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配合高中《生物》和《生理卫生》“细胞”部分的教学,选择了四张细胞及部分细胞器的电镜图像(见封三)供教师参考。图Ⅰ细胞冷冻蚀刻电镜图像:图为兔胃贲门腺细胞的劈裂面(立体图像)。N为细胞核,可见其表面有许多散在的圆形核孔((?));核周围有大量粗面内质网(RER),核左侧有一线粒体(M);在核上方的细胞质中,含有密集的分泌颗粒(SG),其中有的已被断开,有的则为颗粒表面。图的左下方,可见该细胞的界限((?))。×9,600 图Ⅱ细胞表面冷冻蚀刻电镜图像:图为胃粘膜上皮细胞的表面,其PF面有比较密集的膜内微粒,EF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Ach对人胃粘膜上皮细胞和胃腺癌细胞烟碱型胆碱能受体(nAchRs) γ亚单位的影响及两者间的差异.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培养的人胃粘膜上皮细胞和胃腺癌细胞膜上nAchRs γ亚单位的数量.结果:Ach使胃粘膜上皮细胞nAchRs γ亚单位的数量、数密度和面密度显著增加(P<0.01),但对胃腺癌细胞nAchRs γ亚单位无影响.结论:胃粘膜上皮细胞nAchRSs对不同浓度的Ach反应性不同,胃腺癌细胞nAchRs γ亚单位对Ach的敏感性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Ach对人胃粘膜上皮细胞和胃腺癌细胞烟碱型胆碱能受体(N受体)α亚单位数量的影响及两者间的差异.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培养的人胃粘膜上皮细胞和胃腺癌细胞膜上N受体α亚单位的数量.结果:胃腺癌细胞N受体α亚单位数量、数密度明显高于胃粘膜上皮细胞(P<0.01).Ach使胃粘膜上皮细胞N受体α亚单位的数目、面密度和数密度增加(P<0.01),却使胃腺癌细胞N受体α亚单位数量及面密度减少(P<0.01).结论:Ach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乙酰胆碱(ACh)对人胃粘膜上皮细胞和胃腺癌细胞烟碱型胆碱能受体(N受体)β亚单位的影响及两者间的差异.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培养的人胃粘膜上皮细胞和胃腺癌细胞膜上N受体β亚单位的数量、数密度和面密度的变化.结果:胃腺癌细胞N受体β亚单位数量、数密度明显高于而面密度低于胃粘膜上皮细胞(P<0.05).10-6mol/L ACh使胃粘膜上皮细胞N受体β亚单位的数目、面密度和数密度增加(P<0.01),该作用未被阿托品阻断.两种浓度的ACh对胃腺癌细胞N受体β亚单位未见显著性影响.结论:低浓度ACh使培养的胃粘膜细胞N受体失敏,但对胃腺癌细胞N受体β亚单位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初生扬子鳄胃粘膜表面及胃腺的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田苗  汪仁平 《四川动物》1996,15(4):159-161
观察了2例初生扬子鳄(Alligatorsinensis)胃粘膜表面及胃腺的形态。扫描电镜观察:胃贲门具11—13个贲门瓣,贲门区及幽门区粘膜上皮凹陷稀而浅,胃体部上皮凹陷密而深,排列很规则,胃小凹明显。组织切片观察:贲门腺及幽门腺均为短的单管腺,腺上皮由单一类型的腺细胞组成,胃底腺为分校管状腺,晚上皮由多种腺细胞组成。对扬子鳄胃粘膜表面及胃腺的形态特点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广东乌龟消化道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观察了广东乌龟的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的组织结构.结果发现,这四种器官都是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各部分的差别主要在于粘膜层和肌层.食道和大肠上皮为复层柱状上皮:胃和小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食道粘膜上皮特化形成与呼吸有关的绒毛.胃有大量胃腺,腔面有纵行皱襞.小肠表面有大量绒毛,在绒毛中可见肠腺.大肠具粘膜皱襞和较多的杯状细胞,无绒毛,可见许多分散的淋巴小结.胃和肠道肌肉为内环外纵,内环肌较厚,外纵肌较薄.  相似文献   

