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濒危植物厚叶木莲的群落学特征及其保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从化三角山次生常绿阔叶林的样方调查结果,分析了中国特有植物厚叶木莲(ManglietiapachyphyllaChang)的天然分布特点,分布区的自然环境概况,群落的区系特点,群落学特征及其保护策略.厚叶木莲仅零散分布于广东从化三角山、龙门南昆山和新丰小沙罗等地海拔650-1000m的常绿阔叶林中,分布区非常狭窄.在1200m~2的样地里有维管植物132种,隶属于57科89属。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为5.45,均匀度为84.39%,类似于其他类群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较低于海南的热带雨林类群.本群落植物区系的分布类型是以泛热带分布和热带亚洲分布两大类为主,热带-亚热带区系植物成分在本群落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其区系特点具有从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性质.该群落命名为赤楠、假轮叶虎皮楠、厚叶木莲群落,可分为乔木层(2亚层)、灌木层及草本层等层次.本群落以中、小高位芽植物占优势,缺乏大高位芽、地面芽和一年生植物,叶型以中型叶为主.种群分布格局分析表明,大部分优势种呈集群分布,其中厚叶木莲呈集群分布。种群的立木结构分析表明,厚叶木莲种群已处于衰退模式,有即将在群落中消失的可能,属于濒危物种,应加以保护,对厚叶木莲及其群落的保护应立足于就地保护.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厚叶木莲的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广东省南昆山濒危植物厚叶木莲(Manglietia pachyphylla)群落的结构特征,采用样方调查法对群落内的物种种类组成、区系、垂直结构和种群年龄结构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000 m2的样地内共有维管植物236种,隶属于73科136属,以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优势科为樟科(Lauraceae)、山茶科(Theaceae)、壳斗科(Fagaceae)、冬青科(Aquifoliaceae)、茜草科(Rubiaceae)等。群落中以苗仔竹(Schizostachyum dumetorum)为优势种,重要值为81.09%;群落的生活型谱以中、小高位芽植物为主,占79.23%。群落属于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类型。群落成层现象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3层,层间植物丰富。对种群的年龄结构进行分析表明,厚叶木莲种群已处于衰退模式,有即将在群落中消失的可能,属于濒危物种,应加以保护。因此,对厚叶木莲及其群落在就地保护的基础上,同时要进行迁地保护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华木莲(Sinomanglietia glauca)在探讨木兰科系统演化与被子植物起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但其分布区域狭窄、种群规模较小,被列为我国濒危植物和极小种群植物。该文在系统综述华木莲生物生态学特性和更新维持机制的基础上,对华木莲的现代濒危原因进行了总结:(1)华木莲属古老残遗濒危植物,环境变迁、瓶颈效应、高频自交和遗传漂变,导致其遗传多样性下降、适应性差;(2)喜光喜肥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和群落种间竞争驱赶作用,"林—窗"游击式更新是华木莲种群延续的重要方式,然而当前人类干扰导致有效林窗供给不足、种子传播效率下降、"游击"机会减少,更新难以完成;(3)毛竹扩张与林下箬竹过度增长严重影响华木莲开花结实,并妨碍其幼苗更新。今后应加强华木莲谱系地理与群落系统发育、群落环境对华木莲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应答、林窗更新机制与种子长距传播、群落结构调整与保护技术、遗传复壮与迁地保护等方面研究,为华木莲以及相似生物生态学特征的濒危植物保护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濒危植物大果木莲种群格局及濒危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以及方差均值比率法对木兰科(Magnoliaceae)木莲属(Manglietia Bl.)濒危植物大果木莲(Manglietia grandis Hu et Cheng)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种群格局进行了研究,并编制了大果木莲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结合生殖生物学特征以及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分析了导致大果木莲濒危的主要原因.根据株高和胸径可分别将大果木莲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5级、高度结构分为6级;在大果木莲的5个年龄结构分级中,成年个体较多,幼年个体较少;其高度结构完整,个体高度主要在20 m以下.种群的方差均值比率为0.838 3,其空间分布格局属于随机分布.根据特定时间生命表可将大果木莲种群的发育分为3个阶段:幼树阶段(年龄级为Ⅱ~Ⅲ级)、成树阶段(年龄级为Ⅲ~Ⅳ级)、老树阶段(年龄级为Ⅳ~Ⅴ级),其中成树阶段个体死亡率最低.大果木莲种群存活曲线接近Deevey Ⅰ型,属于衰退型种群.种群自我更新能力差、种子生产力低下、有性生殖困难、生境片断化导致的基因流受限以及人为干扰是大果木莲濒危的主要原因.针对大果木莲濒危现状和致危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红花木莲有性繁殖和生态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鲁元学  武全安  龚洵  张启泰  张彦萍   《广西植物》1999,19(3):267-271
