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7—2019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永福县对7只性成熟(5雌2雄)黄额闭壳龟Cuora galbinifrons的交配与繁殖进行了观察研究,记录人工养殖条件下亲龟的生活、交配及繁殖习性,结合相关研究报导,调整亲龟饲养及龟卵孵化方法,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成功繁殖出F_1代个体。结果表明,试验亲龟生长状况良好,体质量年平均增长率达6.37%,交配高峰期为5—6月,产卵期为6—7月。共获得5枚受精卵,2次产卵之间积温为197 230~207 955℃·h,并成功孵化出F_1代稚龟3只,龟卵孵化时间为118~136 d,孵化积温为76 464~88 128℃·h,孵化率60.00%。本研究为黄额闭壳龟的人工饲养繁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
海南尖峰岭自然保护区淡水龟类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5年3~4月,采用野外调查和访问调查结合的方法,对尖峰岭自然保护区淡水龟类进行了专项调查。在海拔300~1 000 m设5个研究样区,采用系统抽样法在样区内选取443个研究样点,用笼捕法进行调查。野外调查共发现淡水龟类3种11只,包括8只平胸龟(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2只四眼斑水龟(Sacalia quadriocellata)和1只锯缘摄龟(Pyxidea mouhotii)。访问调查得知当地还有黄额闭壳龟(Cuora galbinifrons)、三线闭壳龟(C.trifasciata)、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和山瑞鳖(Palea steindachneri)分布。研究表明,尖峰岭自然保护区淡水龟类至少有2科7种,约占海南淡水龟类总种数的60%,其中四眼斑水龟和锯缘摄龟为本次调查到的尖峰岭淡水龟的新记录,三线闭壳龟和山瑞鳖为访问新记录。保护区内淡水龟类种群密度非常低,人为捕猎对淡水龟类资源破坏严重,需要加强保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3.
周婷 《四川动物》2006,25(2):390-392
1997~2005年3月,先后对2只周氏闭壳龟进行人工饲养,介绍了周氏闭壳龟的一般活动、行为、食性、冬眠、繁殖、生长和疾病资料.测量了12只活体和5只标本的身体量度.  相似文献   

4.
三线闭壳龟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贵生  唐大由 《生态科学》2002,21(2):112-114
在暨南大学爬行动物养殖场对三线闭壳龟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三线闭壳龟每年产卵1次,每次产卵平均3.6枚。受精卵长径为48.00±2.63mm,短径为26.42±1.66mm,卵重为23.89±3.34g。未受精卵长径为44.35±4.36mm,短径为25.39±2.71mm,卵重为20.39±4.96g。卵的受精率为50.9%,孵化率为83.3%,孵化期平均88d,估计积温为59.581℃·h。稚龟的背甲长为44.83±2.41mm,背甲宽为36.90±1.86mm,体重为15.85±2.07g。  相似文献   

5.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的全长序列探讨闭壳龟类的系统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技术对淡水龟科具闭壳结构的黄缘盒龟、黄额盒龟、金头闭壳龟、潘氏闭壳龟、锯缘龟和白腹摄龟的线粒体Cytb基因的全长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并结合GenBank中16种淡水龟科物种的同源序列,进行了序列变异和系统发生分析。经C lustalX1.8软件对位排列后共有1154个位点,其中可变位点413个,简约信息位点301个;A+T的平均含量(56.5%)高于G+C(43.5%)。在氨基酸密码子中,第一位富含A,第二位富含T,第三位富含C;碱基转换/颠换率为5.97,碱基替换多发生在密码子第三位。以中华鳖和马来鳖为外群,通过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重建了分子系统树,均具有一致的拓扑结构,结果表明:金头闭壳龟和潘氏闭壳龟最先聚成一支,再和三线闭壳龟聚成一组,说明形态上相似的三种闭壳龟亲缘关系最近;闭壳龟属、盒龟属和单种锯缘龟属聚成一个单系的闭壳龟群,建议合并为闭壳龟属;齿缘龟属和果龟属聚为一支,它们与新的闭壳龟属关系较远,揭示闭壳结构的形成不是由一个共同祖先分化而来;乌龟属、花龟属和拟水龟属三属为并系起源,建议三属可以合并为一属。  相似文献   

