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氏贝蛔虫Baylisascaris schroederi是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体内寄生虫,采用药物驱虫是目前控制圈养大熊猫蛔虫病的主要措施。为了筛选有效的驱虫药物,本研究观察了3种苯并咪唑类药物(阿苯达唑片剂、芬苯达唑膏剂和甲苯咪唑片剂)对大熊猫蛔虫的驱虫效果,统计了驱虫前后粪检蛔虫卵转阴率及排虫情况。结果表明,除芬苯达唑按5 mg·kg^-1体质量口服,每天1次,连续服用2 d,效果较差外,3种药物按10 mg·kg^-1体质量口服,每天1次,连续服用2 d,用药安全且有较好的驱虫效果。  相似文献   
2.
从成都动物园因腹泻死亡的凹甲陆龟体内分离到一株病源菌,经选择性分离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型鉴定等,确定该病源菌为D群肠炎沙门氏菌,其抗原结构式为1,9,12∶ g,m∶ -.该菌株对小鼠有较强的致病性,能引起人工感染小鼠大量死亡,且从其体内分离到相同特性的菌株;药物敏感性试验证实该分离菌对头孢曲松、氧氟沙星、卡拉霉素、多粘菌素、复方新诺明、呋喃唑酮等敏感,对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等耐药;同时根据GenBank中已报道的沙门氏菌毒力因子ivnA和ivnE的基因序列,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对该菌进行PCR检测,结果在该菌中成功扩增并检测出ivnA和ivnE基因.本试验尝试了沙门氏菌的PCR检测方法,为该分子诊断技术的全面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今后该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3.
1989年3—9月,用分离白雅安淡水螺体内的棘口吸虫囊蚴按100—150个/只人工感染小白鼠15只,在小白鼠的胃和肠道共检到5种棘口吸虫,现报道于下:(测量单位:mm)1曲领棘缘吸虫Echinoparyphium recurvatum第二中间宿主为赤豆螺Bithynia fuchsiana和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2接睾棘口吸虫Echinostoma paraulum Dietz,1909(宫川棘口吸虫E.miyagawai Ishii,1932)第二中间宿主为尖口圆扁螺Hippeuties cantori。3鼠真缘吸虫Euparyphium murinum第二中间宿主为赤豆螺和中华圆田螺。4移睾棘口吸虫E.cinetorchis第一中间宿主为赤豆螺;第…  相似文献   
4.
凹形隐叶吸虫生活史各期形态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89年3—9月压片解剖检查采自雅安市郊10个乡的9种淡水螺11838只,在赤豆螺(Bithynia fuchsiana)体内查到凹形隐叶吸虫(Cryptocotyle concavum)的幼虫期,阳性率为1.8%(88/4957)。用分离自赤豆螺体内的成熟尾蚴感染鲤鱼(Cyrinus carpio)用鱼体内的囊蚴感染家鸭获得成功,并对凹形隐叶吸虫生活史各期形态作了初步观察(测量单位以mm计)。1雷蚴(图,1)寄生于赤豆螺的肝脏,淡黄色,长囊状,0.425—1.200×0.100—0.250。无运动附肢。咽显著,直径为0.025—0.038,肠管较短0.050,形状变化较大,内含许多褐色的色素颗粒。雷蚴体内有3—10个正在发育的尾…  相似文献   
5.
雅安地区棘口科吸虫及其中间宿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1989年3—9月在雅安通过解剖检查13种贝类12628只并将其体内的棘口科吸虫囊蚴人工感染实验动物(家鸭、小白鼠)共检获12种棘口科吸虫,棘口科吸虫尾蚴在第一中间宿主体内的季节性消长亦经观察。并对棘口科吸虫囊蚴与贝类以及贝类与鸟禽类和嚯乳类动物间的相互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四川黄鳝寄生虫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1997-1998年对四川省雅安、绵阳、洪雅等地区所产不同规格的黄鳝的寄生虫感染情况作了初步调查。查出5种寄生虫,其中以隐藏新棘虫和胃瘤线虫幼虫感染率较高。分别达57.4%和41.2%;感染强度大,最高分别达205条和32条,是四川地区人工养殖黄鳝应重点防治的两种寄生虫。  相似文献   
7.
长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Rudolphi,1819)]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1990—1991年我们在雅安市大足鼠(Rattus nitidus Hodgson)、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Pallas)和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 Berkenhout)体内查到此虫种,将3种鼠体内的10条完整虫体用70%酒精固定,用苏木素—卡红染色制片作形态观察。在观察绦虫内部形态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杨光友  张同富 《四川动物》1994,13(1):140-142
本文报道从四川省雅安市大足鼠肠道内采获的短咽科吸虫一新种——中华后口吸虫Postharmostomum(p.)chinens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四川省雅安地区卫生防疫站.  相似文献   
9.
在雅安高山姬鼠、黑线姬鼠、大足鼠和黄毛鼠的小肠内检获线虫23条(雄虫7条,雌虫16条)。经鉴定本种与爱氏纵纹线虫和舒氏纵纹线虫近似但有明显区别,定名为雅安纵纹线虫,新种(Longistriatayaanensissp.nov)。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