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药乙肝散逆转免疫性肝纤维化过程中肝组织TIMP-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及MMP-2(间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变化.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尾静脉注射白蛋白建立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模型后,分组加用不同浓度的乙肝散颗粒饲料喂养12周,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大鼠肝组织TIMP-1和MMP-2基因表达量,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苦味酸-天狼红染色、Ⅳ胶原免疫组化、α-SMA(α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组化、肝匀浆Hyp(羟脯氨酸).结果乙肝散应用组肝组织TIMP-1表达量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MMP-2变化无统计学差异;同时肝组织Ⅰ胶原、Ⅲ胶原、Ⅳ胶原水平和Hyp含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5).结论中药乙肝散在逆转肝纤维化过程中对抑制肝组织TIMP-1基因表达具有一定作用,TIMP-1在肝纤维化的逆转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肝散逆转实验性肝纤维化过程中α-SMA阳性HSC变化.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尾静脉注射白蛋白建立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模型后,分组加用不同浓度的乙肝散颗粒饲料喂养12周,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大鼠肝组织α-SMA阳性肝星状细胞(HSC),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肝组织Lillie和苦味酸-天狼红染色、Ⅳ胶原免疫组化、α-SMA免疫组化、肝匀浆羟脯氨酸.结果乙肝散应用组肝组织α-SMA阳性HSC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同时肝组织Ⅰ胶原、Ⅲ胶原、Ⅳ胶原水平和Hyp含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5).结论α-SMA阳性HSC减少是实验性肝纤维化逆转过程中重要的因素,乙肝散促进活化HSC减少.  相似文献   

3.
肝组织TGF-β1、TIMP-1及MMP-2表达与纤维化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免疫性肝纤维化肝组织TGF-β1、TIMP-1及MMP-2表达与肝纤维化间的关系.方法 24只雄性Wistar大鼠尾静脉注射白蛋白建立实验性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检测血清HA、ALT、AST、ALB,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肝组织TGF-β1、TIMP-1、MMP-2和α-SMA基因表达量,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肝组织Pollak三重染色和Gomori银染色、苦味酸-天狼红染色、Ⅳ型胶原免疫组化、α-SMA免疫组化、肝匀浆Hyp测定.结果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血清HA、ALT、AST、肝组织匀浆Hyp的浓度和TGF-β1、TIMP-1及α-SMA基因表达量均增加, MMP-2于肝纤维化早期明显升高,晚期明显降低.结论实验性肝纤维化过程中TGF-β1、TIMP-1促进肝纤维化的进展,MMP-2抑制其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鼠肝纤维化病理过程中肝组织及在体肝星状细胞 (HSC)的含SH2结构域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 (SHP1)表达变化与在体HSC活化及增殖的关系。方法: 随机将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10只)、模型组(40只),采用腹腔注射四氯化碳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Masson三色染色及HE染色检测大鼠肝脏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变化,SHP1与α-平滑肌肌动蛋白 (α-SMA)免疫荧光双标记检测大鼠肝组织中活化HSC的SHP1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肝组织的α-SMA及SHP1表达,并分别对大鼠肝组织的SHP1表达及大鼠肝组织中活化HSC的SHP1表达与大鼠肝组织的α-SMA表达进行Pearson’s相关性分析。结果: 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成功构建,随着造模时间延长,大鼠肝纤维化逐渐加重。与对照组大鼠肝组织的SHP1阳性表达平均光密度值 (MOD) (0.08±0.01)比较,造模不同时间(2周、4周、6周、8周)大鼠纤维化肝组织的SHP1阳性表达MOD (0.11±0.01、0.14±0.01、0.16±0.01、0.19±0.01)显著增加(P<0.05),并逐渐升高(P<0.05)。与对照组大鼠肝组织的α-SMA阳性表达MOD (0.04±0.01)比较,造模不同时间(2周、4周、6周、8周)大鼠纤维化肝组织的α-SMA阳性表达MOD (0.06±0.01、 0.09±0.01、0.12±0.01、0.16±0.02)明显增加(P<0.05),并逐渐升高(P<0.05),即在体HSC的活化及增殖逐渐加快(α-SMA是HSC的活化标志)。SHP1与α-SMA免疫荧光双标记检测显示,造模2周、4周、6周、8周大鼠纤维化肝组织中表达SHP1的活化HSC占总的活化HSC的百分比(26.49%±3.44%、37.14%±4.57%、44.90%±2.94%、58.09%±5.33%)逐渐升高(P<0.05)。上述大鼠纤维化肝组织的SHP1表达及大鼠纤维化肝组织中表达SHP1的活化HSC占总的活化HSC的百分比均与大鼠纤维化肝组织的α-SM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值为0.926, 0.984,P<0.05)。