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动物在觅食过程中,尝试取食陌生食物会给其带来潜在的风险或是利益。许多动物在首次遇到陌生食物时,不会立即对其进行取食,甚至感到恐惧而避开,这是动物应对陌生食物和环境的一种恐新行为(neophobia)。2010年10—12月,对广东省四会市圈养条件下的犬蝠Cynopterus sphinx取食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实验中犬蝠首次面对陌生食物(苹果)刺激时表现出2种不同的行为,14只实验个体中,6只在首次面对陌生食物时直接对其进行取食,定义其为探索者(explorer);而另外8只对陌生食物表现出了恐新行为,定义其为恐新者(coward)。在人为施加的环境压力下,恐新者经过反复试探,首次成功取食陌生食物后才接纳陌生食物。雌雄个体间(Mann-Whitney U test:雌性31.3 min±8.5 min,n=6,雄性122.8 min±16.2 min,n=5,U=721.0,P<0.001)及亚成体与成体间(Mann-Whitney U test:亚成体20.9 min±10.9 min,n=3,成体72.9 min±9.7 min,n=11,U=901.0,P<0.001)在首次取食行为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雌性和亚成体个体更易于接受陌生食物。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犬蝠对陌生食物首次取食的这2种行为差异各自有其生态学意义,探索者的行为利于拓宽取食食物源,以应对野外多变的环境;而恐新者的行为可防止摄入过多有毒或营养过剩的食物。雌性倾向于探索陌生食物,可能与其在种群中的繁殖地位有关;亚成体积极探索陌生食物的行为则体现出其取食经验上的缺乏,同时也利于将陌生食物引入种群食谱中。行为的多样性利于种群繁衍,本文探讨了2种取食策略各自的利弊关系。  相似文献   
2.
罗霄山脉位于中国大陆东南部, 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大型山脉, 面积约6.76万km2。该山脉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季风区, 生物多样性丰富, 是亚洲东部第三纪冰期动物重要的避难所。为了解罗霄山脉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状况, 本研究组于2013-2018年, 使用雾网、手网和竖琴网等工具开展了针对性调查与标本采集, 同时运用形态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发生学方法鉴定物种。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文献记载: 罗霄山脉地区现有翼手目物种4科14属40种, 其中罗霄山脉翼手目新记录种25种, 省级翼手目分布新记录种9种。同时, 本研究基于5年的调查采集位点, 使用生物多样 性与气候变化虚拟实验室(the Biodiversity & Climate Change Virtual Laboratory)在线生境预测平台, 对罗霄山脉翼手目物种当前的适生区, 以及3种不同量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 RCP 2.6 / 6.0 / 8.5) 2050年的适生区进行预测, 其中随机森林算法(random forest)的模型解释力较优, 其预测结果显示: 影响该区域翼手目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降水季节性和年平均温度; 山脉中部及南部为翼手目的高适生区, 面积约为罗霄山脉的30%; 与当前适生区相比, RCP 2.6情景下2050年该类群适生区有所扩增, RCP 6.0和RCP 8.5情景下均会导致翼手目适生区急剧缩减, 且分布区将迁移至高海拔区域以响应气候变化。而本项目的开展不仅初步掌握了罗霄山脉翼手目物种多样性本底状况, 也为开展后续的翼手目研究和保护管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2012年8月在广东省南岭自然保护区采集到6只森林型蝙蝠(3♀,3♂),其鼻部呈管状,毛被厚密而柔软,后腿、翼膜和尾膜被覆有棕色绒毛。体型较大,雌雄之间有明显差异,前臂长♀48.94~52.67mm,♂44.00~46.92 mm;核型为2n=44,FN=52;超声波为调频型,主频率为78.3 kHz。经鉴定为蝙蝠科管鼻蝠亚科的毛翼管鼻蝠(Harpiocephalus harpia)。这一发现使该物种在中国大陆地区目前的分布区与栖息地得以进一步核实和确认,弥补了该珍稀蝙蝠物种的分布、行为和生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4.
肖明  赵小超  银江林  陈柏承  周静 《蛇志》2017,(3):270-272
目的研究水杨柳根D_(101)树脂提取物(HRE)对肝损伤模型动物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小鼠行连续灌胃给予50%白酒30天制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于小鼠腹腔注射CCl_4制造急性肝损伤模型,每周2次于大鼠腹腔连续注射CCl_430天制造慢性肝损伤模型,然后分别测定各动物血清ALT和AST水平。结果在酒精性和CCl_4慢性肝损伤动物模型中,HRE高、中剂量组(小鼠为2.7g/kg,1.8g/kg;大鼠为3.9g/kg,2.6g/kg)均能显著降低血清ALT和AST水平(P0.01或P0.05);在CCl_4急性肝损模型小鼠中,HRE高、中剂量组(2.7g/kg,1.8g/kg)也能显著降低血清ALT和AST水平(P0.01或P0.05)。结论水杨柳根的D_(101)树脂提取物的主要成分为黄酮、多糖和皂苷,具有保肝降酶作用,且随剂量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5.
