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0 毫秒
1.
【目的】从土壤中筛选得到1株产耐热右旋糖酐酶的真菌。【方法】采用营养缺陷型培养基,结合稀释涂布法和平板透明圈法分离筛选出产耐热右旋糖酐酶的菌株。通过观察菌落形态、菌体形态和培养特征,结合ITS r D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研究菌株所产右旋糖酐酶的酶学性质。【结果】通过筛选得到1株产耐热右旋糖酐酶的菌株DG001,经鉴定为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菌株DG001所产右旋糖酐酶的最佳催化条件为55°C,p H 5.0;最适底物为5%Dextran T70。酶在60°C以下和p H 4.0–7.0之间稳定。urea、Mn~(2+)和Mg~(2+)对酶活均有促进作用,低浓度的Mn~(2+)和urea可使酶活分别提高到116.91%和110.14%,而Cu~(2+)则对其有强烈抑制作用。该酶水解右旋糖酐T2000的产物主要是异麦芽糖和异麦芽三糖,被确定为内切右旋糖酐酶。酶对底物的亲和性随底物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强。【结论】成功筛选获得1株产耐热右旋糖酐酶的菌株DG001,所产酶在较宽温度范围内具有较高活力,热稳定性好。该酶在制糖工业及不同分子量右旋糖酐的制备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淡紫拟青霉右旋糖酐酶的形成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较了各种碳水化合物对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右旋糖酐酶形成的影响,右旋糖酐是最好的碳源,也是最佳诱导物。不同分子量(17.2—1000kD)的右旋糖酐对酶形成的诱导作用不同,酶的产生随右旋糖酐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加。用分子量为1000kD的右旋糖酐作碳源时比用17.2kD的右旋糖酐作碳源时的产酶量高40%以上。用右旋糖酐和其它糖的混合物作碳源时,酶的形成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右旋糖酐酶形成的其它适宜条件:氮源为牛肉蛋白胨,培养基初始pH6.0—7.0.种龄为48小时,在250ml三角瓶中装50ml培养基,于28℃在200r/min摇床上培养6天。  相似文献   

3.
采用菌株诱变技术,提高生防用淡紫拟青霉菌株产几丁质酶的能力。通过常温常压等离子体诱变技术(MPMS)对淡紫拟青霉进行诱变育种处理,对处理的菌种先采用透明圈法进行初筛,然后采用发酵方法进行复筛。采用MPMS法诱变淡紫拟青霉产几丁质酶菌种时,温度25℃,处理时间30 s,样品处理量60μL,诱变菌的致死率为30.33%时,正突变率为14%。采用摇瓶分批发酵培养,诱变菌种的几丁质酶活为0.17 U/mL。结果表明,经过对淡紫拟青霉的诱变处理,获得高活性几丁质酶产生菌株,几丁质酶酶活提高180%。  相似文献   

4.
从污染的右旋糖酐溶液中分离出一株外切异麦芽三糖水解酶(Exo-isomaltotrio-hydrolase,1,6-α-D-Glucan isomaltotriohydrolase EC 3.2.1.95)产生菌,经鉴定为产碱菌(Alcaligenes sp.).研究了酶的产生条件和基本性质.产酶最适培养基组成(%):右旋糖酐1.5、鱼粉蛋白胨1、酵母抽提物0.1、牛肉膏0.3、甲醇2,pH8.0,250ml三角瓶中装20ml培养基,于26℃200r/min旋转摇床上振荡培养48小时.酶的最适作用温度和pH分别为50℃和p H6.5—7.5,在pH5.0—10.6范围内稳定.在40℃保温24小时酶活力基本不变,50℃保温8小时剩余酶活力为71.8%,保温24小时剩余酶活力为44.2%,在55℃酶活力的半寿期为10 小时.金属离子Hg^(2+)、Ag^+对酶强烈抑制.水解右旋糖酐的终产物为异麦芽三糖,酶的作用方式为外切型.  相似文献   

5.
产α-淀粉酶的米曲霉菌株筛选及产酶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51株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中筛选到5株产α-淀粉酶活力较高的菌株,对其中的5037号菌株进行了产酶条件的试验:最适培养温度为30—33℃,时间为2.5天,3天以后酶活力开始下降;pH3.5—6.0之间对产酶活力影响均不大;外加碳源以糊精和瓜干粉较好,其中玉米粉加量以5%最好;外加氟源中NH4NO3和尿素等对酶的形成有促进作用;NH4Cl抑制酶的形成。在最适产酶条件下,酶活力平均达438.8u/ml。  相似文献   

