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振旭  楚德昌 《四川动物》2007,26(2):267-269,I0003
利用阿利新蓝和过碘酸雪夫试剂染色对巴西彩龟、中华鳖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消化道粘液细胞表现为4种类型:Ⅰ型玫瑰红色;Ⅱ型蓝绿色;Ⅲ型紫红色;Ⅳ型蓝紫色。食道前部粘膜上皮为复层上皮,粘液细胞形态多样,Ⅰ、Ⅱ、Ⅲ、Ⅳ类型均有,食道中部与后部粘膜上皮为柱状上皮,其内有密集排列的杯状细胞,主要是Ⅱ型、Ⅲ型和Ⅳ型细胞。胃体柱状粘膜上皮细胞与胃腺颈部细胞主要为Ⅰ型和Ⅲ型,粘原颗粒主要集中在细胞的浅部。胃腺粘液细胞主要为Ⅰ型和Ⅲ型,着色较浅。小肠杯状细胞主要为Ⅲ型和Ⅳ型。大肠、泄殖腔杯状细胞主要为Ⅱ型和Ⅳ型。  相似文献   

2.
美洲黑石斑鱼消化道的形态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观察了美洲黑石斑鱼消化道的形态及组织学结构。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肠构成。口咽腔较大,具颌齿、腭齿及犁齿;舌由基舌骨突出部分覆盖粘膜构成。食道、胃及肠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构成。食道粘膜层绒毛分柱状上皮区及扁平上皮区,扁平上皮区表面为杯状细胞层;食道粘膜下层中有食道腺。胃呈V形,由贲门部、胃体部及幽门部组成,胃壁粘膜层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胃腺位于贲门部与胃体部的固有层中。肠细长,呈S型,由前、中、后肠构成,粘膜层向肠腔突起形成肠绒毛,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游离面有微绒毛密集排列而成的纹状缘,上皮中含有杯状细胞,且杯状细胞的数量从前向后呈递减趋势;肠长/体长约为1.6。胃与小肠相接处有3对指状幽门盲囊,幽门盲囊的组织学结构与肠相同。  相似文献   

3.
香鱼消化道及肝脏的形态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解剖及石蜡切片显微技术观察了香鱼消化道及肝脏的组织学结构。香鱼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及肠构成。口咽腔大且狭长,其底壁前部有一对粘膜褶,两颌边缘着生宽扁梳状齿,腭骨及舌骨具齿,犁骨无齿;舌由基舌骨突出部分覆盖粘膜构成,舌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含有较多的杯状细胞和味蕾。食道、胃及肠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构成。食道粘膜层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杯状细胞发达。胃呈V形,由贲门部、胃体部及幽门部组成,胃壁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贲门部与胃体部的固有层中有胃腺。肠较短,由前、中、后肠构成,肠壁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其游离面具微绒毛;上皮细胞间有杯状细胞。幽门盲囊有350~400条,其组织学结构与肠相同。肝脏单叶,外被浆膜;肝细胞形态不规则,肝小叶界限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不同影像方法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早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aseptic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的不同影像方法(X-ray、CT、MRI)诊断价值。方法:34例双侧股骨头行X线、CT和MRI检查,分析其对早期ANFH的显示能力。结果:34例患者均存在早期骨坏死表现。X线发现Ⅰ-Ⅱ期ANFH 14例,诊断准确率41.18%;CT发现Ⅰ-Ⅱ期ANFH 19例,诊断准确率57.35%;MRI发现Ⅰ-Ⅱ期ANFH 27例,诊断准确率为77.94%。结论:X线平片难以发现ANFH的早期表现,MR结合螺旋CT扫描既可发现早期病变,又可进行分期,是研究早期ANFH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5.
图1.胃粘膜表面扫描电镜(SEM)图像:图为人胃粘膜表面,衬有单层柱状上皮细胞,且被纵横交错的小沟分为许多小区(胃区),整个胃粘膜分布着许多胃小凹(↑)。每一小的半球状隆起,为一柱状上皮细胞的顶部。×4,500 图2.胃粘膜纵断面SEM图像:图下方为粘膜表面,可见大量与粘膜表面呈垂直方向的胃腺。这些胃腺多呈单管状平行排列。Sm为粘膜下层。×30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模拟CT胃镜对常见胃部病变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50例已行内镜检查的患者行CT模拟胃镜检查,男33例,女17例,年龄24-70岁之间。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或胃镜病理证实。将获得的二维图像输送至工作站,使用Insight软件包进行三维重建。结果: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检出率分别为60%、100%,检出息肉3例,恶性淋巴瘤、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各1例,排除了3例胃镜诊断的粘膜下隆起病变,仅检出了7例溃疡中的2例。结论;模拟CT胃镜是探查胃部新生物的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微血管形态变化以及Bcl-2和P53在早期胃癌中的表达特点.方法:选取245例消化不良症状的住院患者,首先用放大内镜观察胃微血管形态,然后根据胃小凹状况分为A、B、C、D、E型,分别检测不同胃小凹分型标本中Bcl-2和P53阳性率.结果:浅表性胃炎主要见于A型(57.9%)、B型(49.0%)和c型(20.0%)小凹类型;萎缩性主要见于C型(40.0%)和D型(50.0%);肠上皮化生主要见于C型(32.0%)、D型(35.7%)和E型36.0%);不典型增生多见于D型(10.7%)和E型(34.0%);胃癌仅见于E型(14.0%).不同类型的微血管形态,其Bcl-2和P53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型小凹的标本中Bcl-2和P53阳性率分别为68.0%与62.0%,均显著高于A(5.2%与7.8%)、B(7.8%与11.8%)、C(18.0%与16.0%)、D型(26.8%与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型小凹的标本中Bcl-2和P53阳性率均显著高于B型,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主要发生在D、E型小凹类型;微血管形态可作为早期胃癌的诊断指标,放大内镜可以作为早期胃癌诊断的一种临床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红嘴相思鸟的消化系统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0只(6♀4♂)红嘴相思鸟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解剖与观察,并对各器官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红嘴相思鸟舌前端有刺毛状结构,后端有一排尖端后指的栉状突;咽有不规则乳突,食管较细,无明显可见的嗉囊;腺胃内壁粘膜上均匀分布小而多的圆形乳突,肌胃发达,内有黄色革质层;肠道总长约为体长的0.94倍.  相似文献   

9.
