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借鉴互联网中已经克隆到的Activin基因βA亚基成熟肽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兼并引物,利用PCR技术从大熊猫,小熊猫,马来熊的基因组DNA中直接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并分别克隆到大肠杆菌载体pBlueScript^ 当中,然后对培养产物进行行序列测定,DNA序列分析表明,三种物种的Activin基因βA亚基成熟肽序列长度均为359bp,无内含子,基因片段编码一个含有119个氨基酸残基的肽段。大熊猫,小熊猫,马来熊在该成熟肽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上表现出高度的同源性,其中核苷酸同源性为93.9%。氨基酸同源性高达99%以上,此外,3种动物的核酸限制性酶切图谱也高度相似,与GenBank中收录的其他物种Activin基因βA亚基成熟肽序列相比较,显示此片段在处于不同进化程度的物种之间仍具有高度保守性,运用系统发育与进化树软件包PHILIP,并结合克隆序列对大熊猫,小熊猫,马来熊进化与分类地位进行了探讨,采用不同的统计学分析方法,所得到的3个物种系统发育进化树的拓扑结构完全一致,相比较而言,大熊猫与马来熊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而小熊猫与上述两个物种的亲缘关系相对疏远,结果支持将大熊猫与马来熊归为熊科,而将小熊猫单列成科的学术观点,这是首次以生殖相关的核基因作为研究对象,为大熊猫及其近种进行系统分类研究所提供的又一分子生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2.
大熊猫及其近缘种rDNA序列变异和系统进化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兰宏  王文 《动物学研究》1998,19(5):337-343
应用rDNA间隔区Southern转换技术研究大熊猫及其近缘种的分子系统关系。通过比较大熊猫、小熊猫、黑熊、马来熊、浣熊和猞猁的rDNA间隔区限制性内切酶图谱,用最大似然法和简约法构建它们的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大熊猫与熊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与小熊猫和浣熊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3.
RAPD用于生物鉴定具有快速、简便、经济等优点。但是,由于该法所用引物通常为9~10个寡聚核苷酸,与PCR使用特异引物相比,其Tm值相对较低,扩增反应易受外界条件影响,重复性较差。SRFA技术采用设计有限制内切酶位点的人工合成接头与引物互补,弥补了RAPD法的上述不足。Fig.1为SRFA的技术路线。为提高连接效率,在同一试管内,用PstI酶解基因组DNA,并与人工接头连结,制备SRFA扩增的模板。合成与接头序列相应的引物。对南方5个野生稻品种和籼、粳稻各一个栽培品种进行SRFA扩增。Fig.2表示:每种材料均能获得约10条以上的扩增条带。条带的大小在4002000bp之间。栽培稻品种中出现多态性片段:用引物1可得一条(1.3kb)片段,用引物2可得2条(1.1kb、0.7kb)片段。与FAPD法相比,SRFA法增加20%的多态性。栽培稻与野生稻之间在多态性上没有差异,说明两者亲缘关系非常接近。五种野生稻的图谱可分为两类:江西、湖南、广西的与籼稻相近,广东、云南的与粳稻相近。当然,这还有待其它方面的研究来验证。接头的设计要求避免自身连结,与目的片段连结后不能再被PstI切开。引物包括不变序列和选择序列两部  相似文献   

