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将近两年前,试图合成人类干扰素基因,那是不可能的。从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通过反转录产生DNA,开始测定出干扰素基因的核苷酸顺序,正好是两年了。此后,从mRNA制出CDNA中表明,在人类染色体组中的干扰素基因可能是一个家族——有些相当于白细胞干扰素(α——干扰素),较少的相当于成纤维细胞干扰素(β—干扰素)及更少量的免疫干扰素(γ—干扰素)。这些干扰素中的每种干扰素的氨基酸顺序还没  相似文献   

2.
最近,法国农业研究院格里尼翁试验站的病毒学研究人员从猪白细胞干扰素基因中鉴别出一个猪α-干扰素基因,将其转移到大肠杆菌的质粒DNA上,同时对核苷酸顺序进行了测定。研究人员指出,这个顺序的78%和人α-干扰素是一致的。此外,猪α-干扰素是由10多个亲缘基因编码的非常类似的蛋白质群所组成。法国农业研究院细胞遗传学研究人员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这个基因,在猪染色体上进行了定位。据报道,这些研究不仅使法国在不久的将来能  相似文献   

3.
有机磷抗性致倦库蚊种群中酯酶基因扩增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致倦库蚊Culex qinquefasciatus是丝虫病的主要传染媒介。通过生物测定、单个蚊虫酯酶α2和β2基因拷贝数分析和酯酶β基因序列比较, 分析了抗性水平、抗性相关基因在种群中的分布及其基因拷贝数等的抗性分子特征。应用快速PCR仪(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s)直接检测库蚊中酯酶基因和mRNA拷贝数。结果显示:上海致倦库蚊对对硫磷的抗性LC50为8.12, 酯酶活性升高是上海致倦库蚊种群对有机磷杀虫药剂产生抗性的主要机理。编码致倦库蚊酯酶β的氨基酸序列同编码尖音库蚊酯酶B1的氨基酸序列相比同源性为98%;同致倦库蚊酯酶B2氨基酸序列相比同源性为100%,同环蹶库蚊酯酶B3氨基酸序列相比同源性为90%, 上海致倦库蚊中酯酶α和β基因均扩增。有机磷抗性的上海和PellRR蚊虫种群中单个蚊虫酯酶α2 和β2定量基因拷贝数均不同,其同一蚊虫个体的酯酶α2 比酯酶β2基因的拷贝数高,但没有明显的规律性,酯酶结构基因的扩增是上海致倦库蚊种群对有机磷杀虫药剂抗性的主要机理,估计在野外种群的杂合个体中存在多种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4.
割手密作为甘蔗育种中重要的野生亲本,具有适应范围广、抗病和抗逆性强的优势。为了确定5S r DNA在不同倍性割手密基因组中的分布位点的数目、区域与拷贝数,本研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云南82-114(2n=10x=80)和福建89-1-19(2n=13x=104)两份不同倍性割手密材料的间期核和中期染色体上进行5S r DNA定位研究。结果表明:5S r DNA在这两个割手密无性系中的位点数、分布位置以及信号的强弱变化较大。其中,云南82-114割手密有10个信号位点,且基本都在着丝粒附近;福建89-1-19割手密有13个信号位点,部分靠近着丝粒,还有少部分在着丝粒附近的长臂上;同一细胞中不同染色体上的杂交信号有强弱之分,差异明显;而且割手密的5S r DNA位点数与倍性具有相关性,在染色体上没有固定的分布模式,5S r DNA在不同染色体上的拷贝数存在较大的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了割手密染色体结构多样性和5S r DNA拷贝数多样性,可在分子水平上为染色体提供有效的识别标记,有助于物种的进化及亲缘关系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研究了在诱导合成干扰素的细胞中α和β,干扰素基因调控。在Namalva细胞中,mRNA和干扰素合成有一相互关系。两种基因转录都开始在帽端。β:干扰素的转录并不终止于poly(A)位点,而是延续到3'侧翼区。据此,含有较大分子量  相似文献   