陕南寒武纪早期宽川铺组微体球状化石类型多样,如何正确辨别这些球状化石的生物属性是当前早期生命演化古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难点。我们在宽川铺组中发现了一类为数众多,具有一个或者多个不规则的帽状隆起结构以及翻边帽沿的帽状化石。研究表明这些帽状化石均为不完整的个体,其完整形态呈不规则的凹球形。根据帽球状化石帽身的数量和相对位置,这类化石可划分为"单帽型"、"双帽型"和"复帽型"三种类型。这些凹球状化石呈双层壳壁,内壁光滑,外壁粗糙。因为凹球状化石形态及其表面小孔与微体藻类、后生动物的胚胎以及壳体化石差异都非常显著,所以推测这类化石可能与带壳原生动物亲缘关系最为紧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HR-HPV)DNA检测对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门诊450例细胞学异常的患者,采用杂交捕获试验法(Hybrid Capture Ⅱ,HCⅡ)检测HR-HPV-DNA,并行阴道镜检查.结果:细胞学诊断中非典型鳞状细胞332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87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31例,HPV-DNA阳性率分别为30.7%(102/332),44.8%(39/87),90.3%(28/31);病理学诊断中无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病变、子宫颈上皮瘤(cervical intra-qaithelial neoplasia,CIN)Ⅰ/Ⅱ、CIN Ⅲ和原位癌HPV-DNA阳性率分别为31.2%(73/219)、47.3%(96/203)、100%(28/28),随细胞学检查的级别增高,HPV-DNA高危型阳性率增加(P<0.05).结论:高危型HPV-DNA检测是宫颈癌筛查的有效方法,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癌X线征象,以提高乳腺癌诊断水平。方法:对70例乳腺癌X线征象作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直接征象:肿块58例,其中圆形肿块16例,分叶状肿块14例,毛刺状肿块28例。钙化32例。间接征象:皮肤增厚,乳头内陷16例,血管增粗增多12例,乳腺实质结构紊乱8例,腋窝淋巴结增大8例。结论:乳腺X线片中不同形态的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到2017年6月于我院行EUS检查并经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内镜粘膜切除术(EMR)或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EUS-FNA)获取诊断的293例有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分析病变的超声特点,对比病变的诊断结果。结果:在293例患者中,270例超声诊断与最终诊断相符,EUS诊断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准确性为92.3%。在多种隆起性病变中,以平滑肌瘤(30.7%)及间质瘤(32.4%)最多见,超声对平滑肌瘤及间质瘤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7.8%、95.8%。结论:EUS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是一种有效的、准确的初步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粗隆间骨折Evans分型的影响,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三甲医院高年资创伤骨科主任医师2名,医师1、医师2分别按照术前X线、术前64排螺旋CT平扫和三位重建结果对128例新鲜闭合单侧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Evans分型,分别记为X线分型、CT分型。本院术者依据围术期X线、CT及术中所见骨折情况进行Evans分型(逆粗隆间骨折定义为Ⅴ型)作为最终分型。记录分型结果,计算并对比准确率、误诊率。结果:(1)剔除5例,90.09%(123/128)的患者完成研究。(2)分型结果:X线分型中,3例(最终分型Ⅲ型2例,Ⅳ型1例)无法定型;Ⅰ型正确1例,改为Ⅱ型1例;Ⅱ型正确18例,改为Ⅰ型2例,改为Ⅲ型3例,Ⅳ型2例;Ⅲ型正确45例,改为Ⅱ型7例,改为Ⅳ型1例;Ⅳ型正确19例,改为Ⅱ型3例,改为Ⅲ型15例。CT分型中,Ⅰ型正确3例,Ⅱ型正确29例,Ⅲ型正确64例,改为Ⅳ型1例,Ⅳ型正确22例,Ⅴ型正确3例。(3)CT分型的总准确率、总误诊率优于X线分型(99.19%vs67.48%、0.81%vs30.08%,P0.05)。(4)Ⅰ型、Ⅱ型、Ⅲ型、Ⅳ型骨折进行CT分型,准确率高于X线分型(P0.05),误诊率低于X线分型(P0.05);Ⅴ型骨折,两种分型准确率、误诊率相等。结论:64排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建是粗隆间骨折Evans分型较为可靠的辅助检查,可考虑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MRI资料,所有病例在术前均行3.0T 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动态增强MRI显示23个病灶中20个病灶形态不规则或有毛刺征;MRI显示腋窝淋巴结肿大7例,内乳淋巴结肿大2例,6例病灶累及胸壁.所有病灶均不均匀强化,其中16个呈环形强化,7个见对比剂填充征;15个病灶呈Ⅲ型曲线,7个呈Ⅱ型曲线,1个呈Ⅰ型曲线.