6.
黄缘闭壳龟生长速度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缘闭壳龟人工饲养与繁殖的研究过去报道很少,两年来,曾对其生长速度进行了测定,现整理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动物 成年黄缘闭壳龟50只,雌雄各半,平均体重285.4克。幼龟13只,平均体重13.2克。 2.试验场地 室外水泥池6个(上加覆盖物,覆盖面积为池面积的1/2,冬眠期间则转于室内),规格为1.2×0.7×0.4(米)。 3.试验分组 成年龟共分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1组投喂新鲜蚯蚓,11组投喂新  相似文献   

7.
黄喉拟水龟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1998年4-11月对黄喉拟水龟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在广东,黄喉拟水龟的产卵高峰期在5-6月,窝卵量1-7枚,平均2.5枚;卵重平均13.95g;长径平均4.34cm;短径平均2.23cm。卵重与卵长径呈正相关关系,在25-32℃、沙床含水量5-10%孵化条件下,孵化时间平衡73.8d,孵化率84.2%。初生稚龟均重9.75g。背甲长平均3.77cm;背甲宽平均2.91cm。稚龟体重与背甲长、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稚龟经8-11月3个月生长,平均日增重0.149g。稚龟体重、背甲长、宽与日龄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稚龟体重与背甲长宽也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观察、测量纪录及分析,对绿孔雀的饲养、繁殖及阶段发育,获得以下结论:1.繁殖期在广州从每年的3月中旬到7月底;2.繁殖过程与其他早成雏鸟类一样,分发情、求偶、交配、产卵、孵化、育雏几个步骤,人工饲养下最佳配合为1雄4~5雌;3.繁殖季节的产卵数量一般为10~27个,不同个体的产卵高峰期不一致;4.蛋的孵化温度约为37℃,孵化周期为26~28天;5.蛋的孵化率约为86%,影响其繁殖率的主要因素是“无精蛋”;6.幼体在出壳1周后,开始快速生长;7.幼体在生长发育中,以体重,体长增长最快,嘴峰生长最慢。  相似文献   

9.
金头闭壳龟的分布及生存现状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8年6月~2004年7月,经历时6年的调查访问,了解到金头闭壳龟(Cuora aurocapitata)生活于水质清澈的溪流中,尤其是落差较大的水潭;食物主要为溪蟹、小鱼虾和水生昆虫;近20年所捕获的该龟均来自皖南的青弋江流域。作者经过40多条样带的野外调查,未曾亲自捕获金头闭壳龟,证明该龟野外种群处于极危状态。国内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所收集的该龟标本不足20只,国内拥有该龟的养龟爱好者和养殖户约20余家,人工饲养成龟共80只左右,人工繁殖出的幼龟不超过100只。金头闭壳龟的生存现状正面临严重危机,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乌龟Chinemys reevesii胚胎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乌龟产下来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内经历了卵裂、囊胚等发育阶段的。在其以后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中胚层囊、卵黄囊血管区、羊膜和浆膜。较晚阶段的胚胎更有尿囊伸到浆、羊膜腔中,几乎包围了整个胚胎和卵黄囊、受精卵在人工设置的温床中,相对湿度80—84%,温度33±1℃—35±1℃,均可孵出稚龟。适宜孵化温度33±1℃,历时45—48天,比自然界提早出壳时间20—25天,这对提高孵化率、延长当龄稚龟的生长期和提高稚龟的成活率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三种鹭异步孵化与雏鸟生长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1996~1999年的野外工作和实验饲养,研究了池鹭、白鹭、夜鹭3种鹭的繁殖、雏鸟生长和异步孵化对雏鸟生长的影响.3种鹭于4月上、中旬迁到常山、余杭鹭保护区,9月下旬陆续迁离.孵卵期池鹭为23.0 d(n=26),白鹭23.9 d(n=32),夜鹭25.3 d(n=34);孵化率池鹭为76.32%,自鹭86.96%,夜鹭95.45%,池鹭繁殖力为3.21只,白鹭3.38只,夜鹭3.50只.雏鸟体重增长与成体体形大小呈负相关.幼雏体重增长与孵化顺序相关.在生长早期(≤8 d)全部雏鸟正常发育,之后差异显著.第1和第2孵化雏鸟生长曲线相似,但明显高于第4雏鸟,表明较早孵化者获得食物能力较强,而迟孵出雏鸟有食物不足现象.该3种鹭孵育幼雏能力的最适度估计为3只左右.  相似文献   

