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对慢性实验性肝损伤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分子生物学机理。方法 50只7周龄的NOD/SCID小鼠注射四氯化碳(CCL4)制备慢性肝损伤模型后,应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将实验小鼠随机分成2组:模型组(25只)和UC-MSC移植组(25只)。UC-MSC移植组通过尾静脉注射移植1×106 UC-MSC,模型组注射同样体积的PBS。分别于移植后1、2、3和4周收集肝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分析细胞移植前后肝组织的病理生理学特征的变化。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UC-MSC移植治疗后肝组织表达人肝细胞特异性AFP,Alb,和内皮细胞特异性CD31,Flk-1。细胞移植4周后v WF标记的血管密度明显增加,同时伴有部分的肝功能改善,谷丙转氨酶(ALT)水平从(55.71±11.33)U/L减至(36.75±12.80)U/L(P〈0.05)。此外,本研究结果表明UC-MSC分泌几种重要的生长因子HGF,FGF-2,VEGF,和VEGF受体通过旁分泌的途径发挥肝组织修复的功能。结论在CCL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模型肝组织,人UC-MSC可以分化成肝细胞样细胞和内皮细胞样细胞,同时旁分泌多种细胞生长因子修复损伤的肝细胞,并伴有肝功能的改善。认为UCMSC移植或许成为将来肝脏损伤疾病一个重要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输注治疗儿童重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s I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UC-MSC治疗儿童s ITP 3例。发病年龄为3个月至4岁,初治时血小板计数为(1-7)×10^9/L,3例均为s ITP,均出现严重出血,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无效或依赖。后给予2-3次(1次/周)静脉输注非血缘UC-MSC,输注细胞量为(1-2)×10^6/kg。输注后密切监测血象及肝肾功能等各项指标,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随访时间15-45个月,3例在输注细胞后渐显效:第1例在输注细胞后20 d血小板达到65×10^9/L,随访4个月,血小板均维持在1×10^11/L以上;第2例在输注细胞后41 d血小板达105×10^9/L,之后血小板一直维持正常;第3例在输注第2次细胞后血小板渐上升至2×10^11/L以上。输注过程中1例出现面色发红,1例出现血压升高,随访至今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UC-MSC对儿童重型ITP有一定的疗效,能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有必要扩大病例数,进一步研究UC-MSC治疗儿童ITP的疗效及机制。  相似文献   

3.
CCl4和PS两种SD大鼠模型肝纤维化进程时效关系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CCl4 法和PS法两种肝纤维化制模方法在肝纤维化形成进程中时效关系和病理学特征。方法 采用CCl4 和PS法制作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分别观察在造模第 6、10、14、2 0周时肝脏组病学特征 ,Masson三色染色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 CCl4 法于制模第 6周即可见肝脏假小叶形成 ,于第 10周始最为典型 ;随着假小叶的形成和造模方法停止 ,肝脏病理结构变化趋于稳定 ;肝细胞脂肪变性尤为突出 ,与模型制作进程相平行。PS法于造模第 10周即造模结束时方见纤维间隔形成 ,造模虽已停止但肝纤维化进程加速完成 ,肝组织分隔严重 ,假小叶形成较多并进展到第 2 0周 ;制模自始至终 ,肝细胞未见明显脂肪变性。结论 CCl4 和PS两种制模方法在肝纤维化形成进程中所表现出的时效关系和病理特征有所不同 ,提示两种制模方法在形成肝纤维化机制方面有所不同。结合使用两种方法研究肝纤维化更为合理 ;以抗肝纤维化干预因子进行干预研究时 ,干预因子的持续时间宜延长至肝纤维化形成之高峰期或之后 ,持续时间至少 14周 ;预防和治疗用药干预研究时 ,其起始时间宜分别以造模开始前 4周和造模停止前 4周为宜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体外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可行性以及观察UC-MSC体内移植对心肌梗死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 10μmol/L 5-氮胞苷(5-aza)体外诱导UC-MSC 14 d,通过RT-PCR、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其分化效果;采用腹腔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ISO)每只3.0 mg/(kg/d),制作心肌梗死模型鼠;在注射ISO 48 h后,实验组将DAPI标记的UC-MSC经两次尾静脉移植给心肌梗死模型鼠,移植后第4周和第8周,分别采集实验小鼠的心脏、脾脏,以未移植细胞组的小鼠心肌损伤模型作为对照,通过心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测量,免疫荧光和碱性复红-苦味酸(HBFP)染色鉴定其体内分化和修复作用。结果 RT-PCR分析表明诱导的UC-MSC表达心肌特异性基因:心肌α-actin、TBX5、GATA4和NKx2.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诱导细胞呈心肌α-actin和NKx2.5阳性,且呈双核现象。