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广东省蝙蝠三新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于 1 999年 1 0月、2 0 0 0年 4~ 1 0月 ,分别在广州市郊和粤北地区采到标本 1 8种 32 5号 ,其中大耳菊头蝠 (Rhinolophusmacrotis)、普氏蹄蝠 (Hipposiderospratti)和小伏翼 (Pipistrullusmimus) 3种为广东省第一次发现 ,应为广东省新记录[1] (至此 ,广东省翼手目应有 2 8种 )。1 大耳菊头蝠RhinolophusmacrotisBlyth(封面照片 )  1 999年 1 0月 2日和 2 0 0 0年 8月 5日采于龙门县平陵镇地藏旁洞内 ,海拔 1 50m ,捕获 2♂ 1♀ ,采集号为广 991 33…  相似文献   

2.
广东五种菊头蝠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用蝙蝠的新鲜肺组织和尾椎进行组织培养,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计数30个染色体分散良好的中期分裂相细胞,并进行摄影、剪贴和测量。分析了广东地区5种菊头蝠的核型,即小菊头蝠的核型为2n=62,FN=60;角菊头蝠的核型为2n=62,FN=60;中菊头蝠的核型为2n=62,FN=60;大耳菊头蝠的核型为2n=62,FN=60;中华(栗黄)菊头蝠的核型为2n=36,FN=60。大耳菊头蝠的核型为首次报道。角菊头蝠和中菊头蝠的核型与前人报道的结果基本相同。中华(栗黄)菊头蝠的核型(2n=36)与张维道报道的鲁氏菊头蝠相同,而与印度和斯里兰卡产R.rouxii的核型2n=56迥异。最后对东亚地区菊头蝠多样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袁小爱  田东  谷晓明 《四川动物》2012,31(2):191-196
应用核基因重组激活基因1(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RAG1)部分序列对贵州9种菊头蝠和5种蹄蝠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研究,运用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研究结果表明:1.菊头蝠科和蹄蝠科形成两个平行的分支,支持它们是两个平行科的结论。2.马铁菊头蝠是菊头蝠科中第一个独立出来的亚分支,与其余8种菊头蝠的亲缘关系最远;Rhinolophus sp.与大菊头蝠聚合为一支,推测Rhinolophus sp.可能是大菊头蝠,或者是大菊头蝠的近缘种,它们是继马铁菊头蝠之后分离出来的第二亚分支;中华菊头蝠、栗黄菊头蝠、中菊头蝠聚合为第三亚分支,贵州菊头蝠、大耳菊头蝠、菲菊头蝠聚合为第四亚分支,此两分支形成姊妹群。3.在蹄蝠科的亚分支中,三叶蹄蝠、小蹄蝠、普氏蹄蝠依次分离出来,最后分出的是大蹄蝠和中蹄蝠。  相似文献   

