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1.
李莉  邱子健  陈瑛  孙寓娇 《动物学报》2004,50(5):808-816
棘尾虫是细胞表面具有特殊纤毛结构排列方式的复杂下毛类纤毛虫。其镜像骈体的两列纤毛结构几乎完全是左右对称排列 ,一个是正常方式排列的 ,另一个是相反方式排列。本文包括两项移接实验 :1)将棘尾虫口对镜像骈体一侧细胞的后半部分倒转 180°与另一侧细胞的前半部分对接 ;2 )将此种骈体一侧后半部分调转90°与另一侧细胞的前半部分对接。接后定时分期固定接块 ,以蛋白银染色法 ,观察其发育过程及结果。实验 1的发育结果为有的仍形成口对镜像骈体 ;有的成为末端对末端的镜像骈体。实验 2的发育结果为全部成为口对镜像骈体。两项实验结果均可用位置值假说解释 ,实验 1属于位置值插入的结果 ;实验 2为位置值添加的结果。为何实验Ⅰ有的发育成口对镜像骈体有的发育成末端对末端的镜像骈体 ,而实验 2却全部发育成口对镜像骈体呢 ?这是接块发育中是否发生对折的结果。Shietal.(1991)认为与预存的缘棘毛和是否具有完整表膜的面积大小有关系。接块在发育中是否发生对折与接块的伤口一侧面积大小和具完整表膜有关系。接块具完整表膜和缘棘毛的一侧由于新缘棘毛和口围带的发育生长 ,造成该侧的伸张 ,产生前后两接块向伤口一侧对折的压力 ,从而接块发生对折形成口对镜像骈体。我们认为还应有其它因素 :(1)与细胞  相似文献   
2.
陈晶  关萍  邱子健 《动物学报》2008,54(3):510-516
利用免疫荧光显微术、透射电镜及电镜酶细胞化学技术对食物在腹毛类纤毛虫-- 贻贝棘尾虫细胞内的消化过程进行了追踪观察.食物在进入消化腔隙的初期,外面包被着一层膜结构,但此外层膜很快被消化而消失;尔后食物在贻贝棘尾虫体内的消化过程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方式为直接在消化腔隙内完成,此过程同1982年Kaul et al.和Das s et al.的报道;而另一部分食物的消化过程表现为食物逐步向细胞质内突入,以致最终完全被细胞质包围形成一被膜包裹的圆泡状结构;在此过程中,细胞质边缘突出众多含有酸性磷酸酶等物质的小囊泡结构,小囊泡与食物融合,其内的酸性磷酸酶等水解酶释放出来, 食物的表膜逐渐瓦解,个体逐渐变小,最终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被释放到细胞的消化腔隙内; 这种食物通过胞口与胞咽达消化腔隙后,再由细胞质将其包裹形成的食物泡,我们称之为" 后成食物泡".这两种消化方式与贻贝棘尾虫的消化胞器为一腔隙结构相适应[动物学报 5 4(3):510-516,2008].  相似文献   
3.
棘尾虫类神经肽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原生动物棘尾虫体内发现多种哺动物神经肽、肽激素和酷氨酸羟化酶免疫阳性物质:类P物质,类神经肽Y(NPY-Like),类胆囊收缩素(CCK-8-Like),类生长抑素,类β-内啡肽,类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类酷氨酸羟化酶。免疫细胞化学实验显示了这些肽类免疫阳性物质的分布。  相似文献   
4.
5.
利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对大尾柱虫(Urostylagrandis)、冠突伪尾柱虫(Pseudourostylacristata)、魏氏拟尾柱虫(Paraurostylaweissei)三种纤毛虫细胞内的酸性磷酸酶(ACPase)进行了定位观察。发现在它们体内ACPase的阳性反应颗粒除分布在消化腔隙内独立的泡状结构上和被消化的食物组织中外,在细胞质中的小圆泡内也有分布。所得结果证实了消化腔隙和小圆泡都具有消化功能。作者推测消化腔隙主要消化食物,小圆泡则可能与自身物质(如衰老胞器等)的消化有关;并推测这种消化腔隙与小圆泡共存是纤毛虫消化胞器由食物泡演化为消化腔隙系统的中间形式。此外,在大尾柱虫纤毛内部观察到非溶酶体性的ACPase。  相似文献   
6.
