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湖南木通属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湖南省木通属植物种质资源调查发现,湖南木通属植物有2种及1变种,全省均有分布,在湘西武陵山、雪峰山区域海拔200~600m内分布最为广泛,其生境主要为疏林灌丛.用途为药用和食用,野生状态,蕴藏量正在逐年减少,应加以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2.
湖南伞形科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查阅标本及相关资料,对湖南伞形科植物进行了研究,确认湖南现有伞形科植物3亚科26属65种6变种2变型,种类较为丰富,其中湖南新纪录种6种.湖南伞形科区系温带性质占主体,其区系与江西、贵州、湖北的区系关系密切;湘西北地区伞形科植物最为丰富,湘西北至湘西南地区为湖南伞形科植物的分布中心.伞形科植物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应采取措施对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了解湘西地区亚麻酸资源植物的分布特点以及植物中亚麻酸含量等级,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合湘西地区大力发展的亚麻酸资源植物,该文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查及测定种子油脂相关指标,对湘西地区亚麻酸资源植物进行系统调查,并利用AHP层次分析法,从植物生长特性、油脂特性、开发利用潜能三方面选出10项评价指标,对湘西地区亚麻酸资源植物进行综合评价筛选。结果表明:湘西地区共有亚麻酸资源植物64科128属171种,其中芸香科、大戟科、豆科、唇形科等8科是亚麻酸植物数量优势科,花椒属、南蛇藤属、猕猴桃属3属是亚麻酸植物数量优势属;生活型中,木本植物有122种,草本植物有49种,木本植物占绝对优势;中等及高含量(含油量及亚麻酸含量≥20%)亚麻酸植物有90种,占亚麻酸植物总数的52.63%,这一类群亚麻酸含量丰富,具有较大利用价值;分布格局上,亚麻酸资源植物主要分布在湘西州中北部、海拔300~1 100 m的中低山地与丘陵地区,其中海拔700~800 m范围内最为丰富,高产富油种主要集中分布在湘西州中部地区。通过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筛选出美味猕猴桃、中华猕猴桃、香薷、藿香、刺壳花椒、杜仲、青葙、紫苏、路边青、回回苏、独行菜这11种植物为湘西地区Ⅰ级开发利用植物。  相似文献   

4.
甾体药物源植物薯蓣属植物中薯蓣皂甙元的研究及生产状况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2  
本文对薯蓣属植物的资源分布、化学成分、薯蓣皂甙元的应用价值及提取工艺进行了概述 ,通过对其研究及生产现状的分析 ,表明该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药源植物盾叶薯蓣甾体皂苷及皂苷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盾叶薯蓣是重要的甾体激素类药源植物,其根茎中薯蓣皂苷元含量居薯蓣属植物之冠,为我国的特有种。为了寻找高含量的资源、筛选新的生理活性成分,多年来我国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概括了盾叶薯蓣的资源分布、薯蓣皂苷元的提取工艺、化学成分、药理、含量测定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湘西地区治疗创伤药用植物调查分析,进一步了解该地区军事本草植物资源状况。采用野外实地调查、标本采集与鉴定、文献查阅等方法对其军事本草治疗创伤药用植物资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军事本草治疗创伤药用植物共有348种,隶属110科228属,以菊科、豆科、唇形科及凤尾蕨属(Pteris)、酸模属(Rumex)、卷柏属(Selaginella)等为优势科属。生活习性以草本为主,生境分布以山坡为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科以世界分布为主,属以泛热带分布为主,种以中国特有分布和东亚分布为主。水平分布南北部具有一定差异,垂直分布在海拔500~1000 m范围内军事本草治疗创伤药用植物分布最多。主要功能分为治疗烧烫伤、止血、治疗跌打损伤三类,化学成分主要为萜类化合物、苷类化合物、甾类化合物。针对创伤治疗,药用植物的应用方法以外敷和内服为主,其次是煎水或泡酒。药用部位以全草和根茎为主。湘西地区军事本草治疗创伤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应注重开发利用与保护。  相似文献   

