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HBx与p16基因甲基化的关系,研究脱氢表雄酮(DHEA)对p16基因甲基化以及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方法以HepG2、HepG2/GFP和HepG2/GFP-HBx三种细胞为材料,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MSP-PCR检测p16基因甲基化水平。比较分析HBx与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DHEA与各检测指标的关系。结果HepG2/GFP-HBx细胞与HepG2细胞和HepG2/GFP细胞相比,细胞的增殖速度提高(P〈0.05),G0/G1期细胞减少,S期细胞增多(P〈0.05),凋亡率降低(P〈0.05);HepG2/GFP-HBx细胞的p16基因启动子呈现高水平甲基化,HepG2和HepG2/GFP细胞呈现高水平非甲基化。100μmol/L的DHEA使三种细胞的增殖速度降低(P〈0.05),G0/G1期细胞增加,S期细胞减少(P〈0.05),凋亡率提高(P〈0.05)。DHEA可下调HepG2/GFP-HBx细胞的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但对HepG2和HepG2/GFP细胞的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不产生影响。结论HBx引起肝癌细胞p16基因甲基化,并缩短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凋亡;DHEA可明显下调HBx引起的p16基因甲基化水平,延长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在无HBx基因整合的情况下,DHEA对肝癌细胞生长、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不通过p16基因甲基化的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2.
探索恒河猴皮肤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纯化条件,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通过组织块培养法和消化培养法 在体外培养恒河猴表皮细胞,然后用Ⅳ型胶原吸附法吸附20 min,获得快吸附细胞. 对快吸附细胞进行克隆培养,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双标染色、RT PCR鉴定 β1 整合素和角蛋白15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纯化前后的细胞中 β1 整合素和角蛋白15的阳性细胞比例,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 组织块培养法和消化培养法均可获得表皮细胞,Ⅳ型胶原纯化后的细胞胞体较小,饱满,核/浆比例大,细胞镶嵌状排列. 细胞克隆分析显示,细胞全克隆生长率高. 细胞免疫荧光显示,分选后的细胞显示 β1 整合素和角蛋白15阳性. RT PCR检查呈现 β1 整合素和角蛋白15的特异性片段. 流式细胞仪检查显示,纯化前的细胞中角蛋白15阳性细胞占总细胞中的比例为8%, β1 整合素阳性细胞的比例为10.7%;纯化后,角蛋白15阳性细胞的比例为89.4%, β1 整合素阳性细胞的比例为88.5%. 通过组织块培养法和消化培养法均可培养获得活性良好的表皮细胞,Ⅳ型胶原吸附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皮肤干细胞分离方法,可以为进一步的眼表上皮替代重建眼表提供足量的高纯度的干细胞建立可靠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4.
将人成纤维细胞移植到兔去核卵中培育克隆人胚的研究@韩毅冰$中山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中国 广州510089 @黄冰$中山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中国 广州510089 @黄文革$中山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中国 广州510089 @鲍洁$中山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中国 广州510089 @邓新燕$中山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中国 广州510089 @马芸$中山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中国 广州510089 @潘兴华$中山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中国 广州510089 @陈系古$中山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中国 广州510089…  相似文献   
5.
小鼠胚胎体外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小鼠胚胎在体外发育过程中的最佳方案,我们将从超排昆明小鼠取出的543枚受精卵经过不同的培养液(M16、M16+OEC、Glu-FreeM16和Glu-FreeM16+OEC)及不同的培养微环境处理后,观察胚胎体外发育的过程。结果表明,葡萄糖在胚胎发育早期(2细胞期)有比较明显的发育阻断作用,同种输卵管上皮(OEC)共同培养能够有效地抑制这种阻断作用;葡萄糖对胚胎8-16细胞期及以后阶段的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此时OEC的作用则不明显;除了葡萄糖外,在早期可能还有其它一些象磷酸盐、重金属离子的物质也能起胚胎发育阻断作用。同时还发现培养微环境的稳定也是胚胎发育的重要保证条件,石蜡油的封盖能够保持某种特定微环境而支持胚胎的体外发育。  相似文献   
6.