4.
大菊头蝠在湖南省分布新纪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07年1月11日,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寨阳乡堂乐洞采到菊头蝠雌性标本1只,经鉴定为湖南省翼手目新纪录,属大菊头蝠华南亚种(Rhinolophus luctus lanosus)。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翼手目新纪录——贵州菊头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四方洞和寨阳乡堂乐洞分别采到菊头蝠雌、雄性标本各1只,通过将其外形及头骨的测量数据同文献记载的外形相似的高鞍菊头蝠(Rhinolophus paradoxolophus)和马氏菊头蝠(R.marshalli)的特征进行对比,鉴定为贵州菊头蝠(R.rex),属湖南省翼手目新纪录,标本保存于吉首大学动物标本室.本文对其分布与保护现状也作了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6.
2021年8月分别在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大托站立交桥底和昭华湘江大桥底捕获2只鼠耳蝠(2♂,标本号211521和211540),经鉴定为霍氏鼠耳蝠(Myotis horsfieldii),为湖南省蝙蝠分布新记录物种。本次捕获标本体型中等偏小,前臂长分别为36.1 mm(211521)和33.1 mm(211540),头体长为44.0 mm和41.2 mm,后足长(10.5 mm和10.4 mm)超过胫骨长(16.4 mm和16.2 mm)的一半,耳屏长(5.1 mm和3.8 mm)不及耳长(12.5 mm和10.0 mm)的一半;头骨狭长,颅全长15.5 mm和15.0 mm,脑颅宽7.8 mm和7.5 mm,颅骨纤弱,额骨处有明显倾斜,脑颅高于上颌骨,颧弓较细。与来自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霍氏鼠耳蝠标本相比,前臂长、头体长和尾长测量数据偏小,但头骨测量数据接近。基于Cyt b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此次捕获的鼠耳蝠标本与霍氏鼠耳蝠聚类在一起,与来自香港的霍氏鼠耳蝠样本遗传距离仅为0.9%,故确定该物种为霍氏鼠耳蝠。标本保存于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7.
使用Petterson D500X超声波接收仪对华南菊头蝠Rhinolophus huananus飞行和静止状态的回声定位声波进行录制,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2种状态的回声定位声波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华南菊头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类型为FM-CF-FM型,有1~2个谐波,不同状态下的峰频、声脉冲时间、声脉冲间隔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似种大耳菊头蝠R.macrotis比较,二者在飞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声波峰频存在差异,可作为区分2个种之间的声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2015年7月26日在湖南省衡东县四方山国有林场仙妃洞(26°58′25″N,113°3′23″E,海拔463 m)进行哺乳动物多样性调查时通过雾网采集到一只蹄蝠标本(HUNNU15SF42,雌性),2016年7月28日在该处调查时通过同样的方法又采集到一只蹄蝠标本(HUNNU16SF21,雄性),两只蝙蝠体型中等,头体长分别为66.46 mm和69.19 mm,颅全长分别为22.14 mm和21.88 mm,齿式为1.1.2.3/2.1.2.3=30。带回实验室经过形态对比和Cyt b基因序列鉴定,确认这两只蹄蝠为蹄蝠科(Hipposideridae)蹄蝠属(Hipposideros)中蹄蝠(Hipposideros larvatus),属于湖南省翼手目新纪录,标本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脊椎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9.
2016年8月27日,于湖南省衡东县四方山国有林场仙妃洞(113°3’23″E,26°58’25″N,海拔463 m)利用雾网采集到1号鼠耳蝠标本,经鉴定为金黄鼠耳蝠Myotis formosus,为湖南省翼手目Chiroptera新记录,标本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脊椎动物标本馆(雄性,标本号:HUNNU16SF36)。本次发现补充和丰富了该物种在中国的分布范围(Jiang et al.,2010;郑锡奇等,2010;Csorba et al.,2014;Ruedi et al.,2015;党飞红等,2017)。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永顺县发现亚洲宽耳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4年4月6日及2015年8月17日在湖南省永顺县小溪乡竹坪村和小溪村附近共获得2只雄性宽耳蝠标本。该蝠体型中等偏小,外耳廓呈方形,具有明显的横嵴,无耳突,耳屏呈尖三角形,双耳在额部相连,耳屏长近耳长的一半;背毛和腹毛黑棕色,毛尖偏白色,翼膜基部至股间膜的腹面毛色偏黄白色。脑颅骨略呈扁平状,听泡较小,齿式为2.1.2.3/3.1.2.3=34。综合外部形态、头骨特征、Cytb和ND1基因序列的比对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将其鉴定为亚洲宽耳蝠(Barbastella leucomelas),属湖南省翼手目动物分布新记录种,标本分别保存于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动物标本室(标本号:20140406053)和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标本号:151126)。  相似文献   

11.
裴俊峰 《四川动物》2012,31(2):290-292
2010年4月16日,在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一岩洞内(31°44.888’N,109°22.736’E,海拔1290m)采获1号雄性蝙蝠标本,经鉴定为西南鼠耳蝠Myotis altarium,属陕西省翼手类新纪录,标本保存于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标本室。本文对西南鼠耳蝠的形态特征和相关测量数据进行了报道,并对其分布和保护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2020年5月23日在湖南省通道县万佛山镇(26° 11′47″N,109°56′21″E,海拔924 m)采集到4号两栖动物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与雷山琴蛙(Nidirana leishanensis)相似;基于线粒体16S rRNA构建的琴蛙属(Nidirana)部分物种贝叶斯系统发育树显示,此次采集的琴蛙标本与雷...  相似文献   

13.
记述中国叶蜂科Tenthredinidae叶蜂属Tenthredo2新种,三斑槌腹叶蜂Tenthredo trixanthomacula Wei et Yan,sp.nov.和褐跗短角叶蜂Tenthredo rubitarsalitia W ei et Xu,sp.nov.。前者隶属于槌腹种团T.formosana group,后者隶属于短角种团T.potanini group。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昆虫系统与进化生物学实验室昆虫模式标本室(CSCS)。  相似文献   

