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对中国柱衣属Pilophorus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学研究。通过标本采集发现了6个种,包含过去报道的4个种:P. acicularis,P. cereolus,P. clavatus和P. curtulus,以及两个作者近期发表的种:P. fruticosus和P. yunnanensis。对这6个种进行了形态学,解剖学以及化学特征的描述,并且提供了中国柱衣属的检索表和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证了中国先秦时期到清末古籍中对"地衣"的解释;其中有共生学意义的"地衣"一词,是在清代李善兰的《植物学》一书中被提出的。  相似文献   
3.
<正> 绵腹衣科(Anziaceae Sato)地衣仅含一属,即绵腹衣属(Anzia Stiz.);本属地衣体下表面具有由海绵状菌丝组成的绵腹组织而易区别。在全世界共报道了28个分类单位。多为世界广布种,习见于温带。目前国内报道了8种和2变型。棒根绵腹衣(Anzia physoidea A. L. Smith)原仅报道于喜马拉雅的锡金。笔者通过1981—1983年的横断山采集和近期对云南本属地衣的研究,发现本种地衣在我国横断山地区也有分布。  相似文献   
4.
云南小孢发属地衣的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云南小孢发属地衣13种,其中中国新记录种6个,它们是:喜马拉雅小孢发,尼泊尔小孢发,光滑小孢发,光亮小孢发,多叉小孢发,波氏小孢发,另外7种的形态及分布也在文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对采自云南丽江老君山的顶杯衣(AcroscyphussphaerophoroidesL6v.)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利用谱学分析方法与文献对照,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鉴定为:甲基茶渍酸(methylle—canorate,I)、茶渍酸(1ecanoricacid,Ⅱ)、三苔色酸(gyrophoricacid,Ⅲ)、地衣酚(orcinol,Ⅳ)、苔色酸甲酯(Methylorsellinate,V)、天精(skyrin,VI)、内赤藓醇(meso—erythritol,Ⅶ)、伏勒米醇(volemitol,Ⅷ)及棕榈酸(palmit—icacid,Ⅸ)。其中化合物I、Ⅱ、Ⅳ、V为首次从顶杯衣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Ⅲ和Ⅵ是顶杯衣的主要特征性成分。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玉龙山的自然环境对地衣植物生长的影响;列举了15种玉龙山常见地衣并分别讨论了各种的分布、生境、已知化学物质及其利用。其中还推出了三种在国内化学及应用方面研究较少,而在该山分布量较大的地衣种。  相似文献   
7.
对云南茶叶农场中的附生地衣进行调查发现: 附生在茶树上的地衣有25 属, 51 种; 其中, 45 种是首次报道附生在茶树上, 包括2 个中国新记录种: 癞屑衣( Lepraria lobificans) 和阿曼原胚衣( Protoblastenia amagiensis) , 以及20 个云南新分布种。壳状地衣的共生菌丝侵入茶叶树干外皮层组织, 在生长过程中产生地衣酸, 一定程度的加速了农场中茶树的老化; 靠近茶树发芽点生长的壳状地衣和叶状地衣, 造成芽体发育不良, 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灰梅属(Canoparmelia)表型与基因型相结合的研究,澄清了云南南部报道的珊瑚大叶梅(Parmotrema conformatum)是裂芽灰梅(Cecaperata)的错误鉴定。由于珊瑚大叶梅和裂芽灰梅在经典分类鉴别上容易混淆,通过rDNA 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证明了裂芽灰梅与粉芽灰梅(Ctexana)及同心灰梅(Cconcrescens)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首次记录了粉芽灰梅在云南的分布范围;文中对两个新记录种进行了详细描述和讨论,并给出了中国已知灰梅属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9.
地衣是由共生菌与共生藻互惠共生形成的一类特异化真菌,也叫地衣型真菌。全球已知约 1.3万种。其中,绝大多数是子囊地衣,仅约 1%是由担子菌与共生藻结合形成担子地衣。担子地衣的有性繁殖是通过担子果产生担孢子,担孢子在适合的环境中与共生藻结合,形成担子地衣体。2012 年我们在滇西北野外考察中,发现了目前全球已知担子地衣中最大的子实体 ( 标本号: 王立松等 12 -34740) 。该地衣生长在海拔 3 678 m 的湿冷环境中,腐木生,地衣体群落面积 60 cm × 50 cm; 地衣体呈鳞片状,直径1 ~ 7 mm; 上表面平坦或微凹陷,暗绿色至淡黄绿色,  相似文献   
10.
【背景】在地衣共生系统中除了共生真菌、藻类以外,还蕴藏着丰富的放线菌资源。【目的】采集来自云南西双版纳、白茫雪山、德国波罗的海南岸3个地区的地衣,对获得的地衣纯培养放线菌进行多样性分析。【方法】采用3种放线菌选择分离培养基,通过平板稀释涂布法分离放线菌。通过比较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以及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纯培养放线菌的分类地位。【结果】共分离菌株1 123株,鉴定417株。其中从西双版纳17份地衣样品中分离纯化到107株放线菌,分布在7个目14个科33个属,潜在新种18株,其中链霉菌为优势菌属;从白茫雪山7份地衣样品中分离纯化到103株放线菌,分布在4个目5个科9个属,潜在新种16株。其中链霉菌为优势菌属,占比39%;从波罗的海南岸5份地衣样品中分离纯化到65株放线菌,分布在4个目8个科18个属,潜在新种5株,潜在新种菌和链霉菌为优势菌属。【结论】在本研究条件下,西双版纳可培养地衣放线菌多样性较白茫雪山和波罗的海南岸丰富。白茫雪山地衣链霉菌居多,潜在新种占比15.5%。3个地区地衣放线菌的区系组成各不相同,这与3个地区地衣所处地理环境、完全不同的气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