6.
从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右旋糖酐酶产生菌(D5),可水解右旋糖酐产生单一产物——异麦芽三糖,为外切型异麦芽三糖水解酶产生菌。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菌落形态,色素颜色等形态学观察,分析其为黄绿青霉。对菌株的ITS rDNA序列进行克隆测序,与GenBank中已知菌的ITS rDNA比对,用Neighbor-joining方法构建聚类分析树状图,并用Bootstrap法对其评估,结果表明ITS序列的分子鉴定支持了基于形态特征的鉴定结果。该菌株的ITS与Penicillium daleae,Penicillium janthinellum菌株的ITS rDNA序列同源性最高。  相似文献   

7.
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5037产生的α-淀粉酶,酶反应最适温度范围为55—63℃,以60℃为最好。反应pH范围在4.4—6.0之间,最适PH为4.8—5.2。酶的pH稳定性为5.5—8.5。酶的热稳定性在50℃以下较好,加Ca~(++)对酶的稳定性有显著的作用。凝胶电泳分析,此菌株产生的酶系较纯。酶作用产物为糊精和低聚糖,延长反应时间则产生麦芽三糖和多量麦芽糖以及部分葡萄糖。  相似文献   

8.
应用原生质体紫外诱变,对一株产漆酶荷叶离褶伞(Lyophyllum decastes)菌株紫外诱变,用愈创木酚马铃薯葡萄糖固体平板变色法初筛,然后用ABTS[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测定漆酶活性进行复筛,获得1株漆酶高产诱变菌株HY1022-01;对HY1022-01所产漆酶粗酶液酶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HY1022-01所产漆酶最大酶活力比出发菌株提高30.32%,最适条件下酶活达991.67 U/mL,且产酶稳定;HY1022-1所产漆酶最适作用温度为35℃,在30~35℃较为稳定;最适反应pH值为3.0,pH在2.2~3.8较为稳定,ABTS的漆酶动力学常数为72.622μM。  相似文献   

9.
从煤矿酸性废水中分离到一株产木聚糖酶青霉,通过酸性液体培养研究了菌体生长对pH的响应及木聚糖酶的产生特征,并测定了木聚糖酶的部分应用性质.结果表明:实验菌株嗜酸,菌丝生长最适pH为2.0,孢子萌发生长适宜pH为3.0~4.0;木聚糖诱导菌体在生长稳定期大量产生木聚糖酶,蛋白胨是菌体产酶的适宜氮源;菌株所产木聚糖酶属于酸性木聚糖酶,反应最适pH 3.5、最适温度50 ℃~55 ℃,pH 2.0时酶活达到最高活力的72%,在最适反应条件下保温60 min,残余酶活接近70%,适用于较强酸性的高温加工环境.  相似文献   

10.
从木霉属、曲霉属、担子菌等17种试验菌株中筛选出一株产β-葡萄糖苷酶活性较高的黑曲霉A.niger-nl-1。该菌株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β-葡萄糖苷酶的最高活力达到4.7U/mL,适宜的产酶周期为4d。制备的β-葡萄糖苷酶最适反应温度为55℃、最适反应pH为5.0。该菌株除能产生β-葡萄糖苷酶外,还能产生内切葡聚糖酶和外切葡聚糖酶,滤纸酶活达到0.62IU/mL。  相似文献   

11.
产壳聚糖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酶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君  卓少玲  陈盛  杨谦 《微生物学通报》2012,39(12):1734-1745
【目的】利用筛选培养基,从福建沿海潮间带泥样中分离筛选产壳聚糖酶的菌株,并研究菌株的产酶特性。【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26S rDNA序列进行分类鉴定,采用DNS法测定酶活力。【结果】筛选得到产壳聚糖酶的菌株KQ-1002与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的同源性为99%,并初步鉴定为青霉属的一种。发酵培养的最适温度为30°C,最适碳源为1.0%水溶性壳聚糖,最适氮源为1.87%(NH4)2SO4,最适pH为6.0。该菌株液体发酵培养72 h产壳聚糖酶活性最高,经优化后最高产酶量为18 U/mL。纯化后的壳聚糖酶经SDS-PAGE分析其分子量约40 kD。酶促反应最适pH为5.0,最适反应温度为55°C,Km值为1.293 g/L。在离子浓度为1.0×10 3mol/L时,金属离子Cu2+、Hg2+、Ag+对酶的活性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壳聚糖酶对不同底物及脱乙酰度的壳聚糖具有不同的降解作用。【结论】筛选获得产壳聚糖酶的真菌菌株KQ-1002的壳聚糖酶活力经优化后提高了约7倍,是一株具有研究和应用潜力的产壳聚糖酶菌株。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土壤中筛选到一株新的产右旋糖酐酶的真菌F1001,为酶法制备药用级右旋糖酐提供新的右旋糖酐酶产生菌株.[方法]通过形态特征和ITS rDNA序列分析方法鉴定菌株.利用硫酸铵盐析、Sepharose 6B凝胶柱纯化,得到纯度较高的酶蛋白.以右旋糖酐70 kDa为底物,对右旋糖酐酶酶学性质及催化机理进行研究.[结...  相似文献   