结论: 在大鼠肝纤维病理过程中,肝组织及在体HSC 的SHP1表达与在体HSC的活化及增殖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ACT βA的表达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激活素βA(activinβA,ACTβA)的表达变化。将7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10)和模型组(n=64)。40?l4皮下注射模型组大鼠制备肝纤维化模型。注射CCl41、2、3、4、5、6及7周后分批处死,每次6-12只,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ACTβA、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及α平滑肌激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结果显示正常肝脏表达ACTβA,CCl4注射1周后,染色范围缩小,2-3周以后,染色明显减弱,甚至染色阴性,注射4周后,染色又逐渐增强,注射5-7周后染色进一步增强,ACTβA定位于正常肝脏肝细胞胞浆,肝纤维化逐渐形成时则分布在中央静脉,汇管区,纤维间隔等纤维化区域周围的肝细胞。随着纤维化程度加重染色分布范围则进一步扩大,ACTβA与TGF-β1或α-SMA分布不同,βA主要分布在肝细胞,而TGF-β1或β-SMA以间质细胞(肝星状细胞)为主。结果表明肝纤维化时ACTβA表达分布发生改变,ACT可能参与了肝纤维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动态观察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蛋白在肝脏的表达,探讨TLR4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以四氯化碳皮下注射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和模型1周组、2周组、4周组、6周组。常规HE染色和天狼猩红胶原染色观察肝脏病变;检测肝组织羟脯氨酸和血浆内毒素含量;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TLR4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检测α-SMA观察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s)。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Cl4作用2周时,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开始明显增多(P〈0.01);模型组各组血浆内毒素含量呈梯度上升(P〈0.01),且与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CCl4作用1周后肝组织TLR4的表达即明显增强(P〈0.01),4周时和6周时有所下降(与2周组相比,P〈0.05),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LR4阳性细胞包括枯否细胞、活化的HSCs及少量的肝细胞和内皮细胞。结论内毒素及其受体TLR4的改变可能在肝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C57.BL/6J小鼠肝星状细胞(HSCs)分离、纯化的可行方案,并评价该法所得HSCs的生物学特性。方法:经肝门静脉,先用不含钙镁离子的D-Hanks液充分灌注肝脏,再以适宜浓度的链霉蛋白酶和Ⅳ型胶原酶顺序灌注,随后Percoll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HSCs,台盼蓝拒染法检测HSCs活性,光镜观察体外培养的HSCs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细胞化学鉴定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结蛋白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α-SMA和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纯化后每只小鼠获得HSCs约5.5×105个,纯度及存活率均大于95%;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证实培养的HSCs分别表达α-SMA和结蛋白;Western印迹显示原代HSCs体外培养7 d时,α-SMA和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量达到峰值。结论:建立的分离、纯化方案可获得高纯度、高活率、功能正常的小鼠原代HSCs,为进一步研究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牛磺酸上调基因1(TUG1)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按照文献建立TGF-β1(5 ng/ml)刺激的活化肝星状细胞模型和经典的1%DMN(1 ml/kg/d)致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将肝纤维化大鼠和活化肝星状细胞(HSC)均分为模型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沉默TUG1阴性对照)、siRNA干扰组(TUG1基因沉默组)。实验结束后利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蛋白免疫印记(Western blot)分别测定大鼠肝组织及活化肝星状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TUG1、I型胶原蛋白(collagenI)、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Smad2、Smad3表达水平。