红花木莲是木莲属中较原始的种类,是我国珍贵的用材及观赏树种,被列为国家保护植物。由于它自然更新能力差,加上人为的破坏,成年植株逐渐减少,已陷人濒危的境地。本文探索了其种子生理及萌发特性,掌握了有性繁殖中的关键技术措施,并通过引种栽培观测其生态生物学特性,认为在昆明引种栽培区内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提出了在扩大迁地保护的同时,将其一部分苗木返回自然生境中,进行种群重建,以扩大其种群,对保护和持续利用这一珍贵树种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绣球茜草(Dunnia sinensis Tutch.)自1905年被Tutcher命名以来,至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其自然分布区仍局限于广东的8个县市,是中国东南大陆特有的茜草科单种属植物,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19年4月野外调研,在模式标本产地台山市所辖的上川岛低海拔山地重新发现绣球茜草种群。通过对专著、文献和多个网络资源数据库(中国植物志和广东植物志、标本、图像库等)分析考证,及部分产地的野外实地考察,对其分类学地位、形态特征、产地与生境、标本记录、研究进展、保护价值、濒危因素及保护建议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该保护物种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文献和多个网络资源数据库(植物志、标本、图像库等)分析考证,及赴部分产地野外实地考察,对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四药门花Loropetalum subcordatum的分类学地位、研究进展、标本记录、产地与生境、濒危因素及保护建议等进行综述,以期为该保护物种的生存、发展和保护提供参考。四药门花自1857年在香港采到标本和1861年被命名以来,其研究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分布区范围从最初的香港,扩展至广西、贵州和广东。2019年1月作者等在广东台山上川岛发现的四药门花种群,是迄今发现的分布最南、海拔相对较低的野生种群。四药门花濒危的主要原因是间断分布、自身繁殖力低、生境的人为干扰等,文中就其保护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针对香木莲(Manglietia aromatica Dandy)结籽率低以及野外实生苗稀少的现象,本文研究了香木莲雌配子体发育过程、花粉萌发力、开花生物学特性与种子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在雌配子体发育阶段存在以下退化现象:1) 从大孢子母细胞开始减数分裂到功能大孢子形成阶段,在此过程中珠心内的功能结构发生退化,功能大孢子未能正常形成,仅残留有退化痕迹,退化率为27.9%;2) 胚囊成熟时,受精前卵器细胞发生退化,退化率为80%.花粉萌发实验结果表明,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具有正常萌发能力的花粉不足0.01%.这些都是香木莲结籽率低的重要原因.同时,香木莲的开花生物学特性限制了传粉的顺利进行.调查和研究的结果显示,人为的砍伐是造成香木莲种群急剧减少的直接原因;有性生殖障碍和生境破坏是制约香木莲种群更新的最主要因素.由此提出了对香木莲的拯救和保护对策:就地保护;研究并推广繁育技术,进行种群重建;进行迁地保护,保存尽可能多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9.
香木莲有性生殖特性与其濒危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香木莲(Manglietia aromatica Dandy)结籽率低以及野外实生苗稀少的现象。本文研究了香木莲雌配子体发育过程,花粉萌发力,开花生物学特性与种子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在雌配子体发育阶段存在以下退化现象:1)从大孢子母细胞开始减数分裂到功能大孢子形成阶段,在此过程中珠心内的功能结构发生退化,功能大孢子未能正常形成,仅残留有退化痕迹,退化率为27.9%;2)胚囊成熟时,受精前卵器细胞发生退化,退化率为80%,花粉萌发实验结果表明,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具有正常萌发能力的花粉不足0.01%,这些都是香木莲结籽率低的重要原因,同时,香木莲的开花生物学特性限制了传粉的顺利进行。调查和研究的结果显示,人为的砍伐是造成香木莲种群急剧减少的直接原因;有性生殖障碍和生境破坏是制约香木莲种群更近的最主要因素,由此提出了对香木莲的拯救和保护对策,就地保护;研究并推广繁育技术,进行种群重建;进行迁地保护,保存尽可能多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文献考证及部分产地的野外考察,对中国特有的虎颜花属(Tigridiopalma C. Chen)植物的分类学地位和应用价值、产地与生境、濒危原因及保护建议等进行综述,以期为该属植物的保护提供参考。自1931年在广东信宜首次采到标本和1979年命名虎颜花(T. magnifica C. Chen)、成立虎颜花属以来,至今分别有90年和42年的历史,其分布区范围从最初的广东信宜、阳春等地,扩展到广东高州市,乃至广西金秀县、贵州黎平县、印江县等地,基本位于粤西或更西北;新近有学者在粤东龙门发现虎颜花属新种--无翅虎颜花(T. exalata S. J. Zeng, Y. C. Xu & D. F. Cui),其野生种群略大于粤西的虎颜花。虎颜花属植物濒危的原因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人为干扰和破坏是主因。对其资源的保护应加强宣传教育、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自然回归等。  相似文献   

11.
