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6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全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瓦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和杂交黄颡鱼(黄颡鱼P. fulvidraco♀×瓦氏黄颡鱼P. vachelli♂)对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的抗性差异,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黄颡鱼皮肤黏液蛋白质组, 发现其血红蛋白源抗菌肽(HBβ-C)位于血红蛋白β链HBβ的碳端, 共33个氨基酸。利用化学合成的不同浓度的HBβ-C肽段进行体外抗虫实验, 研究发现其能有效杀死滋养体、包囊体和掠食体阶段的多子小瓜虫, 其中15 μg/mL的HBβ-C能在3min内杀死所有滋养体。基因表达量分析显示, 在杂交黄颡鱼的鳃和皮肤组织中, HBβ的mRNA表达量高于全雄黄颡鱼; 但在应对小瓜虫感染的过程中, 全雄黄颡鱼的HBβ mRNA转录水平快速提升, 其表达水平和上升倍率显著高于杂交黄颡鱼。蛋白表达量分析显示, HBβ在全雄黄颡鱼鳃组织中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杂交黄颡鱼。免疫荧光定位结果显示, 抗菌肽HBβ-C特异地在红细胞中表达, 可以分泌并附着在滋养体上。综上所述, 相对于杂交黄颡鱼, 全雄黄颡鱼中HBβ具有更高的翻译效率, 可以更高效地应对多子小瓜虫的感染。  相似文献   
2.
鱼类TRIM(Tripartite motif)家族的特异性扩张产生了一个硬骨鱼类特有的亚家族finTRIM (Fish novel TRIM, FTR),为探究finTRIM在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先天抗病毒免疫中发挥的作用,文章鉴定了1个与斑马鱼(Danio rerio) FTR67同源性较高的黄颡鱼finTRIM基因,命名为TfFTR67 (Tachysurus fulvidraco FTR67)。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 FTR67在有些鱼类物种中发生了基因重复,导致基因拷贝增多。TfFTR67不受SVCV的诱导表达,是一个组成型表达的基因。过量表达TfFTR67抑制poly(I﹕C)及RLR信号分子诱导的干扰素反应,同时促进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鉴于TfFTR67与斑马鱼FTR67的表达特征和功能不同,研究结果表明,鱼类FTR67在不同物种中发生了基因重复和功能歧化。  相似文献   
3.
为区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及其杂交种,前期研究构建了一个YY超雄黄颡鱼的BAC文库并筛选到了一个包含性别连锁标记Pf62-Y的BAC克隆。研究对该BAC克隆进行测序并鉴定到了一个新基因Inad-like,而且Inad-like的外显子序列在X和Y染色体上基本一致。通过黄颡鱼Inad-like的外显子序列及序列的保守性我们设计引物在瓦氏黄颡鱼中扩增获得了其部分内含子序列。通过内含子序列比对,发现瓦氏黄颡鱼比黄颡鱼少了一个DNA片段。基于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的显著遗传差异,设计了一对引物,该引物在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基因组中分别扩增出1908和1178 bp DNA片段,而且在杂交黄颡鱼中同时扩增出这两个DNA片段。总之,这个新的遗传标记提供了一种稳定、高效识别黄颡鱼及其与瓦氏黄颡鱼杂交种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连钱草药材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了不同产地连钱草药材的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指纹图谱,并进行了比较。连钱草药材采用体积分数75%乙醇蒸馏提取;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法制定指纹图谱,电泳条件如下:未涂层融熔石英毛细管50μm I.D.×375μm O.D.(总长62 cm,有效长度53.5 cm),电泳缓冲液为含体积分数15%乙腈的50 mmol.L-1硼酸缓冲液(pH9.2),检测波长278 nm,操作电压25 kV,柱温25℃;以对乙酰氨基酚为参照物,建立了连钱草药材的数据化指纹图谱(相对迁移时间和相对峰面积)。结果表明:5种连钱草药材(4个产地和对照药材)具有16个共有指纹峰,不同产地连钱草药材指纹图谱的峰重叠率都低于60.3%,共有峰相对峰面积及8强峰均差异较大;连钱草药材的主要化学成分种类和质量分数均因产地不同而有差异;HPCE指纹图谱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精密度和重现性,简便,快速,可作为连钱草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肉瘤融合基因(fus)在鱼类中的功能,在斑马鱼中利用CRISPR/Cas9基因突变技术使fus基因产生移码突变。fus~(-/-)纯合突变体斑马鱼发育正常并且完全可育,但体长和体重在幼鱼和成年阶段都小于野生型斑马鱼。此外,相较于野生型斑马鱼, fus~(-/-)纯合突变体斑马鱼不存在雌鱼身体比例大于雄鱼的性别异形现象。在fus~(-/-)纯合突变体斑马鱼早期幼鱼发育阶段,一些生长相关基因包括gh1、ghra、igf1、igf2a、stat5.1和socs6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野生型斑马鱼但其运动能力并未受到影响。因此,不同于fus基因在哺乳动物中的功能,它在斑马鱼中不参与运动神经元的发育,但在调节鱼类躯体生长发育与两性生长异形方面有着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选取相同养殖条件的10月、22月和34月龄的黄颡鱼和新品种杂交黄颡鱼(黄颡鱼P. fulvidraco♀×瓦氏黄颡鱼P. vachelli♂)“黄优1号”进行形态及性腺发育的比较研究。