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饥饿对鱼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自然界以及人工养殖中,鱼类会经常遇到缺少食物的情况,不同种类的鱼对饥饿的耐受力和适应性特征不同。研究饥饿对鱼类的影响有助于了解鱼类适应饥饿的生态对策,对鱼类自然资源的保护、苗种培育、水产养殖等方面提供理论指导。综述了饥饿对鱼类生长、存活、形态、行为以及补偿生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限食及恢复投喂对春鲤幼鱼摄食、生长和鱼体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活史过程中,因自然界中食物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季节更替或环境剧变等原因,鱼类经常会在生活周期的一定阶段面临食物资源的缺乏而受到饥饿胁迫。不同种类的鱼对饥饿的耐受力和适应性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3.
鱼类的胃排空率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张波  孙耀  唐启升 《生态学报》2001,21(4):665-670
鱼类的胃排空率是研究鱼类能量学的重要参数,近年来国外有关研究结果表明,鱼类的胃排空率除了受鱼体自身生理状况和实验方法的影响以外,还受许多其它因素,如:鱼的种类,鱼体重,温度,食物,摄食频率以及饥饿时间等的影响。这些资料将为我国开展该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饥饿是影响鱼类仔鱼早期存活的关键因素,入侵鱼类仔鱼耐饥饿能力对其种群增长与扩散意义重大。本文对滇池流域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奠基种群仔幼鱼摄食及仔鱼营养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初步了解了饥饿因素在食蚊鱼入侵早期种群增长中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该种群食蚊鱼仔幼鱼主要以枝角类、桡足类为食物,同时能够广泛利用栖息地食物资源,包括种类较为丰富的水生昆虫幼体、弹跳虫等,具有广食性的摄食策略,许多个体食物多样性指数>1。这些特点与其口裂较大、发育较为完善的特点密切相关。尽管如此,仍有高达73.27%的食蚊鱼仔鱼存在饥饿胁迫问题,可能与奠基种群自身生物学特点、仔鱼群体内部竞争、行为特点及环境资源差异化分布格局等因素密切相关。对奠基种群而言,入侵早期仔幼鱼面临陌生的栖息地生境,其摄食与营养状况对种群的定殖有关键影响。  相似文献   

5.
不同鱼类适应环境温度的能力不同,这是经过长期适应和进化的结果,是遗传信息特异性表达的具化表现,也是鱼类自身生理生化性能差异的反映。当前,对低温下鱼类的生理反应已经有深入研究,同时,对鱼类适应低温环境和耐受低温胁迫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方兴未艾,引起研究人员的广泛兴趣。高通量测序技术成本的降低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应用,允许研究者利用组学方法研究低温胁迫下鱼类的代谢途径和分子信号通路,在生物整体水平上分析鱼类响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挖掘低温耐受功能基因。研究发现,极地鱼类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基因组不断进化,通过功能基因的获得、缺失和大规模扩增,适应长期低温环境;在转录调控水平上,低温胁迫下鱼类转录表达谱既表现出多细胞动物的保守性,同时又具有明显的物种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抗冻(糖)蛋白、分子伴侣、代谢酶类和膜通道蛋白等都参与鱼类响应低温胁迫的过程。但是,不同种类蛋白质的编码基因结构与表达、功能与应用研究不尽相同。从进化、遗传表达和表观遗传学角度分别综述鱼类低温耐受的分子机制,总结鱼类低温耐受相关功能基因,预测鱼类低温耐受机制和应用研究热点,旨在为本领域研究人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饥饿对大鳞副泥鳅不同组织糖原、ACP和ALP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饥饿是鱼类在自然状况下经常遇到的不良条件,此时鱼类体内会发生各种生理变化以适应逆境.本文以大鳞副泥鳅为材料,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过程中,肝和肌肉两种组织中糖原、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细胞化学特征.对大鳞副泥鳅进行饥饿处理,0~28 d不喂养食物,29~35 d恢复正常喂食.分别于0、7、14、21、28和35 d取材检测.结果表明,随着饥饿程度的加深,糖原和ACP的量均减少,ALP则增多.投喂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变化存在组织差异.糖原的含量可作为鱼类饥饿程度和补偿性生长的一个重要指标,ACP和ALP在鱼类的应激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鱼类饥饿研究现状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3  
鱼类饥饿研究现状宋昭彬何学福(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重庆630715)关键词鱼类饥饿营养状况鱼类除了胚胎期依靠卵黄或母体营养外,必须经常从外界环境中获得食物或能量,以维持生长和繁殖。当鱼类得不到食物或食物不足时,存活、生长、发育、繁殖等都将受到极严重...  相似文献   