7.
吴之坤  张长芹   《广西植物》2006,26(1):49-55,68
滇西北玉龙雪山地处报春花属的现代形成与分布中心,有非常丰富的报春花种类。根据作者2003~2004年对玉龙雪山报春花属植物进行系统调查和资料整理,表明该地区有报春花40种(包括亚种与变种),占我国产报春花属植物总数的12%及云南产报春花属植物总数的29%;同时研究了该属植物在玉龙雪山的分布规律及其资源的生境类型并介绍了主要种类的生物学性状及观赏价值(包括花、叶及其开花期);而且对玉龙雪山报春花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旧大陆的蒿属植物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林有润 《植物研究》1992,12(1):1-108
本文报导了亚、欧、非三洲的蒿属(Artemisia Linn.)植物的系统分类、分布及区系地理等。在系统分类与分布项中,作者介绍了各学者研究该属的观点;分亚属、组的特点,亲缘关系及经订正与考证的该属298种、63变种及补遗5种、2变种的正名、异名及其分布地区。在区系地理项中,作者结合古植物孢粉证据,论述了该属的起源中心、冰期前后该属植物在地球上的迁移路线、现代分布中心、分布区密集中心及次生的起源、分化与分布中心等,同时对亚、欧、非三洲蒿属区系分10亚区、28地区成分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9.
滇东英武山杜鹃花种质资源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以云南省东部曲靖地区师宗县境内英武山为调查研究区域,以分布于该区域的杜鹃花属植物为重点调查对象,记录其区域内杜鹃花属植物种类、杜鹃花资源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在对英武山杜鹃花属植物进行系统调查和资料整理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属植物在英武山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英武山杜鹃资源有10种,分布于海拔2 000~2 400 m之间。其水平分布呈现不均匀格局。在此基础上对10种(包括亚种和变种)杜鹃花的的生境类型和主要种类的观赏性状,包括花、叶及其花期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利用途径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观察和探讨。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对杜鹃花属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加强野生杜鹃引种驯化、利用杂交及现代生物学技术培育杜鹃花新品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珍稀濒危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浙江省植物资源丰富,有野生维管植物215科1196属3283种,其中包含了我国特有属49个,浙江省特有植物约200余种,许多物种十分稀少,并受到严重威胁,亟待保护。但浙江省需优先保护的植物物种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有些地区的重要保护对象比较集中,对这些地区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保护。本文根据维管植物物种多样性、珍稀濒危植物的物种数量及个体数量特征、受威胁状况以及浙江省特有植物的分布情况,提出了浙江省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7个关键区域:以西天目山为中心的浙西北山区,以古田山为中心的浙西山区,以九龙山为中心的浙西南山区,以凤阳山-百山祖为中心的浙南山区,以括苍山为中心的浙东山区,以天台山为中心的浙东丘陵,以普陀山为中心的舟山群岛。最后提出了浙江省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湖南八角科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林祁   《广西植物》1998,18(2):139-145
湖南八角科植物有10种1亚种,分布于44个县,多生长于海拔600~1600m的山地湿润常绿阔叶林中。本文依据湖南八角科植物的分类学研究,结合地理分布、植物区系、地理、气候和土壤资料,经分析和推论得知:(1)湖南八角科植物种质资源丰富,以中国特有成分为主,它们与毗邻省区的种类关系密切。(2)在湖南省内,大多数种类呈地理替代分布。(3)湖南八角科植物区系表现为多种区系成分的过度与汇集,即华中—华东—华南—滇黔桂四个区系成分的交汇、混杂和过度。(4)新生代的冰期和间冰期、湖南的地形和土壤、植物的遗传与变异和对环境的适应性选择是影响湖南八角科植物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5)湖南八角科植物的多数种类是从湖南西南以外地区迁移扩散而来,一些次生种类是在本省周边地区和周边省区分化形成。(6)湘西南地区是湖南八角科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现代分化中心和现代原始类群的分布中心。  相似文献   

12.
黔蕨属的分类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寅堂 《植物研究》1990,10(1):87-91
黔蕨属是鳞毛蕨科中一个小属,也是一个中国特有属,是秦仁昌教授1965年首次发现的,但是很多蕨类植物学家不知道它。现在已知道有9个种,贵州和湖南省是分布中心,向北分布到四川东南部,向东分布到江西,向南分布到广西,向西分布到云南。本文对黔蕨属的特征加以描述,编有分种检索表及地理分布区(见图)。  相似文献   

