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果胶裂解酶的分离,提纯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等电聚焦层析方法从酶制剂Pectinex Ultra SP-L中分离获得制备标准的内切果胶裂解酶(PL),并测定了这个内切-PL的一些重要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特性。用分析用等电聚焦电泳,生物化学反应及薄层层析证明所制备的PL为纯品。所制备的内切-PL的一些特性数据如下:pl∶pH=3.9,K_m=1.91 mg/ml,V_(max)=0.88单位/min。用苹果果胶(酯化度为71%)为底物时,PL的最适pH为6.0,最适温度是60℃。用H-果胶(酯化度为94%)为底物时,作用的最适pH为8.5,最适温度是65℃。所制备的PL是高温稳定和pH稳定的。PL的活性被Na~+激活。  相似文献   

2.
用快速微量等电聚焦技术对190名北京地区汉族健康人血清Gc蛋白亚型、Pi蛋白亚型进行分型鉴定和基因频率调查.上样量为1.5μl,电泳和染色各0.5h.Gc1F=0.4891,Gc1S=0.2432,Gc2=0.2678.观察值与期望值吻合良好.(∑X2=1.404,0.7<P<0.8).PiM1=0.7542,PiM2=0.1808,PiM3=0.0650,观察值与期望值吻合也良好,(∑X2=1.1233,0.7<P<0.8).  相似文献   

3.
利用KTAUPC-900快速蛋白液相色谱系统(FPLC)从绿色木霉MJ1固体发酵产物中分离纯化出内切β-葡聚糖苷酶。分离纯化后酶的比活力提高了28.6倍,回收率为19.7%。SDS-PAGE后经BIO-RAD凝胶成像系统分析该内切酶的分子量为64.7kD。酶学试验研究表明: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53℃,最适pH为4.2,Lineweaver-Burk法求得动力学参数,KmVmax分别为1.230×10-2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CO2浓度升高和氮肥水平对水稻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利用由开顶式气室(OTC)组成的CO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开展田间试验。以粳稻9108为试验材料,CO2浓度设置CK(对照,环境大气CO2浓度)、C1(CO2浓度比CK增加160 μmol/mol)和C2(CO2浓度比CK增加200 μmol/mol)3个水平;氮肥设置低氮(N1:10 g/m2)、中氮(N2:20 g/m2)和高氮(N3:30 g/m2)3个水平。结果表明,在低氮条件下,与CK相比,C1处理使拔节期的Fo上升4.8%(P=0.031);C2处理使拔节期的Fo上升6.3%(P=0.015),Fv/Fm下降4.8%(P=0.003),使孕穗期的Fo上升12.7%(P=0.039),Fv/Fo下降18.2%(P=0.039)。在高氮条件下,与CK相比,C2处理使灌浆期的FmFvFv/Fm分别下降3.6%(P=0.039)、4.9%(P=0.013)和1.3%(P=0.039)。在中氮条件下,与CK相比,C1和C2处理的影响不明显。在整个生育期内,CO2浓度升高与施氮处理交互作用对水稻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未到达显著水平。研究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使水稻叶片光系统Ⅱ受损,抑制其电子传递能力、电子受体QA氧化还原情况、最大光化学效率和潜在活性,通过适量施氮可以有效地缓解其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5.
用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分析Gc蛋白亚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技术及免疫固定技术对201名北京地区无关汉族群体的人血清Gc蛋白亚型进行了分型鉴定及基因频率的调查.Gc1F为0.3698.Gc1S为0.2812.Gc2为0.3490.观察值与期望值吻合良好(Σx2=1.057,P>0.70)  相似文献   

6.
