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ABC法检测了 43例乳腺癌中的组织蛋白酶 D和 nm 2 3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组织蛋白酶D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 76 .7% (33/43)。 43例乳腺癌中 2 5例伴有淋巴结转移 ,18例无淋巴结转移 ,其组织蛋白酶D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92 % (2 3/2 5 )及 5 5 .6 % (10 /18) ,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nm 2 3基因蛋白在 43例乳腺癌中阳性率为 72 .1% (31/43)。在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中 nm2 3基因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6 0 % (15 /2 5 )及80 .9% (16 /18) ,nm2 3基因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显著负相关 (P<0 .0 5 )。结果提示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无淋巴结转移 ,但组织蛋白酶 D表达阳性 ,nm2 3基因蛋白表达阴性的患者 ,可能具有潜在的复发和转移倾向 ,应多加关注 ,并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LRP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C erbB 2和 p5 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 15 2例乳腺癌组织和 40例正常乳腺组织的LRP、C erbB 2和 p5 3蛋白的表达水平 ,并将结果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在 15 2例乳腺癌组织中LRP、C erbB 2和 p5 3阳性例数分别为 12 2 ( 80 2 % )、 10 2 ( 67 1% )和 69( 45 4% ) ,乳腺对照组织LRP阳性 2 2例 ( 5 5 0 % ) ;乳腺癌组织LRP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 χ2 =10 70 9,P <0 0 1) ,并与C erbB 2 ( χ2 =12 44 0 ,P <0 0 1,γ =0 2 9)和 p5 3 ( χ2 =8 5 0 0 ,P <0 0 1,γ =0 2 5 )表达呈正相关 ;在淋巴结转移组LRP阳性 62例 ( 88 6% ) ,无转移组阳性 60例 ( 73 2 % ) ,LRP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 ( χ2 =5 65 4,P <0 0 5 ,γ =0 19)呈正相关。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LRP阳性组生存期明显低于阴性组 ( χ2 =7 0 92 ,P <0 0 1)。结论 C erbB 2和p5 3可能诱导LRP表达上调 ,LRP表达可能与腋淋巴结转移、缩短常规化疗乳腺癌患者生存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微转移及临床病理因素对p T1-4aN1-3M0期胃癌患者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12月期间胃肠外科单一手术组行D2胃癌根治术p T1-4aN1-3M0期患者63例1427枚HE染色阴性淋巴结,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这些淋巴结中CK19表达,观察微转移的情况并分析发生微转移的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对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结果:临床病理分期p T1-4aN1-3M0胃癌患者中,经免疫组化染色,1427枚HE常规染色阴性淋巴结中CK19阳性表达率为15.49%(221/1427);63例胃癌患者中CK19表达阳性率39.68%(25/63);术后随访时间5.6~68.5月(平均时间43.88月),淋巴结中CK19阴性表达、阳性表达患者的总5年生存率分别为52.63%、28.00%;两者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77,P=0.003)。淋巴结CK19阳性表达与胃癌患者的肿瘤直径(P0.05)、浸润胃壁深度(P0.05)有关。COX生存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微转移为独立预后因素。25例患者发现淋巴结微转移并推荐再分期,再分期率39.68%(25/63)。结论:p T1-4aN1-3M0期胃癌病人,CK-19免疫组化法染色能检出常规HE染色阴性淋巴结中的微转移,有助于细化分期、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癌细胞hMSH2蛋白、CD4和CD8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9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25例,无淋巴结转移24例)患者癌细胞hMSH2蛋白、CD4和CD8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hMSH2蛋白在乳腺癌细胞细胞核内表达,CD4和CD8在乳腺癌细胞细胞浆和细胞膜表达.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hMSH2蛋白、CD4和CD8的表达率分别为29%和68%(P<0.05)、58%和44%(P>0.05)、29%和68%(P<0.05).结论:在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细胞hMSH2蛋白、CD4、CD8表达的改变可能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5.