尾静脉移植后第4周和第8周,模型受体鼠心脏均发现有DAPI阳性细胞迁移至心肌组织且呈现心肌α-actin阳性,HBFP染色及心脏和脾脏指数结果显示移植UC-MSC对心肌损伤的模型鼠有明显的修复和治疗效果。结论 UC-MSC在体外经5-aza诱导可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尾静脉体内移植UC-MSC对心肌损伤小鼠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肝纤维化的病理学和血清标志物方面,探讨肝心宁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病理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模型组和肝心宁干预纤维化组。采用改良式复合因素法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正常对照组与肝纤维化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10mL/kg灌胃,肝心宁干预纤维化组给予10g/kg治疗。6周后,取各组大鼠肝脏组织,HE染色比较各组大鼠肝脏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检测比较不同组大鼠血清中肝纤维化指示物血小板生长因子-BB(PDGF-BB)、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基质蛋白酶-1(MMP-1)的含量。结果:肝组织病理学:与肝纤维化模型组相比,干预组炎症坏程度减轻,肝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血清PDGF-BB、TGF-β1含量显著下降,而MMP-1含量显著升高。结论:肝心宁能有效改善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和病理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猪血清法肝纤维化模型中,致纤维化因子停止作用于肝脏后α-SMA、TIMP-1阳性HSCs表型与组织中I型胶原表达的相关性。方法猪血清10周法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于造模6周、10周、14周和20周,免疫组织化学观察α-SMA、I型胶原,肝组织原位杂交法检测TIMP-1阳性表型HSCs在肝组织中的分布,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阳性比率,SPSS11.0分析各参数在肝纤维化进程中相关性。结果α-SMA于造模第6周、10周即有表达,主要分布于汇管区血管或中央静脉内膜下。于造模第14周、20周时持续表达。TIMP-1于造成模第6周时,表达也限于汇管区血管和中央静脉内膜下。造模第10周、14周时阳性表达率明显增加,向肝组织内伸展,并持续维持高阳性表达至造模第20周。α-SMA和TIMP-1在造模过程中随肝纤维化的进程呈显著正相关(r=0.989,P=0.000),二者分别与Ⅰ型胶原呈显著正相关(r=0.893,P=0.000;r=0.923,P=0.000)。结论猪血清攻击法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中,致纤维化因子启动肝纤维化进程,但不随致纤维化因子的终止而终止。所以,抗肝纤维化治疗成为治疗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研究肝纤维化发生机制对治疗肝纤维化有重要意义.通过注射猪血清2,4,6和8周后构建纤维化程度S0-1,S2,S3-4及S4期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采用Masson染色法检测大鼠肝脏的病理学变化.Percoll梯度密度离心富集肝非实质细胞.提取处理4和8周的大鼠肝非实质细胞蛋白,二维凝胶电泳分离,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在第4周样本中鉴定到18个非冗余差异蛋白,通过进一步验证,PDIA3和NDUV蛋白质在蛋白表达水平及mRNA水平具有一致性.大鼠模型Western blot检测及人肝脏免疫组化检测验证PDIA3表达下调.本研究阐明不同时期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和正常对照肝非实质细胞蛋白表达变化,揭示了有关肝纤维化进程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测育阴软肝颗粒剂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防治作用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6组(n=10),注射四氯化碳、饲以高脂饲料并饮用20%乙醇6周复制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经6.2~24.8 g/kg育阴软肝颗粒剂干预(qd)6周后,测定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及板层素(LN)含量,观测肝组织病理学及肝组织TGF-β1表达的变化,对育阴软肝颗粒剂防治肝纤维作用及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实验第7周,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出现明显的纤维化病变(P<0.01);与模型组比较,6.2~24.8g/kg的育阴软肝颗粒剂能明显降低肝指数以及血清ALT、AST活性与HA、PCⅢ、C-Ⅳ、LN含量,缓解肝组织纤维化病理变化,抑制纤维化肝组织TGF-β1的表达(P<0.05,0.01)。