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胭脂鱼外周血细胞的显微、超微结构与细胞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Bleeker)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胭脂鱼科或称亚口鱼科(Catostomidae)。该科鱼类全世界现知约有13属70种,绝大多数种类分布于北美洲,仅胭脂鱼为我国也是亚洲的特有种,分布于我国的长江和闽江。胭脂鱼在鱼类系统演化和动物地理学研究上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现为国家二类水生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肺癌干细胞中piR-932的表达,以期为肺癌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应用piRNA芯片检测肺癌于细胞中piRNAs的表达,应用基因芯片检测肺癌干细胞中基因表达的差异,并检测表达下调的基因之一——Latexin的甲基化程度。结果经诱导至EMT的肺癌干细胞中,piR-932的表达明显增高,而Latexin的表达显著下降,并且Latexin启动子区域CpG岛发生了明显的甲基化。结论piR-932可能通过促进Latexin的甲基化而正渊节肺癌干细胞的EMT过程,它可作为肺癌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黄颡鱼的线粒体DNA多样性及其分子系统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体侧色斑、背鳍前部形态、吻长及尾柄长的差异,Ng和Kottelat(2007)将分布于中国的黄颡鱼群体划为两个物种:北方群体为Pseudobagrus sinensis,南方群体为P.fulvidraco.本研究通过对70个黄颡鱼标本相关形态特征的测量及对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的分析,探讨了P.sinensis物种的有效性问题.结果表明:依据体侧色斑和背鳍前部形态的差异,可将黄颡鱼分为对应于P.sinensis和P.fulvidraco的两种形态类型,但对尾柄长、吻长的测量发现二者没有差异.对70条cyt b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为:两种鱼类有1个共同的单倍型;两种鱼类的单系性在系统发育分析中都没有得到重现,而二者聚在一起形成获得100%支持率的单系群;两种鱼类群体之间存在持续的基因交流(Nm=4.7);两种鱼类在单倍型的巢式支系分析(nested clade analysis,NCA)中没有形成各自独立的进化谱系,所有的单倍型以不超过5步的突变全部被纳入同一个进化网络中.因此我们认为P.sinensis不是有效物种,而应被视为黄颡鱼的一种形态类型.基于cyt b基因的序列变异,本研究对黄颡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作了初步分析.群体的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及Tajima's D中性检验表明,约在10.1-14.1万年前,黄颡鱼在其分布范围内经历过群体扩张,推测这可能是导致黄颡鱼群体单倍型多样度高(h=0.857±0.0014)而核苷酸多样度低(π=0.0023±0.0003)的主要原因.此外,分析结果显示黄颡鱼群体缺乏明显的地理结构,推测原因可能是历史上水系的连通促进了不同地理群体之间的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4.
有关年龄结构的鉴别以水晶体干重为主要指标.并参考体长、胴体及生殖腺特征较为准确。笔者在采用此法鉴定年龄时参照有关资料,摸索出一套快速剥离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水晶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用PCR方法获得了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长度为16533bp,南方鲇线粒体基因组中A和T的含量略高((A+T)为55.17%),12S rRNA,16S rRNA,tRNA和控制区的(A+T)含量分别为52.44%,55.23%,55.97%和60.24%).基于选取的36种代表性种类线粒体全序列中的11个蛋白编码基因,构建了骨鳔鱼类系统发育树,并以骨鳔鱼类化石记录为标定点,运用松散分子钟方法估算物种分化时间.结果表明,耳鳔系鱼类为强烈支持的单系,鲤形目位于该类群的基部,脂鲤目和电鳗目构成姐妹群,然后和鲇形目构成姐妹群.骨鳔鱼类起源于三叠纪(约为231Mya),耳鳔系起源于三叠纪晚期(约为216Mya),其代表类群均起源于侏罗纪晚期(鲇形目、鲤形目、脂鲤目、电鳗目的分化发生在161~139Mya),南方鲇的物种分化时间约为白垩纪中期,估算的分化时间远早于化石记录.  相似文献   
6.
长薄鳅感染多子小瓜虫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海涛  张其中  赵海鹏  周传江 《四川动物》2005,24(2):156-156,F003
2004年12月5日从长江重庆木洞段购回活泼长薄鳅(Leptobobitia elongata Bleeker)8尾,健康无伤。放在室内水泥池和圆口铜鱼混合饲养。室内水温白天14℃左右,夜晚9℃左右,2005年1月13日在常规检查时发现3尾长薄鳅身上出现小白点(封3,图版),反应迟钝、体表粘液增多;白点出现在鱼体的头部、鳃片、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身体两侧和尾柄部白点较多;感染后期表皮有脱落现象。取病鱼体表白点镜检,可见虫体呈圆形或椭圆形,作滚动运动,身体遇障碍物可变形,虫体全身密布短而均匀的纤毛。经虫体固定、染色制片测量和观察,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大眼鳜头骨的形态学观察表明,大眼鳜头骨由134块硬骨和3块软骨组成,其中脑颅38块,咽颅硬骨96块,软骨3块.同时将大眼鳜头骨与鲈鱼头骨进行了比较分析,两者既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又有较为显著的差异.探讨了大眼鳜头骨形态结构与其功能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2005年3月于长江武汉金口段采集一批鱼类标本,经无水乙醇固定保存后运回。在实验室鉴定整理标本过程中发现一鼻须异常长吻(Leiocassis longirostrisGünther)个体,其左侧鼻须出现分支,对此个体数量性状进行仔细测量。标本现保存于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病害防治实验室。畸形个体  相似文献   
9.
10.
2005年3月于长江武汉金口段采集一批鱼类标本,经无水乙醇固定保存后运回.在实验室鉴定整理标本过程中发现一鼻须异常长吻鎨(Leiocassis longirostris Günther)个体,其左侧鼻须出现分支,对此个体数量性状进行仔细测量.标本现保存于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病害防治实验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