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比较Glasgow-Blatchford和Rockall评分系统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共366例,详细记录每一位入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Glasgow-Blatchford和Rockall评分系统的规则计算每一位患者的危险分值,并依据其分值将其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Glasgow-Blatchford≥1分,Rockall≥1分)。结果:36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有243位(66.4%)经过补液、抑酸等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并按照临床实际将其定义为低危患者,Glasgow-Blatchford评分为0的低危患者有63位(17.2%),Rockall评分为0的低危患者有99人(27.0%),参照临床治疗中实际的高低危患者,计算得到Rockall评分系统对高危患者诊断的敏感性为87.0%,而Glasgow-Blatchford评分系统对高危患者诊断的敏感性为100%。Glasgow-Blatchford评分系统对上消化道出血高危患者诊断的敏感性明显高于临床Rockall评分系统。结论:基于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的Glasgow-Blatchford评分,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判断上消化道出血严重程度的评分系统,有助于临床医师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Rockall危险性积分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UGIH)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AUGIH患者,依据Rockall评分标准对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并计算其Rockall危险性积分评分,记录患者再出血率及死亡率。结果:120例AUGIH患者中,低危组39例(32.5%)、中危组72例(60.0%)、高危组9例(7.5%)。高危组患者再出血率及死亡率分别为33.3%和22.2%,均明显高于中危组16.7%和15.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ockall评分系统可作为AUGIH患者预后预测的重要指标,对急诊AUGIH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淼霞  陈钢  周文胜  杨剑文 《生物磁学》2011,(11):2138-214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h,TIA)患者血脂水平对预后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以2009年最新定义为诊断标准的我院TIA患者62例,根据ABCD2评分进行危险分级。其中,低危组(0--3分)患者16例、中危组(4~5分)患者20例,高危组(6~7分)患者26例,比较三组患者血脂水平的差异及其预后效果的影响。结果:三组患者中血脂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高危组、中危组与低危组,其中高危组血脂水平与其它两组患者血脂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危组与低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危组患者血脂平均水平随ABCD2分值增高呈轻度上升趋势,高危组患者血脂平均水平随ABCD2分值明显增高。血脂水平越高其预后效果相对越差。结论:血脂水平与TIA患者ABCD2评分呈正相关的趋势,而与预后效果呈负相关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CRUSADE评分系统联合血栓弹力图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抗栓治疗中的出血风险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住院的ACS患者病历249例,用CRUSADE评分联合血栓弹力图评估ACS患者30天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随访的249例ACS患者,共有46例(18.5%)患者发生了出血事件;按照CRUSADE评分进行危险分层,极低危组、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极高危组的出血率分别为:15%、7.5%、21.2%、32.5%26.7%;各组间出血率的比较:中危组、高危组及极高危组各组的出血率均高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高危组出血率高于极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极低危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危组以上患者出血率高于低危组以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危组以上中危组、高危组及极高危组各组间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照血小板抑制率中位数分组,大于中位数组的出血率高于小于中位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PAg T抑制率(ADP)是ACS患者抗栓治疗中出血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利用ROC曲线分析CRUSADE评分、血栓弹力图以及两者联合对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的评估,两者联合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单独利用CRUSADE评分。结论:随着CRUSADE评分危险分层的增加出血的发生率亦呈增加趋势;危险分层低危以上的患者,不论中危、高危、极高危发生出血事件风险较低危险以下有明显增加;血栓弹力图监测血小板抑制率可作为CRUSADE评分的补充,提高对ACS患者出血风险的预测。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快速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估(qSOFA)评分、血乳酸(Lac)及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UGIB)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预测患者预后的效能。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230例AUGIB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低危组44例、中危组140例、高危组36例、极高危组10例,且根据其入院28 d内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n=31)和存活组(n=199)。收集AUGIB患者临床资料,检测血Lac、RDW水平并计算qSOFA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UGIB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qSOFA评分和血Lac、RDW对AUGIB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极高危组qSOFA评分和血Lac、RDW水平依次升高(P<0.05)。230例AUGIB患者入院28 d内死亡率为13.48%(31/2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GBS评分≥6分及休克指数、qSOFA评分、血尿素氮、血Lac、RDW水平升高为AUGIB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qSOFA评分、血Lac及RDW联合预测AUGIB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大于qSOFA评分、血Lac及RDW单独预测。结论:AUGIB患者qSOFA评分、血Lac及RDW水平升高与病情加重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qSOFA评分、血Lac及RDW联合预测AUGIB患者预后不良的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按2000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预后评分标准评分并选择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169例,治疗前按2000年FIGO预后评分标准进行分期及评分,以此选择治疗方案.