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在大鼠肝纤维化组织中的动态表达,探讨TGF-β1在肝纤维化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腹腔内注射二甲基亚硝胺(DMN)构建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后4天、1周、2周、4周、6周、8周分别检测血清ALT、AST、ALB的变化,同时取肝组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TGF-β1 mRNA的表达.采用HE染色及Masson三色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损伤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多组均数间的比较.结果 肝纤维化模型组血清ALT、AST明显升高,ALB明显下降.TGF-β1 mRNA在对照组大鼠和肝纤维化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均有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肝纤维化模型组4天~1周时,TGF-β1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4周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5),4周时达高峰.6~8周较4周时显著下降(P均<0.05),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8周较6周时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 mRNA表达与肝纤维化病程呈正相关(P<0.01).结论 TGF-β1 mRNA在正常SD大鼠肝脏中有表达,在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表达增加,与大鼠肝脏病理分期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g1通过Wnt3a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糖尿病大鼠肾损伤的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厄贝沙坦组、人参皂苷Rg1组。模型组、厄贝沙坦组、人参皂苷Rg1组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给予对照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厄贝沙坦组接受厄贝沙坦干预,人参皂苷Rg1组接受人参皂苷Rg1干预,各组均连续干预8周。比较各组大鼠血糖血脂水平、Wnt3a/β-catenin表达、肾损伤及肾脏炎症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人参皂苷Rg1组、厄贝沙坦组、模型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依次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人参皂苷Rg1组、厄贝沙坦组、模型组Wnt3a、β-catenin表达水平依次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人参皂苷Rg1组、厄贝沙坦组、模型组血肌酐、尿素氮、24 h尿蛋白水平依次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人参皂苷Rg1组、厄贝沙坦组、模型组C反应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依次升高(P<0.05)。结论:人参皂苷Rg1可有效调节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水平,抑制肾脏炎症反应,缓解肾损伤,调控Wnt3a/β-catenin信号通路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糖肾康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DN)大鼠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模型组(等量生理盐水灌胃)、阳性对照组(罗格列酮0.36 mg·kg-1·d-1)、实验组(生药27.5 g·kg-1·d-1)各18只,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实验组采用腹腔注射左链脲菌素(STZ)建立DN大鼠模型,然后分别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8周。研究显示,模型组的FPG、HbA1c、m Alb和β2-MG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阳性对照组和实验组的FPG、HbA1c、mAlb和β2-MG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肾脏组织中的PKC、TGF-β1和AEGs蛋白表达强度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阳性对照组和实验组肾脏组织中的PKC、TGF-β1和AEGs蛋白表达强度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肾脏组织中的PKC m RNA表达强度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阳性对照组和实验组肾脏组织中PKC mRNA表达强度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研究表明,糖肾康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大鼠能显著改善肾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肾脏中PKC、TGF-β1和AEGs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香椿子石油醚提取物(PEE)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初步机制,采用Wistar雄性大鼠,STZ 60 mg/kg造模。造模成功后,DN大鼠分为模型组、PEE干预组(5 mg/100 g·d),另设正常组。灌胃10周后处死,取材及采血,检测肾脏指数及生化指标;肾皮质行HE和PAS、PASM、Masson染色;电镜观察大鼠肾组织形态;免疫组化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IV型胶原蛋白(collagen IV)表达水平。结果显示,PEE组大鼠血糖、尿蛋白、氧化应激指标下降;血肌酐与尿素氮降低,明显改善DN大鼠肾脏病理学异常,降低肾脏TGF-β1、CTGF、collagen IV蛋白表达。这表明PEE抑制氧化应激,减少TGF-β1、CTGF、collagen IV蛋白表达,对DN大鼠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血管紧张素-(1-7)对糖尿病大鼠肾脏PDGF、TGF-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血管紧张素-(1-7)(Ang-(1-7))作用后糖尿病大鼠肾脏PD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变化,研究其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作用。方法:将SD大鼠分为单肾切除对照组(C组)、糖尿病模型Ang-(1-7)干预组(T组)及糖尿病模型对照组(D组)三组进行研究。