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在水温(28±1)℃条件下, 以20 mg/kg剂量的盐酸氯苯胍口灌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盐酸氯苯胍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残留消除规律。结果显示, 在单次口灌给药后, 盐酸氯苯胍在斑点叉尾鮰血浆中的药时曲线符合二室模型特征, 其药动学方程为C= 7.69e–0.02t+ 0.13e–0.01t–7.82e–0.27t。盐酸氯苯胍在斑点叉尾鮰血浆、肌肉、皮、鳃、肝脏和肾脏中的T(peak)分别为10.03、15.79、11.10、2.61、12.89、7.87h; Cmax分别为5.76 μg/mL、2.91、2.90、3.05、3.04、0.42 mg/kg, 消除半衰期分别为58.63、23.57、35.37、19.74、29.34、43.30h; 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326.74 (μg/mL)/h、157.58、183.72、95.09、174.82、29.85 (mg/kg)/h。在连续口灌给药5d后, 停药后盐酸氯苯胍在斑点叉尾鮰肠道中的浓度最高, 肌肉中浓度最低, 盐酸氯苯胍在体内各组织中的消除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血浆、鳃、脑、肌肉、皮肤、肝脏、肾脏、肠。若将10 μg/kg作为盐酸氯苯胍的最高残留限量, 在试验条件下, 建议盐酸氯苯胍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休药期至少应为23d。  相似文献   

2.
高温和皮质醇对黄颡鱼性别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性染色体类型已确定且已有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黄颡鱼为研究对象, 开展高温与皮质醇诱导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XX个体雄性化组织学进程研究, 以期为环境应激诱导鱼类雄性化提供研究基础。通过对每尾鱼采用性别特异性标记鉴定遗传性别(XX或XY)及组织学鉴定生理型性别, 仅经过24d的处理(12—35日龄), 高温或皮质醇便能诱导XX遗传型个体雄性化。在此过程中, 部分XX遗传型个体卵母细胞受到抑制, 之后发育成带有卵巢腔的精巢结构。62日龄时, XX伪雄鱼性腺较正常XY雄鱼大, XX伪雄鱼体重与正常XY雄鱼相近, 而显著大于未发生性逆转的XX雌鱼。122日龄时, XX伪雄鱼从62日龄带有卵巢腔的精巢结构发育成具有典型的精小叶结构样精巢, 且都具有生理性雄鱼特有的生殖突, 推测这些雄鱼可能具有与正常雄鱼类似的生殖能力。部分XX个体对高温处理不敏感, 没有发生性逆转, 温度处理反而加快了卵巢发育的进程, 这些个体对高温的耐受性和另外一些发生性逆转的个体对温度的敏感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研究以35日龄(dpb)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仔稚鱼为对象, 研究不同光周期(短光照组L﹕D=8﹕16、长光照组L﹕D=16﹕8和对照组L﹕D=12﹕12)对性别分化、相关激素水平及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非自然的光周期尤其是较短的光照, 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性腺分化时期性腺发育程度, 并且短光照会导致部分性腺雄性化; 雌激素(E2)在短光照组中更早出现峰值, 而雄激素(T)在3个处理组中均在实验第9天时达到峰值; 4个卵巢分化相关基因cyp19a1a、ERα、ERβ2和foxl2中, ERα、ERβ2和foxl2受短光照影响显著, 实验中后期出现明显的抑制(P<0.05); 4个精巢发育相关基因sox3、sox9、amh和dmrt1相对表达水平未见明显规律, 可能与精巢分化时间较晚有关。综合而言, 较短的光照会影响性腺的发育以及性腺的分化, 抑制卵巢分化基因的表达, 诱导原始性腺雄性化。  相似文献   

4.
