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赣南钨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与植物富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赣州大余县境内四大国有钨矿(西华山、荡坪、漂塘、下垄)的尾砂库区土壤和植物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尾砂库区土壤受到重金属Zn、Cd、Mo、Cu、Pb与W的污染,而且Cd和Mo含量较高;在4个尾砂库区中,下垄矿区尾砂库的重金属污染比其他3个尾砂库严重.4个尾砂库区共出现了53种植物,隶属31科52属,这些植物重金属富集系数的高低顺序为Zn>Cd>Mo>Cu>Pb>W.另外,植物不同的耐性机制使它们对重金属的富集表现出不同特性,芒箕、龙葵、酸模等植物地上部富集较多重金属,可用于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乌毛蕨、梵天花和狗脊蕨等在根部富集较多重金属,可用于植物固化技术;狗尾草、鬼针草、白苏富集极少重金属,可作为矿区废弃地植被重建的先锋物种.  相似文献   
2.
以序列相似性低于40%的1895条蛋白质序列构建涵盖27个折叠类型的蛋白质折叠子数据库,从蛋白质序列出发,用模体频数值、低频功率谱密度值、氨基酸组分、预测的二级结构信息和自相关函数值构成组合向量表示蛋白质序列信息,采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基于整体分类策略,对27类蛋白质折叠子的折叠类型进行预测,独立检验的预测精度达到了66.67%。同时,以同样的特征参数和算法对27类折叠子的4个结构类型进行了预测,独立检验的预测精度达到了89.24%。将同样的方法用于前人使用过的27类折叠子数据库,得到了好于前人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动物中的整合及表达调控的机制,我们首先进行了转基因鼠的研究。(a)外源基因片段的制备:把羊金属硫蛋白启动基因(SMT)和猪生长激素基因(PGH)与载体质粒pUC19相连接,构建成psMTPGH表达质粒。用BglI全酶切和  相似文献   
4.
刘雷  安韶山  黄华伟 《生态学报》2013,33(20):6670-6680
植被类型直接影响土壤特性,对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水稳性团聚体是反映黄土高原土壤抗蚀性的最佳指标。本文选择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应用Le Bissonnais(LB)法和Yoder法测定了森林、森林草原两种植被类型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对比分析了LB法3种处理的结果,并计算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可蚀性因子K值。结果表明:在LB法3种湿润处理下,预湿后扰动处理(WS)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的破坏程度最大,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0.2 mm为主;快速湿润处理(FW)对团聚体的破坏程度次之;慢速湿润处理(SW)对团聚体的破坏程度最小,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主要以>2 mm团聚体为主;说明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土壤团聚体破坏的主要机制是气爆作用(消散作用)和机械扰动。LB法的3种处理结果中预湿后扰动的测定结果与传统的湿筛法(Yoder法)更接近。LB法包含Yoder法的基本原理,能够全面、准确的测定土壤团聚体结构,适宜作为黄土丘陵区土壤团聚体测定方法。森林植被类型的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大于森林草原植被类型,而且SW>FW>WS,但可蚀性因子K值却是森林植被类型小于森林草原植被类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由小颗粒向大颗粒转变,土壤结构趋于稳定。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土壤团聚体形成过程及土壤团聚度也有差异,因而造成土壤可蚀性和土壤抗蚀性能不同。  相似文献   
5.
