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植物肽类信号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研究表明植物中也存在着肽类信号分子,类似于动物的肽激素。目前可分成三类:即EN-OD40、植物硫动蛋白(phytosulfokine)和系统素。ENOD40影响着细胞分裂,可能是参与控制了细胞对生长素的反应所致。植物硫动蛋白最初从芦笋叶肉细胞培养中分离,是一种减数分裂诱导因子,为细胞增殖必需,但具体机制还不清楚。系统素的研究较为深入,巳提出了它所激发的植物伤诱信号传导过程和模型。  相似文献   
2.
中国番茄晚疫病菌交配型及其分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本文对中国番茄晚疫病菌交配型的发生和分布及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主要番茄产区晚疫病菌以A1交配型为主,占总菌株数的96.02%;1999~2001年间从全国18个省市采集的201个番茄晚疫病菌株中,仅发现8个A2交配型菌株,分布于广西、云南、河北和福建;被测菌株在10%V8培养基上菌落生长均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在黑麦培养基上菌落的生长速度、产孢量有明显的差异,但菌落形态与交配型类型不相关。  相似文献   
3.
昆虫传播的植物病毒种类多、危害大,其传病毒的能力与昆虫体内共生菌产生的GroEL蛋白关系密切,该蛋白是分子伴侣hsp60家族的成员,对病毒进入昆虫血体腔免遭破坏起着保护作用,也与昆虫传病毒的专一性有关。本对昆虫内共生菌及其产生的GroEL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研究内共生菌及其产生的蛋白质的科学意义与发展趋势,为植物病毒病的防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烟粉虱内共生菌16S rDNA的变异与系统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5年连续饲养在不同种寄主植物上的B型烟粉虱北京种群的内共生菌 1 6SrDNA基因进行了PCR扩增和测序。结合已知序列 ,构建了不同寄主植物烟粉虱初生内共生菌约 1 0 0 0bp的 1 6SrDNA及次生内共生菌约1 2 5 0bp的 1 6SrDNA的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 ,中国北京不同寄主植物的B型烟粉虱内共生菌及世界其它地区烟粉虱内共生菌可能是同一种的不同生态型 ,内共生菌在其宿主分化后进行了选择 ,之后与其宿主长期共同进化、共同适应 ,为宿主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番茄苗龄对晚疫病生理小种T1的抗性表现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感病和抗病品系3、6、9叶苗龄番茄幼苗人工接种晚疫病菌T1小种,结果表明,感病品系随着苗龄的增加,对晚疫病的感病程度有所减轻,其中6叶期较3叶期、9叶期较6叶期幼苗的病级指数分别降低了28.8%和3.9%,但差异不显著;9叶期较3叶期降低了31.0%,差异达显著水平。抗病品系的6叶期和9叶期较3叶期幼苗病级指数均降低了50%左右,差异达极显著水平;6叶期和9叶期幼苗抗性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6.
昆虫内共生菌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共生菌与昆虫形成互惠共生关系,在宿主昆虫的生长、生殖、传播植物病害以及探讨生命起源与进化等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从昆虫内共生菌的特点、内共生菌在昆虫体内的分布、对昆虫的影响、获得少或缺内共生菌的方法及其研究内共生菌的潜在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植物的系统素及其信号转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有关植物中系统素的最新研究进展 ,并对系统素信号转导模型作了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葫芦科蔬菜种质资源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根据不同种质的来源地、农艺性状等背景信息,从国家蔬菜种质资源中期库中选取具代表性的444份主要瓜类作物地方品种,分属葫芦科7个属的13个种或变种,采用病土接种法进行苗期根结线虫抗性鉴定,得出了不同葫芦科作物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抗性分布范围。忽略基因型差异,不同作物的平均病级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为:冬瓜、西瓜、丝瓜、节瓜、苦瓜、越瓜、甜瓜、菜瓜、瓠瓜、黄瓜、中国南瓜、印度南瓜、美洲南瓜。通过抗性鉴定,共获得27份抗根结线虫种质(病级指数1~2),包括12份冬瓜、3份苦瓜、7份丝瓜和5份西瓜。  相似文献   
9.
用经芜菁花叶病毒(TuMV)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Agl4)融合,经3次克隆化培养和ELISA筛选,建立了5类分泌抗TuMV的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其中4类分别对TuMV-CI株系、TuMV—C3株系、TuMV—C4株系和TuMV-c5株系具有特异性反应,第5类对TuMV 5个株系均有反应。以双抗体夹心ELISA和间接ELISA检测,上述McAb同CaMV、CMV、TMV、PVX和PVY等均不产生交叉反应,小鼠腹水McAb的滴度在1:256000--2048000之间,多为1:1024000,比常规多抗血清高400倍左右。对上述杂交瘤细胞系和McAb的生物学特性及理化性质进行了鉴定。用SDS—PAGE、Western—blotting对TuMV外壳蛋白亚基、McAb识别位点进行了分析,并就McAb区分TuMV株系进行了讨。  相似文献   
10.
几丁质酶的三级结构和催化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几丁质酶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中 ,包括含有其底物 (几丁质 )的真菌、昆虫等生物中 ,也存在于不含几丁质的植物中。因而它在各种生物中有不同的作用。细菌产生几丁质酶可以分解几丁质物质而获得营养 ;真菌中几丁质酶在其细胞分裂和形态建成等方面发挥着作用 ;昆虫等节肢动物中几丁质酶在它们的蜕皮等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植物以及高等动物的几丁质酶可能主要在于防御病原物的侵染。近来 ,由于几丁质酶在抗真菌中的作用而备受关注。几丁质酶根据其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被分成 1 8和 1 9两个家族。1 8家族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中 ,而 1 9家族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