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Allium ascalonicum L.在我国的邦名比较混乱,而互它与洋葱、葱的亲缘关系不清。作者认为,它在我国的邦名应规范为胡葱,同时,从性状比较的角度研究胡葱与洋葱、葱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胡葱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介于洋葱和葱之间。  相似文献   

2.
胡葱与洋葱、葱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胡葱与洋葱、葱的功能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图谱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这三个种及葱的3个交种闻的亲缘关系被区分开来;胡葱与洋葱的亲缘关系比胡葱与大葱的亲缘关系更近。  相似文献   

3.
葱属12种植物的RAPD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DNA技术对葱属部分植物进行了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结果说明12种材料之间存在丰富的多态性,遗传距离变幅在0.2500-0.7887之间,聚类分析说明蒙古韭,山韭,野韭,韭菜(栽培韭),野生韭菜,矮韭亲缘关系较近,聚为一支,其中韭菜与野生韭菜亲缘关系最近。天蒜,薤白,蒜聚为一支,葱,洋葱,红葱聚为一支,其中葱与洋葱,红葱的遗传分化较大。  相似文献   

4.
利用RAPD技术对葱属品种遗传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了我国栽培的几个主要葱属品种。所用的20个引物,有11个能扩增出重现性好且稳定的谱带,10个品种共扩增出102条带,其中68条具多态性。根据DNA谱带计算的10个品种相似系数范围为0.571~0.947。对10个品种的UPGMA聚类分析表明,章丘大葱(Allium fistulosum var. gigantum cv. Zhangqiu Welsh onion)、天津五叶齐(A. fistulosum var.gigantum cv. Tianjin Wuyeqi Welsh onion)、上海分葱(A. fistulosum var. caepitosum cv.Shanghai Spring onion)、南京冬葱(A. fistulosum var. caepitosum cv. Nanjing Winter onion)和韩国大葱(A. fistulosum var .gigantum cv. Korea Welsh onion)关系较近。根据聚类结果,将章丘大葱、天津五叶齐、上海分葱、南京冬葱、韩国大葱、细香葱(A. schoenoprasum)以及楼葱(A. fistulosum var. viviparum)归为葱组;而将胡葱(A. ascalonicum)、洋葱(A. cepa)及洋葱和大葱的杂交种归为洋葱组。最后根据RAPD标记,讨论了各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我们把在实验室内培养的洋葱根尖和在菜地里刚掘出来的葱和大蒜根(葱和大蒜的直径应大于1厘米),先放在35—37℃的温水中浸泡45分钟,然后依课本上的方法、步骤继续实验,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洋葱成功率7%,葱为5%,大蒜为51%。后来我们把材料放  相似文献   

6.
一个侵染山东大葱的胡葱黄条病毒分离物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山东章丘大葱上发现了一种引起畸形黄条症状的线状病毒。该病毒容易摩擦接种侵染大葱和胡葱,但不侵染其它22种测试植物,能经由豌豆蚜传播。病毒粒子形态和细胞病理特征具有马铃薯Y病毒科成员的典型特征。Western blot分析表明,提纯病毒制备的抗血清能与病毒自身外壳蛋白起特异性的强反应,与薤花叶病毒、晚香玉轻斑驳病毒、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和芋花叶病毒外壳蛋白有较弱的反应。采用马铃薯Y病毒科简并引物PCR技术扩增了该病毒的基因组3′-末端部分序列,序列比较表明它为胡葱黄条病毒(SYSV),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世界范围内的SYSV分离物可以区分为4个主要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与寄主植物种类及地理分布相关。  相似文献   

7.
葱的家族     
汪劲武 《生命世界》2006,(10):70-71
百合科植物中,有个葱属,全世界共有450多种,在我国有100多种,是一个大家族。其中,洋葱、葱、蒜、韭菜是餐桌上经常能看到的菜肴和调料,这类蔬菜的营养很丰富,同时又具有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8.
高中生物实验三《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是高中阶段一个比较重要的实验,实验前需预先准备实验材料——洋葱根。洋葱根的生长受季节及环境温度影响较大,特别是高中毕业会考实验考查阶段,正置五月中旬前后,新洋葱才上市,培养根较困难。同时,如学生人数多,需材料量  相似文献   

