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以鲤鱼受精卵为实验材料,通过电脉冲方法将全鱼基因(pcMTsGH)导入鱼胚。在处理的1873粒受精卵中(650V/cm,50μs,4次),孵出鱼苗540尾,孵化率为28.8%;经斑点杂交和Southern印迹杂交,外源基因的整合率为9.1%。因此该方法可以作为转基因鱼研究和生产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动物基因转移技术用得最早最多的是微注射法,鱼类因是体外受精受精卵易于获取,哺乳动物则因受精卵原核较大易于进行遗传操作,所以,这两类动物的转基因研究起步较早,进展也很快。禽类因难于用微注射法直接对受精卵进行操作,故其转基因研究的进展较慢。最早进行禽转基因途径的尝试,是Pandey和Patehell(1982)用辐射处理精子,因此法转入的DNA是完全随机的,故难于实现目标基因的转移。Souza(1984)用反转录病毒作为载体,通过感染幼鸡而导入,使外源鸡生长激素(cGH)基因得到了表达,血浆cGH水平增高,但转基因鸡并无促生长效应。后来,Scanes和Leung(1986)给鸡注射外源cGH,发现试验鸡仅早期有增重效果,1月龄之后与对照组则无体重差异。故近年  相似文献   

3.
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牛α-S1酪蛋白调控区基因(16kh的片段)与乙肝表面抗原基因拼接,构建了融合基因表达构件:λ106。构件经转基因技术转入山羊受精卵。待受精卵发育至成熟个体并分娩、泌乳,ELISA检测其乳汁中的HBsAg,证明所构建的牛α-S1酪蛋白基因表达构件是可以在羊乳腺中表达乙肝表面抗原基因,并将其表达产物分泌到乳汁中。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在受精卵中的整合时间对于转基因动物的建立十分重要。采用WAP基因调控序列指导的人G-CSF基因为构件,对小鼠受精卵进行显微注射。对培养至1细胞期、2细胞期和8细胞期的胚胎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三个时期转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100%、77.77%和44.44%。说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转基因逐渐丢失。  相似文献   

5.
小鼠细小病毒非结构基因转基因小鼠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有文  丛笑倩 《病毒学报》1999,15(2):114-118
为探讨小鼠细小病毒(MVM)非结构蛋白在MVM感染中的抗肿瘤作用,酶切表达质粒pULB3238获取该非结构基因,通过显微注射法接种入小鼠受精卵内制备转基因鼠。共注射受精卵720枚,选取存活受精卵225枚植入假孕小鼠输卵管,产仔14只。转基因小鼠尾部组织PCR法DNA检测证明,其中4只整合靶基因。整合转基因的4只G0代小鼠与正常C57BL/5J小鼠配种均可生产整合靶基因的小鼠。RT-PCR法mRNA  相似文献   

6.
用显微注射方法,把由小鼠重金属鳌合蛋白(MT)基因启动子驱动的人生长激素(hGH)基因导人鲤鱼等的受精卵内,由此发育而成的一部分鱼的基因组内携带有MThGH基因,这些鱼称之为"转基因鱼"1.    相似文献   

7.
将大鼠生长激素结构基因与小鼠金属巯基组氨酸三甲内盐—Ⅰ基因启动子相融合,用此DNA片段显微注射入小鼠受精卵的原核中。由这些受精卵发育成的21只小鼠中,有7只具有融合基因,其中有6只比它们的同胎小鼠长得要显著地大。这些基因转移小鼠中,有几只在其肝脏中有很高水平的融合mRNA,在其血清中则有很高水平的生长激素。这个工作对于研究生长激素的生物学效应;作为一个加速动物生长的途径;作为巨大发育的模型;作为矫正遗传疾病的工具以及作为生产有价值的基因产物的方法,都具有潜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牛α-S1酪蛋白调控区基因(16kb的片段)与乙肝表面抗原基因拼接,构建了融合基因表达构件:λ106。构件经转基因技术转入山羊受精卵。待受精卵发育至成熟个体并分娩、泌乳,ELISA检测其乳汁中的HBsAg,证明所构建的牛α-S1酪蛋白基因表达构件是可以在羊乳腺中表达乙肝表面抗原基因,并将其表达产物分泌到乳汁中。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动物是指用DNA重组技术将人们所需要的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的受精卵或早期胚胎内,使外源目的基因随细胞的分裂而增殖并在体内表达,且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的动物。1982年美国华盛顿大学Palmiter等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白鼠的受精卵里得到比正常体格大一倍的“超级小鼠”,此成果带动了转基因动物的一系列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丙型肝炎病毒结构基因转基因小鼠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文杰  丛郁 《病毒学报》1997,13(1):19-23
为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结构基因在HCV感染中的致病性,构建了中国丙型肝炎病毒5UTR区与结构基因区(C+E1+E2)的表达质粒,并通过显微注射法将其接种入小鼠受精卵内制备转基因小鼠。共注射受精卵410枚,存活312枚,植入后产仔60只;转基因鼠尾部组织PCR法DNA检测证明有靶基因的整合;转基因小鼠的肝、肾、脾、心、肺、小肠、血中均有靶基因的转录,而在脑组织中无转录。3只Go代整合小鼠经与正  相似文献   