6.
干扰素基因     
干扰素(IFN)是一类蛋白质,它作用于靶细胞产生抗病毒作用,它还具有抑制细胞生长和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干扰素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临床应用上都有重要意义。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用基因工程来研究和生产干扰素便成为科学家努力的目标了。目前,从一公斤大肠杆菌菌体可生产2克α-干扰素(IFN-α)。IFN-α基因在酵母中的表达也获得了成功。β-干扰素(IFN-β)及r-干扰素(IFN-r)的基因工程生产也已成功。干扰素基因工程的研究又促进两个方面的研究得到重要发展,一是干扰素基因结构的研究取得十分重要的进展;另一是干扰素的基因人工合  相似文献   

7.
将近两年前,试图合成人类干扰素基因,那是不可能的。从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通过反转录产生DNA,开始测定出干扰素基因的核苷酸顺序,正好是两年了。此后,从mRNA制出CDNA中表明,在人类染色体组中的干扰素基因可能是一个家族--有些相当于白细胞干扰素(α--干扰素),较少的相当于成纤维细胞干扰素(β-干扰素)及更少量的免疫干扰素(γ-干扰素)。这些干扰素中的每种干扰素的氨基酸顺序还没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发现,许多DNA和RNA肿瘤病毒具有一种可以增加某些基因转录活性的调控序列,称为增强子。但增强子只在真核细胞才起作用。侯云德等在研究SV40 72bp重复序列对干扰素基因在原核细胞中表达的影响时,发现SV40 DNA Hind Ⅲ B片段对人αD型干扰素基因在原核细胞中有顺式(cis)的增强作用。本文进一步观察到,该片段对人β干扰素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也有类似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型别的基因工程干扰素抗病毒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大肠杆菌生产的不同型别的基因工程干扰素rIFN-α1(α1)、rIFN-αA(αA)、rIFN-β17ser(β17ser)和rIFN-γ(γ),以及自然人白细胞干扰素nIFN-αco,在不同细胞上对不同病毒的抗病毒活性做了比较研究。证明:①α1抗病毒作用的细胞谱较广,尤其在牛肾MDBK细胞和猪肾PK细胞上有很高的活性,分别为在人细胞上的29倍和7倍。β17ser和γ在异种细胞上活性极低,在鼠、猪和牛肾细胞上的活性为人细胞上的1~2%以下。②5种干扰素对麻疹、CoxB1、Sindbis、腺病毒7型和Ⅰ、Ⅱ型单纯疱疹病毒的抗病毒活性无明显差异。但不同病毒对干扰素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别,以Sindbis病毒为最敏感,7型腺病毒最不敏感。③5种干扰素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均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尤以人α1型和β干扰素作用最强,α1对出血热病毒的抗病毒活性是对滤泡性口膜炎病毒(VSV)的1/2.85,人β干扰素是对VSV的1/4.1。上述结果为人基因工程干扰素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一套整合载体,将来自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耐高温α-淀粉酶基因以及质粒pC194上的一段Cm抗性基因随机整合至枯草杆菌1A289染色体上,通过提高整合菌的抗氯霉素能力和反复进行整合,可提高耐高温α-淀粉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拷贝数,最终耐高温α-淀粉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拷贝数由整合初的一个增至七个以上。同时,在无选择压力的情况下,可产酶220u/ml以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SYBR Green实时定量PCR分析灌注培养工艺过程中工程细胞株抗体基因的稳定性。方法取灌注培养0、7、14、21、28、35 d的CHO细胞,用SYBR Green实时定量PCR分析其抗体基因稳定性。使用标准曲线相对定量法分析CHO细胞中β-肌动蛋白和抗体基因拷贝数,以抗体基因拷贝数与β-肌动蛋白基因拷贝数的比值表示工程细胞中抗体基因水平。结果工程细胞株工作种子、发酵罐中不同时间点样品抗体基因拷贝数保持稳定,抗体基因拷贝数相对β-肌动蛋白基因为0.93±0.10,抗体基因相对含量与培养时间之间不相关(P=0.938)。结论抗体工程细胞株在灌注培养过程中抗体基因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2.
采用玉米Ubi-1启动子获得低拷贝转基因玉米植株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基因枪粒子轰击和草丁膦(PPT)选择获得可育的玉米转基因植株,并分析了外源基因在转化体中的拷贝数与启动子之间的关系。用玉米Ubi-1启动子驱动外源基因,玉米转化体中外源基因的拷贝数较低;可能的原因为Ubi-1启动子通过与其内部同源序列发生重组而被定点整合进玉米基因组,共转化的两种质粒DNA在整合至玉米染色体DNA之前已重构成为一个整体。结果显示使用某一植物自身基因的启动子可以降低外源基因在该物种转基因个体中的拷贝数,进而避免基因沉默现象的发生。目前已得到第二代转基因玉米种子。  相似文献   