2013年8月在江西井冈山采集到1只体型很小的雌性蝙蝠,其主要特征为:体重仅为4.7 g,前臂长25.21 mm;大拇指基部和足掌具肉垫;头颅骨扁平,颅高约为颅宽的1/2。经鉴定为褐扁颅蝠Tylonycteris robustula,是江西省首次采集、记录到该种蝙蝠,属该省翼手目新纪录,并在国内首次报道其核型:2n=32,FN=52。  相似文献   
6.
In 2012 and 2013, three and nine bat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respectively from Nanl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Jingga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Jiangxi Province. All specimens were small sized with forearm length of 30.51 to 34.62 mm and orange-yellow ventral fur. Based on their external and skull characteristics, they were identified as Murina shuipuensis; a newly named species reported by Eger and Lim (2011) from Guizhou. These are the first recorded in the Guangdong and Jiangxi provinces outside of its type locality (Shuipu Village, Libo County, Guizhou, China). All specimens were deposited in the Key Laboratory of Conserv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Biodiversity of South China in Guangzhou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7.
江西省发现泰坦尼亚彩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3年7月和8月,在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溪村(26°37.143′N,114°10.875′E,海拔777 m)和朱砂冲林场(26°33.703'N,114°11.232'E,海拔805 m)使用竖琴网分别采集到7号(6雄1雌)和5号(全雌)森林性蝙蝠标本。上述蝙蝠标本体型较小,前臂长30.16~33.85 mm,颅全长13.90~14.76 mm;无鼻叶,耳廓呈漏斗状,耳屏略呈披针形;脑颅骨略显扁平,齿式为2.1.3.3/3.1.3.3=38;核型中染色体数(2n)为32,常染色体臂数(FN)为52。经鉴定均为泰坦尼亚彩蝠(Kerivoula titania),是江西省翼手目分布新纪录,同时也为中国大陆地区(除海南和台湾)翼手目分布新纪录。本文给出了泰坦尼亚彩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及其相关测量数据,并对江西产该种蝙蝠雌雄性标本间的形态数据以及江西产标本与东南亚产该种标本测量数据分别进行t检验,该种性二型分化不明显,但江西和东南亚两地区种群在形态上出现了一定的分化;同时对其染色体核型、生态及保护地位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标本现保存于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8.
艾氏管鼻蝠是2009 年发表的新种,其体型较小,外形与金管鼻蝠极其相似,本文以广东采集的艾氏管鼻蝠线粒体部分COI 序列片段为分子标记,对其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与金管鼻蝠形态进行比较,对2个种的外形特征及分类地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1) 本研究获得的艾氏管鼻蝠序列与BOLD 数据库中的“金管鼻蝠”序列聚为一支,遗传差异极小; (2)华南区域艾氏管鼻蝠并非单系,其种群遗传结构与种群地理分布模式不一致,贵州、广东与越南、老挝种群的亲缘关系较广西种群更近; (3)现有数据库及国内部分研究中鉴定的“金管鼻蝠”实际应为艾氏管鼻蝠。  相似文献   
9.
于2014年4月在广东封开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使用竖琴网采集到4只体形较小的雌性蝙蝠样本,其形态特征为无鼻叶结构,具漏斗状耳廓和披针形耳屏,前臂长32.30~34.11 mm,胫骨长16.47~17.72 mm;头骨较扁平,颅全长13.99~14.59 mm,脑颅高4.66~5.17 mm;齿式为2.1.3.3/3.1.3.3=38。经鉴定为泰坦尼亚彩蝠(Kerivoula titania),是广东省翼手目分布新纪录。首次报道了该种蝙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特征,声波类型属于调频(FM)型,峰频(114.3±3.9)k Hz,带宽(117.8±12.3)k Hz,脉冲持续时间(1.7±0.3)ms,脉冲间隔时间(12.9±1.3)ms。标本现保存于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10.
毛翼管鼻蝠在广西和江西分布新纪录及其性二型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3年分别在广西北流大容山和江西井冈山用蝙蝠竖琴网分别采集到1只和9只蝙蝠标本,主要特征为:体型中型,鼻部前端呈短管状,背部毛基黄褐色,毛尖褐栗色,头骨和牙齿均粗壮。在室内使用Pettersson D500X超声波接收仪录制其静止和飞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信号,其超声波为FM型,飞行状态下主频率51.3~59.0 k Hz。根据形态特征鉴定该蝙蝠为毛翼管鼻蝠Harpiocephalus harpia,是广西和江西两省翼手目分布新纪录。对该种蝙蝠雌雄标本进行对比发现,6项外部形态和头骨指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支持该种具有性二型现象。标本现保存于广州大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