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介绍了一种原产华南、种子可食的木本植物——苹婆的生物学特性,并以广西苹婆(Sterculia nobilisSmith)种子为材料,对其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通过测定其多酚提取物的还原力和金属螯合力,以及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H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探讨了苹婆种子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苹婆种子营养丰富,含有18种氨基酸,富含酚类物质。其中,淀粉含量60.42 g/100 g FW、蛋白质20.32 g/100 g FW、脂肪2.18 g/100 g FW、氨基酸2.36 g/100 g FW、铁136.86 mg/g FW、维生素C 7225μg/100 g FW;总酚含量为401.84μg/mL没食子酸。苹婆种子多酚提取物有较强的还原力,金属螯合力,以及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在0~50μg/mL浓度范围,苹婆抗氧化能力与抗坏血酸或乙二胺四乙酸(EDTA)相当。苹婆种子营养全面,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苹婆是很有潜力的功能食品来源植物。  相似文献   

2.
云南两种食用地衣营养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云南两种食用地衣的主要营养成分 ,并与常见蔬菜及食用菌进行比较。测定结果 ,东方肺衣粗蛋白质含量为 11 0 2 g/ 10 0 g .DW ,粗脂肪 5 5 6 g/ 10 0g .DW ,总糖、可溶性糖、灰分含量分别为 0 6 2g/ 10 0 g、0 37g/ 10 0g、2 6 4g/ 10 0 g .DW ;裂髓树花 (新拟 )的粗蛋白质含量为 3 43g/ 10 0g .DW ,粗脂肪3 12 g/ 10 0g .DW ,总糖、可溶性糖、灰分含量分别为 0 79g/ 10 0 g、0 35g/ 10 0 g、2 99g/ 10 0 g .DW ;两种地衣均含有 17种氨基酸 (色氨酸未测 ) ,多种矿物元素 ,具有一定营养价值 ;且两种地衣营养成分的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红雪茶”和“白雪茶”是滇西北少数民族传统饮用的地衣保健茶;其中,“红雪茶”混杂了梅衣科(Parmeliaceae)金丝属(Lethariella)中的4个地衣种:金丝绣球(Lethariellacashmeriana),金丝刷(L.cladonioides),柔金丝(L.sernanderi)和金丝带(L.zahlbruckneria);“白雪茶”包含了雪茶属(Thamnolia)中的两个种,即:雪茶和雪地茶(Thamnoliavermicularis&T.subuliforms)。利用常规方法测定了两种地衣茶的主要营养成分,并与常见饮茶进行比较,测定结果显示:红雪茶和白雪茶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红雪茶粗蛋白质含量为2.69g/100g·DW,粗脂肪3.42g/100g·DW,总糖、可溶性糖、灰分含量分别为5.04g/100g、0.35g/100g、1.74g/100g·DW;白雪茶的粗蛋白质含量为2.81g/100g·DW,粗脂肪2.91g/100g·DW,总糖、可溶性糖、灰分含量分别为0.99g/100g、0.27g/100g、4.18g/100g·DW;两种地衣茶均含有17种氨基酸和多种矿物元素,具有一定营养价值;而两种地衣营养成分的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以‘胜利’、‘唯一’、‘毛象’和‘库立激’4个费约果品种叶片为试材,探讨基因型和发育阶段对费约果叶片总酚、总黄酮、原花青素、鞣花单宁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期深入了解费约果叶片的生物活性物质组成,为其深度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费约果叶片富含酚类物质[8.2718.81 g·(100 g)-1(FW)],特别是原花青素[0.433.32 g·(100 g)-1(FW)]和鞣花单宁[0.550.79 g·(100 g)-1(FW)]。基因型显著影响叶片的总酚和原花青素含量,而发育阶段则显著影响叶片的总酚、总黄酮、原花青素、鞣花单宁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尤以幼叶阶段(20%叶片)各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最高。结果表明,费约果果树修剪时产生的叶片可搜集用于天然抗氧化剂或保健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5.
红柄白鹃梅营养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柄白鹃梅嫩茎、幼叶和花蕾等器官不同部位的粗脂肪、可溶性蛋白、粗纤维、可溶性糖、维生素C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红柄白鹃梅粗纤维含量丰富,达4.45g.100g-1,可溶性糖的含量较低为2.16g.100-g1,粗脂肪和维生素C的含量适中,分别为0.69g.100g-1和32mg.100-g1,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较低,为0.317g.100g-1.红柄白鹃梅富含营养成分,是一种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木本野生蔬菜.  相似文献   