8.
利用抑制性扣除杂交技术克隆水稻磷饥饿诱导基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磷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重要元素。在缺磷环境中,植物能够调节自身的形态、生理生化和基因表达水平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为研究水稻(Oryzn sativa L.)耐低磷胁迫的分子机理,采用抑制性扣除杂交技术(SSH)构建磷饥饿诱导的水稻根系扣除cDNA文库。通过文库筛选和测序获得18个已知基因和47个功能未知基因。这些基因参与了不同的代谢过程,包括磷吸收和转运、信号传导、蛋白质合成和降解、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胁迫反应。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在磷饥饿胁迫下这些基因呈现不同的表达模式,并且不同代谢过程中的基因对磷饥饿有着不同的反应。  相似文献   

9.
磷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重要元素.在缺磷环境中,植物能够调节自身的形态、生理生化和基因表达水平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为研究水稻(Oryza sativa L.)耐低磷胁迫的分子机理,采用抑制性扣除杂交技术(SSH)构建磷饥饿诱导的水稻根系扣除cDNA文库.通过文库筛选和测序获得18个已知基因和47个功能未知基因.这些基因参与了不同的代谢过程,包括磷吸收和转运、信号传导、蛋白质合成和降解、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胁迫反应.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在磷饥饿胁迫下这些基因呈现不同的表达模式,并且不同代谢过程中的基因对磷饥饿有着不同的反应.  相似文献   

10.
在自然界中,环境变化、季节更替和人为因素造成食物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一性,导致鱼类经常面临食物资源短缺的环境胁迫,对其能量代谢和行为造成一定影响。为考察食物资源短缺下暖水性鲤科鱼类能量代谢、个性与集群行为的应对策略及其可能的内在关联,选取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为实验对象,分别测定饥饿组(2周)和对照组(维持日粮)在处理前后实验鱼的标准代谢率(Standard metabolic rate,SMR)、个性行为(勇敢性、探索性和活跃性)以及实验处理后的集群行为(凝聚力和协调性)。研究发现:(1)饥饿组和对照组实验过程中实验鱼SMR均显著下降,但仅饥饿组实验鱼SMR具有重复性;(2)饥饿导致中华倒刺鲃幼鱼勇敢性、探索性、活跃性均显著增加;(3)饥饿导致群体成员间距离缩短,游泳速度及其同步性上升。研究表明:饥饿后的中华倒刺鲃不仅适应性降低SMR以减少能量消耗,而且呈现出更高的勇敢性、探索性和活跃性以利于获取食物资源;饥饿迫使中华倒刺鲃群体提高凝聚力和协调性,可能有助于提高群体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1.
饥饿对甲壳动物生理生态学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作为一种主要的环境胁迫因子,饥饿对甲壳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影响极其广泛。本文概述了饥饿对甲壳动物发育与存活、代谢、消化腺结构与消化酶、机体化学组成以及恢复生长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两个主要研究方向,即补偿生长及其生理学机制、饥饿与抗病免疫力之间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活性氧对植物自噬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噬是一种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降解细胞组分的生物过程, 在饥饿、衰老和病菌感染等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而活性氧是有氧生物在正常或胁迫条件下产生的一种代谢副产物,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胁迫适应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最新研究结果表明, 当植物受到病菌感染产生超敏反应时活性氧和自噬在程序性细胞死亡、生长发育和胁迫适应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因此, 该文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 从活性氧的种类及特点、自噬的分子基础以及活性氧在植物自噬中的作用等方面, 探讨了活性氧与植物自噬之间的信号转导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考察营养状态和代谢范围对鱼类群体行为的影响,研究以锦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为实验对象,在(25.4±0.2)℃条件下先测定其摄食代谢和能量代谢(标准代谢率, SMR;最大代谢率, MMR)计算代谢范围(AS=MMR–SMR),再测定5个“营养-AS”处理组的锦鲫鱼群体中的个体空间位置、摄食量及个体特征(如个体游泳速度和加速度)和群体特征(如个体游泳速度同步性、个体间距离、最近邻距离和群体极性)。研究发现:营养状态、饥饿、代谢范围、摄食和消化对鱼群中的个体空间位置均无影响。饥饿和消化对锦鲫群体的凝聚力并无影响,但饥饿降低该种鱼群体协调性的现象仅在消化期间存在,即群体中个体食物获取能力导致消化策略并非相同,由此引发个体游泳运动同步性更加紊乱,最终导致群体协调性下降。在正常营养状态的锦鲫群体中,群体前部的空间可赋予个体获得更多食物资源的生态收益,但饥饿消除该群体中个体空间分布生态收益的异质性。对照组摄食量与摄食水平与预测剩余的AS呈负相关,饥饿组摄食量与摄食水平与预测剩余的AS不相关。研究表明:在正常营养状态的锦鲫群体中,群体前部的空间可赋予个体获得更多食物资源的生态...  相似文献   