4.
RAPD分析氮离子注入甜菊种子后的幼苗基因组DNA变异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应用RAPD 技术检测经低能氮离子注入甜菊纯系种子引起的幼苗基因组DNA 变异。筛选出OPJ系列中的15 种引物对实验及对照基因组DNA 进行了PCR 扩增,共获扩增片段103 条,分子量在0.3 - 3kb 之间,其中5 种引物OPJ- 1 ,7 ,9,11 ,12 扩增出差异片段12 条。结果表明,低能氮离子注入甜菊种子可引起体内基因组DNA 发生突变;RAPD 技术是检测基因组DNA 发生诱变的一种简便、有效方法。本文同时探讨了离子强度和Tag DNA 聚合酶用量对甜菊RAPD 分析结果的影响,以及氮离子注入诱变效应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5.
熊超科的分子系统发生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张亚平 《遗传学报》1997,24(1):15-22
有关熊超科的系统发生与演化存在很多争议。本工作测定了黑足鼬、南方海狮和非洲猎犬线粒体细胞色素b、12SrRNA、tRNAthr和tRNAPro基因片段的DNA序列。结合我们过去确定的熊超科其他动物的DNA序列,我们采用简约法和距离法构建了较为系统的熊超科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浣熊科与鼬科、熊科与大熊猫科分别具有较近的共同祖先;鳍脚类不是一个独立的目,它们应归入熊超科;鳍脚类可能是单起源的,它们与浣熊科和鼬科的关系较与其他科更紧密;小熊猫科与其他科的关系并不密切。  相似文献   

6.
汉坦病毒陈株S基因编码区的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汉坦病毒陈株感染的VeroE6细胞裂解液中提取病毒RNA,经逆转录PCR获得病毒S基因编码区约1.3kbcDNA片段,克隆该片段后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并与汉坦病毒76118株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二者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6%,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将该基因片段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表达产物为GSTNP融合蛋白。SDSPAGE检测表达蛋白分子约72kD左右。Westernbloting和ELISA试验结果表明,表达产物可与多株抗汉坦病毒核蛋白的McAb发生反应,其抗原表位及McAb反应谱与76118株相比存在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7.
显微分离出黑麦(SecalecerealeL.)1R染色体,用CohesiveadapterssingleprimerPCR(CASPPCR)方法进行体外扩增,以DIG11dUTP标记扩增产物为探针,进行Southern分子杂交,结果表明扩增产物来自黑麦1R染色体。用1/10体积的连接物转化E.coliDH5α,获得10000多个重组菌落。经酶切分析,克隆子的插入片段为250~500bp,为进一步筛选1R染色体的分子标记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知识果味派     
<正>小熊猫是小的大熊猫吗?当然不是!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动物。从动物分类上来说,小熊猫和浣熊的亲缘关系比较近,大熊猫和黑熊的亲缘关系比较近。同样的,小独角犀不是小的大独角犀,它们也是两种不同的动物。小独角犀也叫爪哇犀,大独角犀又称印度犀。  相似文献   

9.
李传友  伏健民 《遗传学报》1999,26(5):558-562
85EA是通过电子束辐照获得的胞质突变型小麦不育要用RFLP和RAPD技术对85EA及春保持系的线粒体DNA进行了比较研究。RFLP分析表明85EA线粒体基因组中coxⅡ基因的位置结构与保持系发生了变化;RAPD分析中引物OPD-15扩增产物在不育系和保持系间有明显差异,不育系的扩增产物比保持系多1条分子量为0.6kb的特展览 要带,用T-easy vector克隆该不育系特异条带并命名为OPD-  相似文献   

10.
冬虫夏草的随机扩增多态DNA及其遗传分化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陈永久  杨跃雄 《遗传学报》1997,24(5):410-416
本文对来自青藏高原3个区域5个具有代表性地方的13个冬虫夏草样本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19个随机引物获得的RAPD谱带清晰并呈现多态,单个引物获得的RAPD片段数在3 ̄10个之间。该19个引物在每个样本中扩增的RAPD片段总数平均约为65个。基于遗传距离分析,受试的13个冬虫夏草样本中,来自同一地方的样本间遗传差异甚微,同一区域不同地方的样本间遗传差异较大,不同区域的样本间遗传差  相似文献   

11.
从大熊猫血清中纯化出免疫球蛋白(IgG),以此作为抗原免疫家兔,获得兔抗大熊猫IgG血清。以黑熊、小熊猫、狗、猫等动物血清为抗原,兔抗大熊猫IgG 血清为抗体.进行了免疫扩散和微量免疫电泳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收集的食肉目动物:黑熊、小熊猫、狗、猫的血清都可与兔抗大熊猫GIg血清进行沉淀反应,其中尤以黑熊的反应最强且与大熊猫的反应沉淀线完全融合;小熊猫、狗、猫反应较弱且融入大熊猫反应沉淀线后形成树板状。从此看出大熊猫lgG 与黑熊的IgG最相似,从亲缘关系上讲,二者更为接近,大熊猫反应属熊科。  相似文献   

