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晚成型小鼠胎后发育肠道消化酶活力的建立过程和发育模式,探讨其与适应性调节假说的关系,测定了从出生后至27日龄小鼠小肠前、中、后段的乳糖酶、蔗糖酶、麦芽糖酶和氨基肽酶的酶活力。结果发现单位组织酶活力方面,乳糖酶活力先增后降,小肠前段在9日龄而中后段在12日龄达到最高,至27日龄时仅中段有微弱的酶活力;蔗糖酶活力12日龄始出现,前段和后段自15日龄迅速升高,至18日龄达最高,但随后显著降低,而中段在15日龄后持续升高至21日龄达到最高,此后维持在较高水平;麦芽糖酶出生时已具有活力,但在15日龄前维持较低水平,此后迅速升高,前后段在18日龄,中段在21日龄达到峰值,此后下降;小肠前段的氨基肽酶活力出生后至27日龄持续下降,而后段和中段从出生到断乳前则持续升高,断乳后略有下降。除乳糖酶总酶活力先增后降,在15日龄达峰值外,其余3种酶的总酶活力均持续增加。在小肠不同位置4种酶活力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且日龄对不同位置酶活力的影响趋势不同。总之,小鼠小肠4种消化酶的酶活力随时间的变化能够与其食物转变的消化需求相匹配,部分地支持适应性调节假说。  相似文献   

2.
消化酶在条石鲷成鱼体内的分布及pH对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消化酶在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成鱼体内不同消化器官中的分布和pH对其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蛋白酶活力为胃>后肠>中肠>前肠>肝,淀粉酶活力为前肠>中肠>后肠>胃>肝,脂肪酶活力为前肠>中肠>胃>后肠>肝,表明胃是消化蛋白类物质的主要场所,肠道在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中起重要作用,而肝中3种酶活力很低,可能在食物的消化中作用较小。(2)条石鲷胃的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最适宜pH值分别为3.2和5.6,胃蛋白酶在强酸性条件下活力较高,而胃淀粉酶在弱酸性条件下活力较高;肝的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最适pH是7.6,在中性条件下活性较高;肠的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最适pH为6.6,在弱酸性条件下活力较高。  相似文献   

3.
大熊猫胃肠道中消化酶活力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大熊猫对食物的化学性消化特点和机制,测定了9只大熊猫唾液和3只大熊猫胃肠道中主要消化酶的活力,并与其他动物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大熊猫唾液呈碱性,蛋白酶和淀粉酶等消化酶活力低;肠道中淀粉酶活力高,而脂肪酶活力明显低于棕熊.大熊猫小肠粘膜中存在显著量的蔗糖酶、乳糖酶和麦芽糖酶活力.另外,在1只大熊猫胃和直肠液中检测到了少量纤维素酶活力.研究结果提示,大熊猫唾液直接参与食物消化的作用可能很弱;大熊猫对淀粉类食物有很好的消化能力,但对脂肪类食物消化能力相对不高.大熊猫胃肠道消化酶的活力特点适应其消化天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4.
食物血糖生成指数与其健康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恕  张舒雅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3,15(4):243-243,F003
人类的食物构成主要是由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种营养物质组成 ,另外还包括水、矿物质及维生素等。在人体内所有营养物质经过消化都被分解成为简单的分子 ,经小肠吸收进入血液 ,再根据人体特定组织器官的需求经血液循环进入相应的组织器官内进一步分解转化。碳水化合物在人体内的代谢主要是在小肠内经各种水解酶降解为单糖后 ,经小肠吸收由血液进入细胞。这种转运过程受人体分泌胰岛素的量制约的。当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品被消化后导致血糖水平的升高并诱导人体产生饱足感。胰岛素的分泌可以保证血糖转运至细胞内并使血糖值恢复到较低水…  相似文献   