14.
饥饿对胭脂鱼血液指标及造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胭脂鱼[体长141—178 mm,体重(94.82±4.52)g]在26.0—27.5℃进行禁食,研究了不同饥饿时间(0、5、10、20、30、60d)对其血液指标和造血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对胭脂鱼RBC、Hb、MCV、MCH和MCHC等生理指标都有显著影响,而对WBC和HCT影响不显著。饥饿5—30d之间,外周血红细胞中含有较多数量的未成熟红细胞和较年轻的成熟红细胞,饥饿至60d时新生红细胞的能力严重减弱。饥饿60d的胭脂鱼出现大量断裂核红细胞,显示了营养不良造成的细胞病理学特征。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压积的变化与红细胞数量变化趋势一致。除胆固醇和谷草转氨酶外,其余各项生化指标均受到饥饿的显著性影响。血糖对饥饿较敏感。持续饥饿使肾脏、头肾、脾脏、肝脏等造血器官体积减小、内部结构排列疏松、细胞萎缩、造血区解体。随饥饿时间的延长,造血器官中成熟和趋向衰老的血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各种原始和幼稚血细胞减少,造血机能下降,甚至丧失。饥饿使胭脂鱼造血过程和原有红细胞的衰老过程减缓,从而降低能量的代谢:当饥饿对鱼的生存产生胁迫时,作为能量节省机制,保存现有红细胞和停止红细胞生成可能是鱼类耐受饥饿的常用对策。  相似文献   