结论:育阴软肝颗粒剂对多因素复制肝纤维化大鼠造模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而抑制TGF-β1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实验通过中药对肝星状细胞和肝组织蛋白质组的干预实验,从蛋白质组学角度进一步揭示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和中药的药理作用,为新药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制备正常大鼠肝星状细胞、加入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的肝星状细胞及加入肝复康药物血清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的肝星状细胞,分别设定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治疗组;同时分别将注射二甲基亚硝胺、肝复康的大鼠设定为模型组及治疗组,并将各组大鼠肝脏取出。分别提取以上各组的总蛋白质并进行等电聚焦电泳,随后进行SDS-PAGE电泳。凝胶染色后比对蛋白质斑点,找出上调和下调的蛋白质。结果:随着治疗时间的不断延长,HSC的蛋白质表达在不同时间有了不同变化。大鼠造模4周后,模型组与治疗组肝组织总蛋白质图谱存在着一定差异,部分蛋白质在两组中表现出不同的丰度。结论:肝纤维化的发生与多种蛋白质的作用有关。中药肝复康治疗肝纤维化是通过调节多个蛋白质表达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干扰素α-1b联合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 Tablets,AD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随即将120例CHB患者分为3组:单用ADV组(A组)40例;单用IFNa-1b组(B组)40例;IFNα-1b和ADV联合治疗组(c组)40例,疗程48周。分别于治疗12周、24周和48周时查ALT复常率,HIhAg血清转换率,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DNA阴转率。其中各组中10人于治疗前及治疗48周行肝穿刺活检术,观察病理改变,根据炎症活动度(G)和纤维化程度(S)进行计分,同时采用纤维化半定量计分系统(sss)评分。结果:A组和B组ALT复常率,24周:X^2=4.80、7.92,48周:X^2=3.97、6.51,P均〈0.05;HBeAg转换率,24周:X^2=12.25、4.17,48周:X^2=-14.57、4.94。P均〈0.01;HBVDNA转阴率。24周:X2=-3.74、9.77,48周:X^2=6.98、11.95,P均〈0.05。c组24周和48周后ALT复常率分别为65.0%和87.5%,HBeAg转换率为35.0%和45.0%,HBVDNA阴转率为75.5%和92.5%,显著高于A组和B组。组织学肝纤维化各项评分结果联合治疗组均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Y,.(SSS:t=-23.26、48.98;G:t=-53.88、94.30;S:t=-60.00、82.05,P均〈0.01)。结论:IFN联合ADV治疗CHB患者可协同抑制HBV复制,显著提高抗HBV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壳聚糖介导的CrmA对小鼠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以期为肝纤维化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清洁级的75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壳聚糖介导的CrmA组、壳聚糖介导的空载体组、壳聚糖组,每组15只。应用30%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3ml/kg腹腔注射制备肝纤维化小鼠模型。治疗8周后,眼眶取血,检测血清的肝功能指标,并取肝组织做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的病理形态,Real TimePCR检测肝组织IL-1β、α-SMA、TGF—β1、TIMP-1表达量。结果:与模型组小鼠相比,壳聚糖介导的CrmA组小鼠的肝纤维化程度减轻,ALT、AST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IL-1β、α-SMA、TIMP1、TGF-β1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而模型组、壳聚糖介导的空载体组和壳聚糖组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壳聚糖介导的CrmA能有效减轻肝纤维化小鼠的肝脏损伤和纤维化程度,为基因治疗肝纤维化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修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对Wistar大鼠慢性肝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利用携带人HG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HGF)对MSC进行基因修饰;通过皮下注射CCl4-橄榄油溶液建立大鼠肝损伤模型;56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MSC组、HGF组和HGF/MSC组,分别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MSC、Ad-HGF或HGF/MSC,通过血清肝功能检测及肝组织的生化指标、病理切片等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利用腺病毒将HGF基因转入MSC并确定了最佳感染条件。CCl4-橄榄油诱导4周后,动物肝脏外观出现明显的脂肪变性和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表明成功诱导了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经过4周治疗,治疗组动物的体重明显升高、肝指数明显降低,动物存活率高于模型组(模型组:50%;MSC组:70%;Ad-HGF组:70%;HGF/MSC组:90%)。