斑点叉尾鮰套肠症的病原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从2例垂死的患败血症并肠套叠的斑点叉尾鮰血液、肝脏及脑组织中分离到2种类型的致病性细菌菌株,经对细菌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测试和16S rDNA序列分析,分别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和荧光假单胞菌;攻毒实验证实它们确为斑点叉尾鮰病鱼的病原。根据药敏实验的结果,及时对病区斑点叉尾鮰进行治疗,连续用药3-5天,发病的叉尾鮰即停止死亡。根据研究结果,文章对斑点叉尾鮰肠套叠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利用鱼类性逆转技术创制黄颡鱼XX雄鱼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生产上使用的母本非常混杂, 成为影响黄颡鱼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建立一个优良性状稳定的全雌家系对于全雄黄颡鱼和杂交黄颡鱼的生产尤为重要, 而将XX雌性黄颡鱼逆转为XX雄性黄颡鱼是创制全雌家系中的关键一步。黄颡鱼性染色体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为鉴定XX雄鱼提供了技术支撑。研究使用不同浓度的17α-甲基睾酮(MT)和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LZ)处理黄颡鱼鱼苗54d (7—60日龄)。61日龄测量并统计各组鱼的存活率、体长及体重。解剖观察性腺结构, 结合性腺组织切片和性别分子标记分析各组实验鱼中XX鱼性腺发育情况。结果显示: 2种药物对黄颡鱼的存活率影响较小, 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 MT处理的XX性腺为空腔状精小囊结构, 不能逆转为功能性精巢; 适当剂量的LZ可以将XX雌性黄颡鱼性逆转成正常的XX雄鱼, 诱导效果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用完全逆转的XX生理雄鱼分别与XX雌鱼和YY雌鱼交配, 能够正常繁殖并具备较好的繁殖能力。研究建立了一种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创制黄颡鱼XX雄鱼的方法, 为全雄黄颡鱼的品种改良及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研究利用3种雄性化因素, 包括17α-甲基睾丸酮(MT, 5 mg/kg)、来曲唑(LZ, 300 mg/kg)和高温(33.5℃) 联合处理12—65日龄黄颡鱼幼鱼, 并将性成熟的XX伪雄鱼与正常XX雌鱼进行人工繁殖, 开展了全雌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规模化繁殖与苗种培育工作。研究发现, MT、LZ和高温共同作用可诱导XX黄颡鱼逆转为生理型雄性, 完全性逆转个体运动型精子比例与XY雄鱼无显著性差异, 组织学切片也显示其精巢中存在大量精子细胞, 推测XX伪雄鱼具有正常的繁殖功能。随后, 以XX伪雄鱼为父本, 正常XX雌鱼为母本开展了规模化人工繁殖, 获得了57万尾基因型全部为XX的黄颡鱼苗种, 并将其成功培育成大规格鱼种。在幼鱼60日龄和120日龄时取样发现, 分别有2.8%和12.0%的个体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雄性化, 推测其可能受到池塘自然高温的影响而发生了性逆转。其余XX雌鱼卵巢发育良好, 来年繁殖季节可作为规模化人工繁殖的雌性亲本。研究成功开展了全雌黄颡鱼规模化繁育工作, 为全雌黄颡鱼规模化繁育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也为黄颡鱼新品种选育中雌性选育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7.
β-防御素是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抵御病原微生物侵染的首要蛋白质免疫因子,其一级结构包含氨基端24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和羧基端43个氨基酸组成的成熟肽,该成熟肽赋予β-防御素的生物学活性。文中首次构建了产斑点叉尾鮰β-防御素的毕赤酵母Pichiapastoris重组菌株,实现了基于真核表达的斑点叉尾鮰β-防御素的生物合成。首先通过RT-PCR从斑点叉尾鮰皮肤中分离β-防御素成熟肽基因"IPBD",将其与表达载体p PICZαA连接并转入毕赤酵母X-33后,获得重组毕赤酵母菌株;经含1 000μg/m L博来霉素的培养基筛选,获得高拷贝重组菌株。以BMM培养基(无氨基氮源培养基)替代BMMY培养基(含氨基氮源培养基),对重组菌株的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确定其产斑点叉尾鮰β-防御素的最适条件为:28℃、250 r/min、1.0%甲醇诱导表达96 h。重组菌株产物经镍离子亲和层析获得分子量为5.98k Da的纯化蛋白,基于MALDI-TOF-TOF的质谱分析证明该纯化蛋白为重组IPBD。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重组IPBD对革兰氏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以及革兰氏阴性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抑菌率分别为69.6%、71.6%和65.8%。本研究为鱼类来源天然小分子抗菌肽的开发提供了可参考的重组DNA技术。  相似文献   

8.