结果: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沉默TUG1能够明显缓解肝脏纤维化病理改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沉默TUG1能够显著降低大鼠肝组织和活化肝星状细胞中TUG1、α-SMA、collagenI、MMP-2、TIMP-1、Smad2、Smad3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阴性对照组的TUG1、α-SMA的蛋白与基因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siRNA干扰组中TUG1, α-SMA, collagenI, MMP-2, TIMP-1, Smad2 and Smad3的蛋白和基因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在模型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中TUG1, α-SMA, collagenI, MMP-2, TIMP-1, Smad2 and Smad3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TUG1在肝纤维化组织和活化的肝星状细胞中显著上调,沉默TUG1可能通过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信号通路改善1%DMN致大鼠肝纤维化病理损伤,降低活化肝星状细胞中纤维化相关蛋白水平,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观察异种血清诱发肝纤维化过程中细胞外基质(ECM)及其生成细胞的变化规律,经腹腔注射猪血清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肝内胶原(Col)Ⅰ、Ⅲ、Ⅳ、Ⅴ型和纤连蛋白(Fn)及其生成细胞。结果:①Fn最早在汇管区、小叶间隔内沉积,ColⅢ、Ⅳ、Ⅴ随之增多,停止血清注射后它们都明显减弱或消失;ColⅠ沉积出现最迟,但阳性迅速增强,停止注射后仍较强;②结蛋白(Dm)阳性的肝星状细胞(HSC,原称Ito细胞)其分布和数量变化与Fn和ColⅡ基本同步,而位于汇管区及细胞间隔的原始间叶细胞(PMC)Dm(-)。提示ECM生成细胞可能来自细胞骨架表型不同的PMC和HSC,本模型由于能清晰地显示ECM及其生成细胞而更适用于肝纤维化机制及防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i R-706介导的TAOK1信号通路在小鼠肝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胆总管结扎(bile duct ligation,BDL)肝纤维化模型组(BDL组)和假手术组两组,小鼠造模4周后取材,HE、Masson染色及Western blot分析检测小鼠肝纤维化造模是否成功;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内mi R-706的表达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组织内TAOK1和TAOK1下游促使肝纤维化发生的MAPK通路相关基因的蛋白表达含量的变化。结果 HE及Masson染色显示胆总管结扎肝纤维化模型组中纤维间隔增多,同时,Western blot显示BDL组中α-SMA及collagen I含量增加,说明肝纤维化造模成功;Real-time PCR显示BDL组中mi R-706含量显著下降,同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BDL组中TAOK1和其下游MAPK通路中P38与MEK3免疫反应性明显增强。结论肝纤维化组中可能由于mi R-706表达的下调,mi R-706对其下游TAOK1信号通路加重小鼠BDL所导致的肝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流体剪切应力条件下的内皮祖细胞(EPCs)对肝星状细胞(HSCs)增殖、粘附、迁移、凋亡等生物学功能以及成纤维化因子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胶原I (Col-I)、胶原III (Col-III)表达的影响。方法:将HSCs与EPCs分别接种于共培养小室的上层和下层,共培养24 h后,给EPCs细胞施加12 dyne/cm2剪切应力,持续24 h。消化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HSCs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HSCs的凋亡率;细胞贴壁法检测HSCs的粘附功能;Boyden小室检测HSCs的迁移;荧光定量PCR法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HSCs的α-SMA、Col-I、Col-III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剪切应力条件下,EPCs生态小境能明显抑制HSCs的增殖、粘附和迁移能力,促进HSCs凋亡,下调HSCs中Col-I、Col-III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结论:在剪切应力条件下,EPCs生态小境对HSCs纤维化的发展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七味育肝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的防治作用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失衡的影响。方法: 取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秋水仙碱组(1.0×10-4 g/kg)、七味育肝颗粒各干预组(3.7、7.4、14.8 g/kg)组(n=8),采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灌胃乙醇6周来复制肝纤维化动物模型,造模的同时给药组每天灌胃给药,观测七味育肝颗粒对大鼠肝功能、肝组织病理学及肝纤维化相关指标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肝组织MMP-13、TIMP-1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以及肝组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TIMP-1显著升高,而MMP-13显著下降,缓解肝组织纤维化病理变化(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3.7、7.4、14.8 g/kg七味育肝颗粒能明显降低ALT、AST以及HA、PCⅢ、C-Ⅳ,缓解肝组织纤维化病理变化,改善肝功能,提高MMP-13活性而降低TIMP-1活性,缓解MMP-13/TIMP-1的失衡状态(P<0.05, P<0.01),其中七味育肝颗粒对TIMP-1及MMP-13/TIMP-1的影响有一定的量效关系趋势(P<0.01)。