5.
【目的】肠道是动物的主要消化器官,同时也是机体抵抗外源病原菌的重要屏障,已有研究表明,动物的品种、饲养方式、生长阶段均会影响动物的肠道菌群结构,但对舍饲和放牧饲养条件下藏猪的肠道菌群结构,以及藏猪和长白、约克与杜洛克三元杂交猪(DLY猪)的肠道菌群结构是否有差异,尚未见报道。【方法】本研究选取6–7月龄的放牧藏猪、舍饲藏猪和DLY猪的小肠组织,分别采用组织切片法测定各试验猪的肠道形态、酶活性测定试剂盒测定肠道内容物的消化酶活性,高通量测序法测定肠道微生物。【结果】DLY猪小肠的肌层厚度和绒毛高度高于藏猪,而隐窝深度低于藏猪;舍饲藏猪和放牧藏猪的小肠形态没有显著变化。DLY猪小肠的胰蛋白酶活性高于藏猪,而淀粉酶活性低于藏猪。三组猪小肠微生物的优势菌门均为Proteobacteria、Firmicutes和Bacteroidetes;藏猪的优势菌属为Ralstonia和Escherichia,而DLY猪的优势菌属为Ralstonia和Bradyrhizobium,但含量却存在显著性差异。舍饲藏猪与放牧藏猪肠道菌群结构相似度较高,而藏猪与DLY猪肠道菌群结构相似度较低。【结论】放牧藏猪、舍饲藏猪和DLY猪的小肠形态、消化酶活性和肠道菌群结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食物中核酸的消化与吸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和动物体摄入的三大营养物质淀粉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脂肪经消化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经消化分解成各种氨基酸并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食物中的核酸在小肠内被核酸酶、二酯酶、核苷酸酶水解为核苷酸、核苷、磷酸、核糖、碱基。人体内核苷酸有“从头合成途径”和利用游离的碱基合成核苷酸的“补救途径”。外源核酸不可能直接被人体细胞吸收利用,人体细胞中的核酸都是自己合成的。正常人无需额外补充核酸类物质,不需任何核酸保健品。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天麻种子消化入侵的紫萁小菇菌丝及营养繁殖茎消化蜜环菌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观察结果表明:紫萁小菇侵入种胚后,染菌胚细胞的细胞器逐渐消失,其细胞质产生囊状体起消化菌丝的作用,存在于胚细胞中的紫萁小菇菌丝有脱壁或失去细胞质成为空腔等变化;种子萌发形成的原球茎消化紫萁小菇的方式同胚萌发阶段类同。蜜环菌侵入原球茎分化的营养繁殖茎后,皮层细胞产生消化酶类颗粒或囊状体包围并分解蜜环菌菌丝;被皮层细胞消化的菌丝残物或部分菌丝进入皮层内面的大型细胞,此时大型细胞的代谢功能显著增强,该细胞中的各种水解酶颗粒及液泡等完成对菌体物质的最终同化。紫萁小菇及蜜环菌先后在天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阶段侵染供给其营养,但菌丝被消化过程中的细胞形态变化、被消化方式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8.
以半滑舌鳎幼鱼为研究材料,利用聚丙烯酰胺非变性电泳和同功酶活性染色对半滑舌鳎消化酶进行了初步分离。蛋白酶采用明胶原位消化法,肝脏蛋白酶检测出3条酶带,其中1条强带,2条弱带;后肠蛋白酶出现了2条酶带,其中有1条强带,1条弱带,并且与肝脏蛋白酶的前2条酶带分别在同一分子量水平上;前肠和中肠蛋白酶均只出现了1条弱带,且在同一分子量水平上。半滑舌鳎肠道各部分的淀粉酶带都在相似分子量附近出现了一条弱酶带,而肝脏在不同的分子量水平出现了1条酶带。肝脏、前肠和后肠脂肪酶均出现了4条酶带,其中,肝脏和前肠均分别有1条强带,1条中强带,2条弱带;后肠脂肪酶则有1条中强带,3条弱带;中肠脂肪酶出现了3条弱带。肝脏和肠道各部分脂肪酶的第一条酶带都在同一分子量水平上,而且活性相似。  相似文献   