13.
建立一种精确定量人胚胎干细胞线粒体DNA拷贝数的方法。构建包含线粒体DNANDl和核单拷贝基β-globin基因序列的重组质粒作为标准品;收集无饲养层培养体系下人胚胎干细胞DNA样本,结合2个单独的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待测样本中线粒体NDl和核β-globin基因分别进行定量,从而对人胚胎干细胞线粒体DNA的含量进行了精确定量。结果提示,人胚胎干细胞线粒体DNA的平均拷贝数/细胞为1321±228。研究表明,该技术可对人胚胎干细胞线粒体DNA拷贝数进行准确的测定,为研究培养条件对人胚胎干细胞线粒体DNA拷贝数的影响及优化体外培养条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干扰素调节宿主限制性因子SAMHD1的表达而抑制HBV复制的分子机制。方法:首先不同剂量的干扰素α、β和γ处理Huh7. 0细胞,通过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SAMHD1在转录和翻译后的表达水平;进一步通过siRNA干扰内源性的SAMHD1,再评价干扰素α、β对病毒的抑制效应;最后通过免疫荧光检测了干扰素α诱导内源性SAMHD1的细胞定位及Southern blot检测了SAMHD1细胞定位对病毒复制的影响。结果:在Huh7. 0细胞中,SAMHD1的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明显受干扰素α和β的诱导升高;干扰SAMHD1后干扰素α和β对HBV复制的抑制作用消失; SAMHD1定位在细胞核内,干扰素α诱导SAMHD1同样定位在细胞核内,缺失核定位信号后SAMHD1丧失了其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结论:在Huh7细胞中,干扰素α、β能诱导SAMHD1表达上调来抑制HBV的复制,SAMDH1的抗病毒作用依赖于其细胞定位。  相似文献   

15.
VHL基因具有调节转录、稳定细胞生长相关基因和调节细胞周期的功能,其突变、缺失、重排和超甲基化与肾细胞癌(RCC)的发生密切相关。VHL基因产物VHL肿瘤抑制蛋白(p VHL)是泛素连接酶的成分,具有调节低氧诱导因子(HIF)稳定性的作用。HIF家族主要包含三种HIFα因子(HIF1α、HIF2α、HIF3α)和两种HIFβ因子(HIF1β、HIF2β)。HIF1α位于14q染色体上,在肾透明细胞癌中该染色体经常缺失,且这种14q的缺失常伴有预后不良。HIF2α的表达异常促进了p VHL缺陷型肾透明细胞癌中的发生。目前,抑制HIF2α及其下游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药物都处于临床试验的不同阶段,已有四种VEGF抑制剂获准用于肾透明细胞癌的治疗。选择抑制HIF或具有HIF靶基因抑制选择性的药物进行研究,可能为肾透明细胞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本文就HIF在VHL蛋白缺陷型肾透明细胞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852451小鼠a千扰素基因在染色体中的定位[英〕/Lovett,M.…了EMBOJ一1984,3(7)一1643~1646〔译自DBA,1984,3(18),84一08593〕 鉴于小白鼠是研究千扰素抗病毒、抗肿瘤和其他生物调节作用的一个重要模型,所以了解小鼠干扰素基因的结构、数目和定位是很重要的。小鼠a一干扰素结构基因在染色体中的定位是采用中国地鼠x小鼠体细胞的杂交细胞的DNA与同位素标记的小鼠a一干扰素的cDNA的杂交试验来确定的。杂交细胞是用小鼠脾细胞或腹腔巨噬细胞与中国地鼠细胞系380一6经聚乙二醇融合而获得的。从杂交细胞和小鼠脾细胞分离的高分子量DN-A用H…  相似文献   