分别检测空腹血糖、血尿素氮、血肌酐,24h尿总蛋白;同时用1000倍显微镜观察肾脏组织改变情况及用RT-PCR法检测肾脏组织内PDGF、TGF-β1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T组肾重体重比(RW/BW)、尿蛋白定量、mRNA表达水平等指标明显下降,与D组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肾脏组织光镜下差别显著,D、T组较C组大鼠肾小球体积增大,且以D组病变明显。结论:Ang-(1-7)具有延缓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病发生、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D大鼠肝纤维化后肝组织及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及Smad3的表达和变化,以及三七皂苷R1对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方法:72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二甲基亚硝胺(NDMA)组和三七皂苷R1组,再按不同时间点分为1、2、4周,3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动物。NDMA组采用NDMA 2 m L/kg腹腔注射,三七皂苷R1组同时静脉注射三七皂苷R1,剂量为100 mg/kg体重,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在各组的不同时间点采用RT-PCR及ELISA技术检测肝组织及血清中TGF-β1、Smad3的表达及变化。结果:1、TGF-β1、Smad3 m RNA及蛋白在各组中均有表达。2、对照组各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DMA组中,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TGF-β1、Smad3 m RNA及蛋白的表达逐渐上调,且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七皂苷R1组TGF-β1、Smad3 m RNA及蛋白在各时间点均较NDMA组表达下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GF-β1/Smad3信号参与了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且随损伤的逐渐加重,表达越高。2、三七皂苷R1可降低肝组织中TGF-β1/Smad3信号的表达,减轻肝细胞的纤维化,发挥保护肝组织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黄芪对左肾静脉狭窄大鼠肾组织TGF-β1和PAI-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黄芪对左肾静脉狭窄大鼠肾组织胶原含量及促纤维化因子表达的影响,为临床药物治疗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黄芪治疗组。采用左肾静脉不全结扎的方法建立大鼠左肾静脉狭窄模型,用黄芪进行干预,于治疗6周后处死动物。取肾组织行羟脯氨酸含量测定,检测TGF-β1和PAI-1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左肾组织羟脯氨酸含量较假手术组增多,TGF-β1和PAI-1的表达增加。黄芪治疗可较少羟脯氨酸含量,减少TGF-β1和PAI-1表达。结论左肾静脉狭窄大鼠可出现肾组织纤维化,黄芪可通过减少TGF-β1和PAI-1的表达来减轻肾组织纤维化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中晚期肺癌以放化疗为主,毒副作用大,观察低毒副作用的人参皂苷Rg3和苏拉明联合对小鼠Lewis肺癌生长转移的抑制作用及机制,为临床安全高效治疗肺癌提供实验资料.方法:将40只接种好Lewis肺癌细胞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A组:对照组、B组:顺铂组、C组:人参皂苷Rg3组、D组:苏拉明组、E组:人参皂苷Rg3联合苏拉明组.接种第4天后开始药物干预,第20天处死,取肺组织,计肺转移结节数,剥离.移植瘤,计瘤重,计算抑瘤率,通过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移植瘤TGF-β1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各药物干预组的肺转移结节数及瘤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人参皂苷Rg3联合苏拉明组最明显;BCDE各组抑瘤率分别为:(19.69±5.61)%、(35.37±8.97)%、(35.85±7.55)%和(49.39±6.99)%,ABCDE各组的肺转移率分别为100%、100%、100%、87.5%和62.5%;各药物干预组的TGF-β1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1),且人参皂苷Rg3联合苏拉明组TGF-β1的表达明显低于人参皂苷Rg3组和苏拉明组(P<0.05).结论:人参皂苷Rg3联合苏拉明具有抑制小鼠Lewis肺癌的生长转移作用,对晚期肺癌的抑制可能与下调TGF-β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有氧运动和白藜芦醇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Janus激酶2(JAK2)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探讨运动与白藜芦醇改善糖尿病肾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经5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模型后,将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安静组(DC组),糖尿病运动组(DE组),糖尿病药物组(DR组)和糖尿病运动药物组(DER组),每组各12只,另设正常对照组(NC组)。运动组大鼠进行8周的有氧运动(跑速为20 m/min),每天运动60 min,每周运动6 d;药物组大鼠进行8周的白藜芦醇灌胃(每天45 mg/kg,7天/周)。8周末,检测血糖、24 h尿白蛋白(24 h UA)、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的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肾脏JAK2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肾脏JAK2和TGF-β1的表达。结果: 8周干预后,与NC组相比, DC组血糖浓度、24 h UA、Scr、BUN均显著上升(P<0.05),肾组织病理损伤加重,肾组织TGF-β1、JAK2和JAK2 mRNA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与DC组相比,DE、DR和DER组血糖浓度、24 h UA、Scr、BUN均显著下降(P<0.05),肾组织病理损伤减轻,肾组织TGF-β1、JAK2和JAK2 mRNA的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且DER组的降低更显著,与DE、DR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有氧运动、白藜芦醇及联合干预可能通过下调肾脏JAK2 mRNA表达,抑制JAK2蛋白的合成,使TGF-β1表达减少,从而改善糖尿病大鼠肾脏损伤的病理性变化。有氧运动联合白藜芦醇干预减轻肾脏病理损伤的效果优于单一的有氧运动或白藜芦醇干预。  相似文献   

10.