6.
枣品种资源的营养特性评价与种质筛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测定分析了50个枣品种的黄酮、三萜酸、多糖、Vc、环磷酸腺苷(cAMP)及环磷酸鸟苷(cGMP)等6种功能性营养成分含量,明确了各成分的含量范围:黄酮含量为1.78~59.84 mg/g;三萜酸含量为3.99~15.73 mg/g;多糖含量为30.55~201.20 mg/g;Vc含量为221.58~758.06 mg/100g;cAMP含量为16.92~622.61μg/g;cGMP含量为4.23~220.90μg/g。并根据测定结果进行了各功能性营养成分的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黄酮、cAMP与cGMP的含量在品种间差异大,三萜酸、多糖和Vc差异较小;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AMP与cGMP呈极显著正相关(α=0.0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74.20%,基本概括了全部6个功能性营养成分的的主要信息;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确定各成分的权重值,对各品种果实功能性营养特性进行了模糊综合评判,选出高功能性营养特异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喀斯特珍稀植物蒜头果各部位营养价值特点及开发利用方向,该研究以采自广西河池市巴马县交乐天坑的蒜头果成熟的果实、叶、枝皮和树皮为材料,采用我国食品营养成分国家标准的分析方法,测定其不同部位的基本营养物质、氨基酸和矿物质的种类及含量,并对各部位的氨基酸进行营养价值评价。结果表明:(1)在基本营养成分方面,果皮的灰分含量高于其他部位,为5.7 g·(100 g)-1;种仁中粗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于其他部位,分别为36.0、14.0 g·(100 g)-1;叶中维生素C的含量高于其他部位,为33.9 mg·(100 g)-1;枝皮中粗纤维含量高于其他部位,为40.5 g·(100 g)-1;树皮中碳水化合物含量高于其他部位,为78.6 g·(100 g)-1;只在种仁和叶中检测出挥发油,分别为0.26、0.15 mL·(100 g)-1。(2)在蒜头果整体中共检测出16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7种;种仁中氨基酸总量与必需氨基酸总量远高于其他部位,分别为12.7...  相似文献   

8.
将菜用枸杞叶(VWL)分为芽尖、茎、未成熟叶片和成熟叶片等4个部位,分别研究了这4个部位的营养成分,结果发现:4个部位均含有丰富的多糖、矿质元素、生物碱和维生素,尤其是芽尖和成熟叶片。在这4个部位中,芽尖的多糖、生物碱和氨基酸含量最高,多糖含量为7.6%、生物碱含量为49.64mg/100g、氨基酸总量为6.23%;成熟叶片的β-胡萝卜素(5.63mg/100g)、维生素C(20.6mg/100g)和钙(319.67mg/100g)的含量最高,多糖含量也相当高。按照平均营养价值估算法(ANV)对VWL进行营养等级评价,VWL 4个部位的ANV值为5.87~13.41;按照营养评分分类估算法,VWL 4个部位营养评分为10~17分,属于一级蔬菜。本研究可以为VWL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寿竹笋的营养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寿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们对不同出土高度寿竹笋的营养成分进行研究,探讨了寿竹笋的竹笋品质及其利用价值。寿竹笋的基本营养成分随出土高度不同具有一定的差异。在10 cm以下出土高度时,寿竹笋的维生素C、蛋白质、糖分等基本营养成分以及Ca、Fe、Mn等矿质元素的含量均为最高,其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也最高。常量元素的含量依次是K>Ca>Mg>Na,微量元素含量依次是Zn>Fe>Mn>Cu,除Mn元素外其余矿质元素随笋龄的增加均未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寿竹笋的含水率、VC含量、粗蛋白、总糖、灰分含量以及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相同出土高度的毛竹笋,其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也远高于毛竹笋。结果表明,寿竹笋最佳采摘的出土高度为10cm以下;寿竹笋的营养物质丰富、笋味鲜美,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10.
对组培苗鲜罗汉果与干罗汉果提取物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分别测定了蛋白质、脂肪、总糖、碳水化合物、灰分、矿质元素、维生素E和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组培苗鲜罗汉果和干罗汉果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2.23%、19.8%,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2.51%、8.36%,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分别为38.13%、36.36%,矿质元素含量分别为1081mg/100g、1089mg/100g,维生素E含量分别为0.183mg/100g、0.589mg/100g。组培苗鲜罗汉果的蛋白质、氨基酸含量比组培苗干罗汉果分别高2.43%、4.15%,碳水化合物、维生素E含量组培苗干罗汉果比组培苗鲜罗汉果分别高2.44%、0.406mg/100g,矿质元素、粗脂肪、总糖、灰分等含量两者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2.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3.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4.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5.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细胞壁缺陷细菌生物氧化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和  陈峥宏 《微生物学报》1998,38(5):396-399
The L-forms were induced from Staphylococcus aureus,Escherichia coli and Bacdtos cereus by β-lactam anhbiohcs and then observahons on the proPenies of oxygen requlrement sugar fermentahon and sensihve tO cyanide of the Lforms were done. The resultS were shown that the Lforms derived from the obligate aerobe or the faCultative anaerobe did not ferment sugars and were highly oxygendePendent and more sensihve tD cyedde than their Parent bacteria The metabolic achvihes which were same as the Parent bacteria of …  相似文献   

20.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