1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羧甲基纤维素柱层析都表明大熊猫(Ailuropodmelanoleuca)、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和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的血红蛋白各有两个组份。在近似的条件下得到了它们的晶体。三种动物血红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相似,而且N-末端氨基酸都是Val。有待进一步测定全部氨基酸顺序,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异同和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3.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among eight species of Ursidae (including the giant panda) relative to two Procyonidae species (raccoon and red panda) were estimated based on the extent of electrophoretic variation of 289 radiolabelled fibroblast proteins resolved by 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and among 44 isozyme loci resolved by one-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Allelic differences among these species were converted to genetic distances, and phenetic trees were constructed. In addition, the electrophoretic data were coded as unit characters, and minimum-length trees were derived based on the Wagner method using maximum parsimony. Regardless of the tree-building method employed, the data sets agreed on the following branching sequence: between 22.4 and 32.3 million years (MY) ago, the ancestors of the procyonids and the ursids split into two lineages. Within 10 MY, the red panda split from the line that led to the raccoon. An ancestor of the giant panda split from the ursid line 18–22 MY ago, and the South American spectacled bear split from the line leading to ursine bears 10.5–15.0 MY B.P. A group of six closely related ursine bears (brown bear, polar bear, Asiatic black bear, Malayan sun bear, American black bear, and sloth bear) diverged from a common ancestor during the past 4–8 MY. Much of this ursine radiation was not resolved by our results, with the exception of a recent (2–3 MY B.P.) divergence of brown bear and polar bear. The topological concordance of the data sets from one- and 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supports the usefulness of these procedures for evolutionary inference and provides additional precision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divergence nodes of this carnivore group.  相似文献   

14.
以提纯的鼠伤寒沙门氏菌8705染色体DNA为材料,经EcoR Ⅰ消化,过SepharcylS-400柱,得到大于400bp的酶切片段;然后随机克隆到质粒pGEM-3Zf(—)中,转化大肠杆菌LC2a(hag~-,recA~-);在氨苄青霉素平板上共得到6013个转化子,从中筛选出1个有动力的克隆,小量制备质粒DNA,经酶切电泳鉴定,该克隆的外源片段大小为15.3kb,将其命名为pGI4015。动力、动力抑制试验和Southern blot分子杂交试验证明pGI4015中载有鼠伤寒沙门氏菌Ⅰ相鞭毛蛋白基因fliC~I;利用其BamH Ⅰ和Sal Ⅰ位点删除与鞭毛蛋白表达无关的序列,构建亚克隆质粒pGI4015BS,使得fliC~I定位于更小的区域——3.8kb的BamH Ⅰ/Sal Ⅰ插入片段上。  相似文献   