Fang KY  Lou JL  Xiao Y  Shi MJ  Gui HZ  Guo B  Zhang GZ 《生理学报》2008,60(1):125-134
本文旨在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锌指转录因子Snail1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并初步探讨它们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变的关系。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发大鼠DM,按病程分为2、4、8、12、16、20、24周、16周胰岛素治疗(16wA)、20,周胰岛素治疗(20wA)和24周胰岛素治疗(24wA)组(n=6)。其中胰岛素治疗组动物从第13周起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至正常水平,每一时点均设鼠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测定各组血糖、24h尿蛋白、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肾脏指数。PAS染色光镜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肾脏Snail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E-钙黏素和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肾皮质Snail1、TGF-β1和E-钙黏素蛋白表达。RT-PCR检测肾皮质Snail1和E-钙黏素mRNA表达。结果显示:(1)DM各组大鼠的血糖、24h尿蛋白、Scr、肾脏指数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P〈0.01),胰岛素治疗组大鼠上述指标均较DM组显著降低(P〈0.01)。(2)TGF-β1和Snail1免疫组织化学阳性染色见于DM各组大鼠肾小管,正常对照组未见阳性表达,胰岛素治疗组大鼠弱阳性表达,并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减少。从16周开始在DM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见α-SMA蛋白阳性表达,胰岛素治疗组大鼠未见α-SMA蛋白表达;DM组大鼠E-钙黏素蛋白阳性染色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3)DM组大鼠肾皮质TGF-β1和Snail1蛋白以及Snail1 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胰岛素治疗组大鼠则显著低于DM组(P〈0.01);DM组E-钙黏素mRNA和蛋白表达与TGF-β1和Snail1呈相反变化。结果提示,TGF-β1和Snail1可能参与DM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变,胰岛素治疗可抑制两者表达并阻断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脂喂养对大鼠肾脏小管上皮细胞SREBP-1、TGF-β1、α-SMA表达和细胞外基质(ECM)的影响。方法:高脂饲料喂养大鼠12周后,油红O检测肾脏脂质沉积,Masson染色检测肾小管间质细胞外基质沉积,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原位杂交检测SREBP-1、TGF-β1、α-SMA和FN的表达。结果:高脂喂养后大鼠体重明显增加,血糖、甘油三酯和胰岛素均升高,油红O检测显示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出现明显脂滴。SREBP-1蛋白和mRNA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表达,高脂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是正常组的1.88倍和1.85倍;TGF-β1和α-SMA也定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并出现上调。Masson染色显示高脂喂养大鼠肾间质ECM沉积增多,纤维粘连蛋白FN检测也显示模型组表达强于对照组。结论:高脂饮食喂养可能通过上调肾脏小管上皮细胞SREBP-1表达使细胞内脂滴沉积,并进一步诱导TGF-β1、α-SMA合成而导致细胞外基质堆积。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锌指转录因子Snaill在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并初步探讨它们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变的关系.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发大鼠DM,按病程分为2、4、8、12、16、20、24周、16周胰岛素治疗(16wA)、20周胰岛素治疗(20wA)和24周胰岛索治疗(24wA)组(n=6).其中胰岛素治疗组动物从第13周起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至正常水平,每一时点均设鼠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测定各组血糖、24 h尿蛋白、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肾脏指数.PAS染色光镜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肾脏SnMll、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E-钙黏素和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肾皮质SnailI、TGF-β1和E-钙黏素蛋白表达.RT-PeR检测肾皮质Snaill和E-钙黏素mRNA表达.结果显示:(1)DM各组大鼠的血糖、24 h尿蛋白、Scr、肾脏指数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P<0.01),胰岛素治疗组大鼠上述指标均较DM组显著降低(P<0.01).(2)TGF-β1和Snmll免疫组织化学阳性染色见于DM各组大鼠肾小管,正常对照组未见阳性表达,胰岛素治疗组大鼠弱阳性表达,并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减少.从16周开始在DM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见α-SMA蛋白阳性表达,胰岛素治疗组大鼠未见α-SMA蛋白表达;DM组大鼠E-钙黏素蛋白阳性染色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3)DM组大鼠肾皮质TGF-β和Snaill蛋白以及Snaill 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胰岛素治疗组大鼠则显著低于DM组(P<0.01);DM组E.钙黏素mRNA和蛋白表达与TGF-β1和Snaill呈相反变化.结果提示,TGF-βl和Snaill可能参与DM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问充质细胞转变,胰岛素治疗可抑制两者表达并阻断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变.  相似文献   

13.
