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珠海市陆生天然次生林优势种的生态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珠海市10个陆生次生林群落中设置了112个10m×10m样方,用于珠海市次生林群落23个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的研究。结果表明:珠海次生林群落23个优势种的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和Levins生态位变度值范围为0.4049~0.7736和0.0551~0.3086,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种类分别是山油柑(Acronychia pedunculata)、大头茶(Gordonia axillaris)、银柴(Aporosa dioica)、小盘木(Microdesmis casearifolia)、白颜树(Giron-niera subaequalis)和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a);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值为0~0.3810,银柴与阴香(Cinnamomum burmanii)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值最高;山油柑与另外22个优势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位重叠;大头茶只与少数优势种存在生态位重叠;另有20.6%的种对之间不存在生态位重叠。建议使用山油柑、大头茶、白颜树和黄桐(Endospermum chinense)等生态位宽度较高、分布广泛、适应力强的树种,进行森林恢复与人工林改造。  相似文献   
2.
于2009~2016年对江西东江源区主要山脉的森林植物开展持续调查,采集维管植物标本2402号,结合文献资料,整理出该区域维管植物名录,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记录维管植物1286种,隶属于190科640属。其中,蕨类植物35科65属134种,裸子植物6科8属9种,被子植物149科567属1143种;种类最丰富的科有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蔷薇科(Rosaceae);乔木层优势科有樟科(Lauraceae)、壳斗科(Fagaceae)、杜英科(Elaeocarp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山茶科(Theaceae)等,以泛热带分布类型所占比例最高(扣除世界分布的28.42%);属的区系成分以泛热带分布及其变型为主,占扣除世界分布的29.26%,热带亚洲分布及其相关类型的成分也较高。维管植物区系成分与东江源区所处纬度带较吻合,但热带和泛热带成分相对较高,可能与东南部暖湿气流及其东南沿海植物沿北迁徙有关。  相似文献   
3.
4.
于2019~2022年对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兰科植物进行专项调查,记录兰科植物种类、数量、生活型、海拔、生境等信息,分析保护区内兰科植物的垂直分布格局,并根据《广东高等植物红色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对各海拔高度兰花濒危等级的物种数量进行统计。结果显示:(1) 实地记录兰科植物33属48种,多数种类种群数量较少;(2) 随着海拔上升,各海拔梯度的兰科植物总种数和不同生活型的种数均呈现“中间高度膨胀型”分布特点,峰值在中低海拔区域;(3) 濒危物种主要集中在海拔200~500 m区间;(4) 相邻海拔段的兰科植物种类相似性系数较高,垂直梯度差异越大,相似性系数越小。低海拔地区可能由于人为干扰频繁,兰科植物物种多样性较低;中海拔物种多样性最丰富;高海拔地区生长环境较苛刻,物种数量较少。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从化地区风水林药用植物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地考察及文献查证,广州市从化地区风水林药用植物共353种,隶属于109科233属,包括蕨类植物26种,裸子植物4种,单子叶植物24种,双子叶植物299种。对药用植物物种组成、生活类型、优势科、药用功效、药用部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药用植物药用功效以清热解毒、疏风解表为主,种类占29.10%;药用部位以根入药的居多,占30.45%。此外,文中列出风水林药用植物资源中珍稀濒危植物生境及其功效。  相似文献   
6.
通过线路调查结合典型样地调查,对广东揭东桑浦双麓自然保护区进行植被资源调查。据统计,保护区内共有维管植物580种(含种下等级),隶属129科371属。植物区系以热带、亚热带成分占明显优势,占种子植物科属的75%左右。原生植被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为石栎林和青冈林,但其覆盖面积比例较小,人工营造的马尾松林、台湾相思林等占有较大的比例。由此可见,人为经营活动对林分组成和结构的影响较大,宜采取封山育林、林分改造等营林措施,促使现有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朝地带性顶级群落演替。  相似文献   
7.