结论:边缘不光整、毛刺征及环状强化、冲刷型曲线、肿块周边异常增多的粗大扭曲血管影强烈提示乳腺癌;3.0TMRI能较清楚的显示乳腺癌及其与周围邻近组织的关系及部分淋巴结情况,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X线动态观察对周围型肺癌进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对有X线随访资料的早期周围型肺癌14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灶直径≤2cm,无局部、远处、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等转移者归为早期征象;病灶直径〉2cm以上,有或无肺门,纵隔淋巴结、骨及胸膜转移者归为进展期征象。鉴别诊断中,除考虑形态学改变外,还要注意观察肿瘤的生长速度。结论X线平片发现类似病灶,应进行动态观察,查看有无恶性征象,再结合临床资料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人小肠粘膜内神经元的组织学与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胃肠道粘膜内不存在神经元,粘膜神经丛仅由神经纤维组成。本文使用常规组织学方法和 NADH 黄递酶组化法证明在人小肠粘膜内可见到单个的神经元或由2~5个神经元组成的神经节。神经元胞体大小不等,形态多样,除梭形、卵圆形和不规则形外,还有呈扁平形的。粘膜内神经元多数位于固有层内,常紧贴粘膜肌;粘膜肌层内也可见到神经元。我们认为,小肠粘膜内神经元是肠神经系中粘膜神经丛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魏杰辉 《蛇志》2017,(2):190-191
目的分析X线平片与CT影像在脊柱爆裂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脊柱爆裂骨折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予以X线平片进行诊断,观察组患者予以CT影像进行诊断,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检出率、检出时间以及检查费用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检出率为65.71%,检出时间(9.21±0.13)min,检查费用(115±25.20)元;观察组患者的检出率为88.57%,检出时间(2.32±0.30)min,检查费用(628±52.6)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脊柱爆裂型骨折患者行CT影像学诊断的临床价值明显优于X线平片,值得作为脊柱爆裂型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X线平片和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周围型肺癌的效果。方法:选取了10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先行X线片检查,后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通过观察并记录X线片与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特征、临床TNM分期的诊断效果,评价X线平片和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效果。结果: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的肿块、分叶征、支气管气象征、空洞、胸膜凹陷、血管集束征,胸腔积液的检出率均高于X线片(P0.05)。根据外科病理TNM分期结果,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的临床TNM分期诊断符合率为92.0%,X线对周围型肺癌的临床TNM分期诊断符合率为61.0%,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的临床TNM分期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X线(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对于周围型肺癌各类型影像学征象具有较好的检出率,对周围型肺癌临床TNM分期诊断准确性接近病理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l SA法),分析胃癌患者血清HMGB-1(高迁移率族蛋白B-1)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ELISA法对98例胃癌患者血清HMGB-1水平进行检测,用电化学发光法对血清癌胚抗原(CEA)含量进行测定,并和40例胃良性病变者及40例正常者进行比较。结果胃癌组患者血清中HMGB-1与CEA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与胃良性病变组(P0.01)。和传统肿瘤标志物CEA对比,血清中HMGB-1检测在胃癌早期患者中有良好敏感性(70.6%)与准确性(74.0%),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MGB-1和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检测血清中HMGB-1的含量可以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0.
利用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试剂染色对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 显示:阿利新蓝-过碘雪天染色后,消化管粘液细胞表现为4个类型:Ⅰ型玫瑰红色、Ⅱ型蓝绿色、Ⅲ型紫红色、Ⅳ型蓝紫色.食管始部粘液细胞多为圆形或椭圆形,食管中部粘液细胞主要是Ⅱ型和Ⅳ型杯状细胞,胃体柱状粘膜上皮细胞与胃腺颈部细胞主要为Ⅰ型和Ⅲ型,粘液颗粒主要集中在细胞的核上区.黑斑蛙胃幽门粘液细胞为Ⅰ型,中华蟾蜍胃腺粘液细胞主要为Ⅲ型和Ⅳ型,小肠的杯状细胞主要为Ⅲ型和Ⅳ型,大肠杯状细胞主要为Ⅱ型和Ⅳ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