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靶血管长病变(病变>25 mm)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2010年6月因STEMI就诊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并急诊行PCI处理的患者442例,以靶病变长度分为两组,即≤25 mm为短病变组(n=235)和>25mm为长病变组(n=207),均急诊行PCI治疗,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的基线资料、术中资料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辅助措施(临时起搏、IABP、血栓抽吸装置)应用情况,术后30天、2年电话或临床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短病变组比较,长病变组吸烟者更多(81.6%vs 62.6%,P=0.000);以三支病变偏多(34.8%vs 24.7%,P=0.037);多枚支架使用率更高(1.47±0.63 vs 1.04±0.28,P=0.000),平均支架总长度显著增加(29.80±7.02 mm vs 22.95±5.58mm,P=0.000),手术成功率、术中并发症及辅助措施应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天及2年随访MACE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急诊PCI治疗的STEMI短病变患者对比,长病变患者虽然病变复杂,多枚支架使用率高,平均支架总长度增加,但术中并发症、30天、2年内MACE与短病变患者相当,提示在以药物洗脱支架为主的介入治疗时代,急诊PCI处理STEMI靶血管长病变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合并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 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首次冠脉造影并提示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接受PCI治疗患者共2350 人,其中2 型糖尿病患者692 人,非糖尿病患者1658 人。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冠脉造影及介入特点、随访结果等。结果:基线资料中糖尿病组患者的 高血压比例、高血脂比例、脑血管病比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与血肌酐(creatinine, Crea)值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在造影及PCI资料中糖尿病患者左主干体部病变和全程病变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左主干病变 完全血运重建率以及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使用率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和全因死亡显著增高(13%vs 10%,P<0.05;7.7%vs 5.5%,P<0.05)。结论:PCI 治疗 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存在可能的临床不良事件率增加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发生消化道出血(GIB)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调整,评价其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PCI围术期发生GIB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2例(55%),不稳定型心绞痛18例(45%)。PCI围术期发生GIB的患者,除扩容、输血、抑酸、保护胃粘膜等支持疗法外,依据临床情况调整抗血小板药物。观察住院期间及术后3个月后主要不良心脑事件(MACCE:包括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性死亡、再次血管重建、支架内血栓形成、缺血性卒中)及消化道再次出血的发生率。结果:40例患者PCI成功39例(病例成功率97.5%),1例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导丝未通过,1例(2.5%)AMI患者PCI术后第5天发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SAT)。出院后3月内,2例未完全血运重建的患者有心绞痛发作,无死亡,所有患者均无消化道再次出血,MACCE发生率(7.5%)。结论:PCI围术期发生GIB的患者,依据临床情况调整抗血小板药物,不增加MACCE风险及消化道再次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不同方案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改善冠脉支架术后血小板高反应性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解放军第463医共入选560例冠脉支架术后血小板高反应性(HPR High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患者,在给予阿司匹林300mg/天,氯吡格雷150mg/天,3天后HPR仍未缓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在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即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150mg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西洛他唑(50mg,2/日),另一组在标准两联方案即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75mg的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100mg,2/日,3天后测定HPR的缓解情况。结果:大剂量氯吡格雷治疗3天后HRP的缓解卒为54-3%(304/560),接受不同西洛他唑剂量治疗3天后又有58.6%的患者HPR缓解,但是西洛他唑50mg组和100mg组HRP缓解率无差别(59.4%VS57.8%,P=0.80)。两组患者30天随访均无死亡及卒中事件,无主要及次要出血事件。结论: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改善冠脉支架术后的血小板高反应性且未增加出血风险,但其临床获益还需更长时间的随访结果进一步明确,两种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改善冠脉支架术后HPR的作用相似。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AD)为最危险的主动脉疾病之一,病死率较高,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影响该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基因多态性为该疾病的遗传易感因素之一。主动脉夹层患者可观察到主动脉中膜的退化,当主动脉结构发生改变时,必然导致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进而影响其功能。