小鼠胚胎干细胞在六种培养体系的培养观察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观察小鼠胚胎干细胞在六种培养体系中的生长情况。方法 小鼠胚胎干细胞 (ESD3细胞株 )在以下六种培养体系中培养 :1 .原代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 (MEF)有血清培养 ,2 .MEF无血清培养 ,3.SNL细胞有血清培养 ,4.LIF(白血病抑制因子 )有血清无饲养层培养 ,5.LIF无血清无饲养层培养 ,6.大鼠肝细胞 (BRL)条件培养基培养。经体外培养 1 0代后 ,观察其克隆形态 ,同时进行碱性磷酸酶检测并将ES细胞接种于裸小鼠皮下 ,观察ESD3的未分化状态和多潜能性。结果 六种培养体系培养的ESD3具有典型的ES细胞克隆形态 :巢状 (集落状 )隆起生长 ,边缘清楚 ,表面平滑 ,结构致密 ;AKP强阳性 ;裸小鼠体内形成了由多种组织构成的畸胎瘤。结论 六种培养体系均能支持ESD3生长 ,并能保持其未分化性和多潜能性 ,为ES细胞的应用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PCR技术在鼠肺支原体检测中的应用,希望能建立一种可行、快速、敏感的检测方法。方法 使用支原体通用引物及鼠肺支原体特异性引物对14 份大鼠喉气管拭子洗液和拭子支原体培养液进行PCR扩增,2 % 琼脂糖电泳鉴定。另设M53 和ATCC19612 二株标准鼠肺支原体菌株作阳性对照。结果 通用引物对大鼠喉气管拭子洗液检出率8/14 ,拭子支原体培养液检出率14/14,鼠肺支原体特异引物PCR扩增对大鼠喉气管拭子洗液检出率0/14 ,拭子支原体培养液3/14。通用引物扩增M53 和ATCC19612 二株标准株均呈现阳性,而鼠肺支原体特异引物扩增M53 和ATCC19612,只有M53 呈现阳性。结论 PCR通用引物检测比普通分离培养省时省力,而我们采用国外某学者认为对鼠肺支原体有特异性的引物,是否可用于鼠肺支原体的特异性PCR 检查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HCV-C)蛋白是维持丙型肝炎病毒结构的重要蛋白质,由于参与调节细胞的生长与凋亡,被认为与HCV感染所致的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为了进一步探索HCV-C蛋白与肝细胞癌发生的关系,首先构建了表达HCV-C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介导转染Chang-liver人肝细胞株,建立表达HCV-C蛋白的人肝细胞模型,RT-PCR方法检测HCV-C基因在人肝细胞内的表达,蛋白质印迹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Chang-liver肝细胞内HCV-C蛋白及其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表达HCV-C蛋白的Chang-liver人肝细胞培养20代以后,与对照组细胞相比,细胞的形态出现长梭形样改变,生长速度显著加快,细胞内DNA含量的均一性变差.接种表达HCV-C蛋白的Chang-liver人肝细胞的6只裸鼠在第20天时全部有肿瘤长出,且肿瘤组织结构符合肝细胞癌病理形态特点,对照组裸鼠未见肿瘤生长.上述结果表明HCV-C基因表达可导致Chang-liver人肝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提示HCV-C蛋白与HCV感染所致肝细胞癌的发生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9.
浙江淳安县大坑坞剖面安吉组底部化石丰富,其中腕足动物组合属于BA3中上部,指示正常浅海底域环境。作者通过分析该层位腕足化石标本的围岩发现一个低分异度的几丁虫组合,包含3属4种,即Ancyrochitina sp.,Belonechitina cf.postrobusta sensu Butcher,Belonechitina sp.,Spinachitina verniersi。该组合具有强烈的奥陶-志留纪过渡色彩,其时代可定为奥陶纪末期至志留纪初期。这是首次在该地区获得奥陶-志留纪过渡地层的几丁虫,有助于开展国际奥陶-志留系界线精细划分对比研究。文中描述了Belonechinacf.postrobusta和Spinachiti-naverniersi。  相似文献   
10.
小型化效应(Lilliput effect)一般是指灭绝事件后生物个体相对于事件前明显变小的一种演化现象。为了更深入研究,文中将它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类型:狭义型是指它的原始定义,专门针对种级分类单元的小型化,因研究条件苛刻而导致相关研究很少;广义型是指高于种级分类单元的小型化,已有一些实例。文章对华南奥陶纪末大灭绝前后“Katian晚期”、“Hirnantian”及“Rhuddanian初期”3个时期的腕足动物个体大小数据,依“属”、“超科”及“目”3级分类单元有选择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奥陶纪末大灭绝后残存期里较低级分类单元(属级)在个体大小变化方面显示较大的差异性,这与二叠纪末大灭绝后普遍的小型化有很大差别,这可能是因为奥陶纪末的灭绝强度远低于后者所致;同一较高级分类单元中不同属级分子个体变化趋势表现出较为一致的现象,反映出它们可能具有相似的灾难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