鱼类性别决定和分化机制极为复杂,通过性腺组织切片鉴定得出黄河鲤从未分化性腺发育为Ⅱ期精巢、卵巢的时间为受精后第40天到第80天。选取一些可能参与黄河鲤性别决定分化相关的基因(amh、ar、cyp19a、cyp19b、dax1、dmrt1、er、foxl2、nobox、sox9a、sox9b、zp2)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各个基因在受精后40d、45d、50d、55d、65d和80d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性别决定相关基因在50d都有高表达,推测45-50 d为性别决定的关键时间。ar、amh、dax1、dmrt1、sox9a、sox9b六个基因在80d雄性表达量升高,且雄性明显高于雌性,推测这些基因参与精巢分化发育过程。cyp19a、cyp19b、foxl2、nobox、zp2五个基因在80d雌性表达升高,且高于雄性,推测其可能参与卵巢分化发育。  相似文献   

9.
性类固醇激素对黄颡鱼雌雄生长二态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性类固醇激素在雌雄生长二态性中(Sexual Size Dimorphism, SSD)的作用, 文章分析了性类固醇激素对雌雄生长、性腺发育和能量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 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 E2)显著抑制黄颡鱼的生长, 且E2显著促进能量在肝脏中的分配, 但在摄食量上无显著影响, 所以E2对黄颡鱼生长的抑制是能量分配的差异引起, 而不是能量获取差异引起。17α-甲基睾丸酮(17α-Methyltestosterone, MT)显著促进雌鱼生长, 但抑制雄鱼生长, MT能显著促进黄颡鱼摄食和肝脏的能量分配, 显著抑制卵母细胞的发育和卵巢的能量投入。本研究发现MT通过促进摄食, 抑制卵巢发育并且减少性腺发育的能量投入, 从而促进雌鱼生长; E2能够显著增加雌雄鱼在肝脏中能量的投入, 最终抑制雌雄生长。实验结果只能部分解释实验中观察到的生长差异现象, 因此我们需要更进一步从能量的摄入、分配及消耗三方面来研究雌雄生长的二态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不同水温(18℃和28℃)条件下,单剂量(10mg/kgb·w)强饲氟甲砜霉素,在斑点叉尾鮰(Ictaluruspunc-tatus)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可以同时检测血浆中氟甲砜霉素及其代谢物氟甲砜霉素的浓度.用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药时数据.结果表明:在不同水温条件下氟甲砜霉素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药时数据均符合一室开放式模型.药时规律符合理论方程C血浆=71921(e-0.036t-e-0.18t)和C血浆=91061(e-0.081t-e-0.301t).18℃和28℃的条件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吸收半衰期T1/2ka分别为31845h和21301h,消除半衰期T1/2ke分别为191118h和81519h,达峰时间Tpeak分别为111136h和51953h,最大血药浓度Cmax分别为41074μg/mL和41226μg/mL,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741547(μg/mL)/h和811279(μg/mL)/h,平均驻留时间MRT分别为271581h和121290h,相对表观分布容积V/F(c)分别为11580L/kg和115121L/kg.采用氟甲砜霉素防治斑点叉尾鮰细菌性疾病,建议在18℃左右口服10mg/kg体重剂量的氟甲砜霉素,2d给药1次;在28℃左右口服10mg/kg体重剂量的氟甲砜霉素,1d给药1次.试验过程中在斑点叉尾鮰血浆样品中未检测到氟甲砜霉素的主要代谢物氟甲砜霉素胺.    相似文献   

11.
棕色田鼠XO雌体的减数分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诱导卵泡发育、卵母细胞培养、制备减数分裂染色体标本等技术 ,对棕色田鼠两种雌体 (XO、XX)的减数分裂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棕色田鼠XO和XX雌体在表型和内外生殖器结构上无差异 ;在用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刺激XO雌体和XX雌体后 ,两者卵巢上的有腔卵泡数目相近 ;两者产生的卵母细胞数目、生发泡破裂数目以及第一极体排放数目 ,统计学分析差异都不显著。同时表明XO雌体的减数分裂过程正常 ,能得到卵母细胞中期Ⅱ分裂相。据此我们认为 :雌体 (XO)与雌体 (XX)的卵巢功能都正常 ,两者的卵母细胞均具有较强的成熟能力且无差异。因此 ,棕色田鼠XO个体是核型异常、育性正常的雌体。另外 ,具有三种遗传性别的棕色田鼠可能是处于XX/XY与XO/XY性别决定系统进化途径的中间类型 ,其性别决定系统仍处于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12.
