射后3~6、3~9及3~12 h出现反应峰值;37期蝌蚪对PHA-P的反应峰值高于46期,但与42和44期的蝌蚪无显著性差异;花背蟾蜍蝌蚪对PHA-P的反应模式随不同发育阶段而变化,42期为反应迅速、持续时间短的单峰值,其他水生阶段反应峰值有后延现象,且在登陆后反应峰值强度下降、持续时间延长,这可能与陆地多变的环境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1.
河南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两栖动物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8 ~2010年采用踏查法和访问法对河南省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两栖动物资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现有两栖动物21种,隶属于2目7科16属;区系组成以东洋界成分为主;蛙科( Ranidae)为优势科,中华蟾蜍指名亚种(Bufo gargarizans gargarizans)、黑斑侧褶蛙(Peloph...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陆黑斑侧褶蛙基于mtDNA控制区序列的种群遗传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雄飞  周开亚  常青 《遗传学报》2004,31(11):1232-1240
用分子遗传数据研究了黑斑侧褶蛙 (Pelophylaxnigromaculata)种群的遗传结构和分化。标本采自中国大陆的 12个地点 ,每个种群测定 10只或少于 10只蛙的mtDNA控制区 5′端 6 85bp的序列。 112只蛙的序列经比对后 ,共发现 111个变异位点 ,定义了 6 7种单元型 ,其中 7种单元型为地方种群间共享单元型 ,多数单元型为地方种群内特有。 12个地方种群合并成一个大种群分析时表明 ,中国大陆黑斑侧褶蛙的线粒体单元型多样性相当高 (h=0 98± 0 0 0 5 ) ,总体核苷酸多样性也较高 (π =0 0 30 3± 0 0 0 2 9)。这样高的单元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与黑斑侧褶蛙作为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广布种、种群大是相应的。基于最大简约法的单元型系统发生树和基于邻接法的地方种群系统发生分析中 ,吉林通化和辽宁辽阳种群与中国大陆其他地方种群构成姐妹群。分子变异分析表明 ,吉林和辽宁种群代表的吉辽组和其余 10个地方种群代表的综合组间出现了显著的种群分化 (Φ CT=0 80 9,P <0 0 0 1) ,各地方种群间成对的FST及种群间的核苷酸歧异度也均表明两者之间出现了显著的遗传分化。吉辽组与综合组间的遗传分化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受第四纪冰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2021年9月在沈阳市蒲河湿地公园(41°41′54″N,122°52′19″E,海拔35 m)采集到3号无尾两栖类动物,经形态特征比较确认为侧褶蛙属(Pelophylax)金线侧褶蛙种组(P.plancyi species complex)的物种。基于线粒体12S rRNA和16S rRNA基因联合构建的侧褶蛙属部分物种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显示,采集到的侧褶蛙标本与朝鲜侧褶蛙(P.chosenicus)聚为一支,且具有较高的支持率(0.95)。综合形态和系统发育比较,确定采集到的标本为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侧褶蛙属的朝鲜侧褶蛙,系中国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不同无尾类蝌蚪的实际分布状态,设计了体积面积像素换算法(VAPT法)、样方拍照计数法,并结合经典的标志重捕法,通过对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中华蟾蜍指名亚种(Bufo gargarizans gargarizans)、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a)蝌蚪群体进行数量资源调查,以探究蝌蚪数量调查的方法及适用性。结果表明,VAPT法、样方拍照计数法具有科学性与适用性,值得探讨。新方法的设计与应用可以对无尾类蝌蚪数量调查方法作有益补充及完善,对无尾类种群数量调查数据的准确与完整性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倩  孙胜男  赵文阁  于东 《动物学杂志》2017,52(6):1003-1014
为了研究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单一及联合暴露对东北小鲵(Hynobius leechii)蝌蚪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选择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点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单一及联合暴露对东北小鲵蝌蚪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丙二醛(MDA)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及各处理组浓度的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明显降低,丙二醛(MDA)水平明显上升,从而说明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单一及联合暴露会对东北小鲵蝌蚪的抗氧化酶系活性产生影响,进而产生毒理效应。当暴露21 d后,通过恢复实验,发现恢复末期与暴露末期相比,低浓度组和中浓度组上述3种酶活性变化不显著,而高浓度组上述3酶活性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嗅感受器主要感知外界环境中化学信号分子.本文采用银染、NADPH-组化染色和电镜技术来观察黑斑侧褶蛙(Petophylax nigromaculatus)的嗅器和犁鼻器的功能差异及细胞组成.银染法可对嗅上皮和犁鼻上皮的细胞进行分类及区分.其中,支持细胞胞核深染成黑色,嗅细胞胞核银染为花斑状.细胞计数显示,犁鼻上皮的嗅神经细胞含量百分比显著高于嗅上皮.组化结果显示,黑斑侧褶蛙嗅上皮和犁鼻上皮对NADPH-d表达模式差异显著,前者表达明显高于后者.电镜结果显示,黑斑侧褶蛙嗅上皮和犁鼻上皮的支持细胞由两种类型的细胞组成,分别为纤毛型和颗粒型支持细胞.  相似文献   

17.
从显微和亚显微结构以及酸性磷酸酶组织化学等方面,比较研究了史氏蟾蜍(Bufo stejnegeri)、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ntaculata)和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肾实质,尤其是肾单位的结构特点.3种动物在非繁殖期活动于不同的生境类型,黑斑褶摺蛙属于水生类型,而史氏蟾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雌二醇(E2)、壬基酚(NP)、多氯联苯(PCBs)、镉(Cd2+)和锌(Zn2+)单独以及联合暴露对唐鱼体内SOD酶活力的影响.方法设计不同浓度的单一物质及混合物对唐鱼14 d暴露染毒,定量测定7、14d体内SOD酶活力的变化.结果 ①低浓度E2处理唐鱼7d可诱导SOD活性显著上升,时间延长、浓度升高时SOD活性无明显变化;②低浓度NP对SOD活性没有明显的影响,高浓度NP使SOD活性极显著上升;③中高浓度组PCBs处理7、14 d,低浓度组PCBs处理14 d时SOD活性被抑制,抑制程度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升高有增强的趋势;④Cd2+、Zn2+各浓度组都对唐鱼体内的SOD活性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抑制程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深.结论 E2、NP、PCBs、Cd2+、Zn2+对唐鱼的SOD酶活力有明显影响,它们单独作用时的SOD活性与暴露浓度之间存在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联合作用效应与暴露时间和(或)各物质浓度有关,大部分表现为毒性增强.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水位变化对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nigromaculatus)蝌蚪形态表型、免疫功能和应激反应能力的影响,实验室内测定了水位恒定组以及水位快速、中速和慢速下降组37期蝌蚪发育至变态完成期的变态时长、身体大小和血液中各型白细胞的百分比,以及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的变化。结果表明,水位快速下降显著缩短了蝌蚪的变态时长(P <0.05),体长下降明显(P <0.05),体重和体宽有所降低,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 0.05)。嗜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快速下降组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单核细胞的百分比水位恒定组显著高于中速下降组(P <0.05),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均无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快速下降组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 <0.05)。水位加速下降导致登陆后幼蛙的个体变小,由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所代表的天然免疫能力变化趋势不同,应激反应能力增强,可能不利于幼蛙的存活。  相似文献   

20.
2014年5月25日,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湿地公园用采集了7只蛙类标本,经形态学特征比较,鉴定为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自Mocquard首次报道百余年之后,采到标本,证实了青海省确有该蛙分布。本文对其特征和分布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