通过形体指标测量发现“黄优1号”生长性能显著优于黄颡鱼; 在22月和34月龄黄颡鱼中, 雄性的体重是雌性的2倍左右, 雄性生长速度显著高于雌性; 而在“黄优1号”中, 两性生长异形现象被显著减弱。基于性腺解剖形态分析发现雌性“黄优1号”卵巢完全退化, 呈细线状结构且没有卵子产生, 故“黄优1号”雌鱼完全不育; 雄性“黄优1号”精巢组织呈现透明状和退化状态。精巢组织切片HE染色分析发现10月龄“黄优1号”的精小囊为空腔状几乎没有精子产生, 22月和34月龄“黄优1号”的精小囊内出现极少量精子。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CASA)分析发现, 相比于黄颡鱼, “黄优1号”精巢中精子量非常少, 有效活力低下; 经过繁殖能力测试, 22月龄“黄优1号”雄鱼不具备繁殖能力。新品种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在生长性能提高上显现了杂交优势, 具有推动黄颡鱼产业发展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以往认为,病毒感染仅在糖尿病发生中起作用。最近用非肥胖型糖尿病小鼠(NOD)进行研究发现,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与特定的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可预防小鼠分泌胰岛素的细胞受破坏。Old-stone 等报道,由于非肥胖型糖尿病小鼠具有典型的胰岛自身免疫损伤,伴有淋巴细胞浸润和胰岛β细胞破坏,小鼠常在出生后6周发生糖尿病;但是,若将小鼠预先感染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小鼠几乎不发病。其中出生后即感染 LCMV 的小鼠,在生后9个月内发病率为0%;生后6周感染此病毒的小鼠,同期内发病率仅为6%;而未感染该病毒的小鼠发病率则高达95%。有资料提示,此型糖尿病可能仅涉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肠系膜脂肪堆积对黄颡鱼母本繁育性能的影响, 选择了4个母本群体来评价肠系膜脂肪沉积与黄颡鱼繁育性能的关联: group 1, 野生黄颡鱼群体[肠系膜脂肪指数(0.56±0.17)%]; group 2, 肠系膜脂肪较少的黄颡鱼养殖群体[肠系膜脂肪指数(1.97±0.40) %]; group 3和4, 肠系膜脂肪较多的2个黄颡鱼养殖群体[肠系膜脂肪指数(5.92±1.85)%和(9.62±1.01)%]。研究结果显示肠系膜脂肪体重比与性腺指数总体上呈负相关。人工繁殖结果表明, group 1和group 2的产卵率、受精率和单尾母鱼出苗量无显著性差异, 但显著高于group 3和group 4; group 1和2的苗种畸形率显著低于group 3和4。黄颡鱼雌鱼血清中促黄体生成素(LH)和卵黄蛋白原(VTG)的水平随着肠系膜脂肪沉积量的增大而降低; 相反, 肝脏和卵子中的油脂和糖原含量随着肠系膜脂肪沉积量的增大而升高。研究发现, 肠系膜脂肪过度沉积的黄颡鱼母本的生理指标和繁殖性能明显下降, 生产出来的苗种质量欠佳; 建立完善的亲本培育模式并减少肠系膜脂肪沉积能够显著改善繁殖性能, 文章为提高鱼类苗种质量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
利用鱼类性逆转技术创制黄颡鱼XX雄鱼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生产上使用的母本非常混杂, 成为影响黄颡鱼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建立一个优良性状稳定的全雌家系对于全雄黄颡鱼和杂交黄颡鱼的生产尤为重要, 而将XX雌性黄颡鱼逆转为XX雄性黄颡鱼是创制全雌家系中的关键一步。黄颡鱼性染色体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为鉴定XX雄鱼提供了技术支撑。研究使用不同浓度的17α-甲基睾酮(MT)和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LZ)处理黄颡鱼鱼苗54d (7—60日龄)。61日龄测量并统计各组鱼的存活率、体长及体重。解剖观察性腺结构, 结合性腺组织切片和性别分子标记分析各组实验鱼中XX鱼性腺发育情况。结果显示: 2种药物对黄颡鱼的存活率影响较小, 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 MT处理的XX性腺为空腔状精小囊结构, 不能逆转为功能性精巢; 适当剂量的LZ可以将XX雌性黄颡鱼性逆转成正常的XX雄鱼, 诱导效果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用完全逆转的XX生理雄鱼分别与XX雌鱼和YY雌鱼交配, 能够正常繁殖并具备较好的繁殖能力。研究建立了一种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创制黄颡鱼XX雄鱼的方法, 为全雄黄颡鱼的品种改良及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鱼类性别异形和性别决定的遗传基础及其生物技术操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类养殖对世界食品特别是动物蛋白的持续供给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鱼类生殖对策的多样性,特别是单性雌核生殖方式的利用已开创了鱼类遗传育种的典型范例.不少鱼类在生长和个体大小等重要经济性状上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异形.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和性别控制生物技术的发展为增加鱼产量及其经济价值提供了重要的技术途径.随着基因组学和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鱼类性别异形的遗传基础逐步被揭示,鱼类性别决定机制及其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的鉴定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对此进行了概述,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方向性和目标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