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Pollock’油梨为试验材料,在第2次生理落果后采用无纺布袋、白纸袋、牛皮纸袋3种套袋材料对果实进行套袋处理,并定期测定油梨的果实色泽参数、果形指数、果皮色素含量以及果实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Vc、脂肪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等内外品质指标的变化,探讨不同套袋材料对油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的影响,为油梨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3种套袋材料均能显著促进油梨果实的生长,显著提升成熟果实的单果重,但对果实生长发育趋势及成熟期无显著影响。(2)无纺布套袋可显著提升油梨果实的果形指数,其余2种套袋材料效果不显著;牛皮纸袋套袋虽能显著增大果实亮度,但会使果皮变黄;白纸袋和无纺布袋可提升果实亮度,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3)无纺布袋和白纸袋套袋处理可显著提高油梨果皮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及果肉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Vc、脂肪、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牛皮纸袋套袋也可显著提高油梨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脂肪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但也显著降低了果皮叶绿素含量和果肉Vc含量,并抑制果皮类胡萝卜素的合成积累。(4)各套袋材料还可改变油梨果皮厚度,其中牛皮纸袋可显著提高果皮厚度,无纺布袋和白纸袋则降低果皮厚度,但各材料对果肉密度均无显著性影响。(5)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显示,各套袋处理中以无纺布袋套袋效果最佳,白纸袋次之。研究发现,3种套袋材料均可显著促进油梨果实的生长发育,改善油梨果实的外观品质及内在品质,并且以无纺布套袋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红毛丹栽培品系果实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海南省保亭县13个代表性品系的单果重、果肉重、果形指数、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含量等17个果实性状进行测量,并进行性状间相关分析及不同种质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状的品系间变异幅度亦不同,其中果核重变异系数最大(28.83%),可溶性糖含量最小(5.62%)。不同性状指标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单果重与果实横径、果肉厚、果皮重、果肉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果实纵径、果核重呈显著正相关;果核重与种子纵径和横径呈极显著正相关。果肉重与果肉厚、可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可食率与可滴定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果实性状聚类分析(平均距离为7.013时)可将13份资源分为5类,第Ⅲ类品系果实各性状综合表现优良,单果重最大,果核小,果肉最多,可直接鲜食,第Ⅴ类品系单果重低,果肉少,可食率较低,酸含量高,口感较其它类较差,适合加工开发利用。研究表明海南省红毛丹栽培品系果实性状存在丰富的多样性,为生产开发、遗传育种等提供了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贵州本地8个李资源的成熟叶片及果实为试验材料,从叶形特征、果实外部形态特征及果实内在品质性状等不同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①贵州地方李的叶形特征中以叶片形状的变异范围最大,有卵圆形、椭圆形、披针形、倒披针形等,其次为叶尖形状、叶基部形状和叶柄腺形状;②果实形态特征中以果皮和果肉颜色的变异范围最大,其次为果实成熟期、果实形状、梗洼及缝合线的深浅以及果顶形状;③贵州地方李的单果质量、果实横纵径及果形指数、核横纵径等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均在9%以上,其中单果重的变异幅度为18.3~38.9g,变异系数最大,达24.92%;④果实内在品质性状方面以可溶性固形物的变异系数最低,为8.50%,可溶性总糖的变异系数最高,为13.44%。  相似文献   

4.
