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眼镜蛇的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眼镜蛇的驯养繁殖技术。为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我国宝贵的眼镜蛇类资源。方法在室外模拟野生眼镜蛇的生境.在室内以散养、箱养相结合.配备科研人员及各种先进设施;在驯养过程中观察眼镜蛇的生物学特性。总结驯养管理技术、经验及疾病防治。结果解决了眼镜蛇人工驯养繁殖的技术难题.如眼镜蛇自动采食、无冬眠、蛇病的防治、异地杂交提高眼镜蛇的质量及产量等。结论本研究结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为大规模展开人工驯养繁殖眼镜蛇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鲵的人工驯养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鲵 (Andriasdavidianus)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 (Cryptobranchidae)、大鲵属 (Andrias) ,俗称娃娃鱼 ,英文名Giantsalamander,是中国内陆淡水中一种珍贵动物 ,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 ,最大个体体长近 2m ,体重约 50kg ,人工驯养寿命可达 60余年 ,自然界有活 1 0 0多年的记载。1 大鲵的形态特征及分布中国大鲵的外部形态早在 2 2 0 0年前就有记载 ,《山海经·北山经》云 :“泱泱之水 ,其中多人鱼 ,其状如鱼帝鱼 ,四足 ,其音如婴儿”。大鲵体大扁平 ,头部宽阔 ,躯… 相似文献
5.
在历时三年人工驯养棘胸蛙的繁殖研究中发现,静水或水势平缓的水域内,棘胸蛙不能繁殖;营养不良、环境噪杂对棘胸蛙的繁殖行为也有很大抑制作用。促进棘胸蝗在人工驯养条件下繁殖,必须提供流水及流水直接冲击到的浅水层产卵附着物;保证繁殖亲蛙充足的营养及足够的活动空间;保持繁殖场所安静荫凉和隐蔽。 相似文献
6.
7.
8.
鸬鹚的繁殖习性及人工饲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鸬鹚(Phalacrocorax)为鹈形目(Pelecaniformes)、鸬鹚科(Phalacrocoracidae)、鸬鹚属(Phalacrocorax)的鸟类,是世界各地极为常见的大型水禽,除南北极外各地均有分布。鸬鹚在世界有30种,我国有5种,为普通鸬鹚(P.carbo)、斑头鸬鹚(P.filamentosus)、黑颈鸬鹚(P.niger)、红脸鸬鹚(P.urile)和海鸬鹚(P.pelagicus)。鸬鹚在我国遍及全国,但以东南沿海各省为多,我国常见的为普通鸿虬因为它生来喜欢吃鱼,所以人们称它“鱼老鸦”。鸬鹚的全身几乎都是黑色并带有金属光泽,只有两顿和喉部是白色,但繁殖期的亲鸟,头… 相似文献
10.
长耳鸮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耳鸮(Asio otus)是重要的森林益鸟,是鼠类的天敌。1988年和1989年两年间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的山地阔叶林中对其繁殖习性作了研究,简报如下。 一、数量变化及活动规律 长耳鸮为留鸟。我们在 30公顷和 10公顷的样地中,采用 50×50米的方格法(Holmes and Sturges,1975;Holmes et al.,1979a)对数量的年度变化作了调查。繁殖季节(3—7月),1988年为1.5只/公顷,1989年为2.0只/公顷;非繁殖季节(8—2月)由于样地内繁殖的长耳鸮雏鸟出飞,井活动分散而范围较广,因此数量较低,1988年为0.5只/公顷,1989年为0.75只/公 相似文献
11.