9.
数值分类在中国三白草科属间关系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相关系数和距离系数计算的方法,对中国三白草科植物形态学和解剖学的主要特征及其属间亲缘关系问题进行了尝试。结果表明:三白草属Saururus L.和蕺草属Houttuynia Thunb.之间的亲缘关系比较近,这两个属与裸蒴属Gymnotheca Decne.之间的亲缘关系比较远。  相似文献   

10.
采用CO2和He-Ne两种激光的三种剂量,分别辐照两个洋葱品种的湿种子,从激光辐照洋葱的变异后代中,经8年多的选育,培育出两个红皮洋葱新品种,2004年经四川省品种委员会审定通过,定名为西葱1号(川审蔬2004020)和西葱2号(川审蔬2004021)。新品种表现出早熟、耐贮存、株形紧凑、早期抽薹率低、产量高、抗病性好等优良性状,符合生产和市场要求,可作为目前生产上种植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11.
药用寄生植物菟丝子属,列当属和无根藤属氨基酸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测定了菟丝子属、列当属和无根藤属某些种的种子和植株氨基酸的种类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3个属种子和植株氨基酸均在15种以上,且含量丰富,特别是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较高。文中讨论了氨基酸的药用和在种子鉴定与化学分类上的作用,探讨了开发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黄花烟草和枸杞属间原生质体融合再生杂种小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改良的PEG方法以2%的频率诱导黄花烟草原生质体和经IOA失活的枸杞原生体融合。在获得的250块愈伤组织中,有5块为形态上与枸杞愈伤组织类似。对这5块愈伤组织的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其中的2块(记作Hy2和Hy5)为对称程度较高的体细胞核杂种,其它3块为不对称核杂种或细胞质杂种。细胞学观察指出,Hy2和Hy5的平均染色体数目分别为98.2和59.3。此外,两个杂种的几乎所有中期细胞均含有结构变异的染色体。以小麦rDNA为探针的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Hy2和Hy5均含有双亲DNA特异片段。从Hy5再生出了形态上介于双亲之间的小苗。对再生苗叶片的酯酶同工酶分析指出,这些小苗含有双亲的特征酶带。  相似文献   

13.
金边黄杨与大叶黄杨光合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在田间条件下,比较金边黄杨与大叶黄杨光合生理特性的结果表明:(1)金边黄杨的叶绿素含量极显著低于大叶黄杨,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含量无显著差异;(2)金边黄杨的光合能力显著低于大叶黄杨,表现量子效率、羧化效率分别为大叶黄杨的54%和50%;(3)二者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为单峰曲线,金边黄杨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日积分值分别为大叶黄杨的60%和75%。  相似文献   

14.
伊犁地区野生毛牛蒡与牛蒡的成分分析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伊犁地区野生牛蒡属两种植物,即牛蒡和毛牛蒡根的主要营养及保健成分和主要矿质元素进行了分析,发现毛牛蒡和牛蒡的主要成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毛牛蒡也是一种药食两用的野生资源。  相似文献   

15.
萱草属有毒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萱草属中某些种的根含神经性毒物,家畜采食或饲喂实验动物能引起中毒病的发生。在鉴于此对北萱草,黄花菜,北黄花菜,小黄花菜进行了植物调查鉴定及有毒成分—萱草根素的提取分离与毒性和结构再鉴定的研究,确认除黄花菜根外其它3种均含有萱草根素。讨论了黄花菜种鉴定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楤木属一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载了中国五加科一新种太白 木(AraliataibaiensisZ.Z.WangetHC.Zheng)  相似文献   

17.
18.
报道并描述了罂粟科一新变种--重瓣野罂粟(Papaver nudicaule var.pleiopetalum J.C.Shao,var.nov.).该变种与野罂粟的主要区别是具有重瓣花.  相似文献   

19.
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 is a morphologically variable and taxonomically complicated group. The height of plants and the degree of nodal expansion greatly vary in different habitats. In this work field observation and mass collection in different habitats of this species were made. By means of biometric technique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discriminant analysis, scatter diagram and histogram, supplemented by transplantation experiment,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height of plants and the degree of nodal expansion of P. lapathifolium are evidently affected by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these two variables are not correlated with, but independent from, each other.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indumentum on the lower leaf surface is not constant. Therefore all the characters are not reliable diagnostic ones and any taxonomic treatment based on these characters is not reasonable. In this paper, P. nodosum Pers. is reduced as a synonym of P. lapathifolium L. and P.lapathifolium var. salicifolium Sibth. is also elimin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