采用铁锅炼制提取斑点叉尾鮰内脏鱼油,然后加酸使其甲酯化,以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鱼油中的脂肪酸.结果斑点叉尾鮰内脏纯油脂中鱼油达到99%.从鱼油中共鉴定出15种成分,有饱和脂肪酸及不饱和脂肪酸,还有少量烷烃类物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6.40%,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为18.03%,以C18∶ 2(16.23%)为主,单不饱和脂肪酸为58.37%,以C18∶ 1(54.88%)为主.饱和脂肪酸含量为20.91%,主要有C16∶ 0 (15.84%)和C18∶ 0(4.29%),多是低于C18以上的中长链脂肪酸.因此斑点叉尾鮰油脂可作功能性脂肪酸的重要膳食来源.  相似文献   

13.
AFLP分析江西省4个斑点叉尾鮰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江西省4个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养殖群体(GZ、XJ、PYA和PYB)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64对引物组合中,E3/M2、E4/M7、E3/M8和E5/M5引物从4个群体72个体中共扩增出179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为109,占60.89%。其中,PYA、GZ、XJ和PYB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P)分别为56.54%、56.47%、56.32%和56.14%。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0.2890、0.3003、0.2896和0.2852,平均杂合度(H)分别为0.1935、0.2027、0.1938和0.1898。4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314,说明群体间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但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群体的遗传变异90.98%来源于群体内的个体间,9.02%来源于群体间。聚类分析也表明,4个群体所产生的遗传分化主要也来源于群体内。本研究为斑点叉尾鮰种质资源的调查和保护提供参考,为斑点叉尾鮰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雌雄幼体的性腺发育特征,确定适合的性别分子鉴定方法,对15尾5月龄和17尾17月龄养殖个体进行形态测量、解剖观察、性腺组织切片及PCR扩增雌性特异DNA片段。结果发现,引物adf225和adf340的扩增效果好,判定5月龄个体8雌7雄;17月龄个体8雌9雄,与依据性腺形态结构区分的结果一致。体视显微镜下5月龄幼体中肾腹侧有两条半透明细条状的原始生殖嵴;组织切片显示生殖细胞形态分化不明显。17月龄卵巢波浪状弯曲,有颗粒感,精巢呈光滑的白条状,形态分化明显;组织切片显示,卵巢分化出体积较大的卵母细胞,同时保留原始卵泡,精巢分化出生精小叶和精原细胞、支持细胞。外形测量显示,5月龄与17月龄性二型不明显,不能根据外形判断性别。本研究确定了大鲵幼体性别分子鉴定的最佳引物,可用于养殖过程中雌雄选配,以节约资源。  相似文献   

15.
饥饿对小规格斑点叉尾鮰体重及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180尾初始体重为(41.9 ± 0.5)g的斑点叉尾鮰放养于18个室内容积为300L的水族箱中进行饥饿处理12周,每箱放10尾,每2周取样一次,研究长期饥饿胁迫下斑点叉尾鮰生长和鱼体生化组成的变化,尤其是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斑点叉尾鮰的体重、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和脂体比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p < 0.05);饥饿过程中全鱼的蛋白质、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 < 0.05),水分含量显著增加(p< 0.05),而灰分含量变化不大;肌肉中蛋白质含量前6周变化不显著(p > 0.05),而6周后显著降低(p < 0.05),脂肪、糖原和灰分含量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p < 0.05),水分含量显著增加(p < 0.05);肝脏中的蛋白质和水分含量随饥饿时间的延长显著上升(p < 0.05),粗脂肪和糖原的含量则显著下降(p < 0.05);在12周的饥饿时间内,总的必需氨基酸所占的百分比变化不显著(p > 0.05),而总的必需氨基酸和总的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显著增加(p < 0.05);斑点叉尾鮰肌肉中总饱和脂肪酸、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和n-6 系列脂肪酸的百分含量显著下降(p < 0.05),而总的n-3系列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p < 0.05)。n-3/n-6脂肪酸的比值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p < 0.05)。以上结果说明:斑点叉尾鮰在饥饿条件下优先动用机体的贮存性物质(脂肪和糖原)作为能源的供给物,而后才被迫动用组织或器官中的功能性物质蛋白质;长期饥饿胁迫下斑点叉尾鮰优先保留必需氨基酸及EPA、DHA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16.
