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32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1.
太湖流域丘陵区两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分布控制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飞  赖晓明  朱青  廖凯华 《生态学报》2016,36(3):592-599
为探究太湖流域丘陵区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如竹林地和茶园)土壤水分的控制因素,在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定期观测的基础上,根据前7d降雨量将研究时段划分为干旱状态和湿润状态,利用分类与回归树(CART)方法得出不同干湿状态下土壤水分分布的主控因子,并借助典范对应分析(CCA)定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土壤深度土壤水分格局与环境因子关系。结果表明:(1)高程、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层厚度对土壤水分分布的相对贡献率最大,但在不同干湿状态下其影响程度存在差异;(2)干旱状态时土壤水分主要受高程、坡度、地形湿度指数(TWI)和剖面曲率等地形因素的作用,而土层厚度和粘粒也分别为0—20 cm和20—40 cm深度土壤水分的主控因子;(3)在湿润状态下,茶园0—20 cm土壤水分的主控因素为地形因子,在20—40 cm则以土壤性质为主,竹林地两个深度的土壤水分受地形和土壤性质的作用都很强,其中20—40 cm深度土壤水分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较0—20 cm深度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12.
应用RACE技术,从‘大红’苋菜中克隆到1条MYB基因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AmMYB1(登录号为KU557504)。AmMYB1基因开放阅读框为723bp,可编码240个氨基酸。其基因组序列与cDNA比对后显示,AmMYB1基因含有1个内含子。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AmMYB1具有2个连续的MYB结构域,是一个典型的R2R3-MYB;同源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甜菜红素相关BvMYB1的一致性最高,达到54%。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AmMYB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AmMYB1基因在‘大红’苋菜叶片红色部位的表达量高于绿色部位;在甜菜红素含量高的叶和茎中表达量明显高于根;在光照条件下表达量高于遮光处理;在红叶品种中的表达量高于绿叶品种。研究结果表明,AmMYB1基因可能是苋菜甜菜红素合成途径中重要的正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113.
组织型纤维原激活剂(tPA)的作用是激活血纤维蛋白酶原,从而溶解血栓。生物体内tPA的含量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为了利用转基因动物生产tPA,需要对所用tPA乳腺表达载体pSVL-WAP-tPA2(Fig.1)进行予证。将三种待研究载体分别用脂质体包埋,注入中后期怀孕母兔乳腺。对乳汁、乳腺组织的mRNA和DNA分别进行检测。实验兔分娩后,每4天取乳汁冻存,ELISA检测其中tPA含量(Fig.2),泌乳期第4天最高可达600ng/ml。又,于乳腺注射第3天,手术切取部分乳腺组织,制备总RNA,以β-Casein启动子下游序列(TACTAG…)为引物Ⅰ,tPA上游序列(TTCCCA…)为引物Ⅱ,做RT-PCR检测,表明:此时已有tPAmRNA转录(Fig.3)。再,于停乳后30天左右,切取部分乳腺制备DNA,以tPAcDNA为探针,做Southern杂交检测,表明:无tPA整合,仅是以附合体形式存在(Fig.4)。上述质粒直接注射技术是予证转基因用载体表达水平的快捷、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14.
目的 探讨PCR技术在鼠肺支原体检测中的应用,希望能建立一种可行、快速、敏感的检测方法。方法 使用支原体通用引物及鼠肺支原体特异性引物对14 份大鼠喉气管拭子洗液和拭子支原体培养液进行PCR扩增,2 % 琼脂糖电泳鉴定。另设M53 和ATCC19612 二株标准鼠肺支原体菌株作阳性对照。结果 通用引物对大鼠喉气管拭子洗液检出率8/14 ,拭子支原体培养液检出率14/14,鼠肺支原体特异引物PCR扩增对大鼠喉气管拭子洗液检出率0/14 ,拭子支原体培养液3/14。通用引物扩增M53 和ATCC19612 二株标准株均呈现阳性,而鼠肺支原体特异引物扩增M53 和ATCC19612,只有M53 呈现阳性。结论 PCR通用引物检测比普通分离培养省时省力,而我们采用国外某学者认为对鼠肺支原体有特异性的引物,是否可用于鼠肺支原体的特异性PCR 检查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5.
生物组织光传输理论概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组织光学是一个光学与生命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研究领域,其根本任务是为医用光子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本文集中介绍了现有的生物组织光传输理论,它是组织光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同时评述了现有光传输理论,如漫射近似,Monte Carlo模拟等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最后,探讨了处理实际光传输问题时近似理论的合理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16.