7.
图1.肝小叶局部扫描电镜(SEM)图象:图为兔肝小叶局部断面,有的肝细胞被断开暴露出细胞质及核(N);可见肝细胞彼此相连,形成许多肝细胞索(板)。在相邻细胞索之间,为宽窄及形态不一的窦状隙(*)。×1,350 图2.肝小叶间胆管超薄切片透射电镜图象:L为其管腔,其管壁由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组成。在上皮细胞的游离面(腔面),有散在的微绒毛(mv)和少量纤毛(↑)。 N为上皮细胞核。×6,000 图3.双核肝细胞SEM图象:肝细胞呈多边形,  相似文献   

8.
胃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粘膜表面上皮细胞能分泌粘液和碳酸氢盐。这两种物质单独存在时仅有弱的抗酸作用;但当结合在一起覆盖在粘膜表面时,就能形成一层保护胃粘膜、免遭胃酸和胃蛋白酶破坏的有效屏障,称为”胃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这是胃粘膜抗损伤的第一道防线。  相似文献   

9.
为配合“呼吸系统”一章的教学,我们选择了部分呼吸器官的电镜图像(见封三)供教师参考。图1.肺支气管粘膜表面扫描电镜(SEM)图像:该部粘膜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以纤毛细胞为主,并夹有数量较多的杯状细胞(Gb)。纤毛细胞的顶部,伸出大量纤毛(Ci)暴露于粘膜表面。杯状细胞顶部,则  相似文献   

10.
山溪鲵消化道粘膜上皮的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山溪鲵的咽、食管、胃、怕和大肠粘膜上皮表面细微结构及断面的结构特征。发现咽和食道上皮表面有比较宾微脊;胃粘膜上皮表面有微绒毛,周转的长 密集,顶部的短而稀少;胃粘膜上皮表面的微绒毛似苔葡状覆盖在细胞的表面;杯状细胞分布在上皮细胞之间。同时,还讨论了这些结构与机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黄喉拟水龟消化道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黄喉拟水龟消化道的组织结构.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和HE染色方法对黄喉拟水龟的消化道进行观察.除了口咽腔以外,消化道的管壁是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外膜组成;各部分的主要区别在于粘膜层,食道和大肠的是复层柱状上皮,胃和小肠的是单层柱状上皮.黄喉拟水龟的舌桔红色,不能伸缩;食管中无食管腺,扩张性强;胃呈囊状,有大量胃腺,腔面皱襞较多;小肠较长,是消化的主要场所,表面有大量的绒毛,在绒毛中可见肠腺;大肠无绒毛,也存在皱襞.  相似文献   

12.
花背蟾蜍蝌蚪胃的发育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大体解剖、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3种形态学方法对花背蟾蜍(Bufo raddei)蝌蚪在生长发育和变态过程中胃的形态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在蝌蚪发育24期(即G24)消化道呈简单的管状结构,胃与小肠等区分不明显,胃壁由内层矮柱状黏膜上皮细胞和其外的扁平上皮细胞层构成;直到26期胃略膨大,呈短粗管状,与小肠和食道可明显区分,胃壁内层的黏膜上皮细胞呈高柱状,上皮细胞间出现少量杯状细胞;36期的胃管明显膨大,其壁已具有胃的4层基本组织结构,杯状细胞数量增加,黏膜上皮细胞游离面有细长的微绒毛交织成网状覆盖;42期胃发育呈"C"字形,胃壁具备了消化道典型的4层结构,有胃腺芽出现,黏膜细胞的微绒毛短而直立,仅极少数细胞有长的微绒毛;蝌蚪发育到46期,肠道缩短,胃呈"J"字状,占消化道大部分,胃体中胃腺发达。在临近肝一侧,黏膜上皮细胞的微绒毛较短,胃腺少而小;而在相反一侧,微绒毛较长,胃腺多而大。基于上述结果说明,花背蟾蜍蝌蚪胃在36期已经基本完成了组织结构的分化,在变态发育期间结构和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以适应变态后陆地生活的食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香鱼消化道及肝脏的形态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解剖及石蜡切片显微技术观察了香鱼消化道及肝脏的组织学结构。香鱼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及肠构成。口咽腔大且狭长,其底壁前部有一对粘膜褶,两颌边缘着生宽扁梳状齿,腭骨及舌骨具齿,犁骨无齿;舌由基舌骨突出部分覆盖粘膜构成,舌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含有较多的杯状细胞和味蕾。食道、胃及肠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构成。食道粘膜层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杯状细胞发达。胃呈V形,由贲门部、胃体部及幽门部组成,胃壁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贲门部与胃体部的固有层中有胃腺。肠较短,由前、中、后肠构成,肠壁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其游离面具微绒毛;上皮细胞间有杯状细胞。幽门盲囊有350~400条,其组织学结构与肠相同。肝脏单叶,外被浆膜;肝细胞形态不规则,肝小叶界限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美洲黑石斑鱼消化道的形态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观察了美洲黑石斑鱼消化道的形态及组织学结构。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肠构成。口咽腔较大,具颌齿、腭齿及犁齿;舌由基舌骨突出部分覆盖粘膜构成。食道、胃及肠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构成。食道粘膜层绒毛分柱状上皮区及扁平上皮区,扁平上皮区表面为杯状细胞层;食道粘膜下层中有食道腺。胃呈V形,由贲门部、胃体部及幽门部组成,胃壁粘膜层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胃腺位于贲门部与胃体部的固有层中。肠细长,呈S型,由前、中、后肠构成,粘膜层向肠腔突起形成肠绒毛,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游离面有微绒毛密集排列而成的纹状缘,上皮中含有杯状细胞,且杯状细胞的数量从前向后呈递减趋势;肠长/体长约为1.6。胃与小肠相接处有3对指状幽门盲囊,幽门盲囊的组织学结构与肠相同。  相似文献   