有报道表明,经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处理后,斑马鱼种群中雌性比例上升。为了研究E2雌性化作用的机制,选取一系列斑马鱼体内与性别分化有关的基因(brca2,sox9a,sox9b,dmrt1和cyp19a1a),采用q RT-PCR分析它们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E2能上调雌性相关基因(brca2、sox9b)的表达,下调部分雄性相关基因(sox9a)的表达,对不同发育阶段的斑马鱼体内的性激素转化通路(cyp19a1a)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7.
外源性激素在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性别决定有重要作用, 为给中华鳖性别决定机制研究提供生物学信息, 首次克隆和分析了中华鳖Foxl2 cDNA部分序列。为研究其在遗传和生理水平的差异, 以10 mg/kg剂量17α-甲基睾酮(MT)和17β-雌二醇(E2)分别对中华鳖雌雄个体注射, 检测0、6h、12h、24h、48h、7d和14d性腺Foxl2 mRNA表达水平。获得中华鳖Foxl2基因(GenBank登录号: KP734210)部分 cDNA长903 bp, 共编码300个氨基酸, 属于叉头框转录因子家族, 参与卵巢发育和功能维持; 多重序列比对显示, Foxl2具有典型的FH结构域, 与红耳龟的同源性最高, 达到99%; 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 中华鳖Foxl2基因与爬行动物Foxl2基因聚为一个亚支, 且与西部锦龟Foxl2基因距离最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注射E2后24h, 卵巢Foxl2 mRNA表达水平被极显著上调(P<0.001), 7d和14d后, 精巢Foxl2 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上升(P<0.001); 注射MT后24h, 精巢和卵巢Foxl2 mRNA的表达水平均极显著升高(P<0.001)。结果表明, E2和MT促进Foxl2表达, E2促进其表达的性别差异比MT明显。研究可为了解Foxl2的功能及明确外源性激素调控中华鳖Foxl2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淡色库蚊幼虫从1至4龄都有性别分化的现象。从1至3龄, 其先蜕皮者为雄, 后蜕皮者为雌。4龄则凡先化蛹者为雄, 后化蛹者为雌。不同性别的幼虫对杀虫剂的敏感度也有所不同, 2、3龄雌虫对γ-666的敏感度低于2、3龄的雌虫, 其中也3龄雌雄间的差异较大。4龄则与2、3龄相反, 雌性的敏感度低于雄性。 在2、3、4龄幼虫中, 由于以2龄幼虫雌雄性别间对γ-666的敏感度的差异最小, 因此, 在生物测定中用2龄幼虫为材料时其准确度是较高的。  相似文献   

19.
为合理应用强力霉素治疗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细菌性败血症,采用体内药动学和体外药效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斑点叉尾血清中强力霉素抗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ila)的活性,数据使用3p97和kinetica4.4软件分析。结果表明:强力霉素在普通肉汤培养基和血清中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为2.0μg/mL。斑点叉尾按20 mg/kg体重的剂量口灌强力霉素后,药物吸收迅速、达峰快、消除缓慢,血浆药物达峰时间(Tmax)为2.57h,峰浓度(Cmax)为1.72μg/mL,消除半衰期[T(1/2)β]为38.63h。在半效应室内,半效浓度参数(EC50)为16.95h,即血清药物浓度为1.41μg/mL时可产生50%最大效应。PK-PD同步模型参数Cmax/MIC血清为0.86,AUC0→24h/MIC血清为20.57h。通过抑制效应的Sigmoid Emax模型方程可得到临床起到抑菌效果的最佳给药剂量范围为10.68—41.42 mg/kg体重。临床上发生斑点叉尾细菌性败血症时的最佳给药方案建议为:对出现临床病状的斑点叉尾以41.42 mg/kg体重的剂量进行拌饲投喂进行治疗,1次/d。临床上预防斑点叉尾细菌性败血症时以10.68 mg/kg体重的剂量进行拌饲投喂,1次/d。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