9.
陈晶  关萍  邱子健 《动物学报》2008,54(3):510-516
利用免疫荧光显微术、透射电镜及电镜酶细胞化学技术对食物在腹毛类纤毛虫-- 贻贝棘尾虫细胞内的消化过程进行了追踪观察.食物在进入消化腔隙的初期,外面包被着一层膜结构,但此外层膜很快被消化而消失;尔后食物在贻贝棘尾虫体内的消化过程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方式为直接在消化腔隙内完成,此过程同1982年Kaul et al.和Das s et al.的报道;而另一部分食物的消化过程表现为食物逐步向细胞质内突入,以致最终完全被细胞质包围形成一被膜包裹的圆泡状结构;在此过程中,细胞质边缘突出众多含有酸性磷酸酶等物质的小囊泡结构,小囊泡与食物融合,其内的酸性磷酸酶等水解酶释放出来, 食物的表膜逐渐瓦解,个体逐渐变小,最终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被释放到细胞的消化腔隙内; 这种食物通过胞口与胞咽达消化腔隙后,再由细胞质将其包裹形成的食物泡,我们称之为" 后成食物泡".这两种消化方式与贻贝棘尾虫的消化胞器为一腔隙结构相适应[动物学报 5 4(3):510-516,2008].  相似文献   

10.
答:小肠不但能吸收酒精,而且还是酒精的主要吸收场所,它对酒精的吸收远比胃吸收的快速而完全。人喝下去的酒精,其中90%以上由胃肠吸收进血液,随着血液循环到肝脏,并在肝脏内转化为乙醛。乙醛比酒精更具有毒性,乙醛很快被转化成醋酸,而醋酸可被任何细胞所利用,最后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另有不到10%的酒精由尿液、汗液、唾液、呼吸等途径排出。现行初级中学课本“人体生理卫生”部分中有这样一句话:“胃只能吸收少量的水和酒精”,而对小肠能否吸收酒精只字未提。那么,这是否说明小肠对酒精没有吸收作用呢?酒精进入人体后是…  相似文献   

11.
益生菌制剂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主要讨论益生菌对乳糖消化的作用及对腹泻的治疗作用。1乳糖的消化与所有的成年动物一样,绝大多数成年人于幼时断奶后起,小肠刷状缘乳糖酶的活性便逐渐下降,故全世界大多数人消化乳糖的能力差。其结果是乳糖吸收不充分,大量进入肠道产生乳糖不耐受症的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2.
醛縮酶經羧肽酶消化催化底物果糖-1,6-二磷酸分解的活力下降至7%以后,竞爭性抑制物果糖-6-磷酸对酶不再有抑制作用,說明被羧肽酶消化切除的C末端酪氨酸和酶与竞爭性抑制物的結合有关。此外还发现底物果糖-1,6-二磷酸能保护醛縮酶不受羧肽酶消化。因此我們认为C末端酪氨酸是醛縮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通过它和竞爭性抑制物果糖-6-磷酸及底物果糖-1,6-二磷酸的-6-磷酸部分結合。利用邹承魯新近提出的方法推算,醛縮酶的三个酪氨酸末端中有二酪氨酸是酶的活性中心。  相似文献   

13.
问:水螅的两种消化方式都是在消化腔中进行吗?答:水螅的两种消化方式,应该是由内胚层的腺细胞分泌酶(主要为胰蛋白酶)到消化腔内进行细胞外消化,经消化后形成一些食物颗粒,再由内皮肌细胞吞入进行细胞内消化。即在消化腔里进行的消化只有一种。故描述与讲解这部分...  相似文献   

14.
几丁质酶的三级结构和催化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几丁质酶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中 ,包括含有其底物 (几丁质 )的真菌、昆虫等生物中 ,也存在于不含几丁质的植物中。因而它在各种生物中有不同的作用。细菌产生几丁质酶可以分解几丁质物质而获得营养 ;真菌中几丁质酶在其细胞分裂和形态建成等方面发挥着作用 ;昆虫等节肢动物中几丁质酶在它们的蜕皮等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植物以及高等动物的几丁质酶可能主要在于防御病原物的侵染。近来 ,由于几丁质酶在抗真菌中的作用而备受关注。几丁质酶根据其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被分成 1 8和 1 9两个家族。1 8家族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中 ,而 1 9家族大…  相似文献   