中国李种质资源形态性状和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国家果树种质熊岳李杏圃中保存的405份中国李和杂种李为材料,依据32个主要形态性状和农艺性状的评价数据,对这些主要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李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从字符型形态和农艺性状数据看,叶形、果形、果皮彩色和果肉色泽等性状均表现出较为丰富的多样性;从数值型形态和农艺性状数据看.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为47.09%~14.85%;其中单果重的变异系数最大,为47.09%,其变幅为4.50~107.90g.其次是维生素C含量,变异系数为40.44%,变幅为0.80~14.70mg/100g;相关性分析得出,节间长度与一年生枝条长度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正相关,果实发育期与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也呈正相关,而与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以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品种‘H-1’为材料,研究有机栽培和生态绿色栽培模式对其可溶性固形物、总糖、总酸、Vc、氨基酸、矿物元素和香气等果实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生态绿色栽培的‘H-1’中,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和Vc含量比有机栽培的果实分别高出15.90%、26.30%和29.25%,其中Vc的差异最为明显;总酸含量与有机栽培种相差不大;有机栽培的‘H-1’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是生态绿色栽培种的1.69倍,且锌和钙的含量也高于生态绿色栽培,但钾元素含量相差不明显;生态绿色栽培的‘H-1’果实中可检出的果香成分比有机栽培多5种。研究结果表明栽培方式不同,猕猴桃果实品质表现出一定差异,可根据果实鲜食及加工用途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6.
对江苏高淳、溧阳、镇江和苏州4个产地‘白玉’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Baiyu’)果实的品质指标和矿质元素含量以及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并据此分析果实和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与果实品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白玉’枇杷果实的品质指标及果实和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差异。溧阳和苏州产果实的单果质量、横径、纵径、可滴定酸含量、含水量和果肉厚度均极显著或显著高于高淳和镇江产果实,但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固酸比均极显著低于后二者。果实中N、P、K、Mg、Mn和Zn含量均以苏州产果实最高,Ca含量以镇江产果实最高,Na含量以溧阳产果实最高,Fe和Cu含量均以高淳产果实最高;土壤中N、P、K、Ca、Cu和Zn含量均以苏州产地最高,Mg含量以镇江产地最高,Na和Fe含量均以高淳产地最高,Mn含量以镇江和苏州产地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果实中,除Ca和Fe含量外,其他矿质元素含量与多数果实品质指标均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性;其中,N、P、K和Mn含量与单果质量、横径、种子质量和果肉厚度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N、P、K、Mg和Na含量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固酸比均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可滴定酸含量和含水量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但Cu含量却与单果质量、横径、果肉厚度、可食率、可滴定酸含量和含水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固酸比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在土壤中,Ca和Cu含量与果实品质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K和Zn含量与固酸比分别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和负相关,Mg和Fe含量与多数果实品质指标均呈负相关,且与其中部分果实品质指标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此外,N含量与单果质量、果肉厚度、可滴定酸含量和含水量,P含量与横径、种子质量、果肉厚度和可滴定酸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溧阳和苏州产‘白玉’枇杷果实较大,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低;果实中N、P、K、Mg和Cu含量以及土壤中N、Mg、Fe、P和Na含量对果实品质均有较大影响。此外,依据研究结果,对实际生产中各元素的施用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枇杷良种"白茂木"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从日本引入优良白肉枇杷品种“白茂木”在福建莆田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白茂木”在莆田试验点适应性良好,平均单果重50.1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2%-14.5%,可滴定酸含量0.26%,果实耐贮运;果实单果重、品质、外观、贮藏性等方面的综合性状明显优于国内现有栽培的白肉枇杷品种,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生产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8.
LED光质对茄子果实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发光二极管(LED)精量调制光质和光强,以白光为对照,研究红光、蓝光和红蓝组合光对‘布利塔’长茄果实品质、抗氧化能力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蓝光处理下,茄子果肉中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和茄皮中花青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比对照高15.1%、27.2%和73.6%,但果肉中类黄酮、总酚含量及产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红光处理下,茄皮中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但果肉中维生素C(Vc)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红蓝组合光处理下,果肉中可溶性糖及茄皮中总酚、红色素、黄色素含量、总抗氧化能力以及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茄皮中总抗氧化能力及产量分别比对照高43.5%和43.4%;而白光处理下,果肉中Vc、类黄酮和总酚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最高.茄皮中总酚及果肉中Vc含量与其总抗氧化能力呈显著正相关.设施栽培条件下,适当补充蓝光或红光均有利于改善茄子部分品质,红蓝组合光更有利于改善茄皮品质与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9.
