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大熊猫及其近缘种rDNA序列变异和系统进化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兰宏  王文 《动物学研究》1998,19(5):337-343
应用rDNA间隔区Southern转换技术研究大熊猫及其近缘种的分子系统关系。通过比较大熊猫、小熊猫、黑熊、马来熊、浣熊和猞猁的rDNA间隔区限制性内切酶图谱,用最大似然法和简约法构建它们的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大熊猫与熊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与小熊猫和浣熊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羧甲基纤维素柱层析都表明大熊猫(Ailuropodmelanoleuca)、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和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的血红蛋白各有两个组份。在近似的条件下得到了它们的晶体。三种动物血红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相似,而且N-末端氨基酸都是Val。有待进一步测定全部氨基酸顺序,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异同和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3.
大熊猫和小熊猫是一家吗?都是吃竹子的,名字里面都有“熊”,并且,如果把一只小熊猫的尾巴变短,把红毛涂抹成白色。那它就很容易被当成一只“小的大熊猫”。那么,它们到底是不是一家?又有什么样的亲缘关系呢?  相似文献   

4.
借鉴互联网中已经克隆到的Activin基因βA亚基成熟肽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兼并引物,利用PCR技术从大熊猫,小熊猫,马来熊的基因组DNA中直接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并分别克隆到大肠杆菌载体pBlueScript^ 当中,然后对培养产物进行行序列测定,DNA序列分析表明,三种物种的Activin基因βA亚基成熟肽序列长度均为359bp,无内含子,基因片段编码一个含有119个氨基酸残基的肽段。大熊猫,小熊猫,马来熊在该成熟肽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上表现出高度的同源性,其中核苷酸同源性为93.9%。氨基酸同源性高达99%以上,此外,3种动物的核酸限制性酶切图谱也高度相似,与GenBank中收录的其他物种Activin基因βA亚基成熟肽序列相比较,显示此片段在处于不同进化程度的物种之间仍具有高度保守性,运用系统发育与进化树软件包PHILIP,并结合克隆序列对大熊猫,小熊猫,马来熊进化与分类地位进行了探讨,采用不同的统计学分析方法,所得到的3个物种系统发育进化树的拓扑结构完全一致,相比较而言,大熊猫与马来熊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而小熊猫与上述两个物种的亲缘关系相对疏远,结果支持将大熊猫与马来熊归为熊科,而将小熊猫单列成科的学术观点,这是首次以生殖相关的核基因作为研究对象,为大熊猫及其近种进行系统分类研究所提供的又一分子生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5.
从大熊猫血清中纯化出免疫球蛋白(IgG),以此作为抗原免疫家兔,获得兔抗大熊猫IgG血清。以黑熊、小熊猫、狗、猫等动物血清为抗原,兔抗大熊猫IgG 血清为抗体.进行了免疫扩散和微量免疫电泳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收集的食肉目动物:黑熊、小熊猫、狗、猫的血清都可与兔抗大熊猫GIg血清进行沉淀反应,其中尤以黑熊的反应最强且与大熊猫的反应沉淀线完全融合;小熊猫、狗、猫反应较弱且融入大熊猫反应沉淀线后形成树板状。从此看出大熊猫lgG 与黑熊的IgG最相似,从亲缘关系上讲,二者更为接近,大熊猫反应属熊科。  相似文献   

6.
犬瘟热减毒疫苗对小熊猫安全性与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是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成员,与麻疹病毒和牛瘟病毒亲缘关系很近,其基因组为不分节、非重叠的负链RNA,长15 960bp,由6个基因组成,编码N、P、M、F、H、L蛋白.此外,还包括由P基因编码的V和C蛋白[1].由CDV感染引起的犬瘟热,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引起犬科、鼬科和浣熊科动物的犬瘟热(CD),但是伴随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犬瘟热病毒对动物流行病因素的适应,它的自然感染宿主范围在不断扩大,危害也越来越大.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产的世界级珍稀濒危动物,由于大熊猫具有极高的科研和观赏价值,成了世界人民保护自然资源的象征.近年来有大熊猫发生CD的报道[2],研究大熊猫CD的预防是必要的.小熊猫作为浣熊科的动物,对CDV非常敏感[3].本研究通过犬瘟热减毒疫苗对小熊猫安全性与免疫原性研究,探讨小熊猫作为评价犬瘟热弱毒疫苗对大熊猫的安全性与免疫原性动物模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幻想星球     
正酷想大晒台追寻大熊猫不是件容易事,没几个帮手可不行。好在第5期出场的动物们愿意提供帮助,陪各位小酷想家去秦岭深处寻找大熊猫。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在行程中都遇到了哪些趣事儿吧!我和小熊猫组队去寻找大熊猫。一上路,小熊猫就对我说:"我是大熊猫的亲戚,我可了解它了。"我表示怀疑:"真的吗?"小熊猫生气地说:"那当然,你看,远处那个不就是大熊猫吗?"我沿着它指的方向看去,果然有一个黑白相间的东西在晃动。就在我以为真的要  相似文献   