贻贝棘尾虫口器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半薄连续切片和超薄切片对贻尾虫口器的显微及亚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澄清了口侧膜和口内膜的立体位置,它们均为纤毛膜,口侧膜发自内唇的边缘,由两排纤毛构成,口内膜发自口围右壁,紧贴口围顶壁向左伸展,由单排纤毛组成,在口内膜的腹侧发现一非纤毛厚膜,暂定名为吞噬辅助膜,它由两层质膜夹一纵行微管束层构成,至口围后部口围带内收之处,此膜再向腹侧延伸出第二个膜,共同构成括号状,至胞口处此膜与口内和口侧膜互相包卷而成一包卷体,共同进入胸咽,经分析认为此膜及其与两纤毛膜形成的包者体,对棘尾虫摄取的大固体食物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棘尾虫酸性磷酸酶的定位及诱导表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利用电镜对贻贝棘尾虫(Stylonychia mytilus)体内酸性磷酸酶的定位进行了观察。发现其体内除含有溶酶体性的酸性磷酸酶(ACPase)外,在纤毛内部还存在非溶酶体性的ACPase。另外,本文还利用光镜和酶细胞化学技术观察并比较了棘尾虫年轻态和衰老态个体体内ACPase在食物诱导下的表达量随时间发生的动态变化和差异,印证了棘尾虫个体的衰老也是与细胞内的酶的活性和含量的降低相伴随的[动物学报49(2):218—223,2003]。  相似文献   
8.
用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原生动物棘尾虫(Stylonychia mytilus)体内发现多种哺乳动物神经肽、肽激素和酪氨酸羟化酶免疫阳性物质:类P 物质(SP-Like),类神经肽Y(NPY-Like),类胆囊收缩素(CCK-8-Like),类生长抑素(SOM-Ljke),类β-内啡肽(β-end-orphin-Ljke),类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Like)和类酪氨酸羟化酶(TH-Like)。免疫细胞化学实验显示了这些肽类免疫阳性物质的分布。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Laserscanningconfocalmicroscopy,LSCM)对大草履虫(Parameciumcaudatum)口胞器及消化胞器进行了再观察,通过连续断层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清晰地显示出草履虫口胞器中前庭、口腔、内口膜、四分膜、背咽膜、腹咽膜等结构,它们的位置和形态与前人的工作结果基本一致,并给出口胞器结构的三维立体构象。观察了虫体内的食物泡及其形成过程。看到胞咽在摄食并形成食物泡时其直径变大的现象,表明Allen(1974)有关消化后期食物泡产生的微小泡回到胞咽处与胞咽膜融合的时间应该是在胞咽直径扩大时,此时微小泡参与到胞咽膜上,进而再参与到新食物泡膜的形成过程中,由此完成膜的循环再利用。在样品制备中采用KMnO4替代了免疫荧光技术中传统的固定剂,固定效果很好,清楚地显示了胞咽膜、纤毛以及食物泡膜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该实验摸索出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纤毛虫表膜下三维结构的新方法:用适当浓度的KMnO_4作为固定剂,固定虫体细胞表膜,调整固定液的渗透压使细胞在低渗溶液中胀破、细胞质溶出,表膜剥落下来、内外翻转,经脱水、冷冻干燥、喷金后,在扫描电镜下对爽口虫(Climacostomumsp.)、尾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及拟尾柱虫(Paraurostyla weissei)的表膜下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利用此方法能够观察到表膜下层次分明而又清晰的三维立体构象。此方法可为纤毛虫表膜及其它细胞质膜的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样品制备新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