应用柑橘异源四倍体杂种花粉生产瘪籽沙田柚果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个柑橘异源四倍体体细胞杂种(即四倍体粗柠檬与哈姆林甜橙体细胞杂种,简称"HR";酸柚与粗柠檬体细胞杂种,简称"SR";墨西哥来檬与伏令夏甜橙体细胞杂种,简称"KV")为父本,分别与二倍体单胚性沙田柚进行有性杂交,在生产上获得瘪籽沙田柚果实,并对果实品质进行分析(以四季柚花粉亲本为对照)。结果表明:授予柑橘异源四倍体杂种花粉的果实种子败育十分明显,果实瘪籽率达41.4%~96.0%,与对照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但果实单果重、果肉重、果皮重、果皮厚和果形指数与对照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全糖、Vc和可滴定酸含量与对照也无明显变化,且较适合于瘪籽沙田柚果实生产的体细胞杂种是HR和SR。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梨果柄生长发育对果实品质的影响,该试验以11个梨品种为材料,对果实主要经济性状、可溶性糖、矿质养分等进行了测定分析,并对果柄显微组织结构进行了解剖观察。结果显示:(1)梨不同品种间果柄形态及显微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大果型品种果柄内有10个维管束,中果型品种有9个维管束,小果型品种有5个维管束。(2)大果型砂梨品种中,果柄横截面维管束占比越高,单果重越大。(3)梨果柄粗度与果实大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且相关性大小表现为白梨大于砂梨。(4)同一梨品种的中果柄和粗果柄果实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显著高于细果柄果实。(5)果柄粗度影响果实果肉矿质养分含量,‘秋月’的中果柄和粗果柄果实的Ca和B含量显著优于细果柄果实,且中果柄果实的含量最高。研究表明,梨不同品种的果柄形态结构不同,且果柄发育状况影响果实生长发育,尤其果柄粗度是限制果实大小和影响果实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同一梨品种的中果柄果实品质优于粗果柄和细果柄果实。  相似文献   

11.
河西走廊不同产地‘赤霞珠’酿酒葡萄果实品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河西走廊地区‘赤霞珠’酿酒葡萄核心品质指标,建立‘赤霞珠’酿酒葡萄品质综合评价模型。从张掖、武威、嘉峪关3个酿酒葡萄主产市的代表性果园采集6份‘赤霞珠’葡萄样品进行品质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确定‘赤霞珠’葡萄核心品质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建立‘赤霞珠’葡萄品质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产地‘赤霞珠’酿酒葡萄品质指标存在明显差异性,张掖市国风葡萄酒庄园的‘赤霞珠’葡萄果糖、蔗糖、草酸、柠檬酸含量均高于其他地区,且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总酚、苹果酸含量在各产地中也均保持在最高水平。(2)相关性分析发现,葡萄果实葡萄糖含量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糖与可溶性糖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固酸比和糖酸比均与可滴定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3)综合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确定维生素C(Vc)、单宁、果糖和固酸比是‘赤霞珠’葡萄核心品质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赤霞珠’葡萄品质综合评价模型为Y=0.0960×Vc含量+0.1611×单宁含量+0.2771×果糖含量+0.4568×固酸比(各指标含量均经过标准化处理)。研究发现,河西走廊地区‘赤霞珠’葡萄果实品质最佳产地是张掖市,果实Vc、单宁、果糖和固酸比是‘赤霞珠’葡萄的核心品质指标,以其建立的评价模型可用于‘赤霞珠’葡萄品质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2.