8.
大熊猫,小熊猫,浣熊等五种动物毛的扫描电镜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对大熊猫、黑熊、棕熊、小熊猫和浣熊等动物毛的扫描电镜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其主要鳞片类型的差异进行了t检验。结果表明:大熊猫、黑熊、棕熊在毛的微观结构上与小熊猫、浣熊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动物的毛与人发角蛋白组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学民 《动物学研究》1992,13(2):153-159
本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10科18种50份动物毛与人发进行了角蛋白组分分析。结果证实,动物的毛与人发角蛋白组分的主要差异在<18.500低分子量区域;不同种属的动物毛角蛋白组分也存在明显差异;大熊猫毛的角蛋白组分与小熊猫和黑熊的相比有显著不同。不同种属动物毛角蛋白组分的差异对动物分类学研究能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应用RAPD技术对大熊猫分类地位的探讨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林峰  陈红卫 《兽类学报》1997,17(3):161-164
采用PCR和Southern杂交等方法对大熊猫与小熊猫、马来熊、浣熊等共有的一条1.3kb的RAPD产物片段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来自于大熊猫的此共有片段可能为一重复序列,并且其内部含有多个随机引物AB1-08的结合位点。以此来自于大熊猫的1.3kb片段为探针进行杂交,发现马来熊RAPD产物中的对应片段显示了很高的同源性,而小熊猫和浣熊RAPD产物则无相应的杂交带。这暗示,从分类地位上来看,大熊猫与熊科马来熊的亲缘关系应更近于与小熊猫和浣熊的亲缘关系,应与马来熊一样划分为熊科。本研究为大熊猫分类地位的确定提供了又一分子生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11.
文榕生 《化石》2009,(3):48-53
对于有人将“兕”与“雌犀牛”对等的诠释观点,我们认为值得商榷。除了上文提到金文有“兕”与“犀”二字,最显著的差异在于对“角”的区分,已经表明古人认识到犀牛不是一种。若再将古人的一些关于犀牛的诠释,先按照具有比较显著特征的印度犀(大独角犀)与苏门犀(双角犀)进行梳理(表1),可能比较容易看出端倪。  相似文献   

12.
大熊猫等五种食肉动物血清蛋白和LDH同工酶盘电泳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世界珍稀动物之一,近年来,兽类科学工作者对它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也包括生化方面的工作(潘文石等,1982;Sarich,1973),但与其他食肉哺乳动物相比研究较少,而此又为探讨其分类地位所需。本文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电泳,对大熊猫、小熊猫(AilurSs fulgens)、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家猫及犬等5种食肉动物的血清蛋白和LDH同工酶进行比较分析,目的在于了解这5种动物的血清蛋白图象和LDH同工酶酶谱以及它们之间的谱型、相对活力、迁移率的异同,进而讨论大熊猫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3.
正化石记录表明:独角犀亚科(Rhinocerotinae)、双角犀亚科(Dicerotinae)、板齿犀亚科(Elasmotherinae)犀类在第四纪时期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周明镇,1955)。最后一次冰期之后,中国气候转暖(竺可桢,1972),分布在南方的动物扩散到北方。除板齿犀亚科绝灭于中更新世、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绝灭于晚更新世以外,全新世时中国仍有犀牛分布(刘洪杰,1993)。据文焕然等(1981)、何业恒(1993)考证,大独角  相似文献   

14.
相岭山系大熊猫和小熊猫对生境的选择   总被引:68,自引:1,他引:68  
1994年至1996年,作者在冕宁肥冶勒自然保护区设点,对同域分布,以同种竹子为食的大熊猫和小熊猫的生境利用进行了历时两年多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它们在生境选择上有部分重叠,但是其微生境昨用方式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如下:大熊猫喜欢选择坡度平缓的山坡,小熊猫则喜欢选择较陡的山坡;  相似文献   

15.
岩亮洞是广西扶绥地区最近新发现的早更新世巨猿化石点,经过初步发掘,采集到了丰富的巨猿材料及大量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引人注目的是其中犀类化石居多,包括146颗完整的牙齿及十多件头后骨骼化石,从形态特征判断,这些犀类化石应属于独角犀的一新种Rhinoceros fusuiensis。岩亮洞巨猿动物群中的独角犀以种群丰度最大而不同于其他已知东亚地区的巨猿动物群中的独角犀类材料。本文从犀类牙齿的主尖釉质层、齿质暴露程度、咀嚼面的磨蚀程度等方面对岩亮洞独角犀的年龄结构进行了研究。该死亡群中至少有4头幼年个体、5头青年个体、5头成年个体和1头老年个体。依据牙齿磨蚀程度和牙齿萌出顺序对年龄结构的分析及统计显示,其中青年个体和成年个体最多,幼年个体次之,老年个体最少,其死亡的原因不是通常意义上磨耗型死亡,突发性的灾害可能是造成这种死亡年龄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大熊猫和小熊猫是食肉目中尤为引人注目的 两个物种,均特化为以竹类为生,在四川西部的横断山地同域共存.近年来化石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证据表明两者亲缘关系较远,其在诸多形态特征上的相似乃是长期趋同进化的结果.竹子是一类低营养价值的食物,有丰富的储量及相对稳定的营养组成,保障了两种熊猫的长期续存.由于仍保留着食肉动物消化系统的典型特征,大熊猫、小熊猫对食物的消化利用率极低,两者在一些生态习性(如独栖、无冬眠、巢域普遍重叠及具有活动与休息多次交替的昼夜活动模式等)的相似可能反映了这种特殊食物的影响.此外,大熊猫和小熊猫在食性、昼夜活动节律及微生境利用上的差异与其体型大小及系统发育有关,有利于两者在川西横断山地的同域共存.  相似文献   