12.
汪鸣  聂刘旺  郭超文 《遗传》1999,21(5):11-33
本文分析了锯缘摄龟和齿缘摄龟的核型与Ag-NORs,结果:2n均为52,核型模式9+5+12.但锯缘摄龟AN=78,其NOR位于A组No.4的长臂上,而齿缘摄龟AN=76,NOR位于A组的No.7的长臂。作者对这两种摄龟核型的结构特点和NOR位置差异的细胞分类学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寇治通 《四川动物》2002,21(3):204-207
(续上期 )4 山瑞鳖的稚幼鳖的生长4 1 刚孵出的山瑞稚鳖的大小 测量了不同窝次刚孵出 3 5只稚鳖 (在鳖类从卵内刚孵出的鳖通称稚鳖 ,至于稚鳖期与幼鳖的界限则无定论。本文对山瑞鳖按体重划分为 :5 0 g以下为稚鳖期 ,5 0~ 40 0g为幼鳖期 ,40 0~ 40 0 0 g为商品鳖 ,40 0 0 g以上视为成年鳖 ) ,平均体重 7 4(6 0~ 9 1 ) g ,背甲长宽 3 7 6× 3 0 9(3 0× 2 3~ 47× 3 4)mm ,腹盘长 2 5 0 (2 4~ 2 7)mm。4 2 山瑞幼鳖的生长 前述刚孵出的 3 5只稚鳖经过7个月的加温 (2 5℃ )饲养结果 ,除中途死亡 1 1只外 ,剩下 2 4只幼鳖…  相似文献   

14.
葛洲坝下中华鲟繁殖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繁殖效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1998—2004年(除2002年外)间从葛洲坝下产卵场捕获的57尾(雌36尾,雄21尾)中华鲟人工繁殖群体为材料,研究了中华鲟人工繁殖群体的繁殖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1998—2004年间中华鲟雌鲟体长240~320cm,体质量140~432kg,年龄15~30龄;雄鲟体长153~284cm,体质量70~244kg,年龄12~26龄.雌鲟催产率93·1%,雄鲟催产率100%.卵子可明显分为7种颜色;绝对怀卵量为20~59万粒,平均35·8万粒;相对怀卵量820~3020粒·kg-1,平均1590粒·kg-1.精液明显分为4种颜色;绝对采精量1000~5952ml,平均2597·8ml;相对采精量1·25~31·24ml·kg-1,平均13·3ml·kg-1.多年人工催产受精率平均达到63·7%,孵化率达到48·1%,6年共孵化出苗476·2万尾,保证了人工繁殖放流的实施.资料对比显示,中华鲟繁殖群体自然繁殖力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15.
16.
鼋(Pelochelys cantorii, 1864)属于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生物学资料相对匮乏, 2015和2016年连续2年对人工驯养的4只亲鼋(2雌2雄)进行了繁殖生物学研究。人工驯养鼋的产卵期集中在5—8月, 夜间产卵, 无护卵行为。通过视频观察分析, 鼋产卵过程可分为Ⅳ个阶段。2只雌鼋2015年共产卵10窝, 每窝32—50枚, 共406枚, 受精273枚, 受精率为67.24%, 孵出稚鼋140只, 孵化率为51.28%; 2016年共产卵11窝, 每窝40—55枚, 共489枚, 受精353枚, 受精率为72.19%, 孵出稚鼋212只, 孵化率为60.06%。鼋卵圆形, 刚性, 均重(16.82±1.99) g, 卵直径(3.10±0.18) cm, 刚孵出稚鼋均重(13.60±0.85) g, 在人工控温下平均孵化期为(64.94±3.47)d。繁殖数据表明这2对鼋处于生育盛年期。针对2016年的繁殖数据分析, 2只雌鼋每窝产卵量无明显差异, 卵均重和卵直径间有显著相关性, 雌鼋1个体体重大于雌鼋2, 前者产的卵均重显著大于后者, 孵出稚鼋的初重差异也显著, 卵大, 稚鼋也大。孵出的稚鼋以活鱼苗为饵料, 在温室内人工养殖周年, 均重可以达(510.30±82.77) g。研究旨在为鼋繁育生物学提供基础性数据, 为其资源保护做贡献。  相似文献   