吴诗琪  潘凤  赵财 《广西植物》2023,43(11):2065-2077
为了探究西南地区野生刺梨(Rosa roxburghii)的遗传多样性和起源演化,该研究基于2段单拷贝核基因(GAPDH和ncpGS)和3段叶绿体基因(atpF-trnH、trnL-trnF和trnG-trnS)的拼接序列,对刺梨27个野生居群共320个个体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用相关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单拷贝核基因和叶绿体基因水平上刺梨均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多样性(scnDNA: Hd=0.469 2, π=0.000 49; cpDNA: Hd=0.653 4, π=0.000 65),并且不同居群间存在较大差异。(2)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均显示,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内,表明居群内的变异是野生刺梨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居群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 cpDNA:FST=0.336 47,GST=0.273,NST= 0.308; scnDNA:FST=0.094 87,NST=0.076,GST=0.056),刺梨的分布不具有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P>0.05)。(3)中性检验 Tajima''s D值均为不显著负值,符合中性进化模型。Fu''s Fs值均为显著负值,结合失配分析曲线,推测刺梨种群在小范围内经历过扩张,但总体上维持稳定状态。(4)根据单倍型多样性得出,毕节地区的居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并且拥有丰富的单倍型,推测可能为冰期避难所,因此应对其实施就地保护。对于拥有特殊性状和特有单倍型的居群也应采取优先保护措施。该文为野生刺梨资源保护和遗传育种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大鼠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测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含有一氧化氮合酶(NOS)底物左族精氨酸(L-Arg), 辅助因子还原性辅酶Ⅱ(NADPH)、四氢生物蝶呤(BH4)、黄素单核苷酸(FMN),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以及Ca2+、钙调蛋白等溶液中加入大鼠脑组织匀浆离心上清液, 组成酶反应体系. 37℃温育80min, 应用N-(1-萘基)-乙二胺、对氨基苯磺酸的重氮、偶氮反应测定酶反应体系中一定时间内NO代谢产物NO-2浓度变化, 建立一种简便的NOS活性测定方法. 反应体系最佳pH为7.4, Km=0.1mmol/L, 体系内NO-2生成量与加入样品量之间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8). 此方法简单、方便、重复性好, 批内CV为3.69%, 批间CV为5.16%. 10只健康大鼠脑组织中NOS活性为(39.61±7.64)nmol/(min·g).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贵州苗药光枝勾儿茶内生真菌类群特征、分布部位及其抑菌活性,该研究采用传统方法对贵州省贵阳市和黔西市光枝勾儿茶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并基于分子生物学及统计学对其分类地位进行鉴定及多样性评价,最后通过微量肉汤倍比稀释法筛选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结果表明:(1)从光枝勾儿茶中分离到191 株内生真菌,隶属于3 个门5 个纲10 个目15 个科19 个属,优势属为叶点霉属(Phyllosticta)、间座壳属(Diaporthe)、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和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2)黔西光枝勾儿茶内生真菌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H''Q=2.112)较贵阳(H''G=1.801)高,索伦森相似性指数CsG-Q为0.923,不同组织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为茎(H''S=2.004)>根(H''R=1.764)>叶(H''L=1.654)>果实(H''F=1.473),茎和叶内生真菌的索伦森相似性最高(CsS-L=0.667)。(3)筛选出的21株内生真菌对供试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具有抑菌效果,其中Diaporthe sp. QX4G6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2.5、6.25、12.5 mg·mL-1,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12.5、6.25、12.5 mg·mL-1。以上研究结果揭示了光枝勾儿茶蕴藏丰富的内生真菌资源,不同地区及组织内生真菌类群组成有差异,多个分离菌株具有抗菌活性,为光枝勾儿茶内生真菌天然抗菌药物或药源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蝎毒素BmkTXKβ对家兔心房肌细胞瞬间外向钾电流(Ito)的影响,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应用BmkTXKβ前后的Ito电流. 结果显示BmkTXKβ(1 μmol/L)使心房肌细胞Ito(刺激电压为+50 mV)从(13.63±0.87)pA/pF减少到(7.98±0.78)pA/pF,抑制率为41.4% (n=16, P<0.001).冲洗后, Ito部分恢复至(11.18±0.82)pA/pF (n=6, P<0.01,与给药后比较).在0.01~100 μmol/L范围内BmkTXKβ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Ito,IC50的均值为0.95 μmol/L (n=10, P<0.01),但无频率依赖性(n=6,P>0.05). 1 μmol/L的BmkTXKβ可使Ito通道的失活动力学曲线明显左移,V1/2分别为(-23.6±2.7) mV和(-35.3±3.6) mV(n=8,P<0.05),曲线斜率基本不变.同时可使Ito通道的恢复过程明显减慢,恢复曲线右移,τ值从(51.2±8.5) ms延长至(93.5±13.4) ms(n=9,P<0.01),但不影响其激活过程.据此推断BmkTXKβ对家兔心房肌细胞Ito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主要作用于失活过程,延长该通道的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0.