结果:169例患者中,绒毛膜癌49例,30例为高危,19例为低危;侵蚀性葡萄胎120例,8例为高危,112例为低危.治疗原则:低危患者以单药化疗为主,高危患者采用多药联合化疗.本组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8.8%、97.6%及96.9%.无一例因毒副反应或并发症而死亡.结论:治疗前应用2000年FIGO顸后评分系统选择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治疗方案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新分期系统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SITSSICH风险评分预测中国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时间窗为4.5h,rt.PA剂量0.9mg/kg体重)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风险的效果,为使用SITSSICH风险评分指导溶栓治疗积累临床经验。方法:对86名进行rt-PA静脉溶栓(剂量0.9mg/kg体重)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SITSSICH风险评分,并记录总分及风险水平分层结果,按总分0、1、2、3、4、5、6、7、8、≥9分,分为10组,再按风险水平低危、平均、中危、高危分为4组,记录各组患者溶栓后有颅内出血(包括SICH)的比例,各组间进行比较。结果:SITSSICH风险评分0.5分、6分、7分、8分、≥9分各组SICH的比例分别为0.0%、8.3%、10.0%、25%和50.0%,卡方检验得x2=64.38,P〈0.001(线性趋势检验),提示随着SITSSICH风险评分值的增加SICH的比例也在增加,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SITSSICH风险评分风险水平低危及平均组的SICH比率为0%,中危、高危组的SICH比率分别11.5%,50%,卡方检验得xZ=-59.52,P〈0.001(线性趋势检验),提示SITSSICH风险水平越高,SICH的比例也越高,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另外,将SITSSICH风险评分风险水平分层和出血类型做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得到spearman相关系数0.422,P〈0.001;说明SITSSICH风险评分风险水平分层和S1CH呈正相关。结论:对于经标准的rt—PA静脉溶栓方案(时间窗为4.5h,rt-PA剂量0.9mg/kg体重)治疗中国急性脑梗死患者,SITSSICH风险评分分值的增加与SICH风险的增加呈正相关,SITSSICH风险评分是一个能够预测rt-PA静脉溶栓后sICH风险的简单易行的实用的I临床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依据卒中风险评分量表评分,分为轻危组20例、中危组22例、高危组18例;应用蒙特利尔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定。结果:(1)高危组与低危组在视空间和执行功能、注意力、计算力、抽象概括能力、命名、记忆、时间定向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危组与低危组比较在视空间和执行功能、注意力、计算力、抽象概括能力、记忆各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视空间、命名、计算、语言、时间定向各方面中危组较高危组有显著性差异(P〈O.05)。(2)各项认知功能评分与血管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年龄、TIA或脑卒中、高血压与MOCA各项评分呈负相关。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着危险因素增多,其认知功能障碍越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h,TIA)患者血脂水平对预后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以2009年最新定义为诊断标准的我院TIA患者62例,根据ABCD2评分进行危险分级。其中,低危组(0~3分)患者16例、中危组(4~5分)患者20例,高危组(6~7分)患者26例,比较三组患者血脂水平的差异及其预后效果的影响。结果:三组患者中血脂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高危组、中危组与低危组,其中高危组血脂水平与其它两组患者血脂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危组与低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危组患者血脂平均水平随ABCD2分值增高呈轻度上升趋势,高危组患者血脂平均水平随ABCD2分值明显增高。血脂水平越高其预后效果相对越差。结论:血脂水平与TIA患者ABCD2评分呈正相关的趋势,而与预后效果呈负相关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危重脑室出血患者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氧(ROS)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到2023年1月收治的90例危重脑室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9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受检者血清CAT、T-AOC、ROS水平,并建立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分析血清CAT、T-AOC、ROS对危重脑室出血的诊断效能。所有患者治疗后对所有患者应用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进行评价,将GOS评分<4分的35例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将GOS评分≥4分的55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临床情况,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CAT、T-AOC、ROS水平对危重脑室出血患者的预后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血清CAT、T-AOC、ROS水平对比差异显著,观察组CAT、T-AOC水平低于对照组,ROS高于对照组(P<0.05);曲线下面积(AUC)从依次为ROS(0.688)、CAT(0.667)、T-AOC(0.656)、三者联合(0.671)。ROS诊断灵敏度为67.61%,特异度为66.85%,CAT诊断灵敏度为60.03%,特异度为67.53%,T-AOC诊断灵敏度为61.24%,特异度为66.53%,三者联合诊断灵敏度为74.58%,特异度为86.32%;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性别、年龄、BMI、合并基础疾病、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就诊时间、APACHEⅡ评分、出血量、CAT、T-AOC、ROS水平对比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出血量、APACHEⅡ评分、CAT、T-AOC、ROS为危重脑室出血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危重脑室出血患者CAT、T-AOC、ROS水平会发生显著变化,三者联合对于危重脑室出血的诊断价值高于单一诊断。且CAT、T-AOC、ROS可作为危重脑室出血的预后独立因素,因此临床上对CAT、T-AOC降低和ROS水平升高的患者需警惕预后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预防性使用奥曲肽是否能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发生率存在着争议。本研究旨在研究奥曲肽在不同胰腺情况下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发生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将"软胰腺"、"细胰管"作为术后胰漏发生的高危险因素,将18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分为4组:低危险/非奥曲肽组、低危险/奥曲肽组、高危险/非奥曲肽组、高危险/奥曲肽组。观察术后胰漏等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共发生术后胰漏35例(19%),其中高危险组胰漏发生率是低危险组2倍以上(27%versus 10%,P〈0.01)。在胰漏发生低危险胰腺情况下,奥曲肽组与非奥曲肽组术后胰漏发生无显著差别;在胰漏发生高危险胰腺情况下,奥曲肽能显著降低术后胰漏发生率。结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应根据胰腺的具体情况选择性使用奥曲肽既能有效预防术后胰漏的发生,又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相似文献   

12.