11.
白鲢个体发育过程中同工酶基因的表达与调控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采用淀粉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特异性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研究了白链早期发育过程中(从未受精卵到卵黄吸尽期)及成体不同组织(脑、眼、心、肌、肾、肝)中六种同工酶系统(LDH,MDH,IDH,ADH,SDH,EST)的分化表达谱式,白链各同工酶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早期发育过程中,ADH和SDH基因均无活性,其它四种同工酶则具有不同的个体发育谱式。值得一提的是,由取自同一地区的两对白链的受精卵的形  相似文献   

12.
泥鳅受精卵的电脉冲基因转移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鱼类具有怀卵量大、受精卵易得,容易进行体外操作、人工孵化及培育等优点,使得它成为转基因动物研究的极好材料。1985年朱作言等首次发表了转基因鱼研究的初步结果,随后又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转基因鱼模型,并获得了可遗传的转基因鱼及其子一代。这一研究现已扩展到了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十个实验室。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鱼类基因转移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将有可能带来育种史上的革命,并建立定向、快速的鱼类育种新技术。已发表的转基因鱼研究,都是采用显微注射的方法直接将外源基因导入鱼类受精卵  相似文献   

13.
受精卵雄原核裸DNA注射是目前制备转基因小鼠的主要技术,而转基因表达成功率低是这种技术的主要缺点。piggyBac转座子系统已被报道用于制备转基因小鼠,但这一方法是否能够提高转基因的表达成功率尚不清楚。为此,我们利用毛色基因agouti为报告基因,采用piggyBac转座子系统以C57/BL6小鼠为背景进行转基因小鼠的制备。结果表明,将piggyBac转座酶cRNA和转基因载体进行受精卵雄原核共注射后,转基因阳性率为18.4%,转基因表达率为88.89%,显著高于单独进行转基因载体DNA受精卵雄原核注射法。同时,利用agouti基因作为报告基因,可根据毛色变化直接对表达阳性的转基因小鼠进行初步筛选,提高了筛选效率。  相似文献   

14.
利用受精卵原核的显微注射技术,将人类HLA-Ⅱ类DRα及DRB1 *0401两种基因,显微注射至C57BL/6×DBA/1杂交小鼠受精卵中;并移植至假孕受体鼠的输卵管内.实验先后有8只鼠妊娠,稳定遗传五代,经PCR检测95只HLA-DRα、DRB1*0401阳性.α-32P-dCTP斑点杂交与Southem印迹杂交鉴定出68只整合含有DRα及DRB1 *0401混合型的转基因小鼠,有效率为20.9%.经Northern杂交…和RT-PCR检测,其HLA-DRα、DRB1 *0401基因在脾脏和肾脏中均有表达.结果说明,携带人类HLA-Ⅱ类DRα和DRB1* 0401基因的转基因动物模型构建成功.  相似文献   

15.
打开神秘的生命之门——《基因调节研究的里程碑》简介郑仲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200031)关键词基因调节原始文献生命活动是自然界中最神秘的现象之一。你想,由一个受精卵细胞,一套遗传基因,经过按照精确的时间和空间程序的发育、分化,最后成...  相似文献   

16.
利用受精卵原核的显微注射技术,将人类HLA-Ⅱ类DRα及DRB1 *0401两种基因,显微注射至C57BL/6×DBA/1杂交小鼠受精卵中;并移植至假孕受体鼠的输卵管内.实验先后有8只鼠妊娠,稳定遗传五代,经PCR检测95只HLA-DRα、DRB1*0401阳性.α-32P-dCTP斑点杂交与Southem印迹杂交鉴定出68只整合含有DRα及DRB1 *0401混合型的转基因小鼠,有效率为20.9%.经Northern杂交…和RT-PCR检测,其HLA-DRα、DRB1 *0401基因在脾脏和肾脏中均有表达.结果说明,携带人类HLA-Ⅱ类DRα和DRB1* 0401基因的转基因动物模型构建成功.  相似文献   