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 Regan)隶属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叶须鱼属(Ptychobarbus),是西藏特有经济鱼类,2016年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必须加快推动该鱼的养护工作。2013年2~3月份及2014年2~6月份,在雅鲁藏布江谢通门段与支流拉萨河上游段采集1 030尾双须叶须鱼样本,以脊椎骨作为年龄鉴定材料进行年龄与生长特点研究,以期分析和评价该类群鱼类资源情况。研究结果如下:双须叶须鱼样本中最大年龄为49龄,最小年龄为4龄;体重与体长关系是样本总体W=4.4×10-5?SL2.7688、雌鱼W=5.0×10-4?SL2.3474、雄鱼W=2.8×10-5?SL2.8414;体长生长方程为雌鱼Lt(♀)=431.8[1-e-0.19t+1.19)],渐进体长L(♀)=431.8 mm,拐点年龄为3.3龄,雄鱼Lt(♂)=367.6[1-e-0.42t+3.37)],渐进体长L(♂)=367.7 mm;体重生长方程为雌鱼Wt(♀)=767.40[1-e-0.19t+1.19)]2.3474,雄鱼Wt(♂)=545.02[1-e-0.42t+3.37)]2.8414;群体异速生长指数b=2.768 8与匀速生长指数3存在显著性差异,即P<0.05。研究表明双须叶须鱼体趋向低龄化,应当予以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11.
醉马草水浸液对豌豆蚜触杀活性及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亚玲  李春杰 《生态学报》2021,41(4):1492-1500
为探讨醉马草水浸液对豌豆蚜触杀活性及种群增长的影响,采用带虫浸叶法比较不同生育期醉马草带菌(E+)和不带菌(E-)水浸液对豌豆蚜触杀活性及种群生命表,测定了豌豆蚜的死亡率及触杀后对其生殖期,平均繁殖力,繁殖率及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醉马草带菌(E+)水浸液触杀豌豆蚜后对其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在苗期时,E+水浸液触杀豌豆蚜后校正死亡率最高,繁殖力最低,内禀增长率(rm=0.145 d-1)和净生殖率(R0=4.802头)均为最小值。在成熟期时,E+水浸液触杀豌豆蚜24 h、48 h和72 h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26.15%,19.01%,9.07%;繁殖期(3.87 d),平均繁殖力(8.80头),繁殖率(1.40%),内禀增长率(rm=0.208 d-1)和净生殖率(R0=8.820头)。在枯黄期时,E+水浸液触杀豌豆蚜后校正死亡率最低,繁殖力最强,内禀增长率(rm=0.247 d-1)和净生殖率(R0=13.647头)均为最大值。不同生育期醉马草E-水浸液触杀豌豆蚜后对其种群繁殖无显著影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苗期醉马草E+水浸液对豌豆蚜有较好的触杀效果,校正死亡率高,且触杀后当代繁殖力减弱,种群扩建时间延长,不利于其种群繁殖和增长;故苗期醉马草E+水浸液具有很好的杀虫潜力,所采用水浸液方法制备简单,成本低,可为新型植物源农药研发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反义寡核苷酸pH敏前体脂质体的制备及性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提高反义寡核苷酸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及避免在溶酶体内降解,采用旋转蒸发-薄膜水化、超声-挤压、冻干三步法完成pH敏前体脂质体的制备,研究了体外释药规律;以反义寡核苷酸为实验对象,测定了包封率.制得的pH敏前体脂质体复水后形成的pH敏脂质体形态圆整,粒径12.3~389.9 nm范围内,平均粒径为22.7 nm;三批pH敏脂质体的平均包封率为68.3%;体外释药方程为Q=1.8382-2.5186×10-2T (r=0.9913);结果说明制备的pH敏前体脂质体水合形成的pH敏脂质体粒度适宜,可用于反义寡核苷酸的包封.  相似文献   

13.