15.
以抗生素(四环素和链霉素)处理的食物饲喂贡嘎蝠蛾Hepjalus gonggaensis Fu & Huang,sd.nov.4龄幼虫1个月后,肠道主要消化酶的种类和酶活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测定知,淀粉酶和蛋白酶是4龄幼虫主要的消化酶,其次为海藻糖酶、麦芽糖酶和纤维素酶。经抗生素处理的食物饲喂后,与正常对照相比,抗生素处理的幼虫体重增长百分比显著降低(P<0.01),所测的消化酶酶活比对照也显著降低(P<0.01)。另外,肠道内原有的半纤维素酶和纤维素酶在抗生素处理后没有检测出酶活。据此认为,抗生素可能对幼虫生长有毒害作用。其原因可能是抗生素长期使用导致肠道菌群紊乱,消化生理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一些消化酶活性下降甚至完全失去活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酶的消化作用,很难释放出木质植物叶片的原生质体。而释放所需要的长时间的酶处理过程,又不利于细胞的生存。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 J.A.Russel 和 B.H.McCown 发现,木质植物叶片的消化不良性,可能是由于酶不易渗透到叶片组织中引起的。他们采取了在酶处理前迅速研碎叶片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经酶消化后,用力地冲洗原生质体使之脱离叶片残渣。威斯康星的研究人员已将该技术应用到两个 Populus 克隆中。他们报道说,消化前迅速研碎和酶处理后用力冲洗两种操作相结合,能使木质植物原生质体的产量增加600%。据说,  相似文献   

17.
(一)天然醛縮酶受胰蛋白酶消化迅速失活,但底物的存在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在实驗的条件下,如有底物的存在,醛縮酶被胰蛋白酶消化20分钟时就釋放出三个肽段(舍27个氨基酸殘基)保留約原活力的60%,而无底物保护的酶則完全失活。 (二)在底物存在下,醛縮酶受胰蛋白酶消化得到的殘余酶蛋白基本上是均一的,具有和天然醛縮酶若干相似的性质。 (三)在底物保护下,醛縮酶受胰蛋白酶消化釋放肽的位置可能在醛縮酶B鏈的N端部分。 (四)底物的可能保护机制是FDP与酶形成相对稳定的酶-底物絡合物,FDP的6-磷酸部分与酶蛋白肽鏈C端酪氨酸或其附近的某个基团相連,二羥丙酮磷酸部分的磷酸則与活性中心賴氨酸附近的氨基酸相結合,使賴氨酸的ε-氨基处于易与底物的酮基結合形成Schiff碱的地位。 (五)磷酸緩冲液也具有对抗胰蛋白酶消化醛縮酶的保护作用,但其机制可能与FDP不同。  相似文献   

18.
在讲人类或动物的消化生理时;都要提到由口嚥下的食物进入胃中均按入胃的先后成层的排列着。这样先入胃的食物分布在下面,首先与胃壁粘膜接触,受到胃腺分泌的胃液和盐酸的消化作用。而后入胃的食物分布在上面暂时受不到胃液的作用,这样可使食物仍旧保持碱性,便于唾液淀粉酶和食物中所含的酶继续进行消化,以免唾液淀粉酶与酸性的胃液接触而失去作用。  相似文献   

19.
答:铁与锌都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它们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据有关部门统计,铁缺乏症患者多伴有缺锌。这是为什么? 大家都知道,铁与锌的吸收部位主要是在十二指肠及小肠后端。人体内的锌约60%存在于肌肉,30%存在于骨骼(后者不易入血)。血液中的锌则80%存在于红细胞膜的碳酸酐酶中,锌的排泄主要是通过大小便和汗液。人体缺乏铁可造成组织细胞内的生化改变,使一些含铁酶和铁依赖酶的合成减少或活性降低,红细胞表面积缩小,使部分红细胞结合锌相对过剩,血液中的游离  相似文献   

20.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是指各种原因的小肠营养物质吸收不良所引起的综合征.营养物质的吸收必须经过充分的消化作用,因此,广义的吸收不良综合征包括消化不良与吸收不良,故又称为"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