粤东蕨类植物区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粤东蕨类植物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得出:粤东地区共记录蕨类植物258种,隶属于45科95属,区系较为丰富;粤东的蕨类区系属于东亚植物区向古热带植物区的过渡地带,以水龙骨科、鳞毛蕨科、蹄盖蕨科、金星蕨科等12个科为优势科,以铁角蕨属、凤尾蕨属、鳞毛蕨属等10个属为优势属。从种的区系成分来看,粤东蕨类植物区系主要是热带成分与东亚成分的综合体,以中国—日本分布、热带亚洲、中国特有种分布为最丰富,反映了东亚与热带亚洲的蕨类植物区系的统一性和紧密联系。特有程度低于当地种子植物区系。与相关的6个地区的比较,说明纬度和海拔高度对区系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粤东代表山地铜鼓嶂的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结果表明,铜鼓嶂植物区系种类丰富,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63科598属1166种,其中裸子植物5科5属6种,被子植物158科593属1160种,含有16种广东省新记录植物。铜鼓嶂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区系中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同时也受到温带成分一定程度的影响,铜鼓嶂植物区系与热带植物区系联系强于温带地区。铜鼓嶂特有科仅有大血藤科(Sargentodoxaceae)1科,中国特有属8个,在种的水平上特有现象很强,中国特有种515种,占44.9%,其中中国温带一热带亚热带特有种25种,中国热带亚热带特有种490种(包括广东特有种9种,粤东特有种6种)。  相似文献   
9.
廖苗  曾思金  唐光大 《广西植物》2022,42(10):1717-1729
秦岭藤属(Biondia Schltr.)是中国特有属,约13种,驼峰藤属(Merrillanthus Chun & Tsiang)是仅在我国与柬埔寨分布的单种属,目前两个属均被归并到白前属(Vincetoxicum Wolf),由于取样和系统发育分析尚存一些欠缺,因此其系统位置和归属尚需进一步确认。该文使用2个核糖体基因序列片段(ITS、ETS)、5个叶绿体基因序列片段(psbA-trnHtrnG、trnLtrnL-FtrnT-L),以及二者的合并数据,重建娃儿藤亚族(Tylophorinae)(包含属的模式秦岭藤 [B. chinensis Schltr.=V. shaanxiense(Schltr.)Meve & Liede]与驼峰藤 [M. hainanensis Chun & Tsiang=V. hainanense(Chun & Tsiang)Meve, H. H. Kong & Liede])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秦岭藤属与驼峰藤属均包含在白前属中,秦岭藤与青龙藤 [B. henryi(Warb.)Tsiang & Li=V. henryi(Warb.)Meve & Liede]互为姐妹类群,并与V. kawaroense Meve & Liede聚为一支,而黑水藤 [B. insignis Tsiang=V. insigne(Tsiang)Meve, H. H. Kong & Liede]在另一分支中(亚热带分支Subtropical Clade); 驼峰藤属与V. cissoides(Blume)Kuntze和V. philippicum Meve, Omlor & Liede聚为一支。核糖体和叶绿体基因数据均支持秦岭藤属与驼峰藤属归并入白前属,但秦岭藤属为多系,尚需收集更多种类和数据合并分析,深入探讨归并后白前属的种间系统关系和位置。  相似文献   
10.
杜鹃红山茶的传粉生物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鹃红山茶(Camellia changii)为中国特有的濒危植物,仅见于广东省阳春市鹅凰嶂自然保护区内。对该保护区杜鹃红山茶自然种群进行了杂交指数(OCI)、花粉-胚珠比(P/O)和控制授粉试验研究,探讨其致濒原因。结果表明:杜鹃红山茶的繁育系统为专性异交型,自交不亲和,为典型的虫媒传粉型植物;在自然条件下,其子房败育率高达64%;杜鹃红山茶种群的花柱呈长度分化:20%为长花柱型(L型),76%为短花柱型(S型);杜鹃红山茶的有效传粉昆虫主要为蝶类和蜂类,但昆虫的访花频率较低。综合以上结果,杜鹃红山茶的濒危原因可能包括2个方面,一是自交不亲和性和花柱异长现象导致子房败育率高,二是传粉昆虫访花频率低导致自然结实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