15.
巴西彩龟消化道组织学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西彩龟的消化道管壁由内向外依次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4层结构组成.食管、胃和大肠有纵行粘膜皱襞,小肠无皱襞但有绒毛.食管上皮和肠上皮为复层柱状上皮,胃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消化道粘膜固有层内分布有淋巴细胞,虽然淋巴细胞有聚集现象,但没有形成典型的淋巴小结.无食管腺和肠腺,虽然有胃腺但胃腺细胞分化不明显,说明巴西彩龟消化道的组织分化程度较低,在系统发育中处于较低等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上皮生长因子(EGF)和转移生长因子(TGFα)是两种调节胃上皮细胞生长的因子。EGF/TGFα的mRNA已用免疫定位于胃腺上皮细胞。它们可能以局部或旁分泌方式作用于邻近的胃粘膜细胞。另外一些资料显示,胰岛素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在刺激胃肠道生长中起直接的或允许作用。  相似文献   

17.
食道粘膜表面有许多形状各异的凹陷,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大小相差悬殊,深浅不一,排列不紧密。细胞间下陷成小沟,细胞表面粗糙不平,布满短小的微绒毛。在细胞交界处可看到较大的分泌颗粒如图3箭  相似文献   

18.
图1.毛细血管断面扫描电镜(SEm)图像图示犬肺泡毛细血管割断面。其管壁薄而内表面光滑,内皮细胞核(N)突向管腔;腔内含有呈缗钱状排列的红细胞(RBC)。图右上方为肺泡腔,△为肺泡扁平上皮细胞的核。×11,500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在急性乙醇胃粘膜损伤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大鼠乙醇胃粘膜损伤模型 ,测定其胃粘膜内一氧化氮合成酶 (NOS)和内皮素 (ET)含量并观察其胃粘膜病理变化。结果 :随着乙醇作用时间延长和胃粘膜损伤的加重 ,胃粘膜内ET含量显著上升 (P <0 .0 5 ) ,而NOS的含量显著下降 (P <0 .0 5 ) ,两者呈负相关。结论 :胃粘膜内ET释放增加和NOS活性下降参与了急性乙醇胃粘膜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20.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乌梢蛇胃上皮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1胃表面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上部充满电子密度较高的椭圆形或杆状黏液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2胃体及幽门区上皮分别内陷形成单管状的胃底腺和幽门腺,无贲门腺;③胃底腺腺管分颈部和颈下部,颈部上皮细胞充满电子密度较低的近圆形的黏液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颈下部上皮细胞均分泌酶原颗粒,PAS反应呈阴性;④幽门腺细胞中亦充满电子密度较低、近圆形的黏液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⑤胃腺上皮细胞之间和腺细胞基部有不同类型的内分泌细胞分布.本文认为,乌梢蛇胃的消化能力较弱,其胃的进化在爬行动物中处于较低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