结论: 七味育肝颗粒具有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而改善MMP-13/TIMP-1平衡状态可能是七味育肝颗粒防治肝纤维化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鳖甲育肝颗粒对乙醇性肝纤维化大鼠的防治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鳖甲育肝颗粒对照组、秋水仙碱组、鳖甲育肝颗粒低剂量组和鳖甲育肝颗粒高剂量组(n=8),采用梯度乙醇灌胃法复制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即除了空白对照组及鳖甲育肝颗粒对照组灌胃等量纯净水外,其余各组大鼠第1~4周灌胃5 g/(kg·d)乙醇,第5~8周灌胃7 g/(kg·d)乙醇,第9~12周灌胃9 g/(kg·d)乙醇,第13~24周灌胃9.5 g/(kg·d)乙醇,其中乙醇剂量计算采用下列公式:乙醇剂量(g) = 无水乙醇体积(ml)×预配乙醇浓度(%)×0.8(g/ml),同时每天灌胃相应的药物:鳖甲育肝颗粒对照组灌胃鳖甲育肝颗粒5.55 g/kg、秋水仙碱组灌胃秋水仙碱0.1 mg/kg、鳖甲育肝颗粒低剂量组灌胃鳖甲育肝颗粒1.85 g/kg、鳖甲育肝颗粒高剂量组灌胃鳖甲育肝颗粒5.55 g/kg,空白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灌胃等量纯净水。实验第169日观测鳖甲育肝颗粒对大鼠肝脏脏器宏观变化、肝组织含水量及其纤维化病理变化、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CREB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85、5.55 g/kg鳖甲育肝颗粒能明显改善乙醇性肝纤维化大鼠肝脏脏器宏观变化及肝组织纤维化病理变化,降低肝组织含水量及Hyp的含量,下调α-SMA、CREB表达水平。结论:鳖甲育肝颗粒具有明显的抑制乙醇性肝纤维化的作用,而下调CREB是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研究肝纤维化发生机制对治疗肝纤维化有重要意义.通过注射猪血清2,4,6和8周后构建纤维化程度S0-1,S2,S3-4及S4期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采用Masson染色法检测大鼠肝脏的病理学变化.Percoll梯度密度离心富集肝非实质细胞.提取处理4和8周的大鼠肝非实质细胞蛋白,二维凝胶电泳分离,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在第4周样本中鉴定到18个非冗余差异蛋白,通过进一步验证,PDIA3和NDUV蛋白质在蛋白表达水平及mRNA水平具有一致性.大鼠模型Western blot检测及人肝脏免疫组化检测验证PDIA3表达下调.本研究阐明不同时期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和正常对照肝非实质细胞蛋白表达变化,揭示了有关肝纤维化进程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5.
CCl4和PS两种SD大鼠模型肝纤维化进程时效关系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CCl4 法和PS法两种肝纤维化制模方法在肝纤维化形成进程中时效关系和病理学特征。方法 采用CCl4 和PS法制作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分别观察在造模第 6、10、14、2 0周时肝脏组病学特征 ,Masson三色染色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 CCl4 法于制模第 6周即可见肝脏假小叶形成 ,于第 10周始最为典型 ;随着假小叶的形成和造模方法停止 ,肝脏病理结构变化趋于稳定 ;肝细胞脂肪变性尤为突出 ,与模型制作进程相平行。PS法于造模第 10周即造模结束时方见纤维间隔形成 ,造模虽已停止但肝纤维化进程加速完成 ,肝组织分隔严重 ,假小叶形成较多并进展到第 2 0周 ;制模自始至终 ,肝细胞未见明显脂肪变性。结论 CCl4 和PS两种制模方法在肝纤维化形成进程中所表现出的时效关系和病理特征有所不同 ,提示两种制模方法在形成肝纤维化机制方面有所不同。结合使用两种方法研究肝纤维化更为合理 ;以抗肝纤维化干预因子进行干预研究时 ,干预因子的持续时间宜延长至肝纤维化形成之高峰期或之后 ,持续时间至少 14周 ;预防和治疗用药干预研究时 ,其起始时间宜分别以造模开始前 4周和造模停止前 4周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鉴定高脂培养对肝星形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培养HSC-T6细胞系,加入含有游离脂肪酸的高脂培养基处理,利用LPS处理活化,通过检测α-SMA的表达分析星形细胞的活化程度,通过Q—PCR分析HSCs细胞胶原的表达,通过Q-PeR实验分析LPS相关通路靶基因表达情况情况。结果:高脂培养能够抑制LPS诱导的HSC-T6细胞增殖,降低HSC-T6细胞α-SMA和胶原I和TIMP-1表达的水平,Q.PCR的分析表明,高脂培养能够抑制HSCs活化后的NF.KB通路下游靶基因MCP-I和IL-6的表达。结论:在体外培养实验中,高脂培养能够抑制LPS诱导的HSC—T6细胞活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及其抑制剂TIMP-1的表达变化,从细胞外基质降解代谢的角度研究四氯化碳(CCl4)中毒性肝纤维化发生的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20只,分为正常组和肝纤维化模型组.肝纤维化组采用CCl4、饮酒、高脂低蛋白饮食等复合病因刺激制备肝纤维化动物模型,造模时间为8周.实验结束后测定肝脏指数、血清透明质酸(HA)、谷丙转氨酶(ALT)及尿羟脯氨酸(HYP)排出量,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并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肝组织中Ⅰ、Ⅲ型胶原蛋白及MMP-1、TIMP-1的表达,同时用荧光实时定量PCR(RT-PCR)的方法检测肝组织中MMP-1、TIMP-1 mRNA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纤维化模型组大鼠肝脏指数、血清HA及ALT显著增高,尿羟脯氨酸的排出量明显增加,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肝组织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明显,有假小叶形成;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肝组织内Ⅰ、Ⅲ型胶原蛋白、MMP-1及TIMP-1的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增加.