肝功能指标测定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HGF/MSC组动物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06.75±35.98 vs.513.75±12.71U/L,P〈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24.6±10.6 vs.169.67+15.38 U/L,P〈0.05)和总胆红素(14.6±2.08 vs.19.25±1.38g/dL,P〈0.01)均明显降低,白蛋白含量(29.1±1.3vs.22.05±2.61g/L,P〈0.05)明显升高;Ad-HGF组只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36.0±18.40vs.513.75±12.71U/L,P〈0.05)明显降低;而单纯MSC治疗对肝功能改善不明显。丙二醛测定结果显示,治疗后动物肝组织中的过氧化反应均较模型组显著减弱。HGF/MSC组和MSC组动物肝组织中的羟脯氨酸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69.27±14.58,63.23±13.23 vs.96.59±15.05mg/mL,P〈0.01)。上述实验结果提示3种治疗方式对CCl4-橄榄油引起的大鼠肝损伤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减轻CCl。导致的肝损伤程度,增加动物体重,降低肝脏指数,减轻肝组织的过氧化反应,提高动物的存活率,其中HGF/MSC治疗效果最为明显,而且细胞注射没有引起动物的不良反应。结论:3种治疗方式均可改善CCl。导致的肝损伤,其中以HGF/MSC对肝损伤的治疗效果最好。本实验为HGF/MSC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数据,为治疗肝损伤提供了新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Toll样受体4(TLR4)在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硬化大鼠骨髓血窦内皮细胞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肝硬化时骨髓损伤的发生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Wistar大鼠给予腹腔注射CCl4,一周两次,建立肝硬化大鼠模型。分别于建模8周和12周检测大鼠血浆内毒素的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大鼠骨髓血窦内皮细胞上TLR4的表达情况,RT-PCR测定骨髓组织中TLR4mRNA的表达,分析TLR4的表达与内毒素血症间的关系。结果:给予CCl4 8周和12周时,对照组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分别为(0.216±0.024)Eu/ml和(0.133±0.022)Eu/ml,模型组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分别为(0.626±0.021)Eu/ml和(0.725±0.031)Eu/ml,分别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骨髓血窦内皮细胞TLR4蛋白表达及骨髓组织中TLR4mRNA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骨髓TLR4蛋白和mRNA表达与血浆内毒素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841,0.803,P均〈0.001)。结论:CCl4诱导的肝硬化大鼠骨髓血窦内皮细胞TLR4表达升高,并伴随大鼠内毒素血症的发生,提示肝硬化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可能参与了骨髓的造血功能的损害和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注射低剂量四氯化碳( carbon tetrachloride ,CC14)建立B/C小鼠肝损伤模型。方法正常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油对照组、CCl4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常规饲养;油对照组腹腔注射鲁花花生油(10μL/g,1次/3天,连续6周);CC14模型组腹腔注射0.5%CC14(10μL/g,1次/3天,连续6周)。第6周,各组小鼠检测血清AST、ALT浓度,HE及Masson染色后观察小鼠肝脏结构、细胞形态及纤维化程度。结果第6周CCl4模型组小鼠血清ALT(P=0.00)、AST(P=0.00)浓度极显著性增高,HE及Masson染色显示CCl4模型组小鼠肝上皮细胞呈广泛性空泡样变及大量坏死,肝小叶内出现明显的条索样纤维增生,其纤维化程度评分显著性升高(P =0.00),纤维显色积分光密度值极显著性增高(P =0.00)。结论注射低剂量CCl4可以诱导B/C小鼠肝损伤模型,实验模型具备肝损伤和肝纤维化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激动素(kinetin)对大鼠肝纤维化后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β1,TG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用CCl4诱导形成肝纤维化模型;激动素组,CCl4造模同时给予0.1%激动素溶液0.5ml/100g/d(每天每100克体重大鼠注射0.5ml0.1%激动素溶液)皮下注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皮下注射,治疗12周。应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对3组中TGF-β1和CTGF含量及分布特点进行观察。