广州地区19个引进龙眼品种果实品质的评价与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州地区引进的19个龙眼(Dimocarps longan)品种的果实品质进行了评价与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在表观性状方面,除品种间肉质、果形差异较大外,其它性状差异不大,部分性状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小果或薄皮的品种一般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薄皮、厚肉或横扁的品种一般可食率较高。运用分层聚类的方法,依据各品质指标将品种划分为3类; 运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因子分析法,将8个品质指标用3个主成分来表示(累计贡献率达88.27%);确定简化后的品质评价指标为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可食率和肉厚率,并依据因子得分和简化指标对19个品种进行聚类,两种聚类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平衡施肥对荒漠区黄冠梨生长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荒漠地区丰产期黄冠梨树生长发育特性、果实和叶片矿质元素含量进行分析,探讨平衡施肥对梨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可为梨园确定合理的施肥水平提供理论依据.选取同一园区12年生黄冠梨为试验材料,设置低氮磷高硫(T1)、中氮磷中硫(T2)、高氮磷低硫(T3)3个处理,以常规施肥为对照(CK).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当年生枝和叶片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大,但在连续施肥第2年后,T1促进了当年生枝条的生长,枝条长度和粗度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6.2%和11.4%.连续施肥2年后可以不同程度提高叶片中矿质元素的含量,其中T1处理叶片Cu、Fe和Zn含量最高,T2处理Mg和B含量最高,T3处理P和Mn含量最高.与对照相比,不同施肥处理对果实产量影响均不明显,但对果实品质有较大影响,处理2年后T2的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Vc)含量均显著增加,分别比对照高出4.2%和7.1%,T3处理有机酸含量最高,而T1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Vc含量均低于对照.果实中Fe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果形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与单果质量、有机酸和V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含量与果形指数、果实硬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糖、有机酸和V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综上,T2处理在保证稳产、丰产的前提下,又起到了改善果实品质的作用,可作为荒漠区黄冠梨生产中适宜的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14.
黄皮果实采后呼吸特性及品质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大鸡心、小鸡心和圆种黄皮三个品种为试材,探讨常温(28±2℃)贮藏条件下,三种黄皮果实呼吸速率、乙烯产生速率和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采后黄皮好果率、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显著降低;失重率、可溶性果胶和原果胶含量显著上升;可滴定酸含量在前2d内显著下降,2d后则有不同程度回升;黄皮果实贮藏4d后呼吸速率显著上升,但无呼吸峰出现,属非呼吸跃变型果实。贮藏后期大鸡心黄皮呼吸速率明显高于小鸡心和圆种黄皮。乙烯产生速率采后前4d内显著上升,但4d后大鸡心和小鸡心黄皮乙烯产生速率迅速降低,圆种黄皮则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15.
皱皮木瓜果实发育后期品质变化及其成熟阶段的划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湖北长阳产皱皮木瓜为材料,测定果实发育后期果实鲜质量、果长、果径、果色、果实硬度以及果肉干物质量、可溶性糖含量、总酸含量和总黄酮含量等品质指标的动态变化,划分不同成熟阶段,为判断果实适宜采收期、实现优质生产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皱皮木瓜果实发育后期果实鲜质量、果长、果径、果肉干物质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果色由绿色、黄绿色渐变为淡黄色到黄色;果实硬度、果肉总酸和总黄酮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各品质指标快速变化的时间区域存在差异,果实鲜质量在花后105~150d增加较快,果色在150d后逐渐变黄,果实硬度在花后135~165d快速下降,果肉总酸、总黄酮含量则在花后105~120d快速增加至峰值。(3)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和各品质指标的变化特点,可初步将皱皮木瓜果实发育后期划分为未成熟(花后105d之前)、早期成熟(花后120~150d)和成熟(花后165~180d)3个阶段。