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25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对神经细胞在电压钳制方式下进行膜片钳记录受到胞体和突起空间钳位不一致的限制。本文尝试用突起切断方法区分胞体与突起的电压门控型钙电流,并据此对MPP+引起的钙电流变化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突起上的电压门控钙通道的最大激活电压约为+30mV,而胞体的则为-10~10mV左右;MPP+损伤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后可导致电压门控型钙电流的抑制,这一抑制的I-V特性与突起钙电流I-V非常相近。由此提示,MPP+对于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的损伤更集中于其突起纤维。  相似文献   
62.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配比(0%、1%、5%、10%)万古霉素/磷酸钙复合材料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并鉴定;采用CCK-8法测定不同浓度配比万古霉素/磷酸钙复合材料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率、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CCK-8结果显示,5%及10%万古霉素/磷酸钙复合材料显著抑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P0.05);TUNEL结果显示,5%及10%万古霉素/磷酸钙复合材料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P0.05);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高浓度万古霉素毒性作用下细胞失活,形态学发生显著变化;1%万古霉素/磷酸钙复合材料组对细胞影响相对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低浓度(1%)万古霉素/磷酸钙复合材料基本无细胞毒性,细胞相容性好。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索华生关怀理论在老年痴呆症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治疗组采用华生关怀理论进行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AD评定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中医症状积分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结果: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MMSE和MOCA评分显著升高,ADAS-Cog、ADL和中医症状积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变化更明显(P0.0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利用华生关怀理论护理老年痴呆症患者,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病情,缓解心理压力,而且有利于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64.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合并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 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首次冠脉造影并提示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接受PCI治疗患者共2350 人,其中2 型糖尿病患者692 人,非糖尿病患者1658 人。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冠脉造影及介入特点、随访结果等。结果:基线资料中糖尿病组患者的 高血压比例、高血脂比例、脑血管病比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与血肌酐(creatinine, Crea)值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在造影及PCI资料中糖尿病患者左主干体部病变和全程病变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左主干病变 完全血运重建率以及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使用率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和全因死亡显著增高(13%vs 10%,P<0.05;7.7%vs 5.5%,P<0.05)。结论:PCI 治疗 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存在可能的临床不良事件率增加的风险。  相似文献   
65.
目的:分析和比较椎板间内镜与椎板小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指标。方法:使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对2012-2014 年共计126 例在我科行椎板间内镜手术或椎板小开窗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纳入和排除 标准的筛选,经皮椎板间内镜组纳入48例,椎板小开窗组纳入78 例。结合详实的术后随访,对两组患者在花费,住院时间等一般 性指标,疼痛指标,功能指标,并发症等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均取得明显的治疗疗效,在疼痛、功能等指标 中都有明显的改善。但两组之间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椎板间内镜组在住院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及并发症等方面明 显的优于小开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板间内镜手术作为一种脊柱微创手术,治疗效果确切,安全性好,能体 现微创的优势,可作为椎间孔镜技术在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有益补充,在临床中进一步的开展和推广。  相似文献   
66.
每年全球大约有38万宫颈癌新发病例,已成为现今世界女性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HPV-16、18等)是公认的宫颈癌的致病因素。研究证实HPV E7原癌基因的产物HPV E7原癌蛋白通过与抑癌蛋白p Rb结合,诱导p Rb的降解,导致宫颈上皮细胞永化生,致细胞生长增殖失控及细胞凋亡程序发生异常是HPV诱导宫颈癌发生的一个主要机制。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蛋白(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SOCS)家族是由细胞产生的,可通过反馈调节来阻断细胞因子信号转导过程的一类负性调节因子,SOCS-1可抑制多种细胞因子的信号转导途径,调控体内多种免疫反应,现有研究表明SOCS-1可通过诱导E7蛋白降解来抑制HPV E7介导的异常转化。而且socs-1在癌细胞中表达明显降低,说明SOCS-1可能是抑癌基因,其失活机制主要是甲基化和杂合性缺失,所以说SOCS-1的甲基化和杂合性缺失对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SOCS-1的去甲基化及打破基因沉默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治疗宫颈癌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靶血管长病变(病变>25 mm)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2010年6月因STEMI就诊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并急诊行PCI处理的患者442例,以靶病变长度分为两组,即≤25 mm为短病变组(n=235)和>25mm为长病变组(n=207),均急诊行PCI治疗,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的基线资料、术中资料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辅助措施(临时起搏、IABP、血栓抽吸装置)应用情况,术后30天、2年电话或临床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短病变组比较,长病变组吸烟者更多(81.6%vs 62.6%,P=0.000);以三支病变偏多(34.8%vs 24.7%,P=0.037);多枚支架使用率更高(1.47±0.63 vs 1.04±0.28,P=0.000),平均支架总长度显著增加(29.80±7.02 mm vs 22.95±5.58mm,P=0.000),手术成功率、术中并发症及辅助措施应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天及2年随访MACE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急诊PCI治疗的STEMI短病变患者对比,长病变患者虽然病变复杂,多枚支架使用率高,平均支架总长度增加,但术中并发症、30天、2年内MACE与短病变患者相当,提示在以药物洗脱支架为主的介入治疗时代,急诊PCI处理STEMI靶血管长病变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6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西方国家较为常见,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呈上升趋势,且发展逐渐低龄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可能因持续性肝损伤而导致纤维化进展,可与慢性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一样发展到终末期肝硬化,并出现肝硬化严重并发症,也有可能发展成肝癌,最终需要肝移植治疗。它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影响人类的生活及生存质量。多因素的发病机制使其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研究和了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对人类非常重要,如果在疾病的早期,也就是单纯性脂肪肝阶段就对疾病进行干预,这样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NAFLD是人类在本世纪需要面对的疾病之一,因此研究它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9.
红花油体提取条件优化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体是储藏脂肪的亚细胞单位,其表面包裹一层磷脂和油体蛋白。这种稳定的结构可以保护油体面对环境的压力,使油体可以应用在食品、化妆品及制药工业中。研究红花油体的提取方法及红花油体乳液的基本性质,旨在为以油体为基质的载体体系研究奠定基础。以pBS为介质,采用梯度离心法,比较了不同提取条件对红花油体的提取效率的影响;对其在不同pH值、NaCl浓度条件下红花油体的平均粒径和稳定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红花油体在pH值≥6条件下,平均粒径为1.75-2.05μm和p H值≤6条件下,平均粒径1.50-1.75μm;NaCl浓度0.2和0.4 mg/m L时,红花油体分散较为均匀,NaCl浓度1.2和2.0 mg/m L时,红花油体出现聚集现象。蔗糖浓度0.1和0.2 mg/m L时,红花油体分散较为均匀,蔗糖浓度为0.4-1.0 mg/m L时,红花油体比较密集,随着蔗糖浓度的增加,红花油体的粒径逐渐开始不均一。红花油体的最佳提取条件是pH7,NaCl浓度0.2 mg/m L,蔗糖浓度0.1 mg/m L,稀释后的红花油体溶液在不加入保护剂或者不经过物理方法处理下,保存起来不稳定。  相似文献   
70.
根据好氧反硝化作用机理研究进展和好氧反硝化细菌在污水脱氮处理工艺中的应用,结合微生物生态的教学内容,在提出教材重点教学内容与学科前沿知识优化整合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在不增加课堂理论教学时数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环节进行好氧反硝化作用教学的做法,发现课外专题学习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是提高微生物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也是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