17.
李军  曾芸 《生命的化学》2006,26(5):395-398
病毒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被细胞的相关受体识别后,分别经过Toll样受体途径和核酸结合蛋白途径进行信号转导,启动β-干扰素的转录和合成。从感染细胞分泌的β-干扰素与细胞膜上Ⅰ型干扰素共有的受体结合后,经Jak/STAT信号途径刺激细胞产生一系列具有抗病毒效应的的干扰素刺激因子。干扰素调节因子7作为一种干扰素刺激因子在启动随后的α-干扰素转录中起着重要作用。母α、β-干扰素的产生进一步放大了产生干扰素刺激基因的信号,形成一个正反馈回路,加强了免疫应答的强度和延长免疫应答的时间。  相似文献   

18.
病毒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被细胞的相关受体识别后,分别经过Toll样受体途径和核酸结合蛋白途径进行信号转导,启动β-干扰素的转录和合成。从感染细胞分泌的β-干扰素与细胞膜上I型干扰素共有的受体结合后,经Jak/STAT信号途径刺激细胞产生一系列具有抗病毒效应的的干扰素刺激因子。干扰素调节因子7作为一种干扰素刺激因子在启动随后的α-干扰素转录中起着重要作用。α、β-干扰素的产生进一步放大了产生干扰素刺激基因的信号,形成一个正反馈回路,加强了免疫应答的强度和延长免疫应答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细胞水平上比较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A,B,C,D对干扰素治疗的不同应答反应,进而探讨基因型对干扰素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利用脂质体法将前期构建好的HBV基因型A,B,C,D质粒分别转染入Hep G2细胞系中,并在转染细胞上清中加入干扰素-α2a(IFN-α2a)。ELISA方法用来检测上清中HBV抗原,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上清中HBV DNA,通过比较加药前后上清中HBV抗原和DNA水平的变化,反应HBV基因型对IFN-α2a的治疗反应。结果:HBV 4种基因型对IFN-α2a治疗的应答反应存在差异,其中A和B基因型对IFN-α2a的应答明显高于C和D基因型;而基因型A和B之间、以及基因型C和D之间对IFN-α2a的反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HBV基因型能影响干扰素的治疗效果,其中A和B基因型对IFN-α2a的治疗反应优于C和D基因型,在临床上应开展HBV基因分型检测,用以指导临床用药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染色体粉碎"是最初在肿瘤细胞中发现的一种复杂的基因组重排现象.在该事件中,细胞的一条或几条染色体在短时间内发生大量的DNA双链断裂,形成小的DNA碎片,之后这些碎片被细胞的DNA修复机制随机地拼接起来,形成新的染色体.染色体粉碎事件会造成大量的基因组重排,引起DNA拷贝数的变异和基因融合,从而导致正常细胞向肿瘤细胞的快速转化.这与传统的癌症发生理论不同,传统理论认为肿瘤的发生是由基因突变逐步积累而导致的,因此染色体粉碎现象可能揭示了一种肿瘤发生的新机制.目前,该现象的内在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其判别标准也存在争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染色体粉碎现象的判别标准和产生机制,探讨了该现象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染色体粉碎事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