结果激动素组TGF-β1为(1.339±0.244)%较模型组(1.904±0.367)%显著降低(P〈0.01),CTGF为(2.689±0.534)%较模型组(4.242±1.612)%显著降低(P〈0.01),上述两组TGF-β1和CTGF含量较正常对照组(0.926±0.277)%和(1.608±0.644)%显著升高(P〈0.01)。结论 激动素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药活性物质蟛蜞菊内酯的保肝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小鼠腹腔注射CCl4制作肝损伤模型,测定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指标,进行肝脏的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蟛蜞菊内酯对CCl4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蟛蜞菊内酯能明显降低肝损伤小鼠的血清ALT、AST和肝组织匀浆中MDA含量,SOD活力增强,明显减轻肝组织变性。结论蟛蜞菊内酯对CCl4引起的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肝脏特异性SIRT1敲除(SIRT1-LKO)小鼠在四氯化碳(CCL4)诱导下的肝纤维化情况,系统地探讨SIRT1及转录差异基因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利用Cre-Lox P重组酶系统构建SIRT1-LKO小鼠模型,经腹腔注射CCL4橄榄油溶液来诱导小鼠肝纤维化,通过血清生化检测肝功能,使用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脏胶原蛋白沉积,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来观察肝星状细胞(HSCs)的活化,并进一步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来筛选转录差异基因。结果:在CCL4诱导下,SIRT1-LKO小鼠比同窝野生(WT)小鼠的肝损伤更加严重,肝纤维化也更为显著(P0.05);通过对转录差异基因进行GO生物过程和KEGG通路分析,发现了一组可能与SIRT1和肝纤维化都存在相关的关键基因(TNC、TPM1、E2F1、DEFB1、LRTM1)。结论:SIRT1缺失会增加CCL4诱导的小鼠肝损伤,加重肝纤维化;SIRT1可能与上述基因协同参与了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注射用丹酚酸A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为丹酚酸A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CCl4体外诱导肝细胞损伤,观察丹酚酸A对肝细胞活性及其细胞培养上清液ALT、AST、LDH水平和细胞裂解液中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另采用皮下注射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丹酚酸A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LN、HA、SOD和MDA含量的影响以及肝脏组织病理改变情况。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丹酚酸A高、低剂量组和Vit E组的细胞存活率显著提高(P <0.01),丹酚酸A高剂量组ALT、AST和LDH活性显著降低(P <0.01),丹酚酸A高剂量组和Vit E组SOD活性明显升高(P <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 <0.05);体内试验发现,与模型对照组比,丹酚酸A高剂量组纤维化大鼠的血清LN和HA水平显著降低(P <0.05),高、低剂量组SOD活性显著升高(P <0.05, P <0.01),MDA含量显著降低(P <0.01, P <0.05),并能改善肝脏病理形态。结论注射用丹酚酸A可通过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起到保护肝细胞,减轻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传统CCl4急性肝损伤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启动大鼠肝组织中的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的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0只,分别为模型组,对照组和空白组,模型组大鼠予小动脉夹夹闭肝总动脉15min手术处理,随后分别在第6天和第10天,予25%CCl4花生油溶液6mL/kg体重腹腔注射;对照组则单用两次CCl4,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第二次CCl448h后处死所有动物。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及空白组比较:血清指标ALT、AST、HA显著上升(P〈0.01);肝组织HE染色病理观测,肝组织出现明显炎症、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等现象;PT-PCR检测Ⅰ、Ⅲ型胶原、TGF-β1、Smad3mRNA表达显著增强(P〈0.01);免疫组化检测Ⅰ、Ⅲ型胶原、TGF-β1、Smad3蛋白的表达增强(P〈0.01)。结论成功启动急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中的TGF-β/Smad信号传导路,该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兼备肝纤维化活跃,和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信号增强特征,在评价早期抗肝纤维化药物及方法时具有耗时少、有效和经济的特点,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