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观察益坤精胶囊对骨质疏松模型小鼠骨形态计量学指标及血清白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取60只C57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等体积生理盐水)、雌激素组(尼尔雌醇,0.25 mg/kg)、益坤精胶囊高剂量组(1.44 g/kg)、中剂量组(0.72 g/kg)、低剂量组(0.36 g/kg)及假手术组(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组灌胃均70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6浓度,BI-2000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进行骨形态计量学指标检测,使用CT测量分析各组小鼠股骨远侧干骺端血管数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骨小梁平均宽度、骨皮质平均厚度、骨小梁面积、成骨细胞数以及骨密度、骨血管数量均明显减小,而破骨细胞数、血清中IL-6的浓度明显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雌激素组、益坤精胶囊高、中、低剂量组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且益坤精胶囊高剂量组与雌激素组疗效相当(P0.05)。结论:益坤精胶囊可明显改善骨质疏松模型小鼠的骨形态计量学指标,降低血清中IL-6水平,增加骨血管数量,且以1.44 g/kg益坤精胶囊灌胃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2.
目的:比较手术切除与介入栓塞治疗肝癌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到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92例肝癌手术切除术后复发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手术切除组和介入栓塞组,各46例。手术切除组患者给予再次切除治疗,介入栓塞组患者给予介入栓塞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3年及5年的生存率。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包括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人Ⅲ型前胶原(HPC-Ⅲ)及IV型胶原(IV-C)水平。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WBC)、甲胎蛋白(AFP)及癌胚抗原(CEA)水平。结果:手术切除组患者治疗后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均明显高于介入栓塞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介入栓塞组血清HA、LN、HPC-Ⅲ及IV-C明显高于治疗前,且均明显高于手术切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WBC、AFP及CEA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手术切除组患者血清WBC明显高于介入栓塞组,而血清AFP、CEA水平明显低于介入栓塞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切除治疗肝癌术后复发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肝纤维化程度,改善血清AFP及CEA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3.
胰腺是一个重要的内外分泌混合腺, 胰腺发生损伤后能够再生。为了探讨胰腺活体细胞世系追踪的方法和胰腺损伤后再生细胞的来源,分别通过胰腺伤口涂抹并胰内注射、尾静脉注射及腹腔注射三种方法, 利用假型反转录病毒对成体小鼠大部分切除后胰腺的细胞进行世系追踪。结果发现在活体条件下, 与尾静脉注射及腹腔注射法相比, 胰腺伤口涂抹并胰腺内注射反转录病毒的方法能够更有效的标记胰腺细胞; 而且, 通过对标记细胞的世系追踪研究证明, 在胰腺损伤后, 胰腺腺泡细胞能够接受损伤信号刺激发生再生。为今后进一步利用反转录假病毒对活体胰腺进行细胞命运追踪研究奠定基础, 为利用反转录病毒载体进行胰腺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44.
电视胸腔镜肺大泡切除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德琼 《蛇志》2008,20(1):78-79
自发性气胸传统手术治疗是剖胸探查.自电视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iscopic surgery,VATS)引入临床以来,开创了心胸外科微创手术新纪元.我院于2004年2月~2007年10月开展VATS切除肺大泡,手术均成功,术中无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5.
抑郁症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抑郁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模式及其可能机制.分别采用21天慢性非预见性刺激法和嗅球切除法建立的抑郁症模型大鼠.运用旷场行为实验(open—field behavior)检测大鼠主动性活动能力,用Morris水迷宫法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HPLC—UV法测定大鼠血清皮质醇含量。电生理法记录海马CA1区LTP与LTD,观察海马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两种模型的自主活动性、空间探索兴趣和学习能力都明显降低,而记忆的反馈功能没有明显的变化。同时.两种模型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突触可塑性显著下降,血清皮质醇的含量则明显上升。提示两种建模方法均导致大鼠产生抑郁症状和学习能力障碍.但对记忆反馈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6.
DNA损伤修复机制——解读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mas Lindahl, Paul Modrich和Aziz Sancar三位科学家因发现“DNA损伤修复机制”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Lindahl首次发现Escherichia Coli中参与碱基切除修复的第一个蛋白质--尿嘧啶 DNA糖基化酶(UNG); Modrich重建了错配修复的体外系统,从大肠杆菌到哺乳动物深入探究了错配修复的机制; Sancar利用纯化的UvrA、UvrB、UvrC重建了核苷酸切除修复的关键步骤,阐述了核苷酸切除修复的分子机制.DNA损伤是由生物所处体外环境和体内因素共同导致的,面对不同种类的损伤,机体启动多种不同的修复机制修复损伤,保护基因组稳定性.这些修复机制包括:光修复(light repairing);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NER);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 BER);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 MMR);以及DNA双链断裂修复(DNA double strand breaks repair, DSBR).其中DNA双链断裂修复又分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HR)和非同源末端连接(non homologous end joining, NHEJ)两种方式.本文将对上述几种修复的机制进行总结与讨论.  相似文献   
47.
维持基因组稳定是生物生存的基础。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是修复损伤DNA、维持基因组稳定的主要方式之一。碱基切除修复对结核分枝杆菌等胞内致病菌尤其重要。fpg编码碱基切除修复的关键酶。本文通过比较分枝杆菌的基因组,发现结核菌较其他非致病分枝杆菌具有更多的碱基切除修复基因。这提示碱基切除修复可能对结核菌在宿主体内存活和致病至关重要。这条途径也许是新结核病药物研发的重要靶标。  相似文献   
48.
小鼠肝大部分切除(partial hepatectomy,PH)实验是研究肝再生的一个重要的实验。本文以C57小鼠为例,对肝大部分切除实验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实验结果显示,在术后的1~8天,小鼠的肝脏体重比值逐渐增加,在术后的7~10天里可以达到原来肝重的90%以上,10天以后肝细胞停止分裂。正常情况下,实施肝大部分切除后,小鼠的存活率可以达到90%以上。该模型的建立为研究肝脏再生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肺叶手术中超前应用氟比洛芬酯对减轻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的影响。方法:60例肺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两组均常规诱导全麻气管插管,术中瑞芬、丙泊酚、维库溴铵泵住维持麻醉,A组于术前给予氟比洛芬酯1 MG/KG。比较两组躁动得分、苏醒后(10 min、30 min、1 h、2 h、4 h、24 h)六个时间点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出血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的躁动得分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与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A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叶手术中超前应用氟比洛芬酯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以降低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Ⅰ期肠切除吻合术处理急性梗阻性结肠癌的临床效果,为普外科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1月实施Ⅰ期肠切除吻合术的59例急性梗阻性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与择期接受结肠癌根治术的42例患者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平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切除肿瘤大小、清扫淋巴结数、术后肛门排气、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肿瘤复发率等。结果:与根治切除术组比较,Ⅰ期肠切除吻合术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肿瘤切除率及淋巴结清扫情况优于根治切除术组,且手术切口小,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肠切除吻合术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早于根治切除术组患者(P0.05);Ⅰ期肠切除吻合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肿瘤复发转移率均明显低于根治切除术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两年的生存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Ⅰ期肠切除吻合术用于急诊处理急性梗阻性结肠癌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率低,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