刘雷  吴卫  郑有度  黄春燕  刘仁健 《生态学报》2007,27(6):2239-2250
以分布于峨眉山不同山峪不同海拔(500-1800m)的17个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居群及生长地土样作为试验材料,按土壤农化分析常规方法对土壤pH值及土壤营养元素进行测定,用水蒸馏法提取植株地上部分的挥发油,并用GCMS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成分含量。结果显示:峨眉山鱼腥草生长地土壤肥力水平较高,对鱼腥草的生长极为有利。从所有居群中共鉴定出35种化合物,各居群挥发油成分组成及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月桂烯作为四个山峪唯一共有的主要成分在各居群中均能检测到,且在各居群中的平均含量最高。乙酸龙脑酯和trans-β-罗勒烯的含量与海拔高度间分别存在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不同山峪以及海拔高度对各居群挥发油成分和含量有显著影响。通过偏相关分析发现土壤微量元素对鱼腥草挥发油共有成分合成与积累的作用大于大量元素,微量元素中以有效钼的影响最为显著,大量元素中以速效钾的影响最为显著。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了对挥发油共有成分含量影响显著的土壤营养元素。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都可能遇到各种与情绪有关的事件,如何根据情境的要求和个人的需要对情绪进行灵活性的反应,对每个人而言都至关重要.情绪灵活性的研究已成为情绪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热衷讨论的课题.研究发现,左侧和右侧前额叶皮层半球不同程度地涉及加工和调节对情绪刺激的情绪反应,因此,额叶脑电图(EEG)偏侧化与情绪灵活性存在密切关系.但是,额叶EEG偏侧化是否是情绪灵活性的一个客观指标,以及额叶EEG偏侧化怎样预测情绪灵活性,至今仍不清楚.本研究测量了通过情绪电影范式诱发被试产生高兴、悲伤、愤怒、恐惧、厌恶等情绪过程中的额叶EEG活动.结果显示,情绪灵活性的激活模式反映的是情绪的动机维度,而不是情绪的效价维度.在静息状态下,对于与接近动机相关的情绪,额叶EEG左侧化的个体的左侧化程度增加;对于与回避动机相关的情绪,其左侧化程度降低.与之相对,静息状态额叶EEG右侧化的个体,无论对于与趋近动机相关的情绪还是与回避动机相关的情绪,额叶EEG偏侧化的程度没有发生改变.研究表明,额叶EEG偏侧化模式能够预测情绪灵活性,额叶EEG左侧化的个体有更灵活的情绪反应,额叶EEG右侧化的个体则有相对不灵活的情绪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NAC-1在膀胱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膀胱癌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并进一步探讨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为阐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8例膀胱癌和30例癌旁组织石蜡块中NAC-1的表达情况,用si-RNA干扰技术下调膀胱癌细胞系T-24中NAC-1的表达,然后通过q RT-PCR方法检测干扰组及对照组中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b FGF、EGFR)的表达。结果:膀胱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NAC-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54%和13.33%,膀胱癌组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NAC-1表达与膀胱癌的肿瘤级别、肌肉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在高级别、肌肉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中呈现高表达,细胞实验发现NAC-1下调能够抑制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b FGF、EGFR)的表达。结论:NAC-1作为肿瘤相关基因在膀胱癌中高表达,并与膀胱癌的临床病理密切相关,其能调节促血管生长因子,可能会在肿瘤的血管生成及转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精准医学集合了多种数据,包括组学、临床、环境和行为等,是对疾病进行个性化治疗、预防和管理的科学。随着基因测序费用的大幅下降,人们对肿瘤等疾病的认识从传统病理到分子水平的飞跃等,相关科学的发展和普及推动了精准医学的诞生和发展,将更加深远地影响着人类的健康。本文介绍了精准医学的概念、目的及应用,介绍了二代DNA测序技术在精准医学中的应用,认为基因组学数据、样本管理、数据质量控制标准以及数据管理平台等是实现精准医学的基础,智能化精准医疗将是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的同时,也认为基因组学海量数据的规模特点、各种健康应用在推动数据管理平台的发展的同时,也对其演进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9.
岳麓紫菀(Aster sinianus Hand. Mazz.,菊科紫菀族)为多年生草本,特产于中国湘赣毗邻地区。在对其整个分布区进行野外采集和生境观察时,发现了2个新的分布地点,同时确认其已在模式产地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灭绝。该研究将岳麓紫菀从浏阳市沙市镇回迁至岳麓山,以期恢复模式产地的居群。形态学研究表明,现有文献对该种的描述多处不准确,如对基生叶、株高、茎下部叶、托片和海拔等的记载。基于形态性状,讨论了岳麓紫菀的系统学地位,并首次报道了该种的核型特征:岳麓紫菀为二倍体,核型为2n=2x=16m+2m(SAT),属于1A型。该研究结果为岳麓紫菀的分类地位的修订和物种保护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是一种新型功能性油脂,顺9,反11-十八碳二烯酸(c9,t11-CLA)和反10,顺12-十八碳二烯酸(t10,c12-CLA)由于具有比其他异构体更强的生理功能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微生物合成CLA具有安全性高、选择特异性强等特点,研究CLA产量提高方式及合成调控机制对于后续CLA产品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共轭亚油酸(CLA)的多种生理功能和合成方式,阐述了能够合成CLA的菌株及其合成CLA的途径,重点介绍了微生物特别是乳酸菌合成CLA的机制,并对影响CLA产量的培养条件和合成CLA相关基因调控及表达进行了探讨,为CLA生物合成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