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分析血清多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探讨多胺的生物学作用,建立了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λex=488 nm,λem=513 nm)分析血清多胺方法.在碱性介质中,多胺与荧光素异硫氰酸酯进行衍生化反应,硼酸盐(pH 8.6)作为运行缓冲液,运行电压20 kV,腐胺、精胺、精脒和1,6-己二胺(内标)在8 min内达到基线分离.考察了方法的线性范围、稳定性、检测限和方法的回收率等,方法具有样品处理简单,灵敏度高,速度快等特点.用于正常对照大鼠和肿瘤大鼠血清多胺的测定.结果提示:实验组肿瘤大鼠血清精胺和精脒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大鼠和实验组未出现肿瘤大鼠血清精胺和精脒水平(P<0.05),正常对照组大鼠和实验组未出现肿瘤大鼠血清精胺和精脒水平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间血清腐胺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技术和闪光光解技术,初步观察了细菌视紫红质(BR)分子在宽pH范围(2.1~12.3)内的特征吸收峰以及M412的相对浓度和M412的慢成分半衰期的变化,并对其结构和光循环功能进行了讨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实验结果显示:pH=5.0~10.0时,BR最大特征吸收峰值约为568 nm;pH<5.0时,BR最大特征吸收峰发生红移;pH>10.0时,BR最大特征吸收峰发生蓝移.闪光动力学光谱结果显示:pH为7.3~9.5时,M412的相对浓度(M0)基本稳定在0.038左右;pH<7.3时,M0逐渐减小;pH>9.5时,M0明显上升,在pH=11.8时达到最大值0.1355,随后又快速下降.pH为2.1~7.3时,M412的慢成分半衰期(ts1/2)值在(4.1±1.1)ms左右;pH>7.3时,ts1/2值急剧延长到40 677.4 ms.推测在高pH条件下,BR分子的光循环有新的路径和机理.  相似文献   

15.
葡萄糖异构酶是一种催化葡萄糖异构为果糖的酶。本文用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光谱、氨基酸组分分析、聚丙烯酰胺凝胶梯度电泳、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超薄 层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技术研究了不吸水链霉菌嗜热亚种M1033菌株产生的葡萄糖异构酶的一些物化性质。结果表明由本实验室制备的均一葡萄糖异构酶的A280A260的比值是1.76。它是由一个亚单位组成的酶分子。最小分子量是49000。pI值是5.2。氨基酸组分与其它来源的葡萄糖异构酶的氨基酸组分相比较有一些差异,其中Glu,Gly,ALa和Leu的含量都此其它异构酶的高,而Met,Trp,Asp,Thr则比其它葡萄糖异构酶的低。  相似文献   

16.
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是一种在食品、医疗、纺织等领域广泛应用的工业酶,具有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绿色环保等突出特点。工业中游离过氧化氢酶无法回收再利用,导致以其为核心的工业生物转化过程成本较高。开发一种简单、温和、低成本并且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方法对过氧化氢酶进行固定化有望提高其利用率并且强化酶学性能,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本研究将源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168的过氧化氢酶KatA在大肠杆菌中进行重组表达,之后将分离纯化得到的纯酶以酶-无机杂化纳米花形式制备成固定化酶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结果显示,利用乙醇沉淀、DEAE阴离子交换层析、疏水层析3步纯化,最终获得电泳纯的重组KatA,之后通过优化制备条件获得了一种新型KatA/Ca3(PO4)2杂化纳米花固定化酶。酶学性质研究结果显示,游离酶KatA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5℃,KatA/Ca3(PO4)2杂化纳米花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0−35℃,二者最适反应pH值均为11.0。游离酶KatA和KatA/Ca3(PO4)2杂化纳米花在pH4.0−11.0和25−50℃条件下均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KatA/Ca3(PO4)2杂化纳米花显示出比游离酶KatA更好的储存稳定性,在4℃储存14d后仍保留82%的酶活力,而游离酶仅具有50%的酶活力。此外,纳米花在进行5次催化反应后仍具有55%的酶活力,表明其具有较好的操作稳定性。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游离酶KatA对底物过氧化氢的Km为(8.80±0.42)mmol/L,kcat/Km为(13151.53±299.19)L/(mmol·s);而KatA/Ca3(PO4)2杂化纳米花的Km为(32.75±2.96)mmol/L,kcat/Km为(4550.67±107.51)L/(mmol·s)。与游离酶KatA相比,KatA/Ca3(PO4)2杂化纳米花对底物过氧化氢的亲和力下降,同时其催化效率也有所降低。综上所述,本研究以Ca2+作为自组装诱导剂,成功将KatA以酶-无机杂化纳米花形式制备成固定化酶,不仅对部分酶学性能实现了强化,而且为固定化过氧化氢酶的绿色制备和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高温水体中分离得到2株具有较高产氢活性的微生物菌株Z-16和C-32。根据两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菌株Z-16为Enterobacter sp.,菌株C-32为Clostridium sp.。研究了起始pH值、反应温度、碳源等对菌株放氢活性的影响。菌株Z-16的最适产氢条件为:反应系统起始pH7.0,反应温度35℃,以蔗糖为产氢底物。在最适条件下,菌株Z-16的氢转化率为2.68mol H2/mol蔗糖。菌株C-32的最适产氢条件为:反应系统起始pH 8.0,反应温度35℃,以麦芽糖为产氢底物。在最适条件下,菌株C-32的氢转化率为2.71mol H2/mol 麦芽糖。以葡萄糖为碳源时,菌株Z-16和菌株C-32的氢转化率分别为2.35和2.48mol H2/mol葡萄糖。  相似文献   

18.