吸烟对大鼠肺组织MCP-1和TGF-β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吸烟大鼠肺气肿模型肺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转化细胞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方法建立吸烟肺气肿大鼠模型.7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至6月组,吸烟组1至6月组,每组均6只,共12组别.用免疫组化法观察MCP-1 和TGF-β在肺内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观察MCP-1在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含量,及测定各组肺组织中溶胶原活性和总羟脯氨酸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吸烟组肺组织MCP-1和TGF-β的表达均明显上升,至吸烟4月时达高峰;MCP-1在BALF各组中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溶胶原活性各组各时段激活活性均比自发活性高,总活性逐渐上升.结论 MCP-1和TGF-β在吸烟大鼠肺气肿模型细胞外基质重塑中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鼠高动力性肺动脉高压模型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TG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ing factor,CTGF)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45只SD大鼠随机分成左肺全切组(A)、假手术组(B)和对照组(C),每组15只。手术后6周测各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mPAP),右心室肥厚指数(RVH),光镜下检测肺肌型小动脉占肺小血管百分比(SMA%)。免疫组化观察TGF-β1和CTGF在肺组织中的表达,RT-PCR检测肺组织TGF-β1mRNA和CTGF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①左肺全切后复制了高动力性肺动脉高压模型,引起mPAP、RVH和SMA%明显增高(P<0.05)。②左肺全切组TGF-β1和CTGF蛋白及mRNA表达均较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显著性增加(P<0.05)。而假手术组和对照组之间各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TGF-β1和CTGF的过度表达是高动力性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可能共同促进了肺血管重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肝纤维化的病理学和血清标志物方面,探讨肝心宁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病理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模型组和肝心宁干预纤维化组。采用改良式复合因素法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正常对照组与肝纤维化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10mL/kg灌胃,肝心宁干预纤维化组给予10g/kg治疗。6周后,取各组大鼠肝脏组织,HE染色比较各组大鼠肝脏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检测比较不同组大鼠血清中肝纤维化指示物血小板生长因子-BB(PDGF-BB)、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基质蛋白酶-1(MMP-1)的含量。结果:肝组织病理学:与肝纤维化模型组相比,干预组炎症坏程度减轻,肝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血清PDGF-BB、TGF-β1含量显著下降,而MMP-1含量显著升高。结论:肝心宁能有效改善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和病理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老年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05收治的诊断明确为NSTEMI的患者38例,将因各种原因不能服用厄贝沙坦者作为对照组(n=17),余为药物组(n=21)。入院后,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抗血小板、抗凝、调脂、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等),药物组加服厄贝沙坦150 mg,1次/日,应用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7、14天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TGF-β1、CTGF水平。结果:治疗第7天时,两组患者血清TGF-β1、CTG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时,两组患者血清TGF-β1、CTGF水平均较第7天降低(P0.01),且药物组血清TGF-β1、CTGF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p0.01),对照组血清TGF-β1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药物组TGF-β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之间血清CT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可使NSTEMI患者血浆中TGF-β1水平受到抑制,虽能使CTGF水平下降,但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晚期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与增殖、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Ⅰ型受体(TβRⅠ)表达的改变及护肝片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12.5%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自造模之日起,大鼠分组灌胃给药(护肝片921mg/kg)或溶媒,每日一次,直至8或13周末,分别处死动物,取左叶肝组织石蜡包埋,制作组织芯片。