研究表明,随着果实成熟度的提高,皱皮木瓜果实鲜质量、果色、果肉干物质量、可溶性糖含量等指标不断升高,果实硬度逐渐下降,其食用加工品质不断提升,而在早期成熟阶段(花后120~150d)果实的药用品质则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番石榴(Psidium guajava)不同品种果实的外观、营养价值和香气特征,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5个番石榴品种(‘红宝石’、‘粉红蜜’、‘西瓜’、‘水蜜’、本地种)果实的外观和营养成分进行测定,采用顶空气质联用(HS-GC-MS)技术对5个品种果实的香气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果实外观及营养成分差异明显。‘水蜜’的果形指数最低,果实扁圆形,种籽最少;大多数糖类物质(总糖、还原糖、蔗糖等)、糖酸比、总酚含量最高;果糖、VC和总黄酮含量位居第2;总酸、脂肪、粗纤维、灰分含量最低。主成分分析表明,‘水蜜’作为鲜食水果的食用品质最高。己醛和石竹烯是红肉型品种的特征风味物质,3-羟基-2-丁酮是白肉型品种的特征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以幼果期、白果期、转色期的离体‘北陆’蓝莓果实为试材,设置0(CK)、5、10、15min紫外光辐照处理,24h后取样分析蓝莓果实中可溶性糖、总酚、类黄酮和花青苷含量,以及苯丙氨酸裂解酶(PAL)和查尔酮异构酶(CHI)活性的变化,探究UV-B紫外照射处理对不同发育时期蓝莓主要果实品质及相关酶活的影响。结果显示:(1)对于幼果期蓝莓,5min UV-B处理可显著增加果实内可溶性糖含量;10min UV-B处理果实PAL活性增加效果最为显著;15min UV-B处理对果实总酚和花青苷积累的促进作用最大,但显著降低了类黄酮含量和CHI活性。(2)对于白果期蓝莓,5min UV-B处理显著增加了果实类黄酮含量和CHI活性,10min处理使果实可溶性糖和总酚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25%和18%;15min处理对果实花青苷含量和PAL活性影响作用最大。(3)对于转色期蓝莓,各处理除果实可溶性糖及类黄酮含量降低外,其余物质含量均显著增加。(4)UV-B处理并未改变果实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总酚、类黄酮和花青苷含量及PAL、CHI酶活性的积累规律。(5)蓝莓果内PAL活性与其可溶性糖、总酚和类黄酮的积累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CHI活性仅与其可溶性糖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UV-B辐照处理促进了幼果期和白果期可溶性糖的积累,也能促进不同发育时期蓝莓果实总酚和花青苷及白果期类黄酮的积累,对蓝莓果实主要品质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黑老虎(Kadsura coccinea )作为果用食物的营养价值,对采自云南省不同产地的野生黑老虎果实分别测定其果皮和果肉中的维生素 C、可溶性固形物、氨基酸、粗纤维、蛋白质、总糖等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野生黑老虎果实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的氨基酸,4个种源中,以勐海的黑老虎果肉中各人体必需氨基酸总含量最高,为0.256%,其次是屏边种源,为0.106%,景东种源为0.0943%,普文种源氨基酸总含量最少,为0.0274%。黑老虎果实还含丰富的维生素 C、粗纤维、蛋白质、总糖等。不同产地之间或单株之间各营养指标变化范围大,变异系数较高,优良种源或优良单株可选择性较强。果肉的养分灰关联度以勐海种源和第2单株最高,将作为备选优良种源和优良单株。  相似文献   

19.
A 2-year trial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prohexadione-calcium (ProCa) on the fruit quality of summer ‘Jen-Ju Bar’ guava (Psidium guajava L.). ‘Jen-Ju Bar’ trees were treated with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ProCa: 0 (as control), 125, 250, and 500 mg L?1, which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spring shoot growth. Summer guava fruits of the trees subjected to ProCa exhibited higher levels of total soluble solids and higher values of total soluble solids to titratable acidity ratio compared with control fruits. Summer guava fruits from trees treated with ProCa were firmer than those from untreated trees. ProCa spray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pulp weight, core weight, pulp thickness, and pulp-to-core ratio. No other fruit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ProCa treatment.  相似文献   

20.
以猕猴桃(Actinidia)品种'东红'和'金玉'为材料,在果实发育不同时期用20 mg/L的氯吡脲(CPPU)浸果处理,比较不同实验组的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含量、酸含量、Vc含量和花青素含量等果实品质的差异,探讨CPPU处理的最佳时期;并在'东红'和'金玉'的CPPU处理组和对照组中,采用实时荧光PCR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