检测乳腺癌 V im entin与 P-糖蛋白的表达 ,对其相关性进行研究 ,同时与其它病理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S- P法 )对 6 1例浸润性乳腺癌石蜡包埋组织进行检测。Vim entin阳性 2 2例 (36 .1% ) ,P-糖蛋白阳性 18例(2 9.5 % ) ,在 P-糖蛋白阳性或阴性表达组中 ,Viment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 6 .7% (12 / 18)和 2 3.3% (10 / 43) ,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 (P<0 .0 5 ) ;同时 ,Vimentin的表达在高病理分级病例中为 5 7.1% ,亦呈显著的正相关 (P<0 .0 5 ) ,而与淋巴结转移和 PCNA指数均无明显的相关性 (P>0 .0 5 )。在乳腺癌中 V im entin的表达可能是多药耐药性的一个表型 ,且表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低 ;所以 Vimentin的表达提示病人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AT1受体、VEGF和CD3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该实验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对102例乳腺癌患者石蜡包埋切片中的AT1受体、VEGF和CD34进行检测。结果:AT1受体在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48%,在乳腺癌中有腋淋巴结转移组为61.8%,无腋淋巴结转移组为31.9%,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乳腺癌中表达率为40.2%,有腋淋巴结转移组44.4%,无腋淋巴结转移组为23.5%,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AT1R阴性表达组的VEGF阳性表达率为11.3%(6/53),AT1R阳性表达组的VEGF阳性表达为71.4%(35/49),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AT1R阴性表达组的MVD值为17.35±5.67,AT1R阳性表达组的MVD值为20.37±7.30,两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VEGF阴性表达组的MVD表达率为17.14±5.78,VEGF阳性表达组的MVD表达为21.27±7.14,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AT1受体的阳性表达率为48%(49/102)AT1受体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ER、PR无相关性,而与腋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乳腺癌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40.2%(41/102),VEGF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ER、PR无相关性,而与腋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AT1受体表达与VEGF表达成正相关。在乳腺癌组织中MVD和AT1R和VEGF表达均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Angiopoietin-2和α5β1 Integrin 在乳腺癌中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80例乳腺癌病例和80例乳腺良性病变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乳腺癌组织和乳腺良性病变者正常乳腺组织中Angiopoietin-2和α5β1 Integrin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的生存期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Angiopoietin-2在乳腺癌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56%(145/180)和11.25%(9/80),α5β1 Integrin在乳腺癌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22%(139/180)和16.25%(13/80),乳腺癌中Angiopoietin-2和α5β1 Integrin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在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P<0.05),但乳腺癌组织中Angiopoietin-2和α5β1 Integrin 的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有淋巴结转移及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中Angiopoietin-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7.93%(95/97)和60.03%(5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有淋巴结转移及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中α5β1 Integr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83.5%(81/97)和69.87%(58/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giopoietin-2和/或α5β1 Integrin 阴性表达的乳腺癌患者生存期分别显著高于Angiopoietin-2和/或α5β1 Integrin阳性的乳腺癌患者(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ngiopoietin-2和α5β1 Integrin 的表达上调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可能作为预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BRMS1的表达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连续切片和CK-19联合检测86例腋窝淋巴结转移阴性的所有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情况,术后随访其复发情况,免疫组化检测乳腺癌组织中BRMS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淋巴结微转移及术后复发率的关系.结果:86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阴性的689淋巴结中有48粒(6.97%)检测到微转移,其中阳性病例22例(25.58%),BRMS1的表达阴性的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微转移病例率(43.24%)和术后复发率(54.05%)远高于BRMS1表达阳性的乳腺癌患者(12.24%,8.16%),差异具有显著性,且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BRMS1与腋窝淋巴结微转移密切相关,可以成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微转移分子指标,并对乳腺癌的分期、预后、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PRL-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RL-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血管形成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2例乳腺癌石蜡包埋组织,WesternBlot方法检测15例新鲜乳腺癌组织及5例癌旁乳腺组织中PRL-3的表达情况,并应用χ2检验和t检验等方法分析PRL-3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RL-3表达定位于乳腺癌组织和癌旁乳腺组织的细胞质,间质无着色。癌组织与癌旁乳腺组织的阳性率为分别为69·4%和35%,癌组织中PRL-3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统计分析显示,PRL-3的表达与临床分期(P=0·001)、淋巴结转移(P=0·008)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0和0·299;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家族史、肿瘤大小、ER、PR和C-erBb-2阳性率无明显关系。WesternBlot结果亦证实PRL-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较癌旁乳腺组织明显增高(P=0·044),且有淋巴结转移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40)。72例乳腺癌中,PRL-3蛋白阳性组MVD的均值高于PRL-3阴性组,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01)。结论PRL-3的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乳腺癌的转移潜能,并可能通过促进肿瘤血管形成来促进乳腺癌的生长和转移。  相似文献   

10.