13.
黔蕨属的一些新增补和修正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仁昌 《植物研究》1987,7(1):71-75
黔蕨属(Phanerophlebiopsis Ching)是本文作者于1965年创立的(分类学报10卷115页)。它是以贵州为发展和分布中心的一个中国特有的蕨属,向东分布到湖南西部,向南到广西东北部,向西到四川东部。它的发现是对鳞毛蕨科的一个有意义的增加。本文提出一些新补充和修正,使我们对它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大部分盾叶薯蓣为雌雄异株植物。在湖南省长沙市气候条件下,雄花花期为4月初至9月中。雄花花器小,每日17:30~19:30开放。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质分裂为连续型,四分体为十字形。花药壁发育过程中,中层两层细胞紧贴,解体较早;绒毡层为腺质绒毡层,兼有部分变形绒毡层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从父系和母系基因库水平上,研究不同分布地区白族群体之间的遗传结构的异同,并对其族源以及本民族群体之间的微进化关系进行初步的探讨。利用PCR-RFLP方法对云南白族和湖南白族及云南的傣族、布依族、独龙族、怒族、阿昌族和湖南土家族共8个群体进行14个线粒体多态位点和Y染色体上的13个双等位基因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统计单倍型,在SPSS软件上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两个白族群体在Y染色体双等位基因单倍型分布上差异不大,以H6、H8为主要单倍型分布;在线粒体单倍群分布上,两个白族群体则差异显著,单倍群D、B、M8在湖南白族中的分布频率比云南白族高的多,而在云南白族中M^*、G、F的频率则比湖南白族高。对Y染色体单倍型分布频率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两个白族群体聚在一起,整体上和其他北方起源的群体聚成一组;而对线粒体的单倍群分布频率分析显示湖南白族接近湖南汉族和土家族,而云南白族则接近云南怒族和阿昌族。两个白族群体在父系遗传结构上相近,表明他们具有共同的父系族源;而母系遗传结构上的差异,可能与历史上迁到湖南的白族先民主要为男性军士,流寓到当地后与汉、土家等民族女子通婚所致。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依托"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利用巢式PCR(Nested PCR)检测技术,对从湖南各地区采集的甘薯种质资源进行甘薯曲叶病毒的调查、检测、统计与分析,获得该地区甘薯种质资源曲叶病毒的感染和分布情况。对收集的246份甘薯种质资源进行了甘薯曲叶病毒病症状的调查,记录了每份种质资源的田间生长特性;建立了一种甘薯曲叶病毒巢式PCR检测技术,该技术相对其他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通量大、检测成本低的特点。利用建立的巢式PCR检测技术对选取的样品进行甘薯曲叶病毒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发现:(1)巢氏PCR共检测出14份甘薯种质资源感染甘薯曲叶病毒,根据病毒基因测序结果分析湖南省至少存在2种曲叶病毒株系。(2)田间调查共发现8份甘薯种质资源的叶片具有甘薯曲叶病毒病典型的卷曲症状,但是其中仅有4份资源与曲叶病毒巢氏PCR检测结果一致;另外4份资源虽然具有明显的卷叶现象但是未检测出曲叶病毒。(3)曲叶病毒检测呈阳性的14份甘薯种质资源分别来源于邵阳市、长沙市、永州市和株洲市4个地区,占种质资源总数的5.7%;4个地区甘薯种质资源的病毒感染率分别为17.6%、14.5%、7.1%和6.7%;全省范围内的种质资源染病情况具有较大的地域差异性;综合甘薯种植情况和地理环境分析,商品薯的跨区域流通和农民自留种的种植习惯是影响甘薯病毒传播的主要因素。本研究首次利用巢式PCR技术对湖南地区甘薯曲叶病毒进行检测和调查,为甘薯种质资源的保存、繁殖、鉴定与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也为湖南地区甘薯曲叶病毒侵染情况及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7.
柳叶蕨属的分类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寅堂 《植物研究》1990,10(3):93-97
柳叶蕨属是鳞毛蕨科中一个小属,为秦仁昌教授1938年建立的。但50多年来,本属的分类与分布情况,很少为蕨类植物学家所了解。到目前为止,已知本属有8个种,主要分布中国西南部,仅1种-柳叶蕨Cyrtogonellum fraxinellum (Christ) Ching分布到越南北部。本文对属的形态特征加以描述,编制有分种检索表,并有本属的地理分布图。  相似文献   

18.
湖南猕猴桃属植物地理分布及其区系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运林  刘享平   《广西植物》1996,16(1):9-16
湖南猕猴桃属植物有21种13变种,主要分布于湘南和湘西两地区,经分析研究,湖南猕猴桃属植物区系有如下特点:1、种类比较丰富,是构成湖南森林植物区系林间植物的主要成分之一;2、地理成分比较复杂,种的分析显示出以中国特有分布为主的特点;3、种间、种内分化强烈;4、特有种较多;5、与邻近地区猕猴桃属植物区系的关系密切,最后,作者对湖南猕猴桃属植物的起源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推测。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1月和2010年3月,在湖南省凤凰县水打田乡马脚通洞和吉首市寨阳乡堂乐洞进行翼手类调查时,分别采到4号和2号菊头蝠标本.通过将其外形及头骨的测量数据与文献记载的重庆万县和贵州开阳大耳菊头蝠标本的特征比较,鉴定为大耳菊头蝠四川亚种Rhinolophus macrotis episcopus,属湖南省翼手目新纪录.标本保存于吉首大学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20.
湖南植物区系的特点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祁承经 《植物研究》1984,4(1):130-145
在大地构造上,湖南属华南地台东部的杨子准地台和南华准地台两个大地构造单元1),系渊源于震旦纪杨子陆台和华夏陆台[1]。此陆台自寒武纪至二迭纪反复受海浸,直至二迭纪印支运动地壳普遍抬升,海水从此全部退出地面,逐渐形成今日地貌雏形,再经侏罗纪-白垩纪燕山运动,第三纪喜马拉亚运动始成为现代湖南地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