17.
孤雌胚胎干细胞(Parthenogenetic embryonic stem cells,pESCs)的遗传物质全部来源于母源基因组,因缺失父源基因而不具备四倍体补偿的能力。为了使pESCs也具备发育到个体的能力,呈现与受精卵来源ESCs类似的多能性,文中借助CRISPR/Cas9系统对孤雌来源的pESCs中的2个重要母源印迹基因的差异甲基化区域(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DMR)进行单等位基因敲除(H19-DMR,IG-DMR),获得双基因敲除的(DKO)pESCs。结果表明,pESCs虽然来源于母源基因组,但是其形态特征、多能干性标记分子的表达水平、体外神经分化能力与受精卵来源的ESCs基本一致。最后,通过基因修饰的DKOpESCs可以通过四倍体补偿获得发育到期的胎儿,表明经过印迹基因修饰的pESCs也具有发育到一个完整个体的多能性。从而为再生医学研究提供了一类具有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基因匹配且多能性良好的资源细胞。  相似文献   

18.
用显微注射法把含有E.coli galk和gpt基因的环状和线状重组DNApIDB103分别导入金鱼受精卵的细胞质内。这些注射过的卵子一般都能正常发育。从各不同发育时期的胚胎分离DNA与~(32)P标记的pIDB103探针杂交表明,导入的环状外源重组DNA在胚胎发育的早期,绝大部分以各种环状构型存在。从原肠胚晚期开始,它们逐渐形成串联状高分子量DNA。在尾芽期仍能检测到它们的序列。但尚未证明,它们是否与受体的染色体DNA发生整合。我们从囊胚期的胚胎中回收到了能转化大肠杆菌的环状重组DNA,它的酶切图谱和pIDB103极其相似。导入金鱼受精卵内的线状重组质粒pIDB103,除少量DNA与金鱼的染色体DNA可能发生整合外,其余绝大部分也形成高分子量DNA。  相似文献   

19.
利用受精卵原核的显微注射技术 ,将人类HLA Ⅱ类DRα及DRB1 0 4 0 1两种基因 ,显微注射至C5 7BL 6×DBA 1杂交小鼠受精卵中 ;并移植至假孕受体鼠的输卵管内。实验先后有 8只鼠妊娠 ,稳定遗传五代 ,经PCR检测 95只HLA DRα、DRB1 0 4 0 1阳性。α 32P dCTP斑点杂交与Southern印迹杂交鉴定出 6 8只整合含有DRα及DRB1 0 4 0 1混合型的转基因小鼠 ,有效率为 2 0 .9%。经Northern杂交[1] 和RT PCR检测 ,其HLA DRα、DRB1 0 4 0 1基因在脾脏和肾脏中均有表达。结果说明 ,携带人类HLA Ⅱ类DRα和DRB1 0 4 0 1基因的转基因动物模型构建成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散白蚁两性生殖胚胎和兼性孤雌生殖胚胎各自的发育特点。【方法】以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和尖唇散白蚁R.aculabialis各自的受精卵(雌雄配对所产的卵)和未受精卵(雌雌配对所产的卵)为研究对象,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两种散白蚁的受精卵和未受精卵的卵裂状态,数码显微系统拍照观察卵的外部形态变化。【结果】黑胸散白蚁蚁后所产的受精卵和未受精卵在巢中均能进行卵裂,但是未受精卵在24和48 h时的卵核数无显著性差异,而受精卵卵核数在24和48 h时有显著性差异;15 d时未受精卵的体积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而受精卵的体积显著性增大;15-20 d时未受精的蚁卵死亡,而受精卵正常发育。尖唇散白蚁受精卵和未受精卵在相同的时间段内卵核数没有显著性差异,48 h时的卵核数明显比24 h时多;第10天时受精卵长度和宽度发生显著性变化,同时体积也明显增大,而未受精卵在第15天时长度和宽度才开始发生显著性变化,同时体积也开始显著增大。【结论】具有兼性孤雌生殖能力的尖唇散白蚁,受精卵和未受精卵卵裂速度相同,但受精卵外形体积变化比未受精卵早。黑胸散白蚁未受精卵能继续进行卵裂,但发育异常,不能孵化;两种白蚁卵发育过程中卵的长度和宽度同时发生变化。黑胸散白蚁孤雌卵的卵裂特性可能是白蚁两性生殖向兼性孤雌生殖进化的过渡适应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