13.
一种新型淀粉酶的鉴定及其产酶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对筛选到的菌株ZX99产生的一种新型淀粉酶(异麦芽低聚糖酶)进行了分析鉴定,ZX99菌株能产生一种胞外淀粉酶,该酶能催化淀粉的降解产生异麦芽低聚糖,对原产酶菌株ZX99多次进行紫外线照射诱变后,获得了优良,稳定的变异菌株RB3.232,其产酶水平为原株的160%,产物薄层层析证明,该酶能催化淀粉的降解,产生异麦芽糖,潘糖,异麦芽三糖和异麦芽四糖等低聚糖,但对普鲁兰基本不起作用,由此证明它是一种不同于新型普鲁兰酶(nepullulanase)和 传统淀粉酶(amylase)的一种新型淀粉酶。  相似文献   

14.
柚苷酶产生菌的选育及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汪钊  毛富根   《微生物学通报》1995,22(1):18-22
根据柚皮苷的物理及化学特性,设计和试验了一种新的柚苷酶产生菌筛选模型。在153株曲霉中筛选到一株产柚苷酶菌株AspergillusnigerZG84,摇瓶发酵酶活力为320u/ml。经自然分离和DES诱变处理,得到ZG86菌株,酶活力达1124u/ml。对其培养条件和产酶条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米曲霉(Aspergillus orza)C491产生聚半乳糖醛酸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该菌株的摇床发酵滤液以桔子果胶为底物时酶活力可达344.8U/mL。产酶最适培养基组成为:麦芽汁(糖度6%)中添加6%桔皮粉,2%硫酸铵(w/v)。最适培养条件:起始pH4(灭菌前),30℃,r/min,培养112h。Tween80可以促进C-491产酶。  相似文献   

16.
肝素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从土壤中筛选到一株活性较高的肝素酶产生菌株Corynebacterium sp.。培养及产酶最佳条件表明,最适培养基组成(g/L):胰蛋白胨20,氯化钠1,磷酸氢二钾25,硫酸镁05,麦芽糖20,pH65。最适生长温度27℃,最佳产酶温度31℃。在500mL三角瓶中装40mL培养基,在30℃,200r/min摇床上培养24 h,每升发酵液可产酶1700u。  相似文献   

17.
筛选了真菌、细菌和放线菌共1121株,其中有β-HexNAcasc活力的有237株,在所筛选菌中只要有β—GlcNAcase活力,也就有β-GalNAcase活力,但两酶比值(β-GlcNAcase/β—Gal-Nacase)不同。所筛选出的溜曲霉(ASP.tamarii)S215为由土壤中分离的,其产酶最适条件为5%麸皮液体培养基,28—30℃振荡培养5—6天,补充碳源如纤维二糖、葡萄糖胺、半乳糖胺或者补充氮源(NH4)2SO4及NH4NO3,可以稍稍提高酶活。在溜曲霉的培养液中除β-GlcNAcase及β-GalNAcase外,还有a-半乳糖苷酶、β一半乳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β-岩藻糖苷酶及α-甘露糖苷酶。  相似文献   

18.
从采自河南各地的三十一份土样中分离筛选到一株能分泌胞外几丁质酶的曲霉(Aspergillus sp.)F-817。该菌株几丁质酶产生的最适碳源是1%的胶体几丁质,表面活性剂Tween-20、Tween-80能显著提高酶的产量。产酶的最适温度和起始pH值分别是28~32℃及pH5。  相似文献   

19.
应用富集培养和梯度底物浓度定向筛选技术,从长期被腈化物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到一株产 3-氰基吡啶水合酶(3-cyanopyridine hydratase)活性较高的马红球菌(Rhodococcus e-qui)SHB-121.研究了该菌3-氰基吡啶水合酶的最适形成条件.在最适条件下,酶的比活力达5.3u/mg干细胞,比在初筛条件下的酶活力提高95倍,而在其细胞内共存的尼克酰胺(烟酰胺)水解酶活力很低.  相似文献   

20.
烟色红曲霉耐热解脂酶的形成及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烟色红曲霉(Monacus fulginosus)M-101菌株经麦麸固态培养生成耐热脂肪酶和酯酶。产酶的适宜条件为:培养温度30℃,初始pH 3.0—3.5,麸曲初始含水量75%。培养4—5天后,脂肪酶活力可达207u/g,酯酶活力达14.6u/g。粗酶试验表明,脂肪酶和酯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脂肪酶最适反应pH为6.0。酯酶最适反应pH为6.8。酯酶耐热性略高于脂肪酶,在55℃处理1小时和45℃处理24小时,两种酶活力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