艾氏管鼻蝠是2009 年发表的新种,其体型较小,外形与金管鼻蝠极其相似,本文以广东采集的艾氏管鼻蝠线粒体部分COI 序列片段为分子标记,对其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与金管鼻蝠形态进行比较,对2个种的外形特征及分类地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1) 本研究获得的艾氏管鼻蝠序列与BOLD 数据库中的“金管鼻蝠”序列聚为一支,遗传差异极小; (2)华南区域艾氏管鼻蝠并非单系,其种群遗传结构与种群地理分布模式不一致,贵州、广东与越南、老挝种群的亲缘关系较广西种群更近; (3)现有数据库及国内部分研究中鉴定的“金管鼻蝠”实际应为艾氏管鼻蝠。  相似文献   

12.
中缅树鼩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及海南岛。本研究以中国10个地理种群共112只中缅树鼩为研究对象, PCR扩增得到1398 bp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序列,并对其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112个中缅树鼩COⅠ基因共定义了64个单倍型,其单倍型多样性(Hd)平均值为0.9730,核苷酸多样性(Pi )平均值为0.04494;AMOVA方差分析显示种群间的变异占总变异的93.09%,说明中缅树鼩地理种群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间;整体遗传分化固定指数(FST)为0.93091,说明各地理种群中缅树鼩已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结合中性检验与碱基错配分布图结果表明中缅树鼩在历史进程中未经历过种群扩张现象; 基于单倍型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与NETWORK网络图显示10个地理种群的中缅树鼩聚为4支:海南种群一支,大新种群一支,片马种群一支,其他种群一支。结果表明:中国不同地理种群的中缅树鼩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各地理种群间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遗传分化,地理阻隔作用可能是其分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采自广州从化的野牡丹科肉穗草属(Sarcopyramis)和兰科独蒜兰属(Pleione)各一种新分布植物,分别为楮头红(S. nepalensis Wall.)和独蒜兰[P. bulbocodioides (Franch.) Rolfe],凭证标本存放于华南农业大学植物标本馆(CANT)。两种植物在从化的分布地海拔260~300 m,是二者在中国大陆的最南部、海拔最低的分布记录,对研究两属植物的扩散机制、垂直分布及气候变化对物种迁移的影响等理论问题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 (Thomas, 1911) 是中国特有种,也是白腹鼠属体型最大的种类。这一物种的基础研究较为薄弱,形态分化也缺乏系统分析。化石记录显示这一物种在第四纪晚期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川黔地区中低海拔环境,然而国内外主要的数据库和专著均显示安氏白腹鼠现生种群分布区较为狭窄,主要在中国西南地区。本文通过检视国内外主要动物博物馆馆藏标本,结合课题组近十年来的野外采集,对安氏白腹鼠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分化进行研究,综合利用采集记录和博物馆馆藏数据对这一物种的分布范围进行修订。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这一物种具有3个遗传支系。安氏白腹鼠指名亚种包含于四川盆地周边山脉与华中、华南支系,安氏白腹鼠哀牢山亚种分布于云南西南及藏东南支系。基于头骨测量数据的分析显示安氏白腹鼠不同地理种群已产生显著的分化。安氏白腹鼠现生种群从中国西藏东南地区到秦岭,甚至武陵山地区中高海拔森林环境均有分布,但与第四纪晚期这一物种的化石分布记录相比,现生种群分布海拔已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5.