在高温水体中分离得到2株具有较高产氢活性的微生物菌株Z-16和C-32。根据两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菌株Z-16为Enterobacter sp.,菌株C-32为Clostridium sp.。研究了起始pH值、反应温度、碳源等对菌株放氢活性的影响。菌株Z-16的最适产氢条件为:反应系统起始pH7.0,反应温度35℃,以蔗糖为产氢底物。在最适条件下,菌株Z-16的氢转化率为2.68mol H2/mol蔗糖。菌株C-32的最适产氢条件为:反应系统起始pH 8.0,反应温度35℃,以麦芽糖为产氢底物。在最适条件下,菌株C-32的氢转化率为2.71mol H2/mol 麦芽糖。以葡萄糖为碳源时,菌株Z-16和菌株C-32的氢转化率分别为2.35和2.48mol H2/mol葡萄糖。  相似文献   

19.
张昊  臧恩  高悦  韩伟  曹艳玲  王祎玲 《西北植物学报》2020,40(12):2114-2121
七筋姑(Clintonia udensis Trautv. et Mey.)属百合科(Liliaceae)七筋姑属(Clintonia Raf.),多年生草本,具有二倍体(2n=14)和四倍体(4n=28)两种倍性。在陕西化龙山地区,二倍体主要分布在南坡海拔2 450 m处,四倍体主要生长在北坡海拔1 900 m左右,成为研究种内多倍体分化的理想材料。该研究从七筋姑营养和繁殖系统出发,研究其不同倍性的表型分化,揭示不同倍性的生态适应特征,为阐明七筋姑种内多倍体的演化提供线索。研究表明:(1)在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11个性状中,二倍体的果实体积性状最为稳定(CV=0.02),叶长性状遗传多样性最高(CV=0.85);四倍体中果实体积性状也最为稳定(CV=0.06),而花数量性状多样性最高(CV=0.42)。(2)四倍体的果实体积平均值明显高于二倍体,但种子数量平均值显著少于二倍体,果实体积和种子体积性状在不同倍性间的分化占比最高(Vst=0.69)。(3)四倍体营养器官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丰富度低于二倍体,其平均变异系数(CV=0.16)小于二倍体的变异系数(CV=0.44);在繁殖系统表型性状中,四倍体的遗传变异丰富度高于二倍体,平均变异系数(CV=0.30)大于二倍体(CV=0.26)。(4)显著性分析表明,二倍体与四倍体表型性状差异显著(P<0.05),而繁殖系统性状在不同倍性间无显著差异(P>0.05);PCA分析同样显示二倍体与四倍体间存在明显差异。四倍体显著的表型差异是对低海拔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毛霉脂肪酶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肖春玲  宋欣  曲音波   《微生物学通报》1998,25(5):274-277
从土样中分离筛选到一株脂肪酶菌株—毛霉(Mucor sp.)M2,其优化后的培养基组成(%);黄豆粉4.0、蔗糖0.5、橄榄油1.0、硫酸铵0.1、磷酸氢二钾0.2硫酸镤0.01、pH自然。产酶最适条件:初始pH6.5、培养温度28℃、培养周期96h.该酶最适作用温度50℃、最适pH8.0、pH稳定范围为7.0~10.0,Fe2+、Ca2+、Mg2+、K+对酶有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