探讨 CD44 、nm2 3- H1 的表达与大肠癌侵袭及转移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 SABC法检测 5 7例大肠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粘膜、正常粘膜组织中 CD44 v6 、 CD44 S、 nm 2 3- H1 的表达 ,并分别比较其与大肠癌侵袭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显示大肠癌组织 CD44 v6 的阳性率 (70 .18% )显著高于癌旁粘膜 (阳性率为 12 .0 2 % )及正常粘膜 (阳性率为 0 ) (P<0 .0 5 ) ;大肠癌组织 CD44 S和 nm2 3- H1 的阳性率 (分别为 42 .11%和 5 4.39% )显著低于癌旁粘膜 (分别为 89.47%和 91.2 3% )及正常粘膜(分别为 10 0 %和 94.74% ) (P<0 .0 5 )。CD44 v6 、nm2 3- H1 的表达与大肠癌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 (P<0 .0 5 ) ,与大肠癌分化程度无关 (P>0 .0 5 )。CD44 v6 与 nm2 3- H1 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性 (rs=- 0 .117,P>0 .0 5 )。结果表明 CD44 、nm2 3-H1 可作为大肠癌侵袭与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双PAP法,观察雌二醇(E2)、孕酮(P)对贝美格(Bemegride,Be)腹腔致痫大鼠顶叶大脑皮层、海马CA1、CA3区Glu和GABA免疫反应细胞的影响。图像分析结果显示:Be致痫组皮层、海马Glu免疫反应平均阳性细胞数及光密度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1);CABA细胞数及光密度减少(P<0.01)。给予E2后,Be致痫大鼠大脑皮层、海马Glu阳性细胞数目增多,光密度增高(P<0.01),GABA阳性细胞数目减少、光密度降低(P<0.05,P<0.01)而给予P后,致痫组GABA阳性细胞数目增多、光密度增高(P<0.01),Glu阳性细胞数目减少、光密度减低(P<0.01)。提示雌、孕激素的致痫、抗痫作用与其调节脑内GABA和Glu系统的兴奋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低氧对培养的肺血管周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低氧是否影响肺血管周细胞凋亡并参与腺泡内无肌肺动脉的构型重建, 用TUNEL法和免疫组化方法, 观察低氧(H) 组和低氧肺动脉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HECCM) 组对肺血管周细胞凋亡发生率及抑凋亡基因bcl2 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H组和HECCM 组的凋亡指数明显较对照组减小。H 组和HECCM 组bcl2 蛋白的表达量分别是NECCM 组的117 倍、113 倍, 是N组的133 倍、127 倍。提示低氧诱导的抑凋亡基因bcl2 的过度表达, 对周细胞凋亡发生的抑制作用和低氧促进的周细胞增生过程可能都参与无肌肺动脉的构型重建, 与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人胎前额叶皮质中神经肽Y(NPY)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发育。结果显示,NPY阳性神经元最早于16周出现于前额叶皮质的皮质下板,为未成熟的双极神经元。随着胎儿生长,皮质下板的NPY阳性神经元数量逐渐增加,胞体增大,着色加深,突起增多增长。30周后较少数量的NPY阳性神经元也见于皮质的Ⅵ层及白质,皮质其它层阳性神经元数量很少。28周后皮质内还能见到各种走向的NPY阳性神经纤维,其数量随胎儿生长而增加。本研究提示,与其它动物相比,人类大脑皮质NPY阳性神经元出现较早,其成熟过程基本上在出生前完成  相似文献   

14.
天花粉对小鼠子宫肥大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用雌性中国1号小鼠12只,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别腹腔注射天花粉后处死,取子宫组织作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在天花粉作用下,常见子宫肥大细胞脱颗粒,呈功能活化状态,并与子宫平滑肌细胞紧密相邻。提示肥大细胞可能通过脱颗粒释放组胺促进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同时,也见肥大细胞与子宫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等密切接触,提示成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与天花粉作用下子宫肥大细胞的数量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5.