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是由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组成的,可以保持主动脉管壁的稳定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生与ECM的代谢平衡有关,降解ECM的酶为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这种酶在主动脉的重塑过程中也发挥作用,与夹层的发生密切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作为遗传学标记,可以预测该疾病的发生,指导该疾病的临床研究方向,对于易感性较高的患者可进行早期的预防及监测,在AD的预防及治疗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本文对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多态性与主动脉夹层之间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介入治疗和保守治疗对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共入选230例,按照医生评估进行分组治疗,分为介入治疗组和非介入治疗组,介入组患者120例,接受冠脉介入治疗;非介入组患者110例,接受非介入治疗。对比分析危险因素以及治疗效果。结果:介入组中心肌梗死病史及心衰病史患者明显高于非介入组(24.2%vs 20%P<0.05;25%vs 17.3%,P<0.0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非介入治疗相比能显著降低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住院病死率(40.8%vs 71.8%,P<0.05),非介入治疗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介入治疗组(26.7%vs 21.8%,P<0.05),同时非介入治疗组肺部感染及肾衰的发病率较高(11.8%vs 5.8%P<0.05;8.2%vs 2.0%,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虽然介入治疗存在更多的并发症,但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85例经心脏超声或左室造影证实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85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50例(58.8%);心前区疼痛21例(24.7%);心前区不适7例(8.2%);乏力2例(2.4%);心悸2例(2.4%);剑突下疼痛1例(1.2%);发现心电图异常前来就诊2例(2.4%).其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30例(35.3%);合并冠心病4例(血管狭窄小于70%)(4.8%)、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11例(12.9%)、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4例(4.8%)、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合并MB4例(4.8%)、冠心病合并MB3例(3.5%).67例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78.8%),4例患者同时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及钙离子拮抗剂(4.8%),4例患者服用钙离子拮抗剂(4.8%),1例患者服用可达龙(1.2%),1例患者同时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及可达龙(1.2%),8例患者因心率慢,未服用药物(9.6%).临床随访1~30(平均15.2±4.5)个月,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结论:HCM症状不典型,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在治疗肥厚型心肌病方面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出现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患者共13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8例,年龄平均70.2± 5.6岁.所有患者均植入冠状动脉支架,术后1-3天经彩色超声明确诊断为股动脉假性动脉瘤,首先采用压迫法治疗无效,在超声实时引导下,利用穿刺架精确定位,18G PTC针穿刺假性动脉瘤,瘤体内分次注射凝血酶100-400IU的方法治疗.结果:13例患者利用凝血酶注射封堵法均成功治愈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其中8例注射1次成功,另外5例注射2次成功,未发生过敏、血栓形成、感染及出血等并发症.次日及出院前复查超声无复发病例,随访3个月至1年未再复发.结论: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具有微创、快速、经济、安全、疗效确切、复发率低的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瑞舒伐他汀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LVEDD及LVEF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LVEDD水平明显下降,LVEF水平明显升高(P〈0.05),瑞舒伐他汀治疗后LVEDD及LVEF水平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瑞舒伐他汀组改善心功能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以显著改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具有胸痛症状的患者中构建冠心病预测模型。方法:选取疑诊冠心病的胸痛患者7981例,分为典型心绞痛组3636例、非典型心绞痛组3420例和非心绞痛性胸痛组92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最终确诊。对相关临床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并对危险因素进行组合得出危险积分。研究三组人群最终经冠脉造影确诊冠心病的正确诊断率。结果:(1)30-49岁至≧70岁典型心绞痛组、非典型心绞痛组、非心绞痛性胸痛组3组男性冠心病比例分别增加26.9%、36.3%及38.4%,3组女性分别33.5%、41.0%及43.3%,典型心绞痛、非典型心绞痛及非心绞痛性胸痛患者比例逐渐增加。(2)青年至老年典型心绞痛组、非典型心绞痛组及非心绞痛性胸痛组3组低危组冠心病发病率分别增加41.6%、增加57.3%及增加39.9%,高危组分别由增加15.8%、增加6.7%及增加33.3%。典型心绞痛组、非典型心绞痛组及非心绞痛性胸痛组3组危险积分由1分至6分冠心病发病率分别增加45.3%、52.6%及54.4%。(3)冠心病预测价值排序:在典型心绞痛分组中,男、女及不考虑性别情况预测值由78.5%至53.0%、64.4%至24.3%及72.5%至39.5%;在非典型心绞痛分组中,男、女及不考虑性别情况预测值由71.8%至37.0%、53.6%至27.8%及64.2%至32.9%;在非心绞痛性胸痛分组中,男、女及不考虑性别情况预测值由64.1%至50.0%、51.4%至35.0%及58.8%至43.2%。结论:随着年龄增加,胸痛症状越来越不典型。同一性别及胸痛特征分组中,同一危险分层及胸痛特征分组中,年龄增加冠心病可能性增加。同一性别及年龄段分组中,中年低危及高危,青年高危情况,胸痛症状越不典型冠心病可能性越小。同一危险积分分组中,胸痛症状越不典型则冠心病可能性越小。同一年龄段及胸痛特征分组中,男性冠心病概率大于女性,高危比低危人群冠心病可能性增加。同一胸痛特征分组中,危险积分得分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