结论 肝组织中MMP-1及TIMP-1的表达变化可能是导致肝纤维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壳聚糖介导的CrmA对小鼠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以期为肝纤维化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清洁级的75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壳聚糖介导的CrmA组、壳聚糖介导的空载体组、壳聚糖组,每组15只。应用30%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3ml/kg腹腔注射制备肝纤维化小鼠模型。治疗8周后,眼眶取血,检测血清的肝功能指标,并取肝组织做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的病理形态,Real TimePCR检测肝组织IL-1β、α-SMA、TGF—β1、TIMP-1表达量。结果:与模型组小鼠相比,壳聚糖介导的CrmA组小鼠的肝纤维化程度减轻,ALT、AST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IL-1β、α-SMA、TIMP1、TGF-β1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而模型组、壳聚糖介导的空载体组和壳聚糖组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壳聚糖介导的CrmA能有效减轻肝纤维化小鼠的肝脏损伤和纤维化程度,为基因治疗肝纤维化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壳聚糖介导的CrmA对小鼠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以期为肝纤维化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清洁级的75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壳聚糖介导的CrmA组、壳聚糖介导的空载体组、壳聚糖组,每组15只。应用30%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3 ml/kg腹腔注射制备肝纤维化小鼠模型。治疗8周后,眼眶取血,检测血清的肝功能指标,并取肝组织做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的病理形态,Real Time PCR检测肝组织IL-1β、α-SMA、TGF-β1、TIMP-1表达量。结果:与模型组小鼠相比,壳聚糖介导的CrmA组小鼠的肝纤维化程度减轻,ALT、AST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IL-1β、α-SMA、TIMP1、TGF-β1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而模型组、壳聚糖介导的空载体组和壳聚糖组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壳聚糖介导的CrmA能有效减轻肝纤维化小鼠的肝脏损伤和纤维化程度,为基因治疗肝纤维化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莪术醇(CC)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NAFLD)大鼠模型肝功能和肝纤维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饮食构建非酒精脂肪肝炎(NASH)伴肝纤维化的大鼠模型,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NASH)、NASH+复方鳖甲软肝片(CBT)组(阳性对照组)、NASH+CC组(25、50、100 mg/kg),每组10只。测量大鼠肝脏占体重的百分比,测量大鼠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HE染色观察肝纤维化情况,免疫组化检测鼠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及肝组织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的阳性染色情况,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α-SMA、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蛋白表达及Toll样受体-4(TLR4)、转化生长因子激活激酶-1(TAK1)、NF-κB p65、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蛋白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肝组织中白介素(IL-6、IL-10、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HDL、 IL-10含量、MMP-1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TG、ALT、AST、肝组织P65阳性率,α-SMA、TIMP-1、TLR4、TAK1、NF-κB p65、VCAM-1表达、IL-6、TNF-α及IL-1β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CBT和CC处理后大鼠HDL、 IL-10含量、MMP-1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TG、ALT、AST、肝组织P65阳性率,α-SMA、TIMP-1、TLR4、TAK1、NF-κB p65、VCAM-1表达、IL-6、TNF-α及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5),其中模型+CC组以高浓度组改善最显著(P<0.05),但各剂量改善幅度均低于模型+CBT组(P<0.05)。结论:莪术醇通过调节TLR4、TAK1、NF-κB p65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肝功能,从而缓解非酒精性脂肪肝肝肝纤维化,且在一定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