17.
张志敏  王慧娟  刘中来  熊国梅 《遗传》2006,28(6):665-671
沿用本室改进的粪便提取方法,参照马来熊BDNF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首次从亚洲黑熊粪便DNA中扩增和克隆到包含完整核BDNF基因的753 bp片段,以毛发作阳性对照并进行重复实验,获得稳定一致结果。序列分析表明,亚洲黑熊的BDNF基因非常保守,与人相比,一致性达94.5%,与大熊猫比达98.9%。在推导的多肽序列中,其成熟区氨基酸序列与所有已报道哺乳动物的完全一致;对亚洲黑熊及其相关物种BDNF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发现大熊猫与包括黑熊在内的熊科动物亲缘关系更近,而与小熊猫较远。文章首次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法在分子生物学水平对亚洲黑熊基因组核BDNF基因进行分析,不仅为亚洲黑熊的保护和繁育提供重要参考资料,为非损伤性取样在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研究中的应用拓宽了思路,也为亚洲黑熊及其近缘种的系统分类研究提供分子证据。  相似文献   

18.
冶勒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和小熊猫种群能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冕宁县冶勒自然保护区设站,从各水平对同域分布、以同种竹子为食的大熊猫和小熊猫种群能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大熊猫种群的能流(1.86*10^6kJ/km^2.yr.)多于小熊猫种群(6.34*10^5kJ/km^2.yr.),前者大约是后者的2.9倍,说明大熊猫在群落中可能处于优势地位。虽然两种熊猫可利用食物资源占地面生物量的比例很大(大、小熊猫分别为12.79%和3.92%),但是其每年摄  相似文献   

19.
熊超科的分子系统发生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张亚平 《遗传学报》1997,24(1):15-22
有关熊超科的系统发生与演化存在很多争议。本工作测定了黑足鼬、南方海狮和非洲猎犬线粒体细胞色素b、12SrRNA、tRNAthr和tRNAPro基因片段的DNA序列。结合我们过去确定的熊超科其他动物的DNA序列,我们采用简约法和距离法构建了较为系统的熊超科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浣熊科与鼬科、熊科与大熊猫科分别具有较近的共同祖先;鳍脚类不是一个独立的目,它们应归入熊超科;鳍脚类可能是单起源的,它们与浣熊科和鼬科的关系较与其他科更紧密;小熊猫科与其他科的关系并不密切。  相似文献   

20.
保护区内放牧活动对野生动物保护存在负面影响,明确不同物种对放牧干扰的行为响应对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保护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使用红外相机研究卧龙自然保护区放牧活动对多种珍稀野生动物的影响,分析放牧激励政策实施前后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及其同域分布的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水鹿(Rusa unicolor) 4种珍稀野生动物的照片数、空间分布以及活动模式的变化,探讨这4种动物对放牧的行为响应策略。结果表明:(1)一期(2012—2013),2012年10月实施了禁马政策,同年12月实施放牧(牛羊)激励政策)家畜照片数量很少,4种野生动物照片数相对较多。二期(2014—2015)家畜的照片数显著增加(P0.01),小熊猫(P0.05)与川金丝猴(P0.01)的照片数均显著减少,大熊猫、水鹿的照片数也呈减少趋势;到三期(2016—2017),大熊猫、小熊猫及水鹿3种关注野生动物的照片数基本回升到激励政策实施前的水平,无川金丝猴照片记录。(2)一期,4种野生动物在研究区域有较广的分布;二期,大熊猫、小熊猫的空间分布范围均缩小,无川金丝猴空间分布信息,而家畜、水鹿的空间分布范围有所增加;到三期,大熊猫、小熊猫的空间分布基本恢复到放牧激励政策实施前的区域,无川金丝猴的空间分布信息。(3)放牧激励政策实施前后,大熊猫、小熊猫及川金丝猴活动模式无明显变化,但水鹿的活动更加集中于傍晚,以避开人类与家畜的活动高峰。同域分布的不同的野生动物对人类活动(如放牧)的行为响应策略不同,各保护区在制定相关保护政策时应综合考虑人类干扰对多个物种的影响,增加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