本次首次建立了从小鼠肝脏分离、培养、扩增肝树突状细胞(hepaticdendriticcel,HDC)前体的方法。采用经门静脉插管胶原酶二步循环灌流法及Perco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非肝细胞,得到含HDC前体组分,将其分三组培养:第一组加入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rGMCSF),待培养9天后,将细胞转移至鼠尾胶原上继续培养。第二组加入MrGMCSF培养,但细胞不转移。第三组为对照组,仅加完全培养液。结果显示:第一、二组细胞于培养4天可见有许多细胞集落形成,第一组细胞转移至鼠尾胶原上培养1天后,细胞集落减少,而培养液中DC密度明显增加,光镜和扫描、透射电镜观察证明培养HDC纯度达95%,第二组则无上述细胞释放现象。实验结果提示,HDC前体在体外受细胞因子刺激能大量扩增,但必须在胶原存在下才能分化成熟  相似文献   

16.
维拉帕米对缺血后大鼠视网膜NOS阳性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用 β- NADPH脱氢酶组织化学染色研究维拉帕米对缺血后大鼠视网膜 NOS阳性神经元的影响。结扎双侧颈总动脉使视网膜缺血 ,3小时后松结复流。分别于缺血前 15分钟和再灌流前 1分钟腹腔注射维拉帕米 (5 m g/kg/次 ) ,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动物存活 3天后取视网膜进行 β- NADPH组化反应。结果表明 :视网膜缺血后 NOS阳性神经元减少 ,并出现 i NOS阳性细胞。在缺血前后应用维拉帕米可使视网膜内 NOS神经元较对照组显著减少 (P<0 .0 1) ,NOS神经元形态良好。说明维拉帕米减少大鼠视网膜缺血后 NOS阳性神经元 ,其相应 NO量减少 ,推测维拉帕米对大鼠缺血后视网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通过对大鼠反复4次缺氧5min(常压,氧浓度10±0.5%)的缺氧预处理与经典的缺血预处理(Mury法)的对比观察表明,两者均能明显降低心肌丙二醛含量和肌酸激酶的漏出,提高心肌超氧化物岐化酶,Ca2+Mg2+-ATPase、细胞色素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及维持细胞超微结构的完整性,提示这种非创伤性缺氧预处理具有与缺血预处理相类似的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丹参对鼠缺血后残肝酶组织化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观察鼠缺血后肝再生时酶组织化学的变化。结果表明缺血后肝再生时肝细胞SDH、G6Pase和Mg2+ATPase活性及PAS反应均在不同程度上低于对照组,而LDH、ACP活性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升高。丹参组酶活性及PAS反应基本处于缺血组与对照之间,说明丹参对保护某些酶活性,促进肝再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调查了4种AMPA受体亚单位(GluR1、2/3、4)和谷氨酸(Glu)在大鼠三叉神经尾侧亚核(Vc)内的分布及其匹配关系。我们发现,GluR1和2/3免疫阳性胞体和纤维密集分布于Vc的Ⅱ层和Ⅲ层外侧部,在Vc的其余各层呈散在性分布。GluR4免疫阳性胞体和纤维在Vc各层均无分布。Glu免疫阳性胞体分布于Vc各层,尤以浅层(Ⅰ、Ⅱ层)密集,Glu免疫阳性纤维及终末结构主要分布于Vc浅层。结果表明,Glu免疫阳性纤维及终末样结构与AMPA受体免疫阳性胞体和纤维在Vc浅层的分布总体上是相互匹配的,但AMPA受体各亚单位在Vc内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提示,Vc内的Glu可能通过作用于不同的AMPA受体亚单位而发挥其多种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20.
用PRV和SOM免疫荧光双标记法研究了前脑中SOM样神经元对孤束核中食管前运动神经元的支配。当PRV注射于大鼠颈部食管后,在大脑皮质前部嗅沟背侧的无颗粒型岛叶皮质后部和嗅沟腹侧的梨状前皮质前部可见较多PRV和SOM双标记细胞。在终纹床核、内侧视前区、外侧视前区和正中视前区、终板血管器、穹隆下器、以及嗅结节等处也可见少量PRV和SOM双标记细胞。本文推测脑对颈部食管运动的调节是由广泛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