免疫组化S-P法检测大鼠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NF-κB p65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检测TGF-β1及TβRⅠmRNA的表达;并用MetaMorph图像分析系统计数-αSMA阳性细胞数,对NF-κB p65蛋白、TGF-β1及TβRⅠmRNA的表达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1.模型复制8周和13周,模型组的肝损伤及其纤维化分级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护肝片组的肝损伤及其纤维化分级均轻于模型组。2.模型复制8周和13周,模型组活化的HSC(即-αSMA阳性细胞)数量较正常组明显增多,NF-κB p65蛋白、TGF-β1及TβRⅠmRNA的表达均较正常组明显增强(P<0.01);3.护肝片显著抑制8、13周纤维化肝组织HSC的活化与增殖和NF-κB p65蛋白、TGF-β1及TβRⅠmRNA的表达(P<0.01)。结论抑制HSC的活化与增殖和NF-κB p65蛋白与TGF-β1及TβRⅠmRNA的表达可能是护肝片抗肝纤维化作用的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阿魏酸哌嗪和普罗布考联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胱抑素C(Cys-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转换生长因子-β1(TGF-β1)、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104例早期DN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阿魏酸哌嗪治疗,观察组给予普罗布考和阿魏酸哌嗪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Cys-C、hs-CRP、TGF-β1水平、尿β2-MG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3%,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12周后血清Cys-C、hs-CRP、TGF-β1、尿β2-MG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魏酸哌嗪和普罗布考联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阿魏酸哌嗪单药治疗,且安全性较高,可能与其有效降低患者血清Cys-C、hs-CRP、TGF-β1和尿β2-MG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肾纤维化大鼠肾小管间质中分布,以及缬沙坦对DC浸润聚集的干预作用。建立肾大部切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n=18),假手术组(n=18),模型组(n=18),缬沙坦治疗组(n=18)。分别于建模1、4、12周取肾组织,采用HE和Masson染色评定各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IF)程度;采用免疫双染及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DC-SIGN DC在各组大鼠肾组织中分布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P-选择素以及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III型胶元(ColIII)、纤维连接蛋白(FN)在上述肾组织中表达;以及RT-PCR检测P-选择素、TGF-β1、α-SMA、ColIII、FN的mRNA水平。结果显示,(1)模型组DC-SIGN DC主要分布于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以肾间质最为明显;其分布数量于12周较1和4周呈明显增多,且与慢性肾功能减退呈正相关。(2)12周时手术组大鼠肾小管间质区P-选择素、TGF-β1、α-SMA、ColIII、FN 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质表达均明显增加,并与TIF程度以及DC-SIGN DC分布数量呈正相关。(3)经缬沙坦治疗后,DC-SIGN DC分布减少,以及P-选择素、TGF-β1、α-SMA、ColIII、FN 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质表达下降,TIF程度减轻及肾功能改善。研究结果表明,DC启动参与了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形成,并与肾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缬沙坦对此具有明显的抑制和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蝉蜕、僵蚕对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改良慢性血清病法制备的MsPGN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蝉蜕高剂量组、蝉蜕低剂量组、僵蚕高剂量组、僵蚕低剂量组,另设正常对照组。分别在用药5周、8周后检测大鼠24h尿蛋白;8周后处死大鼠,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和肾组织HE染色观察,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用药5周后蝉蜕、僵蚕高剂量组显著降低大鼠24h蛋白尿(P<0.01);8周后各治疗组大鼠肾组织TGF-β1表达量,24h蛋白尿和血清胆固醇均显著下降,蝉蜕高、低剂量组血清白蛋白均有所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肾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蝉蜕、僵蚕高剂量组个别区域肾小球系膜细胞轻度增生,系膜区轻度增宽,管腔无挤压现象,较模型组明显改善。结论:蝉蜕、僵蚕均能有效降低MsPGN大鼠24h尿蛋白,改善脂质代谢,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1的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