养殖中华鳖蜡样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夏杭州某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养殖场出现大量发病, 病鳖呈厌食、反应迟钝、四肢无力、池边独游、濒死前不停摇头等病症, 死亡率20%以上。用营养琼脂从典型症状濒死中华鳖分离到革兰阳性短杆状, 芽孢近中生或中生的分菌株; API 50 CHB对分离菌株T91-1鉴定结果显示与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参考菌株ATCC 14579 97.4%相似; T91-1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与ATCC 14579相似度为99%, 确认T91-1为蜡样芽孢杆菌。T91-1在羊血平板呈典型β溶血, 牛奶平板上出现明显透明圈, 表明存在溶血性和胞外蛋白酶类毒素。用T91-1肌肉注射感染健康中华鳖LD50为4.91×105CFU/ind., 死亡鳖出现与自然发病鳖类似症状; 感染发病中华鳖血和肝印/涂片瑞氏-姬姆萨染色可见组织间隙有大量芽孢杆菌。自然发病鳖肾、肝、肺、心病理切片可见大量芽孢杆菌, 病鳖血管扩张充血,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T91-1灌胃ICR乳鼠3d后可全部死亡, 死亡鼠呈皮下出血等症状; T91-1腹腔注射和灌胃ICR 4周龄小鼠12—24h可出现迟钝、厌食等症状, 1周内未出现死亡。上述结果表明蜡样芽孢杆菌对中华鳖有很强毒力, 对小鼠有较强肠毒性, 是引起本次杭州中华鳖暴发性疾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12.
13.
圈养大熊猫的繁殖特性和生命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最大的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圈养种群——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圈养种群的研究,总结了圈养大熊猫的繁殖生物学特性,编制了大熊猫的生命表。大熊猫是季节性繁殖的动物,每年春季3~4月发情交配,8月(30.49%)和9月(48.88%)产仔,每胎平均产仔1.5只,圈养繁殖大熊猫的雌雄比为1.11。大熊猫的妊娠期和幼兽的初生体重变化很大,分别平均为139.8天和142.6g。性成熟的年龄,雌性是5.7±1.1岁,雄性是5.8±0.58岁。根据圈养大熊猫的生命表计算出圈养种群的净增长率R0为0.209,世代周期T为9.187年,内禀增长率r为-0.170,周期增长率λ为0.844。 相似文献
14.
通过投喂甘草提取物, 研究了甘草对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抗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的作用。连续投喂56d, 从28d开始, 药物组血清溶菌酶活性先升后降, 呈抛物线趋势, 低剂量组在42d出现最大值(158.4±34.7) U/mL, 高剂量组在35d出现最大值(178.3±28.8) U/mL, 两者都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药物组在最后两次采样期, 即42d和56d时, 肾脏巨噬细胞吞噬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最大值均出现在42d, 分别为(59.4±8.5)%和(58.4±5.2)%。同期相比, 药物组白细胞比容值均高于对照组。其中, 高剂量组在28d时白细胞比容值为(5.8±1.7)%, 低剂量组在56d时为(5.5±0.8)%, 高剂量组在56d时为(5.9±1.7)%, 三者都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药物组和对照组的脾脏脏器系数之间没有显示出显著差异。最后一次采样(56d)后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 对照组死亡率为90%, 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都为60%, 均低于对照组, 而药物组免疫保护率为33.3%, 也都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 投喂甘草提取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鲵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抗性。 相似文献
15.
性别与年龄对圈养大熊猫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 2 4只圈养大熊猫行为进行了定量观察 ,发现雄性活动、蹭阴标记和探究行为频次显著高于雌性 ,其它行为差异不够显著。随年龄的增长 ,个体探究和游戏行为频次显著减少 ;雄性个体用于蹭阴标记和嗅闻的时间显著多于雌性 ,而用于休息行为的时间则正相反。随年龄的增长 ,个体用于游戏的时间显著减少 ,休息的时间显著增加 ;圈养雄性个体白天处于活跃状态的时间百分比 (86 5 9± 5 4 0 ,n =11)显著多于雌性 (6 6 77±5 75 % ,n =13,P =0 0 5 0 )。结果表明 :1)大熊猫个体行为的性别差异不仅存在于野生个体 ,而且存在于圈养个体 ;2 )幼年个体表现较多的游戏和探究行为可能与行为学习和模仿有关 ,并可能对个体行为发育有重要影响。非发情期雄性个体表现较多的蹭阴标记和嗅闻行为可能与护卫领地和维持社群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
16.