14.
裴俊峰 《动物学杂志》2011,46(6):130-133
2010年4月16日,在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的一无名岩洞获得1号蝙蝠标本.该标本为雄性,体型较大.马蹄叶发达、覆盖上唇且两侧无小附叶.鞍状叶呈三角形,向两侧明显扩张成翼状.体毛细长柔软而稍卷曲.经鉴定为大菊头蝠(Rhinolophus luctus),属陕西省翼手类新纪录.标本保存于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标本室.本文报道了这种...  相似文献   

15.
记述中国大基叶蜂亚科3新种:宽斑大基叶蜂Beleses latimaculatus Wei et Niu,sp.nov.,黑毛大基叶蜂Beleses nigropilosus Wei et Niu,sp.nov.和黄褐凹跗叶蜂Eusunoxa fulvitarsis Wei et Xue,sp.nov.。  相似文献   

16.
记述中国蕨叶蜂亚科3新种:美斑长片叶蜂Neothrinax formosula Wei et Xiao,sp.nov,.糙眶侧齿叶蜂Neostromboceros punctiorbita Wei et Xiao,sp.nov和.周氏侧齿叶蜂Neostromboceros zhousyi Wei et Liu,sp.nov。.  相似文献   

17.
安徽大别山分水岭地带植物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安徽大别山分水岭鹞落坪自然保护区7月份开花的32科52种3变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提供了花粉图谱、植物生长习性和地理分布范围,为地层中的化石花粉鉴定提供标准图谱和相关信息。对该区域植物的生态因子,包括地理位置、分布范围、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和生境进行归纳总结,确定该区域的花粉形态综合特征与气候和环境之间可能的联系,为地层孢粉研究提供现代孢粉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探索我国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间歇性大暴发频度的大尺度地理差异及其成因,作者研究和分析了我国1956—2008年52年间共发生的121次甜菜夜蛾大暴发频次地理分布的行政区域特征、纬度特征和经度特征。【方法】首先查阅和整理我国历代以来有关甜菜夜蛾记载和研究的文献,并按时间序列方式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中国1956—2008年52年间共发生甜菜夜蛾大暴发频次为121年次,然后分别按中国省级行政区域、纬度分级区域和经度分级区域进行重新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出中国不同省区及不同经纬度地区甜菜夜蛾有暴发记录的历年总频次数,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分析结果表明:按省级行政区域进行统计,中国有17省(直辖市)有甜菜夜蛾暴发的记录;按暴发频次多少可分为低频暴发区(记录1~4次的共有8省市,即天津1、北京1、海南1、湖南1、云南2、广西3、辽宁3、福建3)、中频暴发区(记录5~9次的共有5省市,即湖北5、安徽7、上海8、江西8、陕西8,占总频次的29.8%)和高频暴发区(记录10次以上的4省市,即山东10、河南13、浙江13、江苏34,占总频次的58%)。按经纬度值进行统计,中国甜菜夜蛾有暴发记录的纬度范围为21.44°~41.97°N,即从中国南部的福建莆田至北部的辽宁抚顺都有甜菜夜蛾暴发的记录,经度范围为107.09°~123.97°E,即从中国西部的陕西关中至东部的辽宁抚顺都有甜菜夜蛾暴发的记录。而暴发最频繁的纬度范围是28°~38°N,约占总频次的89.3%;暴发最频繁的经度范围是113°~121°E,约占总频次的81.8%。【结论】中国甜菜夜蛾间歇性暴发区以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为主,暴发寄主以蔬菜和棉花为主,暴发季节以7—10月为主。甜菜夜蛾间歇性高频暴发区,其地理特征主要为低海拔地区,即平均海拔低于500 m(也有极少部分发生在平均海拔为1 000~2 000 m之间的盆地);其气候特征主要为暖温带3 400℃≤活动积温≤4 500℃及亚热带地区4 500℃≤活动积温≤8 000℃、湿润(年降水量≥800 mm)及半湿润地区(400≤年降水量≤800 mm)和亚热带及温带季风气候区(该两个气候区的共同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或寒冷干燥)。  相似文献   

19.
 通天箩在广东北部乳源县的岩溶地区,是一个陷入地中达95m深的大型垂直阱洞,阱口直径73m,阱底最大直径140m,阱壁陡峭,各种证据表明,自古以来没有人下过阱。我们经过3次探险下阱调查,发现阱底中部生长着面积约3500m2的常绿阔叶林,还有不少藤本植物和蕨类植物,共有蕨类植物6科、8属、12种,被子植物46科、61属、80种(包含变种);这些植物区系是在光照不足和石灰岩基质发育的土壤上存在和发展起来,从未受过人类的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