17.
红鲫近交系的建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应用人工雌核发育繁殖技术建立红鲫近交系.方法红鲫卵子被经紫外线照射的鲤鱼精子激活后,在0~4℃的温度下进行冷休克处理30min,再在常温下静水孵化;以红体色为遗传标记,在连续2代雌核发育子代中选择二倍体红鲫,放置水泥池中常规饲养;用同样的人工雌核发育繁殖技术进行保种,随机交配繁殖1~2代供应实验;用常规方法测量形态学指标.结果红鲫卵子激活率在91%以上;实验组2中摄食期仔鱼成活率为15.20%,80%的成鱼为二倍体红鲫,其中有较高比例的遗传上真实的雄性个体.鳞式主要为27(5)/(6)28;鳍式主要为D.i,17~18;A.i,6;V.i,7~8;P.i,15~16;C.24~25;其他外部形态指标与封闭群红鲫近似.结论本实验建立的人工雌核发育繁殖技术,设备要求简单,操作安全可靠,并且省时节资,完全能够用于培育鱼类近交系,本实验结果完全可以满足育种繁殖的要求;所获得的二倍体红鲫,经同工酶电泳等检测,被证实是纯合的,具备鱼类近交系品系特征;出现遗传上真实的雄性个体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作者于1989年5—10月间,于广西防城县在锯缘青蟹人工育苗试验中进行的试验,试验用普通面粉及黄豆加工成发酵面粉与豆浆作轮虫的主饵料,用动物性饵料如小鱼汁、螺肉汁、蛤肉汁、发酵人尿等含有机质丰富的液体作辅助饵料,用7个25m~3的大池培养,共培养出了约900×10~(10)多个轮虫,供给锯缘青蟹幼体足够的活饵料,使当年培养出C_1期以上的幼蟹达22.269万只。本试验中,光照对轮虫的生长繁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人工标志放流中华鲟幼鱼的降河洄游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1998— 2 0 0 2年期间 ,向长江放流人工繁殖中华鲟 2月龄稚鲟 (全长 7 5— 17 0cm) 17 5 2万尾 ,其中 7795 7尾用CWT进行标记 ;14月龄幼鲟 (全长 5 5 0— 98 0cm) 4 0 0尾 ,全部用外挂银牌和CWT双重标记。放流后沿长江及沿海收集中华鲟稚鲟和幼鲟样本 ,4年共回收稚鲟样本 6 4 0 0尾 ,幼鲟样本 13尾 ,检测到携带标记的稚鲟和幼鲟各 13尾。人工放流的幼鲟降海洄游的速度平均达到 2 8 6km/ 2 4h(7 1— 10 0 2km/ 2 4h) ,回捕时离放流点的距离从 346—2 4 5 9km ,平均 16 0 0km ,回捕的标志幼鲟有 4 6 2 %的个体来自海区。初步估算出 1999年和 2 0 0 0年人工放流个体在长江口幼鲟种群中的贡献率分别为 2 2 81%和 0 997%。结果表明 ,人工放流中华鲟稚鲟和幼鲟的生长、洄游及分布与自然种群没有明显差异。放流较大规格的幼鲟有利于提高成活率 ,而目前长江中华鲟种群的补充仍以自然繁殖种群为主。  相似文献   

20.
赤眼鳟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的性腺发育、性征、繁殖力、性比、繁殖习性、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进行了研究。赤眼鳟初次性成熟年龄为2冬龄。繁殖季节为4月下旬至8月上旬,以5~7月为盛产期。网箱饲养已达性成熟年龄的赤眼鳟性腺成熟系数大于池养及江河野生的。其相对繁殖力为252.8粒/g,高于池养者31.05%,高于野生鱼28.0%。雄鱼体形比雌鱼长,成熟雄鱼在繁殖季节胸鳍具有颗粒状珠星,非繁殖季节珠星消失。雌雄比接近1∶1。赤眼鳟属敞水性产卵类型,为不分批产卵鱼类。广西江河的赤眼鳟天然产卵场有11处,主要分布于郁江,左江和右江各有1处。在水温28~28.5℃的情况下,自受精到孵化所需时间为16 h 10 min,积温453℃.h。鱼苗经17 d发育,鳞片完全,体形、习性与成鱼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