笼养川金丝猴不同年龄阶段的发育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8 9~ 1998年间 ,对 46只不同年龄阶段的笼养川金丝猴 (Rhinopithecusroxellana)的外形、生理、行为等特征进行了比较。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综合特征 ,川金丝猴的发育期可划分为 5个年龄段 :婴幼阶段 ,少年阶段 ,青年阶段 ,亚成年阶段和成年阶段。观察发现 ,从出生到青年阶段 ,雌雄在体形大小和体重方面增长速度很接近。然而 ,从青年阶段开始 ,雄性的增长速度超过雌性。到了成年阶段 ,成年雄性的体重、坐高、尾长、头围、犬齿齿冠及被毛长度明显大于雌性 ,成年雌性的体重仅为成年雄性的 5 4% ,表现出显著的性二型性。雌性 3 6± 0 5 (n =5 )岁出现月经 ,其开始成功繁殖的年龄为 4~ 6岁 ;雄性 6 5 (n =4)岁出现射精行为 ,其开始成功繁殖年龄为 7~ 8岁。此外 ,对川金丝猴所特有的嘴角瘤的观察发现 ,雄性进入性发育年龄阶段后开始长出嘴角瘤 ;嘴角瘤大小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 ,直到性成熟。而雌性川金丝猴多无此结构或只有一个约绿豆大的痕迹。因此 ,嘴角瘤可以作为雄性川金丝猴性成熟的标志 ,是成年雄性川金丝猴的副性征。 相似文献
17.
M. Neushul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1963,50(4):354-359
Neushul , M. (U. Washington, Seattle.) Studies on the giant kelp, Macrocystis. II. Reproduction. Amer. Jour. Bot. 50(4): 354–359. Illus. 1963.—The reproduction of Macrocystis pyrifera was studied in the sea and in the laboratory. The estimated minimum time needed for the completion of the sexual life history of Macrocystis pyrifera in La Jolla, California, is from 12 to 14 months. Young sporophytes begin fruiting when they have from 4 to 8 stipes and a somatic frond weight of from 8 to 10 kg. The behavior of abscised sporophylls in laboratory tanks, as well as their morphology and coloration, strongly suggests an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ocation of photosynthetic products and fructification.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myostatin, MSTN)的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 对中华绒螯蟹3个群体(育种群体、大赛群体、野生群体)共321个个体MSTN基因的多态性进行筛选, 发现该基因的第1外显子存在3个多态性SNP位点(S1: C714T; S2:G729A; S3:G753T), 均为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的中、高度多态性位点。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3个位点及其基因型组合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 发现S1位点对中华绒螯蟹的体重和壳长等生长性状有显著影响(P≤0.05), 而其余2个位点与生长性状无显著关联性。结果表明S1位点的TT基因型对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最为有利, 可作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候选标记。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了解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不同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研究采用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基因相结合,对罗氏沼虾4个育种群体,即选育3代的数丰核心群体(SF)、引进的正大群体(ZD)、正大和数丰杂交的群体(ZDS)、正大子代和数丰杂交的群体(ZD2S)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150个个体的微卫星分析结果显示, 7个微卫星位点均表现出高度多态性(PIC>0.5), 4个群体平均的等位基因数(Na)、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19.43、0.8980和0.8867。SF群体的平均He(0.874)和PIC(0.854)最高,ZD2S的He (0.863)和PIC (0.834)其次, ZDS群体的He (0.798)和PIC (0.761)最低。4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4166—0.10438,处于中低水平的遗传分化,其中, ZD和ZDS的遗传分化最大, FST...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藻类之间的可能存在的信息传递, 研究了棕鞭藻(Ochromonas sp.)及其培养滤液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 3种不同接种比例(1﹕4、1﹕1和4﹕1)的棕鞭藻与微囊藻共培养下, 微囊藻细胞密度到第4天均下降到最低值, 而棕囊藻细胞密度则显著增加。同时, 棕鞭藻培养滤液能够抑制微囊藻的生长、导致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此外, 棕鞭藻培养滤液也能促进微囊藻胞外多糖(EPS)含量显著增加。这表明棕鞭藻不仅能吞噬微囊藻, 而且可能释放某些化感物质抑制微囊藻生长及生理参数。这暗示了棕鞭藻可作为潜在的藻类水华控制生物, 抑制早期藻类大量增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