张跃  马锦琪  荣琴英  吕祝武  陈建英  孙明明 《生物磁学》2013,(35):6960-6962,6959
目的:探讨宫体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减少高危孕妇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孕妇10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缩宫素静脉滴注,观察组采用预防性宫体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200.54±31.65)mL,产后2h出血量为(104.77±29.65)mL,产后24h的出血量为(343.66±30.54)mL,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56%和1.8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宫体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可明显减少孕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增强子宫收缩力,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严丽华  吴向坤  杜峰  李毅星  付岳亚  王延朋 《生物磁学》2011,(15):2928-2930,2880
目的:探讨老年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50例老年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鳞状细胞癌45例(90.0%),腺癌4例(8.0%),透明细胞癌1例(2.0%);≤Ⅱa期占16.0%,≥Ⅱb期占84.0%;主要临床症状为绝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全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0%,66.0%,54.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是老年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KPS评分≥70分、鳞癌、临床分期为Ⅰ期、Ⅱ期,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好,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是老年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后再次出血与血压控制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按照研究条件严格遴选2006年1月.2010年12月间,我科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计221例,依据其血压控制水平,将其分为〈140/80mmHg,140/80mmHg.160/100mmHg两个组别,分别总结两组发生再出血的病例数,对其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卡方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个组中,患者年龄、性别、GCS评分、出血部位、首次出血量、血肿密度、血肿形状等因素完全匹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血压控制水平与再出血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血压控制水平〈140/80mmHg时,再出血的发生率为15.64%,明显低于140/80mmHg-160/100mmHg组的27.17%;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后,患者血压水平控制在正常血压范围内,有望降低患者发生再次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本地区乳腺癌患者癌组织进行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对HPV亚型与乳腺癌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本地区2010年1月-2013年1月18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择3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均分型基因芯片检测系统对提取的DNA进行分型检测。观察两组患者HPV感染情况及感染亚型。结果:两组患者HPV阳性病例67例,其中研究组阳性66例,阳性率为36.26%,对照组阳性1例,阳性率为3-33%;研究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亚型检测结果显示,共检出7种HPV亚型,其中高危型5种,分别为HPV16、HPV18、HPV58、HPV51和HPV56型,低危型两种,分别为HPV6、11两种。研究组高危型61例,低危型5例,对照组1例为HPV6。Ⅰ期、Ⅱ期、Ⅲ期、Ⅳ期乳腺癌患者HPV阳性率分别为16.28%、19.71%、62%、100%,Ⅲ期、Ⅳ期患者的阳性率明显高于Ⅰ期、Ⅱ期,不同分期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HPV阳性率明显偏高,且绝大多数为高危亚型,而且HPV阳性率与病理分期呈正相关,说明本地区HPV感染与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两者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The influential roles of antibiotic prophylaxis on cirrhotic patients with peptic ulcer bleeding are still not well documente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larify these influential roles and to identify th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ebleeding, bacterial infection and in-hospital mortality. A cross-sectional, chart review study was conducted on 210 cirrhotic patients with acute peptic ulcer hemorrhage who underwent therapeutic endoscopic procedures.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with prophylactic intravenous ceftriaxone, n = 74) and group B (without antibiotics, n = 136). The outcomes were length of hospital days, prevention of infection, rebleeding rate and in-hospital mortality.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more patients suffered from rebleeding and infection in group B than group A (31.6% vs. 5.4%; p<0.001 and 25% vs. 10.8%; p = 0.014 respectively). The risk factors for rebleeding were active alcoholism, unit of blood transfusion, Rockall score,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score and antibiotic prophylaxis. The risk factors for infection were active alcoholism, Child-Pugh C, Rockall score and antibiotic prophylaxis. Rockall score was the predictive factor for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conclusions, antibiotic prophylaxis in cirrhotic patients after endoscopic interventions for acute peptic ulcer hemorrhage reduced infections and rebleeding rate but not in-hospital mortality. Rockall score was the predictive factor of in-hospital mortality.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随访资料完整的45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腺癌33例(73.3%)为主要的病理类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上腹部不适、黄疸、消化道出血等。胃十二指肠镜、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十二指肠低张造影、超声内镜、CT及B超确诊率分别为91.1%(41/45),93.3%(42/45),82.2%(37/45),75.6%(34N5),68.9%(31/45)及26.7%(12/45)。本组45例均行开腹手术,包括根治性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6例;姑息性手术,胃肠吻合术2例、肿瘤局部切除术5例、短路手术2例。根治术和姑息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46.7%和4.4%,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对全组45例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手术方式、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节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胃十二指肠镜、ERCP以及十二指肠低张造影等联合检查可提高诊断率;根治性手术远期疗效较好;淋巴结转移和局部侵犯是肿瘤预后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