温带臭虫Cimex lectularius L.是一种重要的卫生害虫,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目前有关该虫的防治措施主要以喷洒化学杀虫剂为主,而杀虫剂的使用不当极易导致该虫抗药性的产生或进一步加重,还将对人身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探索高效、安全的防治方法成为当前温带臭虫防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行为观察法评估了高分子聚合物-聚四氟乙烯对温带臭虫垂直和水平爬行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聚四氟乙烯涂层宽度的增加,温带臭虫的垂直攀爬能力逐渐降低,当涂层宽度为6 cm时可100%阻隔温带臭虫垂直攀爬,且涂层的持效期可达112 d以上。而聚四氟乙烯涂层无法阻止温带臭虫的水平扩散。研究结果可为温带臭虫的高效、安全物理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7.
解决茶树缺乏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茶树原位转化转基因方法,为茶树基因功能研究和种质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以茶树品种'铁观音'、'白叶1号'和'龙井43'的实生幼苗为受体材料,进行去顶芽和腋芽处理.利用根癌农杆菌菌液侵染实生苗伤口,通过抗性筛选获得再生芽,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后,采用短穗扦...  相似文献   
118.
【目的】座壳孢菌是粉虱和蚧壳虫的一种重要昆虫病原真菌,其代谢产物具有抑菌、杀虫、抗肿瘤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本研究旨在分离并鉴定缘座壳孢发酵物中的代谢物,以期为拓展该生防菌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色谱技术从缘座壳孢菌A. marginata WYTF2017-01发酵培养物中分离化合物,借助波谱手段鉴定其化合物结构,分析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本研究共鉴定了12种化合物,包括Methyl 24-methylene-3-oxolanost-8-en-26-oic ester (1)、Ergosta-5,7,22-trien-3-ol,4-methyl-,(3β,4α,22E) (2)、杜斯塔宁(3)、3β-acetoxy-15α,22-dihydroxyhopane (4)、麦角固醇(5)、4-(Hydroxymethyl)-3-furancarboxylic acid (6)、Eupenicisirenin B (7)、4,6-dihydroxy-1(3H)-isobenzofuranone (8)、β-谷甾醇(9)、对叔丁基苯甲酸甲酯(10)、2-benzyl-4H-pyran-4-one(11)和6-benzyl-4-oxo-4H-pyran-3-carboxamide (12),其中化合物1、2、6~12为首次从昆虫病原真菌中分离鉴定。化合物1、2、3、6、7、8、11和12对真菌或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MIC值为3.13~50.00 μg·mL-1。化合物7、8和12抑菌活性较为突出,化合物7对大肠杆菌的MIC值为3.13 μg·mL-1,效果与阳性对照链霉素相同,而8和12对青枯劳尔氏菌的MIC值分别为6.25和12.50 μg·mL-1,优于或等同于链霉素(MIC值为12.50 μg·mL-1)。【结论】从缘座壳孢菌分离的多种代谢物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显示了防治植物病害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9.
白菜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引起的一种常见土传病害,主要危害白菜的根部。根际是土壤-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关键微域,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失衡是导致土传病害的重要因素,深入探究根际微生态与土传病害互作机制,有利于从根际微生物、抑病物质和功能代谢等方面挖掘防控土传病害安全高效的方法。本文综述了根际微生态与白菜根肿病的发生机制关系,从该病害的危害、发生的根际微生态机制及生防菌防治研究等方面综合分析了根际微生物调控白菜根肿病发生的机制,以期为白菜根肿病防控、促进土壤健康和维持根际微生态系统稳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0.
该研究以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的转录组数据为基础,对龙眼胚性愈伤组织DlDRM1基因进行克隆和生物学信息分析,并检测其在体胚发生过程中不同发育阶段、不同浓度的外源激素(2,4-D、IAA、KT)处理下及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以揭示DlDRM1基因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的功能。结果表明:(1)从龙眼转录组unigene序列筛选获得龙眼结构域重排甲基化酶1基因(命名为DlDRM1)全长序列,并利用RT-PCR法从‘红核子’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中克隆获得DlDRM1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Y990493);DlDRM1基因cDNA全长2 574bp,包括494bp的5′UTR,184bp的3′UTR,可编码包含63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2)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DlDRM1是一个不稳定的亲水蛋白,不含信号肽,不存在跨膜结构域,其分子式为C_(3104)H_(4839)N_(851)O_(984)S_(28);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龙眼DlDRM1与脐橙DRM相似度最高(76.85%),二者亲缘关系也最为接近。(3)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DlDRM1在龙眼各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且在果肉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花蕾,在叶中的表达量最低;DlDRM1基因在非胚性愈伤组织中表达量最高,而且在非胚性愈伤向胚性愈伤转变过程中DlDRM1基因的表达量呈逐步下降趋势,说明DlDRM1基因与体胚胚性呈负相关关系,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定浓度的IAA和2,4-D能够促进DlDRM1基因的表达,而KT则抑制DlDRM1的表达。(4)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DlDRM1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膜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