木根黄芩(Scutellaria planipes Nakai et Kitag.)是唇形科黄芩属(Scutellaria L.)多年生草本,目前仅发现在辽宁省凌源市境内有零星分布,被辽宁省列为三级保护植物。该种发表于1934年,但《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均将其定为京黄芩(Scutellaria pekinensis Maxim.)的异名。为了阐明二者的差异性,本文首先对木根黄芩的原始文献、模式标本、模式产地、历史分布区及现今发现地进行考证,其次对二者进行差异比较研究,认为木根黄芩与京黄芩无论在分布范围和生境上,还是在宏观外部形态和微观花粉粒形态上均存在明显差异,确定木根黄芩为独立种,同时还对木根黄芩的果实进行形态补充描述。本文确定木根黄芩独立种的地位,对保护野生木根黄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其药用价值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更为清晰的样本。  相似文献   

16.
猪尾鼠属(Typhlomys)是啮齿类中的孑遗类群,片段化分布于我国南方和越南最北部的山地森林。前期我们基于形态和分子系统学的方法将猪尾鼠属现生类群划分为4个物种。但该分类系统仍存在争议和有待于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有学者对大娄山猪尾鼠等是否应属于种级分类单元抱有疑问;另一方面,秦岭、南岭和广西周边的猪尾鼠种群的分类地位仍未有定论。因此,本研究采用核型分析以及分子系统学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猪尾鼠的分类及分布进行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中华猪尾鼠和大娄山猪尾鼠的G带核型和Ag-NORs的数目和分布,其中中华猪尾鼠2n=36,核型为14(M, SM) + 20 (A),XY (SM, A),Ag-NORs 6个;大娄山猪尾鼠2n=56,核型为2 (SM) + 52 (A),XX (SM, SM ),Ag-NORs 4个。上述核型与已报道的沙巴猪尾鼠核型(2n=38)存在显著差异,支持上述类群均为独立物种。基于线粒体Cyt b,ND2COⅠ基因的进化关系分析,秦岭种群应属于大娄山猪尾鼠、南岭种群应属于中华猪尾鼠。而来自红河以东的云南南部的种群以及贵州南部的种群情况复杂,暗示云南、贵州和广西的喀斯特地区可能还存在未知的分类单元。  相似文献   

17.
对采集自柴达木盆地4个子午沙鼠种群的线粒体Cyt b部分序列进行测序,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间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显示:冷湖-苏干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Hd = 1.000;π = 0.00530),花土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最低(Hd = 0.750;π = 0.00255)。分子变异分析结果显示61.68%的变异来自种群内,38.32%的变异来自种群间。其中, 冷湖-苏干湖种群与其他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水平相对较低,格尔木种群与其他种群之间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分化。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柴达木盆地子午沙鼠以冷湖-苏干湖为发源地沿盆地周边自西向东扩散,各种群之间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由于地理阻隔,格尔木种群与其他种群间基因交流较少。各地理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不相关。青藏高原大湖期是柴达木盆地各种群之间产生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艾叶为菊科蒿属植物艾(Artemisia argyi)的干燥叶。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均认为艾叶具有抵御微生物感染的功效。在体外,艾叶广谱抗菌抗病毒;在体内,艾灸、艾烟可调节多种免疫功能细胞和细胞因子,维持内环境稳定。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艾叶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艾的植物资源,本文从本草考证、资源分布、活性成分以及抗病毒抗菌活性和应用价值等方面对艾叶最新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而西氏贝蛔虫是大熊猫体内最为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对野生和圈养大熊猫危害极大。考虑到大熊猫因分布区域的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亚种以及寄生虫与宿主间广泛的协同进化关系,西氏贝蛔虫是否也存在与大熊猫相适应的亚种分化一直是野生动物学家极其关注和热议的话题。为此,本文选择中国两大山系(岷山和邛崃)大熊猫种群体内共计34株西氏贝蛔虫虫体样本进行种群遗传多态性研究。利用PCR技术扩增出了岷山(14株)和邛崃(20株)西氏贝蛔虫的线粒体12S基因全序列并对其做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34个样本包含9个单倍型,呈现出一个高单倍性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的特点;(2)负的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验值及“多峰型”的种群歧点分布图暗示种群不久前曾经历过突增长的现象;(3)低的种群间的分化系数和高的基因流表明两个地理种群间未形成显著的遗传分化;(4)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表明两山系种群分布无区域特异性。因此,岷山和邛崃山系的大熊猫体内的西氏贝蛔虫种群遗传变异性较低,分化不明显。该发现不仅暗示了西氏贝蛔虫与其宿主(大熊猫)的进化不同步,而且还为不同区域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病的监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