15.
鱼类遭受低温胁迫易产生分子、细胞和组织损伤, 甚至导致个体死亡。鱼类机体细胞感受到低温刺激后, 通过多种应激通路将低温信号传递至细胞核, 启动低温应激反应, 建立新的胞内稳态, 从而增强抗寒能力。低温可激活鱼类内分泌系统释放皮质醇和甲状腺素等激素, 调控代谢、渗透压和免疫反应, 最终引起生理和行为变化。鱼类低温应激反应受表观遗传修饰、转录和翻译、前体RNA可变剪接和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等多层级的复杂调控。目前, 采用多组学技术已经鉴定到大量与低温响应相关的效应基因和调控通路。研究表明, 能量代谢和抗氧化应激反应在鱼类抗寒能力的建成起着重要作用。其他环境因子(如低氧和盐度)及鱼体生理状态(如饥饿和营养)也影响鱼类对低温刺激的反应和抗寒能力。鉴定抗寒相关的分子标记并解析其关联基因的作用机制对鱼类的抗寒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儿童隐性饥饿问题已成为学术关注热点,贫困农村儿童隐性饥饿问题迫在眉睫,其主要原因是必需微量元素失衡,儿童早期营养不良的后果具有不可逆性。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作物种类等因素是影响植物微量元素含量的重要因素,环境中各元素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并通过土壤、植物等自然生态因子进入食物链。本文综述贫困农村的食物安全问题、生物多样性与稀释效应对食物质量安全的影响、儿童隐性饥饿的危害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开展土壤-植物-儿童人体系统必需微量元素关联特征研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植物低氧胁迫伤害与适应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不良的通气条件导致了正常生长发育的植物生理性缺氧,低氧胁迫是高等植物主要的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低氧胁迫对植物生长、植株形态的影响,低氧胁迫对植物内部水分、养分吸收的变化,呼吸代谢途径的变化、激素代谢的变化,氧化系统的变化的影响,以及低氧胁迫过程中植物体内信号的传导、基因的表达、蛋白质的合成等,在不同层面分析了低氧胁迫对植物的伤害及植物对低氧逆境适应机理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饥饿胁迫对多刺裸腹溞糖与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饥饿24 h和48 h对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糖和蛋白质代谢中间代谢产物以及主要代谢酶的影响.结果显示,饥饿能够显著影响多刺裸腹溞机体内葡萄糖、丙酮酸、总町溶性蛋白和总氨基酸含量;同时对琥珀酸脱氢酶(SDH)、丙酮酸激酶(PK)、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的活力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饥饿24 h和48 h,葡萄糖含量分别降低了32.17%和37.55%;丙酮酸含量分别降低了46.04%和38.53%,与对照组相比.发生了显著性变化(P<0.05).饥饿24 h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了32.14%(P<0.05);饥饿24 h和48 h总氨基酸含量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分别下降了61.47%和65.38%.实验证明,饥饿胁迫可诱导SDH活力增加,48 h时活力极显著升高(P<0.01);而PK活力变化不显著(P>0.05);GPT和GOT两种转氨酶活性在饥饿胁迫下呈上升趋势,但是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9.
氮代谢参与植物逆境抵抗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新磊  吕新芳 《广西植物》2020,40(4):583-591
近年来,植物所受到的诸如干旱、盐、高温、低氧、重金属胁迫和营养元素缺乏等环境胁迫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发育及作物的质量和产量。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必需营养元素,同时也是核酸、蛋白质和叶绿素的重要组成成分,其代谢过程与植物抵抗逆境的能力息息相关。氮代谢是指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同化和利用的全过程,是植物体内基础代谢途径之一。氮代谢主要从氮素吸收、同化及氨基酸代谢等方面参与植物的抗逆性,并通过调节离子吸收和转运、稳定细胞形态和蛋白质结构、维持激素平衡和细胞代谢水平、减少体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以及促进叶绿素合成等生理机制来影响植物抵抗非生物胁迫的能力。因此,提高植物在逆境下的氮代谢水平是减轻外界胁迫对其损伤的一种潜在途径。该文从氮素同化的基本途径出发,分别阐述了氮代谢在干旱胁迫、盐胁迫和高温胁迫等多个方面的逆境抵抗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为氮代谢参与植物抗逆性研究提供了有利参考。  相似文献   

20.
摄食,体重和光照条件对罗氏沼虾幼体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生动物的代谢耗能在能量支出中占有重要的比例,且代谢耗能及其比例的大小受各种生态因子的影响,因此,研究动物的代谢及其影响因素是生物能量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关鱼类代谢的研究很多且已有全面的综述性报道[1],而有关甲壳类,特别是虾类幼体代谢方面的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