15.
大熊猫等五种食肉动物血清蛋白和LDH同工酶盘电泳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世界珍稀动物之一,近年来,兽类科学工作者对它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也包括生化方面的工作(潘文石等,1982;Sarich,1973),但与其他食肉哺乳动物相比研究较少,而此又为探讨其分类地位所需。本文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电泳,对大熊猫、小熊猫(AilurSs fulgens)、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家猫及犬等5种食肉动物的血清蛋白和LDH同工酶进行比较分析,目的在于了解这5种动物的血清蛋白图象和LDH同工酶酶谱以及它们之间的谱型、相对活力、迁移率的异同,进而讨论大熊猫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6.
侯怡铃  丁祥  侯万儒 《兽类学报》2012,32(3):228-238
慢肌肌钙蛋白C (Troponin C type 1,TNNC1)具有高度保守性,调控骨骼肌慢肌和心肌的收缩,影响肌蛋白的生成,从而可能导致动物肌肉的生长、进化和功能的差异。本研究以大熊猫和亚洲黑熊骨骼肌为材料,提取总RNA 和基因组DNA,运用RT-PCR 和Touch-down PCR 分别扩增出TNNC1 基因的cDNA 序列和结构基因序列,并且构建了含有TNNC1 cDNA 的重组表达载体,转化进入E. coli BL21 进行超表达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TNNC1 基因的cDNA 片段长602 bp,包含一个编码161 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其结构基因全长2 831 bp,包含6 个外显子和5 个内含子。亚洲黑熊TNNC1 基因的cDNA 片段长486 bp,亦包含一个编码161 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其结构基因全长2 758 bp,同样包含6 个外显子和5 个内含子。该两个物种的TNNC1 基因与已报道的13种动物的TNNC1 基因具有很高的相似性。拓扑预测表明,大熊猫和亚洲黑熊TNNC1 蛋白有1 个蛋白激酶C 磷酸化位点,5 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1 个N-豆蔻酰化位点,3 个EF 手性钙结合域及1 个N - 糖基化位点。将TNNC1 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发现TNNC1 蛋白与氮端多聚组氨酸标签蛋白(His6) 融合成大小为23. 5kD 左右的多肽,这与预期结果相一致。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大熊猫和亚洲黑熊TNNC1 基因及蛋白的结构、功能和进化关系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7.
大熊猫SRY基因的PCR扩增和克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思仲  周荣家 《遗传学报》1994,21(4):281-286
本文采用人SRY基因的一对引物,通过PCR扩增获得了雄性大熊猫SRY基因片段。表明大熊猫存在与人SRY基因同源的相应基因,将PCR产物与载体pUC-Eco-T连接后,用以转化JM109菌,经过与人SRY基因探针菌落杂交筛选获得了大熊猫SRY苈在克隆,命名为pAMY0.6,其插入片段为相应于人SRY基因保守区在内的一段约609bpDNA。此外,还制作和比较分析了人和大熊猫基因片段的限制酶图谱。  相似文献   

18.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brain of the lesser panda Ailurus fulgens was carried out, using both ratios and progression indices. In a general way, the lesser panda appears to be an intermediate form between the giant panda and the raccoon. Relations between brain size or brain component size, and life-habits, suggest the same conclusion. The traditionally assumed closeness of both pandas implied in the vernacular names, is questioned. A comprehensive neuroethological work on the comparative organization of the brain in all ursoid species is desirable, as a good case in fundamental functional morphology.  相似文献   

19.
ZFX基因同源序列在黄鳝基因组中的检出及其染色体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熊猫锌指蛋白基因Zfx为探针 ,在黄鳝基因组DNA中检测到一条长约 9 5kb的杂交带。依据哺乳类和爬行类动物锌指蛋白基因 (ZFX/Zfc)编码第 7~ 13个锌指结构的DNA序列保守性设计引物 ,在黄鳝基因组DNA中仅扩增到一条 5 12bp的DNA片段。将此片段克隆至载体 pBS中 ,从雌性、雄性个体中分别挑选 4个含有插入片段的白色克隆进行测序。测序结果表明 ,这些克隆中插入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一致。该DNA片段在核苷酸水平上与人类ZFX和ZFY分别具有 88%和 87%同源性 ,但其与美洲鳄鱼Zfc的同源性可达 90 % ,而在氨基酸水平上则分别存在 95 9%、95 9%和 93 5 %的同源性 (170个氨基酸 )。该基因命名为黄鳝锌指蛋白基因Zfa ,并运用FISH将其定位于黄鳝 1号染色体 ,距离着丝粒的相对位置为 6 0 1± 0 38。通过进一步研究证明 ,黄鳝 1号染色体上存在有真兽类哺乳动物X染色质同源的保守片段 ,该保守片段有可能就是哺乳动物X染色体起源和进化的原始物质基础之一。应用哺乳动物X染色体连锁的其他基因在鱼类开展染色体比较定位研究 ,将有望促进脊椎动物性染色体进化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